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5  2024-03-27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2学年第二学期温州十校联合体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的重视源于儒家,孔子崇尚道德,孔门四科中“德行”科注重弟子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完善。在他的教育生涯中,诗礼乐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被视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如何进行道德修养?《论语•泰伯》中记载:“兴于诗, 立于礼,成于乐。”孔子指出了道德修养的三个层面,首先应该先学诗,而后以礼来立身,最后用音乐完善人性。
礼乐文明的创立者是周公姬旦,“礼乐”是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是社会秩序和谐的标志。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礼乐文化无法适应变革时代的社会要求,礼坏乐崩的局面开始出现,如何对待周代的礼乐文明,也是先秦百家争鸣的议题。孔子言“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崇尚礼乐文明中蕴含的仁爱精神。同时,孔子也崇尚诗,他甚至把诗与礼乐并立,对于道德修养,孔子甚至认为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孔子认为首要的关键是学“诗”。他说“不学《诗》,无以言”,他说:“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孔子将《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视为修身养性的教科书。
从《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诗经》 中记述了后稷、公刘、文王等圣君明主进德修业的事迹,强调天命降福,修德配命:“乐只君子, 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得民心者,得天下,修德应以爱民为根;“明明天子, 今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君主要实行德政,非暴力强制,通过礼乐文明的典章制度、祭祀礼仪、行为规范等,对人的道德规范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化和感染:“既有君子,孔燕岂弟。宜兄宜弟,令德寿岂”,“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出则忠,入则孝,忠孝两全,方能成为道德楷模。
孔子授徒讲学,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因此他提到“不学诗,无以言”。《诗经》确实承载了道德修养的积极意义,孔子的“诗教”观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源远流长,敬德、爱民、德政、忠孝成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精神内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成为有志之士的人生理想。白居易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杜甫在《茅屋为秋凤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真切感怀,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誓言。即使在当代,余华、陈忠实、莫言等优秀的作家仍然承载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在生动再现历史现实的同时,以悲天悯人的情怀,表达着自己对国家、对民众、对个体深沉的人文关怀。
孔子论“诗”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奠定了儒家文化影响之下的中国文学的精神文化内核,对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的创作和中国文学思想的传承奠定了深刻的思想基础。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房莹《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诗学观述评》)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周易》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句话是“文以化人”思想所本。“文以化人”与儒家诗教观有密切联系。儒家诗教观中的“教”字与“文以化人”中的“化”字都有“教化”之意,都强调诗文对人以及社会的影响作用。
首先,如儒家诗教观一样,“文以化人”亦强调诗文对人的教化作用。习总书记说:“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强调诗歌能够提高人的内在修养,使人养成宽厚仁爱的品性,当今中国则强调“文以化人”是培育时代新人的主要措施之一。儒家诗教观主张通过诗来激发人的爱国情怀,当今中国亦强调“文以化人”是形成“中国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儒家诗教观主要强调的是文学意义上的诗文对于人的教化作用,而“文以化人”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文”的外延。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教化作用。
“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 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习总书记在这里所言的“古代经典诗词与散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其主要目的在于突出传统文化对教化人的重要作用。
其次,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亦有其相应的社会功能。孔子提出“兴观群怨说”,归根结底是为了“事父”“事君”,有其具体的阶级内容,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毛诗序》中“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在政治上表达了统治阶级对诗歌的要求,是对兴、观、群、怨,事父事君说的进一步发展。刘克庄的“世教”观,虽发展了儒家诗教观,但仍未摆脱《诗》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可见,儒家诗教观中诗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文学对于政治的教化作用。而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则主张文化为整个中国社会服务,主要强调文化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影响作用,其思想内涵中的政治功利性相对较少。“文以化人” 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重视文化对人的陶冶、熏染作用。
最后,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中的“化”字,不仅有教化之意,还有浸化、悟化之意。“文以化人”强调人要学会将优秀的文艺作品融入社会日常生活中,为社会营造出浓厚的文艺氛围,此乃“浸化”的过程。并且,作为鉴赏主体的人还应该在接受文学的过程中学会去理解文艺作品的深层内涵,体悟其所包含的“真义”,此即“悟化”的过程。关于“悟化”,早在宋代,严羽便有“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等相关论述。这里提到的“久”字,一则强调人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过程,二则强调人的积累过程。这两种过程都是为“悟化”过程做准备。可见,“文以化人”强调作为文艺作品的客体与作为鉴赏主体的“人”之间的双向互动。
(摘编自陈亚《论“文以化人”思想的时代内涵从儒家诗教观出发》)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
A. 孔子认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是学习诗礼乐,其中诗即指《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礼乐则是由周公姬旦所创。
B. 孔子在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时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基本原则,可见加强道德修养最终要通过音乐完善人性,因此“乐”是加强道德修养最重要的途径。
C.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乐文化受到质疑,但孔子依然崇尚诗礼乐,并将诗的作用置于礼乐之上。
D. 《诗经》蕴含了许多倡导加强道德修养的内容,影响了后世的文人,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思想资源。
2.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以化人”思想源自《周易》,与儒家诗教观一样,都强调了诗文对人们以及社会的影响作用。
B. 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是凝聚古人智慧、蕴含时代内涵的文艺理论成果,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教化作用,和传统诗教观不尽相同。
C. 儒家诗教观认为诗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文学对于政治的教化作用,从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说”到刘克庄的“世教说”均体现了这说法。
D. 儒家诗教观较早地体现了“文以化人”的深刻意蕴,主张诗文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在新时代虽弱化了政治教化功能,但仍为整个中国社会服务。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项是( )
A. 王充在《论衡。书解篇》中强调“夫文德,世服也”。
B. 《文心雕龙》论诗,认为“歌谣文理, 与世推移”。
C. 王安石认为《诗》“上通乎道德,下止乎礼义”。
D. 赵孟坚在(彝斋文编》中认为诗是“德之章,心之声也”。
4. 请结合材料的相关内容,概括孔子主张“诗教”的原因。
5. 请结合材料二的观点,说说新时代下学习古诗文对青年学生有何意义。
【答案】1. A 2. D 3. B
4. ①孔子认为促进人们加强道德修养,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首要在于学诗;
②《诗经》篇章中,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
③孔子授徒讲学,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
5. ①古诗文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充满着古人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对学生的内在修养和品性有熏陶教化的作用。(个人教化方面)
②它们蕴含着高尚情操、家国情怀等,在学习积累过程中可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健全学生的人格,将来为社会和国家服务。(社会功能方面)
③在古诗文的浸化、悟化中,学生会得到丰富的审美体验,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文学审美方面)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
B.“因此‘乐’是加强道德修养最重要的途径”无中生有,原文只是指出音乐处在加强道德修养最后一个环节,并没有主次之分。
C.“但孔子依然崇尚诗礼乐,并将诗的作用置于礼乐之上”曲解文意,原文是“同时,孔子也崇尚诗,他甚至把诗与礼乐并立,对于道德修养,孔子甚至认为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
D.“《诗经》……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思想资源”张冠李戴,原文为“孔子的‘诗教’观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儒家诗教……但仍为整个中国社会服务”张冠李戴,由“而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则主张文化为整个中国社会服务”可知,新时代下“文以化人”主张为整个中国社会服务,而不是儒家诗教。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主要观点是“不学诗,无以言”,强调诗文对人道德修养的影响作用。
B.“歌谣文理,与世推移”表达的是诗歌写作之道,是和时代一起变化的。强调诗歌写作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这与观点不符。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根据“孔子也崇尚诗,他甚至把诗与礼乐并立,对于道德修养,孔子甚至认为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孔子认为首要的关键是学‘诗’。他说‘不学《诗》,无以言’……孔子将《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视为修身养性的教科书”可知,孔子认为促进人们加强道德修养,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首要在于学诗。
根据“从《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出则忠,入则孝,忠孝两全,方能成为道德楷模”可知,《诗经》篇章中,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
根据“孔子授徒讲学,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因此他提到‘不学诗,无以言’”可知,孔子授徒讲学,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要点、概括中心的能力。
根据“如儒家诗教观一样,‘文以化人’亦强调诗文对人的教化作用”“当今中国则强调‘文以化人’是培育时代新人的主要措施之一”可知,在个人教化方面,古诗文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充满着古人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对学生的内在修养和品性有熏陶教化的作用
根据“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亦有其相应的社会功能”“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则主张文化为整个中国社会服务,主要强调文化对于培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影响作用,其思想内涵中的政治功利性相对较少。‘文以化人’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重视文化对人的陶冶、熏染作用”可知,在社会功能方面,它们蕴含着高尚情操、家国情怀等,在学习积累过程中可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健全学生的人格,将来为社会和国家服务。
根据“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中的‘化’字,不仅有教化之意,还有浸化、悟化之意……体悟其所包含的‘真义’,此即‘悟化’的过程”可知,在文学审美方面,在古诗文的浸化、悟化中,学生会得到丰富的审美体验,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丫头她妈
林斤澜
丫头她妈没有名字,可是有个秘密。这个秘密,她的男人袁相舟不知道,斜对面卖鱼丸的女人家溪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矮凳桥街上有少数人——说是少数,不过两只手是数不过来的起了个名字也叫不开,连个外号都没有人肯费心思,只叫做癞头、跛脚、缺牙齿,若是女人,就叫做她妈、他婶、阿嬤、阿婆……
矮凳桥历代田少人多,老古话说一方土养一方人,矮凳桥这方土,却是养不活矮凳桥人。农田上的“生活”,也用不着这么多人去做。袁相舟家里的几分田,就是承包在丫头她妈一个人身上,她妈说,喂不饱几张嘴,用几个人做什么?顶多插秧时候,儿子去甩甩秧苗。收割时节,丫头去捆捆稻草。挑类水担化肥凡是肩膀吃力的,她妈决不指使儿女。袁相舟是什么也不插手,哪怕街上没有生意好做,她妈也宁肯叫男人家笼着手坐着。
做饭,也是她妈的事。煮熟了饭,热了菜,她妈告诉一声丫头盛起来吃,自己却走到街上来,经常过街走到斜对面,在溪鳗的鱼丸摊子那里,帮忙洗洗碗,添添火,说一会儿话,再回家去吃剩饭剩菜。她妈的食量很好,什么都吃,吃什么都有滋味。
她妈煮熟了饭自己走开,起先是困难时候,她觉着坐下来只张半张嘴,筷子只点点盘边,倒不如剩多剩少做一口咽下去的好。后来,成了习惯。到街上站一站,屋檐下听听新闻,摊边说两句话,成了她的文化生活,她的唯一的娱乐。
不过有时候也说几句,说的是梦。这梦不是有文化的人,那种诗意的东西,也不是哲理,也不是比喻。这算不算一个秘密呢!
“昨天晚上我梦见下大雨了。”丫头她妈常常只用一句话,就把她的梦说完。溪鳗心里有一本梦书,是一个圆梦专家。她手里忙着,也不妨碍心里翻到梦书的下雨篇,接着查问细节:
“你在屋里还是屋外?”“屋里。”
“屋里漏不漏?”“不漏。 ”“那还好。”
……
“我和你说了吧,只许放在心里,不许挂在嘴上。只怕是个劫数,人会饿着,矮凳桥会墨黑,地面上会精光。不过你不要紧,你屋里不漏,你一家人都会熬过来的。”
后来“割资本主义尾巴”,溪鳗的鱼丸摊子也“割”掉了。街上的店面都上了门板,再后来“困难时期”来了,街里街外都寻不着吃……她妈觉着溪鳗的圆梦,句句灵验,算得半个神仙。内乱武斗的年头,溪鳗只开半扇小门,没有特别的事情不让人进屋。丫头她妈来站一站,也是一个门槛里一个门槛外说几句话。
……
溪鳗接着说:“前天车钻他妈来说, 上面挑飞机兵。车钻样样及格,就是肩膀头多一块肉,那是从小挑担叫扁担压出来的,人家不要。”
过后一天,丫头她妈挑着两箩番茄回家来,正好遇见儿子,儿子见妈妈脸都挣红了,拿过扁担来挑了走。走出去十多步,她妈忽然想起什么,叫道:“放下,放下。”
儿子不明白。她妈抢上前来挑走了。
从这以后,父子两个休想帮忙。实在当忙时候,丫头倒还可以打个下手。袁相舟有回问道:“我总比丫头多一把力气。
她妈说:“你总会有转运的一天,不要运是转了,当老师又不要你了。”(注:袁相舟以前是中学教师。)袁相舟也只笑笑。
谁知转运时候当真到来了。当前农村经济政策一下来,本地土话叫做“声叫声应”,矮凳桥街上马上活泼起来,一转身,闹成了专业的纽扣市场。
不用说袁相舟,连那么个丫头坐着点点数,装装塑料口袋,贴贴招牌,也成把地抓钞票。钞票钞票,满街地飞钞票,说钞票赚钞票。只有丫头她妈,还是泥里来水里去,也还是填不饱自家几张嘴,若论钞票把人分三六九等,她妈人前人后连个屁也放不响。
有天,她照旧到溪鳗那里站饭前的一站。溪鳗店门大开。里边有两个木匠师傅在装修吊脚楼,一番大干的景象。
“我昨天晚上,梦见发大水了。”
“发吧发吧,你看看街上,不和发大水一样了……丫头她妈,你要转运不要,要,听我一句话:种菜。”
丫头她妈笑眯眯走回家来,多少年圆梦都没有这一回开心。不过她还是和家里的谁也不商量,管自种了菜。
种出菜来就要挑上街叫卖。她不会叫,只把菜筐放在溪鳗店门口。过不了几天,她的菜挑子一上街,就有开饭馆的大师傅大声叫住,就有发了财的“大好佬”当街拦住,他们专挑新鲜细菜,不在价钱。
她妈从小种田,现在才觉着种出来的东西,珍贵。在众人眼里,旺俏。她先把旧箩换成新筐,敞口,好把细菜摆开。她的菜都要洗过涮过,青菜要显出青是青白是白,萝上不带泥,红的红黄的黄。叶子要挺着,一张是一张,不夹带黄的萎的。不该带根的齐根砍掉,该带根的齐簇簇和老人家的胡子一样。
她原本头不梳脸不洗,也不怕站在街上听新闻。现在要换上干净鞋袜,有时穿上紫红毛线衫挑上菜筐,不怕磨损。
她现在很爱面子,讨价还价,若是还的价不是行情,她连理都不理。真正是新上市的好货色,她还言不二价哩。
后来市场管理把农副产品,规定在东口。丫头她妈的菜担随便钻小巷走屋檐下,都可以抄近路走到东口去。她不,还是从西口进街,穿过整条街,让人们看着她的成果,啧啧的啜牙花,又决不违反规定一路走一路卖。让开饭馆的有着点急,只能预定三捆两捆的。让吃鲜货的“大好佬”差不多是央告给留下一把两把。当然,溪鳗做鱼丸鱼饼用的小葱鲜姜,鱼汤头里用的小白菜、寸把长的蒿菜,那是不用招呼给送上门的。


展开余下试题不过有人说她是不是摆起架子来了?叫声丫头她妈给留点菜,她总是嘴皮动动的,说句什么话听也听不见,脸上还板板的,倒像保守着什么秘密。袁相舟听见人家这么说,哈哈一笑,说,要说她妈有秘密,天晓得,她的秘密就是做梦。
她妈听见这话,也不和袁相舟理论,倒和溪鳗说:“什么做梦哩。人家叫我丫头她妈,我嘴皮动动是说,我有名姓。我妈妈梦见发大水生的我,起个名字叫王梦水。”
(选自《矮凳桥风情》系列小说,有删改)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的溪鳗虽是一个次要人物,但在行文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小说就是以溪鳗店铺的变化展现出时代的变迁。
B. 小说中丫头她妈的“梦”充满了民间文化的色彩,是贯穿文章的一个重要线索,“圆梦”也是丫头她妈人生的转折点。
C. 困难时期,丫头她妈煮熟了饭就走到街上站站,再回家吃剩菜剩饭,作者借此浓墨重彩地刻画出人物的品格。
D. 小说中除了丫头她妈之外,还写了居住在附近的百姓,可以说是以群像塑造的方式展示了矮凳桥的民俗风情。
7. 关于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
A. 小说与茹志娟的《百合花》一样具有散文化色彩,情节松散,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
B. 小说开头说“丫头她妈没有名字,可有个秘密”,但直到结尾处也未点明“秘密”的内容,使小说的主题具有了开放性。
C. 小说在叙述人称上,采用第三人称,叙事不受时空限制,自由灵活。
D. 小说结尾戛然而止,引发读者思考,如小时候有名字,为什么后来名字不用等。
8. 请简析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
9. 林斤澜在他的“矮凳桥系列小说”中,自觉地表现出对女性的深切关怀。请结合丫头她妈这一人物形象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案】6. C 7. B
8. ①语言通俗质朴,直白浅显,口语化。如“发吧发吧,你看看街上,不和发大水一样”,“青是青白是白”“一张是一张”等。
②善用方言词汇,地方特色鲜明。如“老古话”“‘生活’”“墨黑”“当忙时候”“声叫声应”“旺俏”“大好佬”等都是极富地方特色的方言词汇。
③句式上长短结合,以短句为主。如“钞票钞票,满街地飞钞票,说钞票赚钞票”等短句给人以节奏简洁明快之感。(或句式上整散结合,以散句为主。如“她妈说,喂不饱几张嘴,用几个人做什么?顶多插秧时候,儿子去甩甩秧苗。收割时节,丫头去捆捆稻草”句,整散结合,既长短不一、灵活自由,又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整体上错落有致而富于变化。)
④运用比喻的修辞。如“该带根的齐簇簇和老人家的胡子一样”,以生活化的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丫头她妈把菜摆得极为齐整。
⑤善用叠词,如“连那么个丫头坐着点点数,装装塑料口袋,贴贴招牌”,“点点”“装装”“贴贴”等叠词的运用,使动作富有极强的画面感(或生活气息),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
9. ①所谓对女性的深切关怀是指发现肯定女性形象的独特魅力,尊重属于女性独立自由的审美等。我认为在这篇小说里作者正是借丫头她妈这一角色来表现对女性的深切关怀。
②借助“家里的几分田,就是承包在丫头她妈一个人身上,决不指使儿女,也不让丈夫插手”等内容,作者肯定了一位任劳任怨(或勤劳能干或勤恳持家)、质朴慈爱的传统女性形象。
③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丫头她妈完成了自身的蜕变:从一位传统的女性转变为敢于展示自我、实践自我社会价值的独立人;从一个没有名字的人,到强调自己的名字,颂扬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个人尊严的追寻。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作者借此浓墨重彩地刻画出人物的品格”错,困难时期,丫头她妈煮熟了饭就走到街上站站,再回家吃剩菜剩饭,作者没有进行浓墨重彩地刻画出人物任劳任怨的品格,而是举重若轻地刻画,看似淡淡一笔,实则极重。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但直到结尾处也未点明‘秘密’的内容,使小说的主题具有了开放性”错,结尾处已点明“秘密”的内容,即她有名字,叫王梦水,使首尾呼应,结构紧凑。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结合“发吧发吧,你看看街上,不和发大水一样”“青是青白是白”“一张是一张”等可知,语言通俗质朴,直白浅显,口语化,易于理解。
结合“老古话”“生活”“墨黑”“当忙时候”“声叫声应”“旺俏”“大好佬”等可知,这些词语都是极富地方特色的方言词汇,作者善用方言词汇,地方特色生动鲜明。
结合“钞票钞票,满街地飞钞票,说钞票赚钞票”“她妈说,喂不饱几张嘴,用几个人做什么?顶多插秧时候,儿子去甩甩秧苗。收割时节,丫头去捆捆稻草”等可知,句式上长短结合,以给人以节奏简洁明快之感的短句为主。同时也是整散结合,既长短不一、灵活自由,又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整体上错落有致而富于变化。
结合“该带根的齐簇簇和老人家的胡子一样”可知,运用比喻的修辞,以生活化的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丫头她妈把菜摆得极为齐整,凸显了人物形象。
结合“连那么个丫头坐着点点数,装装塑料口袋,贴贴招牌”可知,“点点”“装装”“贴贴”等叠词的运用,善用叠词,使动作富有极强的画面感(或生活气息),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 解读的能力。
从词义上看,所谓“对女性的深切关怀”,是指发现肯定女性形象的独特魅力,尊重属于女性独立自由的审美等。而在这篇小说里,作者正是借丫头她妈这一角色,来表现对女性的深切关怀,突出女性形象的独特魅力。
结合“家里的几分田,就是承包在丫头她妈一个人身上……她妈也宁肯叫男人家笼着手坐着”“做饭,也是她妈的事。煮熟了饭,热了菜,她妈告诉一声丫头盛起来吃,自己却走到街上来,经常过街走到斜对面……”等内容可知,作者肯定了一位任劳任怨、勤劳能干、勤恳持家、质朴慈爱的传统女性形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丫头她妈完成了自身的蜕变,由“她原本头不梳脸不洗,也不怕站在街上听新闻。现在要换上干净鞋袜,有时穿上紫红毛线衫挑上菜筐,不怕磨损”可知,丫头她妈从一位传统的女性转变为敢于展示自我、实践自我社会价值的独立人;由“她妈听见这话,也不和袁相舟理论,倒和溪说:‘什么做梦哩。人家叫我丫头她妈,我嘴皮动动是说,我有名姓。我妈妈梦见发大水生的我,起个名字叫王梦水’”可知,丫头她妈从一个没有名字的人,到强调自己的名字,颂扬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个人尊严的追寻。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教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温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