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4  2024-04-01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安徽省皖北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安徽省皖北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3月联考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 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一个农业社会的民族,中国人与生俱来地跟山水发生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然学界公认的中国山水文学却出现在晋宋时代。
上古的人们没有闲情逸致去欣赏拥抱着他们的山水,甚至相反,他们不但感受不到山川的美,反倒因为自身力量的弱小而对山水采取着一种敌视的态度。这种敌视又因为远古人的自然泛神观念的影响而转为或崇拜或恐惧。到春秋战国时代,先进的铁器和牛耕以及比较科学的农作方法的普及,使得人们在一定程度上从繁重的劳动中得到解脱,同时物质财富的相对丰富也助长了人们对于精神的需求,此时人们对于山水已具审美意识,但此种审美尚未达到纯然的超功利审美之程度,而是一种带有突出功利目的的审美。人们对山水的审美主要侧重于山水的道德象征性。其致力点在于山水与道德之间所构成的象征和比喻意义。山水本身并不是美的,而是因为它有了如许的跟道德相似之处,才体现出美,才值得人们去观赏。“山水比德”之德,很明确地显示着它的农业文化的内涵,德中的“平、仁、勇、无私、智和教化”,是农业民族对于德之内容的确定,因而我们似乎可以说,在西汉之前,中国人对于山水的审美是间接的,对于山水美的意蕴的开发是功利性的。因而“山水比德”审美价值观的确立,并没有将中国的山水文学从文学中的山水直接牵引出来。但是,因为“比德”审美的启示,中国文人却看到了蕴含于山水之中的无限的美的内涵。
给山水文学史上这种质的飞跃提供动力的是汉末思想界的沸腾,主要是东汉末年以来的独尊儒术的一统局面被打破,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学的自觉。曹操的《观沧海》就是其中一个证明。该诗写的是水,描述的是山,但诗中的山和水已经不是“仁、智、勇、正、义”的比附,而是比大海更广阔的胸襟的外现,它的波涛汹涌,它的广阔浩瀚和其中山的耸兀巍峨是一种心胸和人格的外化。当一种外在的美作为人格内在的象征出现时,山水文学也就自然地产生了质的飞跃,这就是现代意义审美的山水文学。中国山水文学到了汉魏之际,由于产生了如上的质变,使得它的存在也由文学中的山水向独立的山水文学迈进。
中国古代的历史经过短暂的隋朝而到了大唐帝国。跟唐帝国博大的胸襟、广阔的地域相倚伏,唐朝的文人们胸中也大多装进了祖国的秀丽山川和风物景象。唐代山水文学的繁荣,其实绩最突出地表现在山水文学作品中“意”和“境”的有机统一。作家主体与山水客体的界线被打破了,主、客体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状态,即诗人的主观情怀在诗中被融汇于客观山水描写之中。宋继唐后,无论是在山水诗和山水散文上,也都取得了与唐代比肩并峙的成就。应该指出的是,宋人的山水文学在继承唐人意境合一的创作成就之同时,又渐渐地回归了魏晋时的山水诗中的“理”性。虽然宋人之理与魏晋人之“理”有质的不同,但希望通过山水客体以表达理的审美趣味却是一致的。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曹萌《文学的山水与山水的文学——略论中国古代山水文学的发展过程》)
材料二:
人类是从混沌的自然中走出来的,最终仍要回到自然中去,但那已是深情的、充满灵性的自然,这一切都缘于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山水文学的诞生。纵观中国山水文学长达一千余年的发展历程,有着丰富的美学价值。
山水文学的发生是以人与自然的同一性为基础和前提的。如罗宗强所说:“山水的美,只有移入欣赏者的感情时,才能成为欣赏者眼中的美。山水审美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感情的流注。”(《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山水审美就是要移情于对象,流注感情于对象,这也是刘勰“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文心雕龙•物色》)所表达的意涵。春和秋爽,各臻其美。以情观景,有如投赠;兴会涌来,恰如酬答。物我是融通的、互感的,是可以交流的,透现出了审美主体的智慧及对宇宙自然至情至理的参透和感悟,也使中国人养就了一种能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却不傲倪于万物的洒脱又深情的胸襟。
山水文学不只是表现自然美,更在于表现由自然美所激发的心灵感受,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堪称范例。山在诗人心目中并非纯粹客观的自然物,而是有知有觉,充满了灵性。诗人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不仅体现了诗人想从自然中寻找慰藉,更体现了物我融通后心灵世界的盈实、朗阔。欣赏山水风光,赞美自然景色,实则也是欣赏、赞美生命自身。
宗白华先生说:“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心灵与自然共感,诗情与灵境辉映,构成了中国山水文学的独特境界,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向了一个超凡入圣、美妙绝伦的境地。在山水审美中,我们让自己的本性逼近对象,体味对象,灌注生气给对象,于是我们就在对象中看到了气韵,看到了情调,看到了生命,看到了我们自己,并由此获得“自得”与“忘我”的喜悦,达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山水文学的独特魅力由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摘编自高建新《江山若有灵,千载伸知己——中国山水文学的美学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与生俱来地跟山水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但学界公认的中国山水文学却产生于晋宋 时代。
B.宋人的山水文学既沿袭了魏晋时的山水诗中的“理”性,也继承了唐人意境合一的创作 成就。
C.罗宗强认为山水审美需要“移入欣赏者的感情”,这种审美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感情的 流注。
D.人们可以在山水文学作品的山水审美中获得“自得”与“忘我”的喜悦,实现精神上的自由。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古的人们感受不到山川的美,反而对山水采取着一种敌视的态度,其重要原因是自身力量的弱小。
B.山水因为跟道德有了相似之处,才体现出美,才值得人们去观赏,这是一种带有功利性的审美。
C.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山水文学的诞生,才使人类从混沌的自然中走 了出来。
D.宗白华“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的观点,与唐人“意境合一”是相似的。
3.下列诗句中,不适合作为材料二第三段论证素材的一项是(3分)
A.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B.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4.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中国山水文学的发展过程。(4分)
5.学校高二语文组拟开展“古代的山水文学美学价值”主题演讲活动,你将代表班级参加,请结合材料列出你的发言要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菜市场里的老人与猫
残雪
麻爹在菜市场里经营这个小小摊位已经有十多年了。他卖葱、姜、蒜、香菜,总是这四样,他有固定的进货渠道。麻爹有一只六岁的虎纹猫,他给他的猫取名叫小麻。麻爹守摊位的时候,小麻就在摊位周围走来走去——它认得麻爹的摊位,它也在认真地工作。
没人知道麻爹的真实年龄,他自己也记不确实。不过他一定是很老了吧,也许八十多,也许快八十岁了。但他对小麻的生日是记得很清楚的,每年都要为它庆生。庆生的内容有香喷喷的烤鱼,还有绒线球。
麻爹的家是纺织厂宿舍楼的一个套间。好多年以前麻爹是纺织厂的一名机修工,后来纺织厂倒闭了。纺织厂倒闭时麻爹刚好快到退休年龄了,于是他成了自食其力的做小买卖的。
其实同在纺织厂做机修工相比,他更喜欢他现在的工作,因为这个工作是直接同人接触的。来买他的菜的顾客大多是熟人了,都住在E城离菜市场不太远的地方,而麻爹的摊位二十多年来都在原处——进菜场门左手边七八米的地方。他叫得出很多顾客的姓:王姨啦,邱嫂啦,古妹啦,曾老弟啦,谢同学啦等等。时常,当麻爹熄了灯躺在床上时,这些顾客的身影就会在他脑海中轮番出现,他也会同他们打招呼:“你来了,今天来点姜和蒜?”“来点香菜包馄饨?”“拿把葱去做葱油饼?”等等。顾客们的表情也各不相同,有的笑口常开,有的不苟言笑,有的神情松懈,有的一双贼眼滴溜溜乱转……在黑暗中,麻爹就会同这些人对话,设想出一些有意思的场景,一些微妙的沟通。
顾客中有一位当年从纺织厂出来的麦大娘同他很熟,后来嫁了麻爹的同事,他们的儿女如今年纪也不小了。而麻爹,至今仍是孑然一身,看来只好由邻居送他孤孤单单地去火葬场了。对于自己如今的处境,麻爹一点都不后悔。可以说他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他不是过上了自己喜欢的小日子吗?他不是有这么多顾客,而且每天给他们带来方便吗?这些顾客不是都对他评价很好,对他的货物很放心吗?最最重要的是,他每天都能见到他愿意见到的人们,同他们在随和的、相互关心的氛围中谈话。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种机会的。从前在纺织厂做机修工时,他每天也能见到很多女工和男同事,可是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或在大食堂的喧哗声中,人的大脑和身体都是麻木的。那种氛围根本就不对头,麻爹在那种氛围里完全失去了对周围人们的感知能力,这也是他从未结婚的原因之一。


展开余下试题近期他不由自主地卷入了一桩事件。对方是那位来菜摊时眼珠贼溜溜转的年轻人,大家都知道他是一名老贼,来了便要偷菜,时常被人殴打。他姓翟,麻爹称他为小翟。每次他转悠到麻爹的摊位时,麻爹就故意装作打瞌睡,让他偷走一些葱蒜之类。虽然在白天里,麻爹同小翟的沟通不算多,也就限于问问他的老父亲的情况和他本人找工作的进展,可是到了夜里,小翟算是麻爹与之谈话最多的一位顾客了。大概因为他多次见证了小翟被打得头破血流的场面吧。
“小翟,香菜也拿些去吧,你爹爹爱吃。”
“麻爹,您心肠真好。我也爱吃大蒜球。”
“那就再拿些蒜球。”
这就是麻爹构想的对话的场景。小翟拿了蒜球之后就大摇大摆地离开。
事情是这样发生的:有一位新来的中年菜贩目睹小翟拿走了麻爹的一大把香菜,于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将小翟揍得在地上打滚,直到被麻爹制止。小翟是个多疑的人,他认为这事一定是麻爹在暗害他,因为中年菜贩与他无冤无仇。小翟回到家中,一边痛哭一边向老父控诉麻爹。这位老翟,从来不知道儿子的偷盗行为,他认定小翟是被人欺侮了。父子俩越想越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决定一块去菜市场报仇雪恨。
他们是中午到达菜市场的,一人手握一根木棒。当时麻爹正闭着眼坐在摊位旁休息,小麻则正在各个摊位视察。这一老一少冲上去,用木棒对着麻爹一顿乱打,而且主要攻击他的头部。麻爹没多久就晕过去了。
麻爹在医院里第二天才完全清醒过来。他首先惦记的是小麻。在那一天里,麻爹还一直在闭着眼同小翟对话。他一想到小翟也许从此不会再光顾他的摊位,心中就会感到痛苦不堪。“小翟,我的伤不重,已经快好了。我马上回市场,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你这个老家伙,倒挺能自宽自解嘛。”
“小翟,我不是自宽自解,我是真心希望你继续来我的摊位拿菜。”
“……”
他在病房的窗户那里看见了小翟的有点驼背的身影。
他回到他的宿舍套房时,远远地就看见了躺在房门外的小麻的尸体。它的脑袋被砸烂了,眼珠鼓了出来。麻爹哭不出。
麻爹用了一下午时间,在后院挖了一个深洞,将小麻用一块红缎子包住放进洞底。他在心里计划着要在坟上栽一棵杏树。
像他预料的那样,菜市场里再也见不到小翟的踪影了。麻爹的心里有点空空落落。
麻爹费力地收了摊,提着他的编织袋一步一瘸地回家。
“麻爹!麻爹!”是孟黑,这位生姜批发商边跑边喊。
“今天我来是想告诉您,小翟是我的表弟呢。最近两天我的表弟上城南的天湖菜场偷菜去了。他还向他的同伙吹嘘,说他在原先的菜场里有位老爹朋友,他的菜随便他拿,想吃什么拿什么,他拿得越多老爹越高兴。”
孟黑一说完麻爹就哈哈大笑,笑得眼泪都出来了,而且他的精神也立刻振奋起来了。
“其实他也爱您老,只是他自己完全不知道。”
麻爹渐渐恢复了他的乐观的常态,他在后院种下的良种杏树长势很好,不久就会结杏子了。
麻爹坐在杏树下对着树干说:“小麻,你回来了啊,回来好,所有的事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呢。”
杏树叶子在风中簌簌地响,麻爹擦去眼角的一滴泪。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麻爹孑然一身,只有小麻为伴,以及麻爹时常在黑暗中幻想同顾客对话等,这些细节刻画出人物内心的孤独。
B.和以前在纺织厂做机修工相比,麻爹更喜欢现在的工作,主要原因是他的顾客都是熟悉的人,对他评价也高。
C.麻爹透过病房窗户看到小翟有点驼背的身影和后文小翟的吹嘘,含蓄地表明小翟也是关心并爱着麻爹的。
D.小说为我们呈现了以麻爹为代表的底层民众的善良与温情,同时小麻的惨死也为故事增添了一抹悲凉的底色。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画线部分写出了麻爹的善良,也为后文麻爹因小翟离开而感到痛苦埋下了伏笔。
B.文章从看似寻常的生活场景出发,以小见大,展现出作者对底层民众的尊重与关怀。
C.小说注重人物的内心独白,通篇平铺直叙,以便于更好地呈现麻爹隐秘的内心世界。
D.小说语言朴实无华,如同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又似涓涓细流,浸润着读者的心灵。
8.小麻惨死,小翟依然未改偷菜的习惯,为什么麻爹却说“所有的事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试探究其背后的原因。(4分)
9.小说最后一段描写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建兴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出师表》。遂行,屯于沔阳。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目:“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乗以历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节选自《三国志•蜀志五•诸葛亮传》)
材料二:
三月,蜀丞相亮率诸军北驻汉中,使长史张裔、参军蒋琬统留府事。临发,上《出师表》。遂行,屯于沔北阳平石马。帝闻诸葛亮在汉中,欲大发兵就攻之,以问散骑常侍孙资,资曰:“昔武皇帝征南郑,取张鲁,阳平之役,危而后济,又自往拔出夏侯渊军,数言‘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险,喜出渊军之辞也。又,武皇帝圣于用兵,察蜀贼栖于山岩,视吴虏窜于江湖,皆桡而避之,不责将士之力,不争一朝之忿,诚所谓见胜而战,知难而退也。今若进军就南郑讨亮,道既险阻,计用精兵及转运、镇守南方四州,遏御水贼,凡用十五六万人,必当复更有所发兴。天下骚动,费力广大,此诚陛下所宜深虑。夫守战之力,力役参倍。但以今日见兵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摄强寇镇静疆场将士虎睡,百姓无事。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敝。”帝乃止。
(节选自《资治通鉴》)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但以今日见兵分命大将据诸要A险B威C足以震摄强寇E镇静疆场G将士H虎睡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率诸军北驻汉中”中“北”的用法,和《赤壁赋》中“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东”的用法不同。
B.“总统”,现在是指共和制国家最高行政元首的名称,属于名词;材料一中“总统”属于动词,含义与之完全不同。
C.材料二中的“江湖”泛指江河湖泊,和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中“江湖”含义完全相同。
D.“中国”原指京师,后来还代指中土、中原等地区,现在为国家专称。材料二中的“中国”是指中土、中原等地区。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葛亮率军南征,平定后方,增加军备,富国强兵,为北伐做了充足的准备。
B.诸葛亮率军攻打祁山时,不能训导规章,严明法度,为后面的失败埋下伏笔,
C.孙资以魏武帝曹操阳平之役中身陷险境为例,说明南郑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展开余下试题D.孙资认为最好的策略是据险固守,静待吴蜀耗尽国力,困乏不足,不攻自破。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我谡以谢众。(4分) (2)天下骚动,费力广大,此诚陛下所宜深虑。(4分) 1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诸葛亮北伐最终失败的原因。(3分) (二)古代歌阅该(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游招隐寺道中①
苏舜钦 扬鞭望招隐,尘思漠然收。 云接青林合,泉兼碧草流。 疏钟传别壑,晚日动前楼。 嘉遁平生志,吁嗟得暂游。
【注】①本诗是诗人被削职为民,前往苏州途经润州时所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写诗人出发时远望招隐寺的心情,诗人尚未到达寺中,心中尘埃思绪就已经平 静下来。
B.颔联写诗人游玩道中的景物,高处的云和林,低处的泉和草,渲染招隐寺周边环境的清净幽美。
C.颈联通过描写不时听到传遍沟壑的钟声、看到夕阳照耀下的前楼等景象,烘托出招隐寺 的庄严。
D.全诗围绕诗人游玩道中的所见所闻,层层铺写,最后扣住“招隐”,抒写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16.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离骚》中,“ , ”与《汉乐府》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夸张的手法写山峰高耸、崖壁陡峭的句子是“ , ”。 (3)《蜀相》中杜甫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 名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荒潮》对生态退化的夸张性书写是激起读者生态敏感的重要手段,能够为读者敲响社会危机的警钟,提醒我们慢暴力的“不可见”性质只是一时的。
我们很难将环境与废弃物割裂开来。一汪清澈的湖水,一片茂密的林木,一个蓝色的星球,一抹绿色的自然,都化为一个想象中的“乌托邦”决然逝去。有毒废弃物不只存在于被跨国资本与政治权力所抛弃的废弃之地,它可能弥散于世界的任何角落。然而,在跨国资本与政治的操控之下,无论是此刻倾倒在太平洋里的核污水,吴明益笔下的白色污染,抑或是硅屿小镇里的有毒电子垃圾,其积累并缓慢发生的危险与背后的复杂利益网络往往被遮蔽,成为现实生活中一个不再有热度的话题和一则过了时效的新闻,而我们只能在文学作品的虚构和想象中去找寻它们存在的印记。就如同生态批评学者西蒙•C•埃斯托克以“毒物健忘症”来描述现代人对日常毒素的“习以为常与健忘,并自以为保持了安全的距离”。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毒物健忘症”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B.我想跟大家谈一谈关于“合作”这个话题。
C.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中首次使用了“侨寓文学"这个概念。
D.掩着耳朵去偷铃铛.这个法子太“巧妙”了,你该不会也准备做出这样的举动吧?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写成“湖水、林木、星球、自然都将逝去”,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文学是时代的背景,是民族的表征,是一切社会活动留在纸上的影子。”唐朝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在各种文学体裁中, ① ,代表了当时社会的精神风貌和文化面貌。电影中,李白自传般的故事由高适向我们( A ),穿插着长安城的繁华气派、曲江宴的风俗、胡姬旋转不停歇的胡旋舞……当我们再次在心里跟随他们默念这些唐诗经典时,当我们看到历史上、教科书上的诗人动画的形式呈现在大荧幕上,使我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文化渊源和历史底蕴。“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长安三万里,也是五千年的沧桑和骄傲。”在唐诗里,我们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找到来处,看到去处,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B )。
在影片中,《黄鹤楼》《将进酒《燕歌行》三首诗被浓墨重彩地呈现出来。 ② ,让网友印象深刻,认为《将进酒》这一节,满足了其对盛唐“浪漫主义”的全部幻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在这个片段中,诵读着自己千古名作的李白,引领众人乘坐仙鹤,冲向云霄,飞越千仞瀑流,直登天上宫阙。
在水波涟漪中,在星河灿烂中,在玉宇琼楼中,鲸鱼翻跃半空。 ③ ,清醒和陶醉交错,想象力不羁奔放,穿越时空的界限。“谪仙人”带着观众一起在梦幻的旅程中徜徉,我们的所有感官都被充分打开,心和情都融入了这诗篇当中,为之震撼不已。中国人独有的“浪漫”展现得( C )。
20.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只有站在不同的角度,你才能看到真相。”也有人说:“最后的真相只有一个,不同视角能探出不同的相,却都不是真相,只是多大程度上接近最后的真相罢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安徽省皖北”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