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21 2024-04-01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丰城九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卷
命题人:肖婷 审题人:裴霞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海明威大概是世界上最喜欢也最擅长在小说中写对话的作家。像《白象似的群山》《杀人者》《世上的光》《十个印第安人》《拳击家》《最后一片净土》《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乞力马扎罗的雪》等小说,几乎全是由对话构成的,我们不妨称之为对话小说。
即使在《老人与海》中,老人桑提亚哥一个人到海上去钓鱼,海明威也通过让他用自言自语,或与鱼、鸟等说话的方式,写了那么多的对话。这样写,不仅使孤身在大海上的一个老人的形象真实可信,而且使小说充满了声音,使小说叙述显得丰富和生动。更为重要的一点,这些对话,体现了一个历尽沧桑的孤独老人与自然的那种亲如兄弟、熟稔如故、相契相融的关系,让读者觉得特亲切、感动。
海明威的对话小说把对话艺术发挥到了极致,简直是学写对话的教材和典范。海明威之所以喜欢写对话,其实与他的冰山理论和简洁的文学风格是一脉相承的。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及小说实践经常被称为“文学革命”。在人们的印象里,海明威首先是个拿着一把板斧的作家。他要把长期以来英语文学中的浮华、啰唆、烦琐的东西砍掉,把雍塞昏暗的语言森林中的那些冗言赘语伐掉。他要剔除那些习惯性的解释、社会难题探讨、哲理性议论。他认为经过时间的淘洗,有些东西会消失湮没:哲理很快会有霉味,社会难题早被人忘怀,流行的道德风尚已经变得面目全非,能够保留下来的只有小说中的那些人物、故事、声音、画面。他孜孜以求的是表现和描绘具体的对象,让眼睛和对象之间、对象和读者之间直接相通,产生光鲜如面的感受,让读者的阅读目光变得光明通透,一目了然。在海明威的具体叙述中,他删去了解释和议论,砍掉了花花绿绿的声响,清除了传统的毫无生气的文章俗套,丢掉了不必要的定语和状语,伐掉了那些多余的语言枝叶,只留下清爽疏朗的枝干,只留下了最为简洁的景色描绘,只留下了名词和动词,画面和声音,只留下了干净利索曲尽其妙的对话。
的确,海明威最得心应手的是写对话。批评家们指出海明威有一副极为敏感的耳朵,他的听觉极为细腻发达,能够辨别人们谈话中极为细微的差别,而且善于将其用一种“风格化了的口语”表达出来。据说,他从亨利•詹姆斯那里学到对话的戏剧化,但不像亨利•詹姆斯那样需要使用那么多“舞台指示”来说明对话的背景、说话人的思路和姿势。相反,他可以用巧妙得当的对话来暗示背景、说话人的思路,以及说话时的神情。一句话,他善于用对话来代替叙述。
(选自张亦辉《叙事之魅——中外小说十讲》)
材料二:
小说家在设计对话时,与他的人物一样,随着对话犹如剥笋一般一步一步地进行,也会因为对话力度的一步步地加强,所有的一切正一步一步地趋向紧张、饱和与圆满,也会充满愉悦。那时,他就不再是一个旁听者,他将自己分裂为甲乙双方,一会儿站在甲的视点上,一会儿站在乙的视点上,他既是自己的朋友,又是自己的对手,他分别站在甲乙双方的视点上,在心中酝酿着以自己的智慧与技能置对方于死地。他在甲乙双方间穿梭,没有疲惫,只有快意。在整个对话过程中,他时有惊呼。对话的延续,竟能有如此出神入化的效能。
浏览完整试题
(选自曹文轩《摇摆:小说对话的基本方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海明威的小说被称为“对话小说”,将“对话艺术”发挥到极致,因此可以作为学写对话的教材和典范。
B.海明威的小说创作坚持“冰山理论”和“极简风格”,这是他擅长用对话来表现小说的艺术性的最主要原因。
C.海明威对英语文学中的浮华、啰唆、烦琐进行了大胆的割除,主张表现和描绘具体的对象。
D.批评家们认为,海明威的小说创作基于他极为细腻发达的听觉,能够辨别人们谈话中极为细微的差别。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海明威的小说中留下了主要的枝干,而这其中大多数枝干又是以对话的形式出现。
B.海明威将从詹姆斯处学到的对话戏剧化进行了改良,与詹姆斯截然不同的是其善于用对话来代替叙述。
C.小说家设计对话,就如同将自己分裂开来,各持一方的观点,一直保持对立与对抗。
D.好的小说对话能让人物更圆满地表达意愿,在对话的延续中,达到快意的效能。
3.下列小说中的对话,不符合海明威“对话艺术”中曲尽其妙特点的一项是( )(3分)
A.“我想请求您……给些钱,要是您答应的话。不多……只要十个卢布就行。”她突然说。“行,行。”聂赫留朵夫窘态毕露地说,伸手去掏皮夹子。(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B.“孩子们也都醒着。”印第安女人的话里带着宿命意味,“这病一旦进了家门,谁也逃不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C.“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孙犁《荷花淀》)
D.区长问小二黑道:“刘二黑,你愿意不愿意?”小二黑说:“不愿意!”(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4.结合材料一,概述海明威小说中“对话艺术”的具体做法。(6分)
5.《红楼梦》第三回,黛玉刚到贾府,与贾母闲聊,贾母问及念何书,黛玉答:“只刚念了《四书》。”然而片刻之后,黛玉与宝玉叙谈中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结合材料二画波浪线的句子,分析这里体现了怎样的“对话艺术”。(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鱼苇之事
孙犁
多年不到白洋淀去,关于菱茨鱼苇之事,印象也淡了。近日,一位妇女,闲时和我谈些她家乡的事,引起我对水乡的怀念。
她家住在D村。这个小地方,曾有一京二卫三D村之称。原来是个水旱码头,很是繁华热闹。大清河在村南流过,下水直达天津。又是一个闸口,每天黄昏,帆樯林立。旱路通往保定,是过路客商打尖的地方。我记得在同口教书时,前往保定,就是在这里吃午饭,但当时的街道市面,都忘记了。
她家很贫苦,父亲好赌博,曾在赌场上,把土改分得的地,当场卖掉,家里的人都哭了。但他有妻子和五个小孩,也要照顾一家人的衣食。一年之中,他除去赌博,不是给人家去打坯,换些粮食;就是在河边治鱼,卖些零钱。
她是头大的孩子,很小就知道为生活操劳了。她先学会编席,母亲告诫她,织席这勾当,“抬头误三根,低头一大片”,整天忙得连梳头洗脸的工夫都没有。母亲见她太疲乏、太困倦,就给她讲故事。她回忆说,那些故事,古老,冗长,千篇一律。故事中,总是有一个傻子,傻子又总是很走运,常常逢凶化吉,转危为安,娶到漂亮的媳妇,发家致富。
有一年,发了一场大水,她家的房冲倒了,搬到堤坡上,临时搭了一间小屋。秋后,水渐渐落去,河里出了鱼,全村的人,买网捕捞。买一片大缯,要一百多元,她家买不起。父亲买了几丈蚊帐布,用猪血血了,缝制了一具小缯。小网有小网的好处,除去她父亲,母亲和她都可以去搬缯捕鱼了。
鱼实在很多,特别是一种名叫石鲢的小鱼,浮满了河面。这种小鱼,一寸多长,圆身子黑花条,没有刺,油很多。炖熟了,上面漂着一层黄油,别提多香了。外地的鱼贩子都来了,就地收货加工。但因为鱼太多,后来就只收大鱼,不收小鱼。
她只好自己卤了,和大弟弟挑到上高地集市上去卖。她从小逃过荒,出过工,也做过运输,就是没有卖过东西。她看好一个地段,把鱼放在地下,和弟弟站在那里,弟弟比她还腼腆,只是低着头看着自家的鱼。赶集的人从她们眼前走过,可是没有一个人照顾她们的鱼。她想吆喝几声,心里十分害臊,喊不出来。最后还是红着脸吆喝起来:
“买鱼呀,好香的鱼!”
过了一会儿,又喊:
“买鱼呀,贱卖呀!”
终于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有几个人蹲在她们的摊子前面了。
买卖开始了,她掌秤,弟弟收钱。卖出几份以后,围上来的人更多了,你挑我拣,她简直忙不过来。她忽然看见有一张五元的票子,掉在了她的筐子下面。她看好一个空子,赶紧捡起来,扔进书包。
她很兴奋,买卖做得也很顺利,不到晌午,鱼就卖完了,一共卖了十多元。赶紧收摊,带着弟弟去赶集。
她手里有十五元钱。她手里从来没有这么多的钱,但她除去衣食二字,没有想到要买什么别的东西,她首先想到的是父亲。
“谁要这件皮袄?”
有一个老太太,提着一件破旧的短皮袄,在大声吆喝。她心里一动。天渐渐凉了,父亲一早一晚还要去河上搬缯。她只见过别人家的老人穿皮袄。她从来也没想到过自己的父亲穿皮袄,现在,好像父亲也有穿一件皮袄的份儿了。
她走上前去,摸了摸皮袄。毛色很旧,有的地方,还露着皮子。但这总是一件皮袄。她问:
“多少钱?”
“不还价,你给十五元。”老太太说。
“值吗?”
“不值,你就走你的。”老太太又吆喝起来。
她走了几步,终于又回去,把钱交给老太太,换来这件皮袄。
回家的路上,虽然天气并不冷,她还是往自己身上,披了披这件皮袄,确实暖和呀。
现在,父亲早已去世,她讲起这段事情,还很得意。
她对我说,为了不再织席,她和家在这个大城市的人结了婚,现在很少再回娘家住。那里的河,早已经干了,更不会有鱼;也没有人再织席,人们有别的致富之路了。
我听到的,好像也是一个古老的故事。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鱼和苇是水乡的两大特色,鱼在水中游弋,苇在岸边摇曳,两者相互依存,共同演绎着白洋淀的和谐画卷。
展开余下试题
B.外地鱼贩子和卖旧皮袄的老太太都是过去生活中的人物,是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表现的托举之力。
C.文中母亲讲的“傻子走运”的故事看似一处闲笔,却体现了母亲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隐喻后文“她”幸运地捡到钱。
D.“她”的故事和“母亲”所讲的故事一样,都给人一种时代辽远的感觉,也给小说蒙上了一层浓重的悲凉之感。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以平淡的叙事语言,引出“她”讲述故事,为下文回忆内容铺垫,并奠定了全文情感基调。
B.小说中的叙述者“我”隐藏在故事背后,对“她”的故事进行纯客观的转述,冷静的叙事距离,使读者产生特别的阅读感受。
C.小说语言清新简明,如对小鱼的介绍,“一寸多长,圆身子黑花条,没有刺,油很多”,多用短句,简洁明快。
D.小说人物细节描写逼真,“只是低着头看着自家的鱼”形象地写出弟弟的腼腆;“看好一个空子”,“赶紧捡”,“扔进书包”,生动地写出她捡钱时紧张又兴奋的心情。
8.有人评价小说中的“她”和父亲瑕瑜互见,充分体现了“圆形人物”的特点,这样的人物形象更能给人以真实性和亲切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孙犁的作品“叙事平淡而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说说文中划线句子包含的情感意蕴。(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初,王莽征天下为兵法者六十三家数百人,并以为军吏;选练武卫,招募猛士,旌旗辎重,千里不绝。自秦、汉出师之盛,未尝有也。光武将数千兵,徼之于阳关。诸将见寻、邑兵盛,反走,驰入昆阳,皆惶怖,忧念妻孥,欲散归诸城。光武议曰:“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且宛城未拔,不能相救,昆阳即破,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今不同心胆共举功名,反欲守妻子财物邪?”诸将怒曰:“刘将军何敢如是!”光武笑而起。会候骑还,言大兵且至城北。诸将遽相谓曰:“更请刘将军计之。”光武复为图画成败。
时莽军到城下者且十万,光武几不得出。严尤说王邑曰:“昆阳城小而坚,今假号者在宛,亟进大兵,彼必奔走;宛败,昆阳自服。”邑曰:“吾昔以虎牙将军围翟义,坐不生得,以见责让。今将百万之众,遇城而不能下,何谓邪?”遂围之数十重,列营百数,云车十余丈,旗帜蔽野,钲鼓之声闻数百里。或为地道,或车撞城。积弩乱发,矢下如雨,城中负户而汲。寻、邑自以为功在漏刻,意气甚逸。六月己卯,光武遂与营部俱进,自将步骑千余,前去大军四五里而陈。寻、邑亦遣兵数千合战。光武奔之,斩首数十级,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
(选自《后汉书•光武帝纪》,有删改)
材料二:
昆阳之战,光武威震天下,王业之兴肇此矣。王邑、王寻之师,号称百万,以临瓦合之汉兵,存亡生死之界也。诸将欲散归诸城光武决迎敌之志诸将不从倾覆随之。光武心喻其吉凶,而难以晓譬于群劣,则固慨慷以争、痛哭以求必听之时也。乃微笑而起,俟其请而弗迫与之言,万一诸将不再问而遽焉骇散,能弗与之俱糜烂乎?呜呼!此大有为者所以异于一往之气矜者也。
天下之大,死生之故,兴废之几,非旷然超于其外者,不能入其中而转其轴。慎谋于未举事之前,坦然忘机于已举事之后,天必赐之以勇。勇者,非气矜也,泊然于生死存亡而不失其度者也。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六》,有删改)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诸将欲散 A 归 B 诸城 C 光武决 D 迎敌之志 E 诸将 F 不从 G 倾覆 H 随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且宛城未拔”与“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拔”词义不同。
B.“会候骑还”与“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己失期”《陈涉世家》)中的“会”词义相同。
C.“自将步骑千余”与“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过秦论》)中的“将”词义相同。
D.“俟其请而弗迫与之言”与“俟我于城隅”(《静女》)中的“俟”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莽征集了几百位懂兵法的人,并任为军吏,还挑选训练士兵,组建了规模盛大的军队,出师的盛况是秦汉以来所没有的。
B.光武帝向众将领陈述了昆阳之战的利害关系,认为大家不要分散,否则就不能保全,但是遭到了众将领的反对。
C.在攻打昆阳城的问题上,严尤与王邑意见不一,严尤认为先攻破宛城,昆阳城自然归服,王邑则力主率军攻打昆阳。
D.王邑军队激烈攻打昆阳城,百姓害怕,想让主帅献城,光武帝身先士卒,其部众在其精神感召之下,乘胜进击,战果丰硕。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昔以虎牙将军围翟义,坐不生得,以见责让。(4分)
(2)勇者,非气矜也,泊然于生死存亡而不失其度者也。(4分)
14.王夫之对昆阳之战中光武帝的表现做出了怎样的评价?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蝶恋花①
陆游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②。
[注]①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②《长杨赋》:汉代扬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而作。
15.对这首宋词的内容理解和艺术手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一句“桐叶晨飘蛩夜语”,词人托物起兴,桐叶飘零,寒蚤夜鸣,都引发的是悲秋之景,充分渲染了时代气氛,和词人的心境形成鲜明的对应。
B.“江海轻舟今已具”,承上片“旅思”而来,其意来源于苏轼《临江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内含想隐归江湖之意。
C.下片借用《长杨赋》的典故,表明自己如果早知不被知遇,就不会陈述恢复方略了,“悔”的后面实在是“恨”,直接透露出词人的愤愤不平之气。
D.全词共四个层次,第一层抚今,第二层思昔,第三层再回到现实,第四层又回顾以往,今昔交织,回环往复。
16.有人说:陆游的《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写得“悲凉沉郁”,将其免职后的心声写得婉转动人。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6分)
17.(1)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书愤》一诗中,采用白描手法表现壮阔的战场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列传》高度评价《离骚》的写作内容,认为其体现道德意义与国家治理原则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
(3)《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正面写乐声,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如带露的芙蓉,似盛开的兰花,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真是构思奇特,形神兼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传递一方缱绻乡音,不仅是地域风物的承载,更体现着传统文化的赓续。方言在于交流,方言的根基是普通老百姓的使用。可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方言在年轻人之中的使用渐少,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而今,能够真正熟悉方言的年轻人已是 ① ,更不要说口耳相传了。
展开余下试题
2021年底,首部人工智能方言文化公益微电影《姑苏琐记•金缕衣》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影像创作推动方言回归,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其姊妹篇——《姑苏琐记•懒画眉》——在2022年春已创作完成。这部作品与前作可谓 ② ,在影像上同样体现了古代姑苏(现在的苏州)的独特韵味。作品上线后就 ③ ,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由此看来,当下的方言保护更应该利用年轻人熟悉的网络形式,用智能手段转变语言文化传播每况愈下的态势,用多样化的媒介形式让方言活起来,新起来,亮起来。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植物听觉方面的科学研究始于达尔文。他试图通过对着含羞草演奏大管来促进它的叶子闭合,结果没有成功。达尔文在实验记录中说,这是一个“愚蠢的实验”,他认为植物“听不见”音乐。
歌唱家雷塔拉克坚信,优美的古典音乐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而嘈杂的摇滚乐则会抑制植物的生长。 ① ,她选取了几株不同种类的植物,分别将它们置于滚动播放着古典音乐和摇滚乐的环境中。几周后,她发现,“听”摇滚乐的植物生长状态明显变差;而“听”古典音乐的植物生机勃勃。于是她得出结论:“听”古典音乐的植物比“听”摇滚乐的植物长得好。
这个实验设计有对照,结果也与众人的认知相符,似乎没什么问题。不过,若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 ② :实验前,没有比较植株原本的生长状况;实验使用的植株数量太少,无法进行统计分析等。因此,雷塔拉克的这一实验不能算严谨的科学实验,其结果也不能说明问题。
实际上到目前为止,符合科学规范的相关实验均不能证明植物可以对外界的音乐做出反应。所以从科学的角度看,我们目前 ③ 。
20.下列各句中引号的作用与文中画横线句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包身工》)
B.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C.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邮轮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了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别了,“不列颠尼亚”》)
D.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早被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解决了的问题。但是这些年来,由于“四人帮”的破坏和他们控制下的舆论工具大量的歪曲宣传,把这个问题搞得混乱不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简述文本的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语言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西班牙谚语“干什么事,成什么人。”有人解释为“是什么料,充什么用。”而中国民间谚语说“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上一篇:
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下一篇:
山东省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江西省宜春”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