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沈杏培《重提当代批评家的任务》) 材料三: 文学批评如何重拾公信力?这是当下文学批评界应该思考的问题。批评家的素养是很多作家都关注的问题,这表现在批评家的真诚上。有的批评家过于“自信”,经常用一些“大词”对作品进行判断,动不动就“里程碑”“开创性”等。有的只要不符合自己的审美趣味就不满意,或以某种不变的观念去衡量所有的作品。这就是因为缺乏一种批评的真诚。真正的文学批评,是通过分享人类内在的精神生活,来表明自己的存在,是通过对作家想象力的呈现,来阐明文学作为生命世界所蕴含的秘密,并表达批评家作为审美个体的独立。 与批评主体素养密切相关的是批评观念。素养是观念的表现形态,对话是一种重要的观念。以对话形式展开文学批评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其表层特征是言说者与受话者的语言交流,深层内涵则是言说者与受话者的审美旨趣、表达方式、价值观念的互动。优秀的批评家是批评活动中对话情境的成功构建者,他必须具有平等意识,才能有效地进入作品人物与作家的内心世界,才能引领读者进入一个新的审美天地,才能使自己的批评穿过文字抵达历史、现实或人性的高度。这并不意味着批评家可以放弃自身的学术品格、价值判断和社会使命,而是要发挥批评主体的人格力量,遵循文学批评发展的规律,使文学批评呈现出不可替代的魅力。否则,批评者就无法进入作家与作品深处,也无法拨开笼罩在读者心头的疑惑,对话也就成为空话。而对话能否很好开展,批评语言是关键。批评语言是批评观念传递的媒介。批评语言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批评观念的表达。要把读者“看得懂、信得过”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准则,通过鲜活、生动、有情的语言把深刻的道理讲清楚,让读者从中引发一种情感共鸣从而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其中的“道理”。那些优秀的文学批评基本是通俗、清晰、灵动,让人产生情感共鸣的。 (摘编自明飞龙、王园园《从“人的文学”到“人的文学批评”》)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批评要真实、准确地传达文学作品本身的意蕴,而不能把批评者的主观臆度作为解读和阐释。 B. 文学批评家从社会功能上说,不仅是建设自己,更应介入社会事务,与社会保持生动丰富的交流。 C. 文学批评若以对话形式展开活动,则优秀的批评家具有平等意识,且是活动中对话情境的成功构建者。 D. 文学批评家如果用通俗、清晰、灵动的批评语言讲清道理,就能让对话很好开展,让人产生共鸣。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批评者面对文学作品时,为了“走进”作品,就要对作品仔细认真地“细读”,真正把握作品所表达的意蕴,并将其揭示出来。 B. 文学批评最终要走向读者,它需要对作品进行解读,让读者明白作品的优秀之处;批评者将从作品中发现的美传达给读者。 C. 文学批评从学术生产线上的“尖兵”蜕变为“文书”,是因其在学术体制和出版制度的规约下,呈现出过于显豁的专业主义倾向。 D. 真正的文学批评可以分享人类内在的精神生活,可以阐明文学作为生命世界所蕴含的秘密,能够表达批评家作为审美个体的独立。 3. 下列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走向与作品、作者、读者相遇合的文学批评”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声声慢》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明离合伤秋之愁,也写出北宋灭亡后李清照的家国之忧,引发了读者的情感共鸣。 B. 孙绍振先生曾在书中评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整体语境之下的比喻句很好,但是局部来看有的比喻技法比较平庸。 C. 曹禺创作的《雷雨》,受到了古希腊“命运悲剧”、易卜生“社会悲剧”、莎士比亚“性格悲剧”等西方戏剧观和创作方法的影响。 D. 林庚能写出《说“木叶”》这样上乘的文艺随笔,是基于对“无边落木萧萧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等的创造性阅读。 4. 请提取材料二的三个关键词,并阐释这样提取的原因。 5. 2024年之江文学论坛拟邀请你作主题为“致敬经典,重读鲁迅”的演讲,请结合材料,从批评家的素养角度写出你的演讲要点。 【答案】1. D 2. A 3. A 4. ①关键词:文学批评、批评家的任务、社会功能(社会事务功能);②原因:材料二围绕“文学批评”,先点出当下文学批评呈现出过于显豁的专业主义倾向;再提出“批评家的任务”这一命题,并明确要发挥文学批评的文化干预和广泛的社会功能。 5. ①重视提升批评家的素质,真诚地对待作品和作家;②批评者以平等的对话方式,出入作品、作者,引领读者;③用鲜活、生动、有情的批评语言,让读者“看得懂、信得过”;④结合鲁迅任意作品分析即可。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文学批评家如果……就能……”错误。由材料三第二段“而对话能……让人产生情感共鸣的”可知,原文说的是“那些优秀的文学批评基本是通俗、清晰、灵动,让人产生情感共鸣的”,选项表述过于绝对。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错误,因果倒置,从材料一“文学批评最先面对和关注的就是文学作品……有深度、有内涵的作品”可知,“‘走进’作品”并非结果,而是原因和条件。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此评论中既较充分体现了走进“作品”“作者”,也向“读者”说清了该词作好在哪里。 B.是对具体作品技法的评论,完全没有体现出与“作者”的关联。 C.在评价《雷雨》时,虽略提及了“作品”“作者”,但一点而过,更没有走向“读者”,“命运悲剧”“社会悲剧”“性格悲剧”等专业术语,更让一般读者费解。 D.虽然有略提及“作品”“作家”,但评析不足,且基本没涉及“读者”。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逐段把握段意,归纳总结中心,再提取关键词。 材料二第一段,“在学术体制和出版制度的规约下,文学批评呈现出过于显豁的专业主义倾向”,围绕“文学批评”,先点出当下文学批评呈现出过于显豁的专业主义倾向; 第二段,“批评家要有开放的文学观、先进的阐释范式,以及崭新的文学身份进入到这种文学场域之中。重提当代批评家的任务,不仅仅是在学科或专业层面重申批评家的专业能力,更应该是在知识分子意义上再次召回知识人的公共性、公共知识分子积极介入社会事务功能”,再提出“批评家的任务”这一命题,并明确要发挥文学批评的文化干预和广泛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