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1  2024-04-27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1]
浙江省温州市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3学年第二学期浙南名校联盟寒假返校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阳迷笛音乐节结束之际,上演了荒诞的偷盗闹剧,一时之间对南阳各种嘲讽笑骂的“地域黑”在第一时间就涌上热搜。
这些引经据典的嘲讽笑骂,给人造成了一种似是而非的印象,仿佛南阳自古以来就是小偷之地。尽管没有人真的会把这些地域黑的笑话当真,但它们给人留下的印象之深刻,却足以加固了人们对南阳,乃至河南整体的偏见。地域黑尽管制造针对地域的偏见,但对每个地域,只要抓住机会,它都会黑得“一视同仁”。
地域黑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的受害者,同样也是河南,也就是位于今天商丘地区的宋国。宋人作为愚蠢的代名词,几乎是春秋战国时代列国的共识。在宋楚泓之战中,宋襄公的所谓“妇人之仁”常常被作为宋人愚顽固执的案例。关于宋人各种愚蠢的段子,在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笔下更是盛行不息。从孟子的“揠苗助长”,到庄子的“适越卖冠”,再到列子的“负暄献芹”,乃至于韩非子的“守株待兔”“智子疑邻”——可以说,如果战国的思想家们想要编出一个愚人的寓言故事,那么宋人乃是当仁不让的头号人选。愚人的代表除了宋人,就是郑人。“郑人买履”和“买椟还珠”两则脍炙人口的寓言,将郑人愚蠢固执的形象深深钉在了地域黑的历史柱头上。
为何那些愚人会成为宋国与郑国的土特产?
宋国固然有宋襄公这样妇人之仁的愚顽案例,但孔子祖先正是宋人,战国时代纵横天下几半的墨家创始人墨子也是宋人,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则曾为宋之漆园吏。至于郑国,比宋国更加无辜,郑国的子产被认为是春秋时代最著名的贤相,是孔子推崇备至的君子。这些都足以证明宋郑两国并非地域黑中愚人的大本营,反倒是君子贤才之乡。那么,为何战国诸子,包括身为宋人的庄子自己,都会去“自黑”宋国呢?
近代刘师培在《清儒得失论》中如此解释愚宋的原因:“盖宋人当战国时,其民最愚,故诸子以宋人为愚人之代表也”。真正将宋国黑成愚人大本营的时代,是在战国中期以后。恰恰正是宋国被齐、楚、魏三国瓜分覆灭的背景下,才频繁涌出的这样一大批宋人愚蠢的地域黑寓言。郑人愚蠢的寓言绝大多数出自韩非子的笔下,原因亦复如是,而且对韩非子来说,还有个更特殊的原因:郑国是被他的母国韩国灭亡的。宋人可能在春秋时代就已经有愚顽的名声,因为宋人是殷遗民的后代,而周人在灭亡殷商后,虽然为了笼络殷遗民而对其畀以官爵,允许其臣服于自己建立诸侯国,但依然将其视为“殷顽”对其戒备有加,将其置于周人同姓诸侯国之间看管起来。处在这种征服者目光之下的宋国自然容易成为群体鄙视的对象,而随着宋国在战国时期被瓜分覆灭,这种长期以来的鄙视心态就更容易化作地域黑的嘲讽,毕竟,还有什么比嘲讽一个亡国之民更遂心应手也更安全的呢?
地域黑在很大程度上,其初始正是来源于这样一种拜高踩低的心态。尽管先秦诸子很可能只是能近取譬,将已经亡国的宋郑两国作为愚人寓言的工具,但他们在有意无意之间,正是通过自己造作的高明寓言,将两个战国时代血腥食物链中被踩在脚下的地域污名化,而他们经典的寓言故事,又让宋人与郑人作为愚人代表的印象深入人心——尽管,这只是副产品。


浏览完整试题后世的地域黑,则掺杂了更多的内心动机,大多是通过贬低对方来抬高自己。南北朝时代处于竞争中的北朝与南朝就是这种地域黑的代表,为了彰显自身政权的合法性,它们都自视为正统,而对对方大加贬低,北朝将南朝蔑称为“岛夷”,而南朝则将北朝贬斥为“索虏”,双方抓住一切机会制造南北地域对立去黑对方。甚至在两国交聘的正式外交场合,也要想方设法黑一把对方,让对方的使臣难堪。南北朝时代最出名的地域黑,则出自《洛阳伽蓝记》中记载的一场对话。南北朝唇枪舌剑的地域黑,更暗藏一种政权合法性竞争的争斗,尽管南北朝连同说出这番南北地域黑妙语的刻薄之口,一并被扫进了历史尘埃当中,但是那种南北对立互黑的思维,却犹如一颗毒种,只要给予环境,加以刻意灌溉,就会滋长起来,为地域黑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动机的繁茂枝叶。清代雍正帝对南方的地域黑,则是刻意为之。雍正帝固然用地域黑当作敲打南方的武器,但这种看似义正辞严的地域黑背后,真正敲打的,却是他那一颗不安自卑的内心,雍正帝深知,比起南方所谓的风俗浇薄,自己犯下的种种罪行才是黑暗得不可告人。因此,他要用所谓的义愤来掩饰内心的羞愧。这也就是所谓的移羞作怒。
地域黑擅长的是通过以偏概全的手段来制造焦点,转移注意。但“偏”的存在,也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当某种群体现象出现时,偏就更容易被当作全,而被“地域黑”加以炒作。偷盗行为确实发生了,这是一个事实,但如果我们仅仅纠结于偷盗这一现象,用来大做文章,编造出各式各样地域黑的段子,除了博人一笑,造成刻板偏见,别无他用。就像考察地域黑的历史渊源一样,真正需要追究的,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所谓的地域黑并不好笑,以何种方式去看待对方,其实正是自己内心的造相。
(摘编自李夏恩《南阳迷笛音乐节余波:“地域黑”背后的问题并不好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实中,南阳迷笛音乐节的偷盗事件引发了全网针对河南的地域黑;历史上,地域黑最早的受害者也是古代商丘所处的宋国。
B.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笔下的宋国人在寓言中往往以愚蠢、固执等负面形象出现。除此以外,郑国人也成为了愚人的代表。
C. 孔子的祖先、墨子、庄子、子产是宋郑两国有代表性的君子贤才,只因为他们人数太少,不能够扭转大家对两国人愚笨的认知。
D. 宋国因为是殷商遗民,后来又被齐、楚、魏三国瓜分覆灭,成为嘲讽的头号对象。而韩非寓言多嘲讽郑国人也因郑被韩所灭。
2. 根据材料中横线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地域黑尽管制造针对地域的偏见,但对每个地域,只要抓住机会,它都会黑得‘一视同仁’”运用拟人手法和成语的褒义贬用,表明地域黑并非针对某地,而是无差别抹黑。
B. “‘郑人买履’和‘买椟还珠’这两则脍炙人口的寓言,将郑人愚蠢固执的形象深深钉在地域黑的历史柱头上”,借助耻辱柱化虚为实,写出寓言塑造郑人愚蠢形象的威力。
C. “北朝将南朝蔑称为‘岛夷’,而南朝则将北朝贬斥为‘索虏’”“南北朝时代最出名的地域黑,则出自《洛阳伽蓝记》记载的一场对话”,前者是引用论证,后者是举例论证。
D. “南北对立互黑的思维,却犹如一颗毒种,只要给予环境,加以刻意灌溉,就会滋长起来,为地域黑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动机的繁茂枝叶”,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对立互黑思维的危害。
3. 根据材料内容推断,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地域黑”的一项是( )
A. 中山国民俗懁急,仰机利而食;南楚好辞,巧说少信。(司马迁《史记》)
B. 亚裔面孔的形容词:数学高分、热爱学习、不爱社交、严肃刻板。(媒体报道)
C. 他住的那间公寓房间现在租给一个爱尔兰人,具有爱尔兰人的不负责、爱尔兰人的急智、还有爱尔兰人的穷。(钱锺书《围城》)
D. 在法国,只有巴黎和遥远的外省,因为巴黎还没来得及将它们吞噬。(孟德斯鸠)
4. 请根据文章内容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每条不超过6个字。

5. 转载本文的公众号下有一则这样的留言:“我不是河南人,也没有黑河南,这篇文章对我有什么意义呢?”请结合文本回应这位读者的疑问。
【答案】1. C 2. C
3. B 4. ①地域黑;②南北朝、③对立互黑;④待对方显内心
5. ①地域黑的地域偏见是无差别抹黑,并不只针对河南。②地域黑以偏概全,容易成为其 他群体事件的焦点而转移了该被关注的实质问题。③只有意识到地域黑背后的心理动机和原因,才 能警惕预防地域黑思维危害。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只因为他们人数太少,不能够扭转大家对两国人愚笨的认知”强加因果,无中生有,原文是“这些都足以证明宋郑两国并非地域黑中愚人的大本营,反倒是君子贤才之乡”。不是因为人数少不能扭转偏见,而是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论证方法等的比较、辨析的能力。
C.“前者是引用论证,后者是举例论证”错,两个都是举例论证。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B.是种族刻板印象,不属于“地域黑”。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信息,分析写作思路、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思维导图就是直观的文章思路结构框架的呈现,答题时要注意注意隐含的提示:即图表的结构样式总分并列等关系,空缺处与已给信息的关系,包括字数和所给短语的结构,最好保持大体一致。
第一空前面的提示是音乐节偷盗事件引出的话题,“一时之间对南阳各种嘲讽笑骂的‘地域黑’在第一时间就涌上热搜”,此空填地域黑、地域黑现象、地域黑问题都可得一分;
第二空在地域黑历史溯源三个阶段的中间部分,左边是例子,右边是思维方式,原文“南北朝时代处于竞争中的北朝与南朝就是这种地域黑的代表”因此第二空南北朝、南朝和北朝、南北朝时代都得一分;第三空“为了彰显自身政权的合法性,它们都自视为正统,而对对方大加贬低”“双方抓住一切机会制造南北地域对立去黑对方”“南北对立互黑”,填制造对立、对立互黑、贬人抬己(贬他人抬自己)都得一分;


展开余下试题第四空,前面归纳了最后一段启示中的两条,都是动宾结构的短语,“以何种方式去看待对方,其实正是自己内心的造相”,填如何看显内心、正内心待他人、正态度审内心、待对方映内心、知内心、明内心、见内心都得一分、省自身、自省察也得一分。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我不是河南人,也没有黑河南,这篇文章对我有什么意义呢?”,要分析地域黑的本质,对所与人的启示意义。
①由“地域黑尽管制造针对地域的偏见,但对每个地域,只要抓住机会,它都会黑得‘一视同仁’”可知,地域黑的地域偏见是无差别抹黑,并不只针对河南。
②由“地域黑擅长的是通过以偏概全的手段来制造焦点,转移注意”可知,地域黑以偏概全,容易成为其他群体事件的焦点而转移了该被关注的实质问题。
③由“后世的地域黑,则掺杂了更多的内心动机,大多是通过贬低对方来抬高自己”“就像考察地域黑的历史渊源一样,真正需要追究的,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所谓的地域黑并不好笑,以何种方式去看待对方,其实正是自己内心的造相”可知,只有意识到地域黑背后的心理动机和原因,才能警惕预防地域黑思维危害。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打捞
刘庆邦
(1)一日午后,正是一天最热的时候。就在这个时候,冯淮海到塌陷湖的湖边来了。冯淮海此行的目的,是要下到湖水里打捞一样东西。
(2)他向塌陷湖的湖心眺望。这里原是淮北大平原上的一片村庄,因村庄底下压着煤,国家的煤矿要把煤采出来,就出资在靠近城镇的地方盖了新房,动员各村的村民搬到新房里住去了。那些不避艰险的矿工钻进地心,把“宝”挖走了,把煤掏空了。失去支撑的重重包裹,一重一重往下脱落,地下水慢慢地浸上来,就形成这么一大片湖泊。湖面白茫茫的,似乎与天空连到了一起。没有风,湖水一点波纹都不起,平静得跟镜面一样。
(3)冯淮海看了看四周和天空,像是给他打捞东西的地方确定一个大概的方位,才开始脱衣服下水。他要去的地方,是他原来所在的村庄冯营。冯营是他祖祖辈辈所生活的家乡,也是他度过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乐园。
(4)湖水的表面一层,被阳光晒得有些热乎乎的,但下面的水还是凉飕飕的。冯淮海准备打捞什么呢?他要打捞一只石头碓窑子。拆房子搬家时,唯一没搬走的老东西,就是那只石头碓窑子。搬家的事一切由冯淮海负责,在取舍时,他看到碓窑子了。那只碓窑子在大门外面的一棵弯枣树下放着,他围绕着碓窑子转了三圈,看了三圈,最后还是决定把碓窑子舍弃掉。。
(5)在水里凫了一会儿,冯淮海估计自己已经凫到冯营所在的地方,并估计了一下自家的院子和碓窑子所在的大概方位,就开始潜水下沉,用脚探底。然而他潜入水底两次,瞪大眼睛左看右看,眼前一片灰蒙蒙的,只能看到水底黑色的淤泥,别的什么都没发现。炽白的阳光仍照着湖面,无风无浪无飞鸟,湖面一片静寂。冯淮海现在也是一名矿工,他听矿上的技术员说过,在亿万年前,这里原就是一片湖泊。以前的湖泊,都是在自然的作用下形成的。现在的湖泊,是人工所为。
(6)这天冯淮海回到家,见母亲正仰靠在客厅里的沙发上打瞌睡。冯淮海一进家,母亲就醒了过来,看着他说:你今天回来得有点儿晚哪。冯淮海没有马上去楼上睡觉,他在沙发上坐下了,要陪母亲坐一会儿。母亲把他的胳膊看了看,问他是不是到塌陷湖里凫水去了。他说,他想试试湖里的水有多深,就下去蹚了一下。
(7)母亲说:你说怪不怪,咱家搬到这里这么长时间了,我连一次都没做过在新房子里的梦,梦是咋回事呢?难道人的梦都是念旧不念新吗?就在你刚才进家的时候,我还在做梦呢,我又梦见了咱家的那棵弯枣树,又梦见了放在树下的碓窑子。我梦见回到了1960年,食堂断粮了,停火了,生产队里给每家分了一把棉籽儿。我把棉籽儿放在碓窑子里用碓头砸……
(8)他不记得母亲对他说过多少次了,说碓窑子是他的曾祖父买的,到他这一代,碓窑子已经传到了第四代。父亲弟兄三个,当年爷爷给他们分家的时候,三个人都想要碓窑子。爷爷想了个办法,看弟兄三人谁能把碓窑子扶起来,父亲一口气就把碓窑子扶得倒扣在地上。
(9)母亲说:有些东西是用不着了,用不着了不等于忘记了。越是用不着的东西,越是容易让人想起来。想想哪样东西用不着了,也看不着了,心里就像空了一大块。
(10)再去塌陷湖里打捞碓窑子时,冯淮海没有像上次那样单打独斗。冯淮海买了香烟和白酒送给堂叔,跟堂叔说了想坐堂叔的打鱼船打捞碓窑子的意思。
(11)这下面的煤你也挖过吗?
(12)冯淮海承认挖过。
(13)把煤挖出来值吗?我看不值,不如留着好好的地种庄稼。煤只挖一茬就完了,种庄稼呢,可以年年种,上一辈的人没了,下一辈的人可以接着种。你们把平地挖成了塌陷湖,就什么都种不成了。
(14)冯淮海扩大了搜寻范围,仍一无所获。在他的想象里,碓窑子会突然出现在他面前。碓窑子赫然在水底站立着,他双手上去,一下子把碓窑子抱住了,像抱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可是,他每次的希望都变成了失望,每次想象都化成了泡影。他想到可能永远找不到碓窑子了,可能永远都无法向母亲交代了,失望的情绪低落,几乎落下泪来。
(15)事已至此,难道关于寻找难窑子的事一点儿希望都没有了吗?夏天过去,转眼到了中秋节。这天,女儿在客厅里翻看家里的相册,翻着翻着,她喊爸爸,问:这是啥东西?你道怎的,他在塌陷湖里寻觅碓窑子无觅处,却在相册里看到了变成相片的碓窑子。他想起来了,在搬家之前,为了留念,他用傻瓜相机,为老院子、老房子、老物件等,照了一些照片。他照了堂屋、灶屋、窗户、院门楼,还照了石榴树、竹园、压水井、柴草垛等。他不记得给碓窑子也照了相,眼前有照片佐证,可能是他照着照着照顺了手,把碓窑子也顺便照进了镜头。他说:这是咱家的碓窑子呀!
(16)他马上上楼,把碓窑子的照片拿给母亲看,说:娘,娘,我总算把碓窑子找到了。他激动的声音有点儿发抖。
(17)母亲戴上花镜看了照片,说,好,好,有照片碓窑子就留下了,啥时候想起碓窑子,看看照片就啥都有了。
(选自《北京文学》2023年第7期,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塌陷湖是“打捞”的地点,这个名称,实际上交代出了这块地区曾经有过的动迁历史。
B. 母亲告诉儿子做梦总梦到老家,正是母亲的念旧让冯淮海选择再一次前往塌陷湖打捞。
C. 在回忆里,父亲兄弟分家时争夺碓窑子,可见其意义重大,为打捞它给出了合理解释。
D. 两次打捞不成功,看到照片冯淮海才“声音有点发抖”,母亲不动声色是因为更加老成。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冯淮海的“打捞”现场活动开篇,给读者展示了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景,拉开了小说的帷幕,为下文设置了悬念。
B. 小说以“打捞”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运用补叙的手法,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并且使故事更加跌宕起伏。
C. 小说交代冯淮海的矿工身份,给冯淮海思考塌陷湖的“前世今生”提供了不同的角度,同时展现了他复杂的情感态度。
D. 小说以碓窑子照片的发现为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的结局似乎解决了打捞问题,却饱含无奈的味道。


展开余下试题8. 小说标题有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9. 小说(5)(6)段之间原有这样一些回忆性文字:矿上来人给母亲做搬迁的思想工作,承诺让冯淮海当正式矿工,母亲才最终同意搬迁;冯家从普通的四间平房搬到了宽敞的二层小楼。这段文字是否可删,请说明你的态度,并结合文本给出依据。
【答案】6. D 7. B
8. ①冯淮海打捞的是用了许多年的碓窑子。②冯淮海打捞碓窑子是为了满足母亲的念想, 延续家族记忆,也是打捞长期在乡村生活的记忆。③冯淮海和堂叔的打捞是对传统价值观的一次重 拾性的探讨。
9. 不同意删节:①回忆内容丰富了冯淮海及母亲的形象塑造,展现了普通人在实际利益和 传统价值取舍上的矛盾心理。②回忆交代了冯家因搬迁生活得到改善,回忆的补充交代让情节更加 完整,也为下文母子交流的情节做了铺垫。③回忆强化了主题的表达,更好地展现了传统观念与现 代生活间的矛盾冲突。 同意删节:①小第二段已经交代了动迁结果,小说第五段也交代了冯淮海的矿工身份,回忆文 字有重复可以删节。②删节后的小说围绕“打捞”这一核心主题展开,过多的交代冲淡了主题的集 中表达。③小说删节后已有的交代含蓄克制,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思考空间。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母亲不动声色是因为更加老成”错,不构成因果关系,母亲只是出于无奈,放低要求。说母亲“不动声色”也不准确,原文“母亲戴上花镜看了照片,说,好,好,有照片碓窑子就留下了,啥时候想起碓窑子,看看照片就啥都有了”。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运用补叙的手法”错,“他不记得母亲对他说过多少次了,说碓窑子是他的曾祖父买的,到他这一代,碓窑子已经传到了第四代……”这段描写是插叙。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标题含义应该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
①小说标题“打捞”首先是指冯淮海家用了许多年的碓窑子,文中写“在水里凫了一会儿,冯淮海估计自己已经凫到冯营所在的地方,并估计了一下自家的院子和碓窑子所在的大概方位,就开始潜水下沉,用脚探底”。
②冯淮海打捞碓窑子是为了满足母亲的念想,第(7)段写母亲做梦“我又梦见了咱家的那棵弯枣树,又梦见了放在树下的碓窑子”;是为了延续家族记忆,第(8)段写这个碓窑子“是他的曾祖父买的,到他这一代,碓窑子已经传到了第四代”;也是打捞长期在乡村生活的记忆,搬家之前冯淮海给老房子照相,“在搬家之前,为了留念,他用傻瓜相机,为老院子、老房子、老物件等,照了一些照片。他照了堂屋、灶屋、窗户、院门楼,还照了石榴树、竹园、压水井、柴草垛等”,表现他对过去生活的怀念,而碓窑子就是当时生活的见证物。
③打捞时堂叔说“把煤挖出来值吗?我看不值,不如留着好好的地种庄稼。煤只挖一茬就完了,种庄稼呢,可以年年种,上一辈的人没了,下一辈的人可以接着种。你们把平地挖成了塌陷湖,就什么都种不成了”,传统价值观和当下价值观到底哪个更合理,更有利于人类,不言而喻。冯淮海和堂叔的打捞是对传统价值观的一次重拾性的探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不同意删节:需要看这段文字在塑造人物形象、对小说情节及主题表达的作用。
①回忆内容补充了冯淮海家搬迁的过程,其中原本不愿搬迁的母亲,在得知矿上可以给儿子安排工作后最终同意搬迁,展现了普通人在实际利益和传统价值取舍上的矛盾心理。这个内容丰富了冯淮海及母亲的形象塑造。
②“冯家从普通的四间平房搬到了宽敞的二层小楼”,回忆交代了冯家因搬迁生活得到改善,小说中并无提及搬迁得到的实际利益,这样的补充交代让情节更加完整;同时这段回忆也说明了冯淮海为何那么执着地圆母亲的梦,也为下文母子交流的情节做了铺垫。
③回忆内容展现了传统观念与现代生活间的矛盾冲突,按照传统观念,中国人安土重迁,不愿搬家;但实际利益又能改善生活,改变人物命运。这样的选择强化了主题的表达。
同意删节:
①小第二段“国家的煤矿要把煤采出来,就出资在靠近城镇的地方盖了新房,动员各村的村民搬到新房里住去了”已经交代了动迁结果——搬进新房;小说第五段也交代了冯淮海的矿工身份,“冯淮海现在也是一名矿工”。回忆文字有重复可以删节。
②小说题目是“打捞”,原文紧紧围绕这个事件来写,核心主题更集中紧凑,如果加入题干内容,过多的交代冲淡了主题的集中表达。
③小说删节后我们只能看出冯淮海一家因煤矿挖煤搬家,母亲和他对原来的生活无法割舍,十分怀念,搬迁的具体过程没有出现。这样使得已有的交代含蓄克制,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思考空间。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壤之广而贪金玉之略,将以存亡继绝,平天下之乱,而除万民之害也。人有衣食之情,而物弗能足也,故群居杂处,分不均,求不澹,则争。争,则强胁弱而勇侵怯。贪昧饕餮之人残贼天下万人搔动莫宁其所有。圣人勃然而起,乃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除秽,以浊为清,以危为宁,故不得不中绝。兵之所由未者远矣!黄帝尝与炎帝战矣,颛顼尝与共工争矣。故黄帝战于涿鹿之野,尧战于丹水之浦,舜伐有苗,启攻有扈。自五帝而弗能偃也,又况衰世乎!
夫兵者,所以禁暴讨乱也。炎帝为火灾,故黄帝擒之;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教之以道,导之以德而不听,则临之以威武。临之威武而不从,则制之以兵革。故圣人之用兵也,若栉发耨苗,所去者少,而所利者多。杀无罪之民,而养无义之君,害莫大焉;殚天下之财,而澹一人之欲,祸莫深焉。使夏桀、殷纣有害于民而立被其患,不至于为炮烙;晋厉、宋康行一不义而身死国亡,不至于侵夺为暴。此四君者,皆有小过而莫之讨也,故至于攘天下,害百姓。肆一人之邪,而长海内之祸,此大伦之所不取也。所为立君者,以禁暴讨乱也,今乘万民之力,而反为残贼,是为虎傅翼,曷为弗除!
兵贵谋之不测也,形之隐匿也,出于不意,不可以设备也。谋见则穷,形见则制。故善用兵者,上隐之天,下隐之地,中隐之人。隐之天者,无不制也。何谓隐之天?大寒甚暑,疾风暴雨,大雾冥晦,因此而为变者也。何谓隐之地?山陵丘阜,林丛险阻,可以伏匿而不见形者也。何谓隐之人?蔽之于前,望之于后,出奇行陈之间,发如雷霆,疾如风雨,搴巨旗,止鸣鼓,而出入无形,莫知其端绪者也。
——节选自《淮南子•兵略训》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贪昧A饕餮之B人C残贼D天下E万人F搔动G莫宁H其所有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利,获利,与《劝学》“非利足也”中的“利”意义和用法都不同。
B. 存亡,指灭亡,是偏义复词,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用法相同。
C. “故圣人之用兵也”中的“之”与“哀吾生之须臾”中的“之”用法相同。
D. 设备,指设防备,与现在所说的“满足某种需要或进行某项工作所需要的整套器物或建筑”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战争的目的,不是想着扩大疆域,也不是想着要获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温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