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中原地区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经历了一个文化演进的历程。 海纳百川——周围地区先进文化因素向中原地区的汇聚。在极有可能是尧所居都城——平阳的陶寺遗址,还有如黄河下游地区体现大汶口文化晚期特点的陶鬹、陶盉、陶觚等陶制酒器,来自西亚经黄河上游地区传入的小麦栽培技术、黄牛和绵羊的饲养技术及冶铜术等都可以看到来自各地先进的文化因素向中原地区的汇聚。正是由于中原地区以尧舜禹为核心的势力集团对其他地区先进因素的积极吸收,使中原地区的文化充满活力,不断发展壮大。 辐射四方——中原地区夏文明对周围广大地区的文化辐射。进入夏王朝之后,特别是夏王朝后半期,中原王朝的影响力显著增强。中原与周边的交流从尧舜时期以对周围地区先进因素的吸收和汇聚为主,转变为以对外辐射为主的模式。这一时期的王权已经完全控制了高等级手工业制品的原料、生产、分配,使之成为维持其统治的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开后世传承数千年的中国礼制文明的先河。以二里头为都邑的时期,是中原地区文明中心地位确立的时期。最为突出的例证是,夏代后期重要的仪仗用具之一——玉璋,在黄河上游和下游、长江上中下游流域乃至中国香港和越南北部都有发现,表明夏代后期以后,中原王朝对中原地区之外广大地区的影响力有十分明显的加强。这是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从各地独具特色的区域文明——古国文明和邦国文明——阶段,进入以中原地区夏商周王朝为中心的王国文明阶段这一重要历史进程的具体体现。 (摘编自王巍、赵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主要收获》)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原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特别提到中原文化的辐射作用,两则材料具有相同的视角。 B. 材料一阐释了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中华文化的关系,河洛文化对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及其开放、融合、创新的特点。 C. 材料二指出玉人姿势的相同性,说明各个区域的社会上层在原始宗教信仰和思想意识形态方面有信息交流,并具有共性。 D. 材料二中,以花鸟为代表彩陶的影响逐渐扩大,第一次出现了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文化圈,证明了“文化上的中国”的形成。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各个区域的文明在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相同基因是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思想基础。 B. 玉璋在多地的发现,说明中原以玉为美、以玉为贵的文化理念对中原以外广大地区的影响。 C. 庙底沟文化、红山文化、中原文化等区域文明,最终都逐渐进入了王国文明的历史进程。 D. 礼乐制度、礼乐文明的维系,是以王权对高等级手工业制品的原料等完全控制为前提的。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重点是从河洛文化的重大意义和鲜明特点两个方面展开对河洛文化的介绍。 B. 材料一开头运用排比句式,既突出河洛地区的重要性,也增强了论证的气势。 C. 材料一以“重瓣花朵的‘花心’”为喻,形象说明河洛大地在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D. 材料二使用总分式和并列式两种论证结构方式,使文章纲举目张,层次清晰。 4. 根据材料二,下列序号所指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中原地区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的历程 时间: 地域 研究成果 距今(约) 5300年 5500年 6000年 ④ ② 黄河中游地区 出现了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文化圈 ③ ① A. ①仰韶文化中的彩陶向周围逐渐扩展 B. ②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及辽河流域 C. ③形成了早期中华文化圈和王国文明 D. ④长江中游、黄河流域及河套地区 5. 材料一中使用了“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等短语,请任选其一,联系高中教材相关内容说明其含义,并简析这三个短语的作用。 【答案】1. B 2. B 3. C 4. C 5. 举例: 道家“想得开”:例“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等。 儒家“拿得起”: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 释家“放得下”;例“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照见五蕴皆空”等。 作用: ①这三个短语形象地揭示了道家、儒家、释家的特点,使文章通俗易懂。 ②这三个短语与下文的“治世或治身或治心”遥相呼应,更能表现出中华文化“进退自如”“从容”的内涵。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原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错误,材料一谈的是河洛文化对中原文化的重要性;而“并特别提到中原文化的辐射作用”错误,于文无据。 C.“说明各个区域的社会上层在原始宗教信仰和思想意识形态方面有信息交流”错误,曲解文意。由原文“出土的玉人姿势都是双手并拢捧在胸前,非常相似。这不可能是巧合,说明当时中华大地各个区域的社会上层之间可能存在着信息的交流,由此形成了以龙的形象为代表的各地区在原始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共同性”可知,原文说明“可能存在着”信息的交流,由此形成了原始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共同性。 D.“证明了‘文化上的中国’的形成”错误,以偏概全。由原文“在中国史前时期第一次出现了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文化圈。有学者认为,此时‘文化上的中国’形成了”可知,“文化上的中国”的形成,是某些学者的观点。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说明中原以玉为美、以玉为贵的文化理念对中原以外广大地区的影响”错误。玉璋在多地的发现,说明的是中原地区夏文明对周围广大地区的文化辐射,不是说明中原“以玉为美、以玉为贵的文化理念对中原以外广大地区的影响”。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