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6  2024-05-04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石钟山记》课堂作业
《石钟山记》课堂作业
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函胡”同“    ”,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鼓:①噌吰如钟鼓不绝(       ) ②微风鼓浪(       )
2.自:①自以为得之矣(       ) 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
3.余:①余韵徐歇(       ) ②余尤疑之(       )
4.始:①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②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
5.焉:①硿硿焉(       ) ②微波入焉(       )
③如乐作焉(       )
6.之:①汝识之乎(       ) ②而笑李渤之陋也(       )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       )
7.而:①空中而多窍(       ) ②扣而聆之(       )
③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④余固笑而不信也(       )
⑤徐而察之(        )⑥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余方心动欲还 古义:  今义:心跳;内心有所触动;动心,产生做某事的欲望。
2.空中而多窍 古义:  今义:天空中;属性词,指通过无线电信号传播而形成的。
3.自以为得其实 古义: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4.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古义:  今义:水军。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2.微风鼓浪         
3.噌吰如钟鼓不绝         4.不知其浅深         
5.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6.事不目见耳闻         
7.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此世所以不传也。特殊句式:  译文: 
2.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特殊句式:  译文: 
3.古之人不余欺也! 特殊句式:  译文: 
4.余是以记之。 特殊句式:  译文: 
5.石之铿然有声者。 特殊句式:  译文: 
6.得双石于潭上。 特殊句式:  译文: 
7.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特殊句式:  译文: 
8.而大声发于水上。 特殊句式:  译文: 
9.磔磔云霄间。 特殊句式:  译文: 
10.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特殊句式:  译文: 
六、成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根据目见耳闻,李斗详细地记载了扬州一带的园林奇观、风土人物的情况。(  )
七、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以记叙为主,可叙事、状物、写景、记人来表达作者的感情和见解。 (  )
2.元丰七年,是庙号纪年法。元丰是宋神宗的庙号。古时常用的纪年法还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
3.《水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地理著作,后经郦道元补充发展为《水经注》。《水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 (  )
【基础演练】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彭蠡(lǐ) 鼓桴(bāo) 铿然(kēng)


浏览完整试题B.磔磔(zhé) 噌吰(chēng) 石穴罅(xià)
C.窾坎(kuǎn) 鹳鹤(huān) 镗鞳(tà)
D.涵澹(dàn) 无射(shè) 栖鹘(hú)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而”字表示的关系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B.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3.下列对加粗词意义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自以为得其实 ②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③自以为得之矣 ④得双石于潭上
⑤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⑥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A.①⑤⑥/②/③④ B.①②③⑤/④/⑥ C.①③④⑤/②/⑥ D.①②③④/⑤/⑥
4.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B.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D.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5.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B.空中而多窍
C.此世所以不传也 D.自以为得其实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鼓:激荡,掀动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鸣:使……发出声响
B.扣而聆之,南声函胡 扣:敲,击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恰好
C.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向:刚才 汝识之乎 识:知道
D.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无射:钟名 大石侧立千尺 侧:名词作状语,在旁边
7.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B.此世所以不传也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此余之所得也
8.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苏轼堪称全才,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B.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元丰七年六月”是皇帝年号纪年法,“元丰”即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共计8年。
C.十二律,又简称“律吕”。“无射”为十二律中的第十一律。因钟声合乎无射的意律,故用无射作为钟名。周景王造无射钟,耗费大量民力物力,因而失败。
D.郦道元,北魏时期官员、地理学家,青州刺史郦范之子。他以毕生心血撰写地理著作
《水经注》,成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9.对文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对李渤的看法“余尤疑之”。
B.到绝壁下,作者看到的景象和听到的声音令人觉得恐怖。
C.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因为微波冲击石洞和风浪冲击大石的小孔而发出似钟的声音。
D.作者用典故作比,说明山由钟名。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石钟山记》中,对“石钟山”命名的由来,作者持怀疑态度:对郦道元的观点,作者说“_____________”;而对于李渤的观点,则说“_____________”,颇耐人寻味。
②《石钟山记》中,作者怀疑李渤的说法的原因在于:        ,      。 
③《石钟山记》写绝壁下的情景:看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石。  
④《石钟山记》中,作者用一个宾语前置句表达了自己知道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 
⑤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中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的批评。
⑥《石钟山记》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________”埋下伏笔。 
⑦《石钟山记》中,作者认为造成自己与郦道元的观点异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石钟山记》中说明世上没能流传下石钟山命名的真实缘由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石钟山记》中,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以看出,作者不认同李渤的观点,以为他的说法只是他自己主观上认为的事实,其中略带有一丝轻蔑的味道。
⑩《石钟山记》中,作者交代写这篇记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阅读】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B.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C.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D.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2.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一种古代散文文体,出现很早,可以记人和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等。
B.《水经》:即《水经注》,北魏时期郦道元所著,是一部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C.元丰:宋神宗的年号,我国古代帝王常用年号纪年,如“庆历”“始皇”等。
D.无射:古代十二律中的第十一律,周景王铸成的大钟声音符合该音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针对石钟山得名的原因,不盲从古人,在“暮夜”乘舟实地考察,亲身探寻,得出认识事物要“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
B.在第二段中,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拟人、贴切的拟声词等详细地描写了石钟山月夜下的景象,绘声绘形,创造出了独特的意境。
C.作者从首段对郦道元、唐李渤的说法持怀疑态度,到最后“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在经过实地考察之后,彻底否定了郦道元、李渤的观点。
D.本文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展开余下试题

(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5.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在空缺处填出相应的内容。
【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儋耳①夜书
苏 轼
己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②杂糅,屠酤③纷然,归舍已三鼓④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⑤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⑥,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 ①儋耳:在今海南省西北部,苏轼于1097年被贬至此。文章写于己卯年(1099),是他谪居儋耳的第三年。②民夷:民,汉族;夷,当地少数民族。③屠酤:屠,指屠宰牲畜的人,屠户;酤,卖酒者。这里泛指各种店铺商贩。④三鼓:三更,即半夜,今23点至第二天1点。⑤再鼾:已经睡得很熟了。⑥韩退之:韩愈曾写诗述其钓鱼时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佳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1.文中的“上元”是农历一年当中的哪一天?是中国的什么传统节日?
              2.作者的“自笑”与“亦笑韩退之”的“笑”,意蕴相同吗?为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甲]东坡居士自今日以往,不过一爵一肉①,有尊客,盛馔则三之②,可损不可增。有召我者,预以此先之,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
[乙]吾闻《战国》中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传③。其药四味而已: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而既饱之余,虽刍豢④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若此可谓善处穷者矣,然而于道则未也。安步自佚⑤,晚食为美,安以当车与肉为哉?车与肉犹存于胸中,是以有此言也。
(节选自苏轼《东坡志林》,有删改)
  [注] ①一爵一肉:喝一爵酒,吃一个带肉的菜。爵,酒器名。②盛馔则三之:丰盛的饭食就增加三倍。③奉传:恭敬地传播。④刍豢(huàn):指牛羊犬豕之类的家畜,此处代指美味的肉食。⑤佚(yì):安逸,舒服。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一曰安分以养福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吾闻《战国》中有一方 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
C.夫已饥而食 虽有嘉肴,弗食(《虽有嘉肴》)
D.晚食为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

若此可谓善处穷者矣,然而于道则未也。
       3.甲、乙两段中作者所提出的养生之道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后赤壁赋
【宋】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既:已经
B.听其所止而休焉 听:听任
C.过临皋之下 过:经过
D.道士顾笑,予亦惊悟 悟:醒悟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B.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C.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D.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在古代,一个月中的某些日子有着特定的名称,如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晦,最后一天叫朔。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
B.木叶,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之一,最早出现在屈原《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中的“木”就是树的意思,“木叶”即为树叶,在古代诗歌中多特指落叶,有暗示之意,可让人联想到秋天的落叶,给人以落寞之感,营造出一种萧索的氛围。
C.赤壁,对于赤壁之战的地点,学界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在今湖北省赤壁市(原蒲圻)。而苏轼游览的是黄州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的地点。
D.冯夷,也叫河伯。河伯是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原名冯夷,也作“冰夷”。
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游玩于赤壁之下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初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舍舟登山,游山后又返舟而游,过程曲折,景色优美。
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人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归而谋诸妇。
(2)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3)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展开余下试题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 综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其,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其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和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一项是( )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台,也叫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门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
C.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这里是说杭州百姓为苏轼立生祠,表达对苏轼的感激之情。
D.建中靖国,宋徽宗的年号,用来纪年。《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中的“壬戌”用的则是干支纪年法,古代专用来纪年。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自把书上知识传授给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喜欢贾谊、陆贽的书。
B.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数次在杭州任职,苏轼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漕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专门积蓄湖水的枢纽。
C.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危害减少了一半。
D.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2)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5.苏轼在《赤壁赋》中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描述,句中的“美人”象征圣主贤臣,美好理想。对苏轼来说,“美人”意味着“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本文有多处记述了苏轼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的实际做法,请简要概括。


【语言运用】
一、简要概括下面文段的内容。(不超过25个字)
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大师。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明代竹画家蜂起。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徐渭(字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二、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出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石钟山记》是苏轼的一篇很有特色的游记, ,浓厚的考辨色彩深寓着对实践和为学的深刻的哲思。 ,带儿子苏迈夜游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就是对这一点的有力证明。 ,认为读书“唯勤”,且“多为之,自工”;练书法则要“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石钟山记》”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