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宋伟《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与新的海洋文明》)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各国之间可能存在或大或小的海洋权益争端,但这不应妨碍争议各方携手参与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B. 如何在保障人类更好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促进可持续发展,这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需要应对的挑战。
C. 在全球层面,既有的国际法和国际规则体系不够完备,效率不高,也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合作制度体系。
D. 高水平的区域经济合作制度,有利于发挥海运优势,促进经济交流,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着眼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主要论述了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目标和愿景。
B. 文章用了较大篇幅讨论海洋的发展和生态环保问题,凸显了这些问题的优先性。
C. 第四段对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主张,以证明公海是人类的共同财产。
D. 文章围绕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展开,分析问题时注意区分不同的角度和层次。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的大国争霸思路更多关注本国利益,容易引发海洋地缘纷争,威胁海洋安全。
B.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应当从地区和双边逐步推广至全球,这样才更有可行性。
C. 人类共同财产的原则并不反对公海资源开发,也不谋求任何国家权益的优先性。
D. 在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地区大国和地区性的安全架构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偷梁换柱”多指以假代真,用欺骗的手段改变事物的性质,然而在古建筑工程领域,“偷梁换柱”却属于一种科学实用的修缮加固方法。
梁是截面形状一般为长方形的木料,且木料的长度尺寸远大于截面尺寸。梁为水平放置,两端的底部有支撑构件。梁主要用于承担建筑上部构件及屋顶的全部重量,并把这些重量向下传给支撑构件。柱为梁的支撑构件。柱子截面形状一般为圆形,长度尺寸远大于截面直径。柱子为竖向放置,主要用于承担上部梁传来的重量,并向下传递给下部的梁或直接传至地面。梁与柱采用榫卯形式连接,形成稳固的大木结构体系。位于屋架内的若干梁在竖向被层层往上“抬”,上下梁之间由短柱支撑,底部的梁由立于地面的立柱支撑。梁、柱均为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核心受力、传力构件,缺一不可。
对于古建筑而言,立于地面的立柱,或因长期承受上部结构传来的重量而产生开裂残损,或因柱底部位长期受到地面潮气影响而出现糟朽残损,这导致木柱强度下降,无法正常支撑梁。此时可采用“偷梁换柱”的加固方法。“偷梁换柱”实际就是“托梁换柱”。其基本做法为:首先将“假柱”(即临时的竖向支撑构件)安装在梁底部、原柱(原有立柱)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