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4  2024-09-06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河北省保定市定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绝密☆启用
2025届高三年级开学调研检测(一)
语文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同志阐述实践在认识中的重要地位、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运动的规律和真理发展的规律。
1坚持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继承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第一的观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列宁的表述更加直观明了,他说:“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观点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继承和发展。
2坚持把物质生产活动置于人类实践的最优先地位,是决定人类其他活动的前提。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毛泽东同志说:“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它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人类为了生存必须解决吃喝住行生活资料,因此,物质生产就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活动。“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
3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排斥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干扰。毛泽东同志指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他说,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就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规律,如果不符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上,毛泽东同志正确应用了实践直接现实性的理论品格,准确把握了实践感性物质活动的特点。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绝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
4坚持唯物主义辩证发展的认识观,反对形而上学不变观。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阐述了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两个飞跃”的辩证发展过程,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由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指导革命实践的过程。
贯彻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肩上的责任就是——通过实践认识世界,产生感性认识,再把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又用理性认识来指导实践、指导中国革命,最后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同志指出,辩证的宇宙观就是要教人们如何去观察认识矛盾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可以说,《矛盾论》就是从认识方法、实践方法的维度揭示了为什么、怎么样去做到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条主义是理论与实践分离,因而采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学说,要求人们如实地把事物看作矛盾的客观运动过程,用联系、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浏览完整试题1坚持事物发展内外因关系的辩证统一,着重把握决定变化的内部根据。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根据内因起作用。事物的内部矛盾性是其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第一位的原因;外部矛盾也必须通过内部的矛盾性才能起影响作用,是第二位的原因。“由此看来,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
2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着重把握不同矛盾的特殊性质。恩格斯曾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一切事物都包含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的两个方面,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但是,每一物质的运动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质(或原因),是世界上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即矛盾的特殊性。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坚持“用不同质的方法解决不同质的矛盾”这一原则。
3坚持主次矛盾及主次方面的辩证统一,注意矛盾本身具有的不平衡性。在复杂事物中,有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为主要矛盾;其他矛盾为次要矛盾。在矛盾着的两个方面中,有一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其他的为矛盾的次要方面。毛泽东特此提醒:“不能把过程中所有的矛盾平均看待,必须把它们区别为主要的和次要的两类,着重于抓住主要的矛盾。”
4坚持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辨证统一,注意区分斗争的不同条件场合。矛盾着的各方,是不能独立存在的。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同处于统一体中。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排斥、斗争,又相互吸引、联结、转化。矛盾的同一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转化的前提是需要“一定条件”,首先是矛盾具有真实的具体的存在条件,其次是矛盾转化须达到一定的“度”,二者缺一不可。矛盾斗争的绝对性并不意味着都要采用对抗的形式,也有非对抗性的。“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它的一切形式,不能到处套用这个公式。”
“学哲学、用哲学”一贯是我党一个优良传统。在开启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上,我们要以研读毛泽东同志“两论”为参照点,努力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是题中应有之义。
(摘编自朱智捷《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代表作——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及当代意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分析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时,毛泽东的观点是对马克思、列宁等伟大思想家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B. 之所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马克思作为“先哲”对该理论的阐述深入浅出,易于普通民众接受。
C. “用不同质的方法解决不同质的矛盾”,指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还要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 学习毛泽东 “两论”,不仅有助于排斥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干扰,还能引导我们用联系、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形而上学不变观,就能贯彻好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B.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认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 战争与和平作为矛盾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转化的前提是需要“一定条件”和一定的“度”。
D. 当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区分矛盾的对抗性与非对抗性两种类型。
3. 下列说法最符合材料中“矛盾论”观点的一项是( )
A.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吃一吃。
B. 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C. 中国人有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 鸡蛋能够转化为鸡子,而石头不能转化为鸡子。
4. 材料中多处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的文句,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曾这样阐述“知与行”的关系:“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这与“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略有不同,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B 2. A
3. D 4. ①多处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 文句,体现了毛泽东同志的哲学观点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着继承和发展;
②大量引用毛泽东的文句并加以分析,可以进一步支持本文作者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5. ①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目标和前提,“行”是“知”的过程和结果,两者前后相随,不可分割;
②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两个飞跃”的辩证发展过程,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由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指导革命实践的过程;
③两者略有不同之处在于: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观中,“知”是前提,强调先有目标后有行动;而在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中,“行”是基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离不开实践。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马克思作为‘先哲’对该理论的阐述深入浅出,易于普通民众接受”错,根据“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绝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可知文中并未提及“马克思作为‘先哲’对该理论的阐述深入浅出,易于普通民众接受”;“之所以……是因为……”错,强加因果,根据“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排斥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干扰”“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可知二者不是因果关系。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只要……就能……”错,逻辑错误,根据“坚持唯物主义辩证发展的认识观,反对形而上学不变观”,可知“反对”什么,不是“贯彻好”什么的充分条件。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A.亲口吃梨子,才知道梨子的滋味,体现了“实践论”的观点。
B.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体现了“实践论”的观点。
C.“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体现了“实践论”的观点。
D.“鸡蛋”和“石头”说的是矛盾的同一性问题,即“矛盾的同一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由“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列宁的表述更加直观明了,他说:‘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观点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继承和发展”等内容,可知:多处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文句,体现了毛泽东同志的哲学观点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着继承和发展。
②由“毛泽东同志说:‘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它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人类为了生存必须解决吃喝住行生活资料,因此,物质生产就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活动”“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同志指出,辩证的宇宙观就是要教人们如何去观察认识矛盾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可知:大量引用毛泽东的文句并加以分析,可以进一步支持本文作者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
先分别分析王阳明的观点和“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再比较二者的不同。
①由“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即知是行的来源,行是知的作用;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可知: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目标和前提,“行”是“知”的过程和结果,两者前后相随,不可分割。
②由“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阐述了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两个飞跃”的辩证发展过程,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由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指导革命实践的过程”,可知: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两个飞跃”的辩证发展过程,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由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指导革命实践的过程。
③不同之处:在王阳明看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其认为“知”决定“行”,“知”是前提,强调先有目标后有行动;由“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由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指导革命实践的过程”等内容,可知在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中,“行”是基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离不开实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八千年的凝视(节选)
姜明
虽然早有预料,眼前的队伍还是吓我一跳。
从博物馆正门开始,两列队伍蜿蜒浩荡三四百米,排到了天府广场那棵著名的黄桷树之外。馆内观众已经饱和,排队是限流的必要举措,看这个情形,没有一两个小时,怕是进不了博物馆大门了。心里有些发怵,本能地想逃,脚却不听使唤:这个特展,天天爆棚,今天不去,又要等到何日呢?一番踯躅,身体已经到了队伍的最末端。
纷至沓来的脚步,当然不只局限于成都人、四川人。比如当下的这个汉字特展,据说有一半观众都来自省外。
“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就是这样一个文化事件。说文化事件,一点儿也不夸张,观展人次突破十万,成都只用了七天!
我早就想来看这个展了,文博圈的朋友却劝我缓几天再看。“摩肩接踵,人满为患,只能看到人头,完全看不到文物!”我自然被吓退了。朋友给出“观展黄金定律”:“至少要在开展一个礼拜以后,避开节假日,最好是中午或下午闭馆前去。”我照单全收,于开展十一天后的工作日正午十二点,出现在了成都博物馆,然后呢?然后我想撤退。但是想到往后几天是端午小长假,想到辛弃疾唯一遗墨《去国帖》很快将要撤展,想到专业人士“观展黄金定律”惨遭人群碾压,于是,像一滴水融入洪流,我在成都博物馆门口的夏至里,像个哲学家一样,且行且思。
我看到一只龟甲。
但这不是刻画甲骨文的龟甲,它比甲骨文早了四千多年。
这无疑是一只相对完整的上古龟甲。褐黄色的背甲上,主纹路呈一“王”字造型,中间那一横,尤其深刻清晰;下面的横笔,被一道短竖串联,与再下面的笔画构成了叉腿站立、双臂舒展的象形文字的“人”字造型。但这只是纹路,并不是文字。背甲上有大小孔洞若干,边缘有残缺。初看,除了上面没有文字,与其他古龟甲无异。不解它为何会出现在序厅如此显赫的位置,一看简介,立刻倒吸一口气,束手恭立,急切凝视。
我找到那只眼睛了,龟甲的左腰部位置,一只眼睛安静地与我对视。不需要辨认、甄别、解读,它就是一只眼睛。八千年前,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上生活的先民们,在这只龟甲上画了这么一只眼睛。为什么要画?为什么只画一只?有人说可能与巫术有关。作为人与鬼神之间通灵交流的媒介,巫术一向秘不示人,只存在于王权神权等特权阶层,镌刻着甲骨文的龟甲,当它完成占卜问卦之后,是要被秘藏或被集中销毁的。统治阶层宣扬王权神授,神是怎样授权的,道理都在龟甲上,但是就不告诉你。
贾湖龟甲上的这只眼睛,是人神之间的一座渡桥吗?八千年来它一直未曾合眼,那么它看见了什么?
一定看到了四目仓颉。仓颉是黄帝的史官,论岁数是比贾湖龟甲小三千五百岁的后生,有感于黄帝军令在传达过程中失真导致战争失败,痛下决心发明文字。“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爪之迹”;天雨粟,鬼夜哭,龙为之跃动,文字的发明让魑魅魍魉无以遁形,让丰收成为天意,让混沌蒙昧的天宇之间,出现了澄澈如洗的人的凝眸,以及晓畅明亮的人的交流。
人类最伟大的成就是发明文字,文字让人类的活动和思想成为信史。文字除了记录人类活动、思想和科技进步以外,还把感情和观点引进历史。仓颉是神话中的人物,文字肯定不是他发明的,文字的发明一定是勇于改变现状的先民们代代智慧累积的结果。长了四只眼睛的仓颉,无非是后人的一种借喻,大地磅礴无边,岁月千秋万载,两只眼睛根本盛放不下,就让四只眼睛来收纳这一切吧。但是且慢,仓颉看见了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看见了,而仓颉用文字记录下来,一切就能与岁月共久长了。
一定看到了王懿荣。这位晚清重臣、金石专家,当他在中药里叫龙骨的龟甲上发现了刻画整齐的神秘字符时,电光石火般的震颤接通了他的任督二脉,也接通了复活一个三千多年前的雄强王朝的笔画密码。《史记》言,“闻古五帝、三王发动举事,必先决蓍龟”,眼前的有字龟甲,难不成就是史书和传说中先人们的占卜工具?南书房行走王懿荣的满腹诗书,让他凝视龟甲的目光因惊喜而闪亮,因闪亮而仁慈。他急切地站起身来,敲开了一家又一家中药铺子的店门。罄尽家财,他搜集京城所有药房里的龙骨,累计有一千五百多块。虽然他并不能完全明白这些龟甲上的字符到底意味着什么,但他隐隐约约感知到,碾磨为齑粉的龙骨不一定能治病,但一定可以强心和壮胆;号称龙骨的龟甲尽管非常脆弱,但是或可以成为精神脊梁。彼时,腐朽的清王朝内忧外患,四面楚歌,特别需要一些精神力量来鼓舞人心。


展开余下试题一定看到了王国维。王国维是甲骨文前期研究的集大成者,他之前的罗振玉等人,主要成就还是辨字和释义,而王国维在二十世纪初期就开始以甲骨文为工具来研究殷商历史,证实了《史记•殷本纪》里所记录的殷代世系的真实存在。以他的研究为重要标志,中国新史学在甲骨上的道道刻符、声声问卦中奠基、形成。王国维更为人所知的身份是《人间词话》的作者,他关于人生的三层境界之说,至今依然在不断流传。不知道他本人自沉昆明湖,又是哪一块龟甲上的哪一道裂纹,宿命般锁定了他的学术之殇?
一眼八千年。此刻,我凝视着贾湖龟甲之眼的凝视。这一只龟甲上的眼睛,与甲骨文的“目”字是那样的相似,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联吗?如果这种偶然的、单一的刻画很难被认定为是文字或者文字雏形,那么这样一种“注目”形态之承,这样一种龟甲载体之续,八千年的天地寥廓、风云际会,又何尝不在汉字中国的审美凝视之中?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成都博物馆的汉字特展仅仅七天,观展人次就突破了十万,是因为辛弃疾遗墨《去国帖》等展品无比珍贵,平常难得一见。
B. 朋友所谓的“观展黄金定律”在夏至这天惨遭人群碾压,客观上交代了大众对文化特展的追捧,主观上突出了我的观展态度越来越坚定。
C. 虽然贾湖龟背上那些“王”字、“人”字造型的纹路并不是文字,但是先民画上去的那只形似眼睛的符号就是甲骨文的“目”字。
D. 镌刻着甲骨文的龟甲,往往是人与鬼神之间通灵交流的媒介,而精通甲骨文的王国维,却无法逃脱锁定自己学术之殇的宿命。
7. 关于文中仓颉、王懿荣、王国维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说仓颉造字之日,“天雨粟,鬼夜哭”,其实文字的发明是先民们智慧代代累积的结果。
B. 当年王懿荣倾尽家财去搜集龟甲,主要是想为腐朽的清王朝增加一些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
C. 王国维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证实了文献记载的殷商世系真实存在,为中国新史学研究奠基。
D. 作者从贾湖龟甲上的眼睛说起,联想与文字相关的这些人物,暗示文明萌芽至今已八千年。
8. 文末画线的句子连续出现的三个“凝视”,用法和意义有何不同?
9. 本次成都博物馆《汉字中国》展览,以“源”“远”“流”“长”四字构建讲述脉络,解读汉字与中华文明相生相发、相互成就的光辉历程。序厅是指展览场馆从人口到正式展示厅之间的空间。贾湖龟甲为何会出现在序厅如此显赫的位置?阅读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6. B 7. B
8. ①前两个“凝视”,第一个是动词,突出的是作者对上古龟甲上刻画的“眼睛”的凝神观看和深入思考;第二个是名词,赋予上古龟甲以人的行为和思考,别出心裁,语意新奇;②第三个“凝视”,与“审美”组合成新短语,内涵更丰富,突出了作者对“龟甲上的眼睛”与甲骨文的“目”字之间关联性的思考,进而思考这种“注目”形态或许开启了“汉字中国”八千年的审美历史。
9. ①贾湖龟甲上的刻符比甲骨文早了四千多年,可能是汉字最古老的源头;②当下,甲骨文被学界认定为汉字的“源”,而对贾湖刻符龟甲的研究还没有定论,因此放在正式展厅前的序厅较为合适;③之所以放在“显赫的位置”,是为了观展的人一眼看到这距今8000多年的贾湖刻符龟甲,以便对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有更直观的认识与感受。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是因为辛弃疾遗墨《去国帖》等展品无比珍贵,平常难得一见”错误,属于强加因果,观展辛弃疾唯一遗墨《去国帖》是我的想法。
C.“但是先民画上去的那只形似眼睛的符号就是甲骨文的‘目’字”错误,与原文“这种偶然的、单一的刻画很难被认定为是文字或者文字雏形”相矛盾;
D.“镌刻着甲骨文的龟甲,往往是人与鬼神之间通灵交流的媒介”错误。由原文可见:“作为人与鬼神之间通灵交流的媒介”是巫术,不是龟甲。王国维自沉昆明湖,与无法逃脱宿命无关。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和主旨的能力。
B.“主要是想为腐朽的清王朝增加一些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错误,这并非王懿荣确切的想法。原文:“号称龙骨的龟甲尽管非常脆弱,但是或可以成为精神脊梁”,“彼时,腐朽的清王朝内忧外患,四面楚歌,特别需要一些精神力量来鼓舞人心”这是作者的个人推断。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解答时抓住关键字词,理解其语境义,最后明确所写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①前两个“凝视”,第一个是动词,是作者的动作神情,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上生活的先民们,在这只龟甲上画了这么一只眼睛,到底为何画这样的一只眼睛?又有何深意?不得而知,此词突出的是作者对上古龟甲上刻画的“眼睛”的凝神观看和深入思考;
“贾湖龟甲之眼的凝视”中,“凝视”是名词,龟甲的左腰部位置,有一只眼睛安静地与“我”对视,形容“龟甲之眼”聚精会神地观看,不眨眼,赋予上古龟甲以人的行为和思考,别出心裁,语意新奇,从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②“那么这样一种‘注目’形态之承,这样一种龟甲载体之续,八千年的天地寥廓、风云际会,又何尝不在汉字中国的审美凝视之中?”第三个“凝视”,与“审美”组合成新短语,内涵更丰富,“汉字中国的审美凝视”已经不简单的是“我”的动作,而是一种文化思考,是作者对“龟甲上的眼睛”与甲骨文的“目”字之间关联性的思考,进而思考这种“注目”形态或许开启了“汉字中国”八千年的审美历史,画龙点睛,一语中的,赞美了悠久的中华文明。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解答时,先找到文中的有效信息,然后结合主旨,分析其原因。
①由原文“但这不是刻画甲骨文的龟甲,它比甲骨文早了四千多年。这无疑是一只相对完整的上古龟甲。褐黄色的背甲上,主纹路呈一“王”字造型,中间那一横,尤其深刻清晰;下面的横笔,……”可知,贾湖龟甲上的刻符比甲骨文早了四千多年,其主纹路呈一“王”字造型,虽然没有文字,只有“纹路”,但可能是汉字最古老的源头;
②由原文“除了上面没有文字,与其他古龟甲无异。”“虽然他并不能完全明白这些龟甲上的字符到底意味着什么,但他隐隐约约感知到,……”当下,甲骨文被学界认定为汉字的“源”,上面有“字符”,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而对贾湖刻符龟甲的研究还没有定论,因此放在正式展厅前的序厅较为合适;
③由原文“我在成都博物馆门口的夏至里,像个哲学家一样,且行且思。我看到一只龟甲。……”可知,“我”作为一名参展者,能一眼看到“贾湖刻符龟甲”,进而思考它与“中国汉字”“中国文明”的关系,可见之所以放在“显赫的位置”,是为了观展的人一眼看到这距今8000多年的贾湖刻符龟甲,以便对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有更直观的认识与感受,位置的显赫,能看出它的地位和价值。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傅介子至楼兰,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大兵方至,王苟不救匈奴,匈奴使过至诸国,何为不言?”王谢服,言:“匈奴使属过,当至乌孙,道过龟兹。”介子至龟兹,复责其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河北省保定”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