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8  2024-09-06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年级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 试卷
8.25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话语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它通过独特而有创造性的表述,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反映社会生活。文学话语的存在是不可取代的,它一旦缺失,人们会明显感到可供使用的语汇不足,社会也将出现大面积的失语现象。相对于人们所欲表达的日新月异的内容,周围既有的日常语汇所组成的叙述和抒情,显得疏远而又陈旧,与人们的真实遭际有点格格不入,事实上就带来了表述上的失语。文学话语能汇聚这些失语的经历,使之脱离不可表述的黑暗,浮现到语言的层面上,得到语言上的定型。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话语有能力开拓新的语言资源,修补既有表述留下的空缺,常常成为社会无意识的代言。许多时候,这种代言可能以一呼百应的形式号令天下,也可能以振聋发聩的形式惊世骇俗。
通常情况下,一个新的语言潮汐铺天盖地地涌过日常用语,需要明显的时间跨度作为积累。然而,令人惊异的是,这样的积累在文学之中常常会在一夜之间即告完成。文学可能将这个缓慢的演变凝缩起来,这种凝缩致使新旧话语系统之间的冲突提炼得格外强烈。人们经常看到,一个语言浪潮可能突如其来地袭击了文学,在文学内部造成一场席卷一切的运动。在很短的时期内,一批迥异于传统的实验作品竞相登场,种种夸张其辞的辩护与反唇相讥的驳诘簇拥于周围。尽管这种文学运动的革命对象仅仅是语言,但是在许多时候,语言的革命往往成为一种新价值体系即将登陆的先兆。
文学中所出现的语言潮汐当然要追溯到作家。作家是这样一批人:他们潜心于语言的海洋,时刻监测着语言的动向,进而制造出各种语言事变。作家往往比常人更为迅速地洞察通行于日常用语之中各种词汇的活力衰退,洞察某些语言正在作为一种无形的束缚框住现实,闷住现实向外蔓延的可能。他们迫不及待地通过文学提出一套对抗性的文学话语。对于那些情愿充当先驱者的先锋作家来说,他们狂热地通过语言变换来搜索精神的种种可能。日常用语之中种种固定的表述如同流水线上的预制零件,先锋作家不能忍受将精神视为这些零件的固定装配,他们破坏性地瓦解陈旧的语言结构,在一片瓦砾之中构思新的精神诗篇。这导致了先锋作家对于语言传统的叛逆。这种叛逆并不是违反交通规则、砸烂商店的橱窗或者扰乱咖啡馆秩序,而是拥有一个精神形式——他们企图借助语言革命打开精神空间,发现未来的主题。
当两者抗衡的时候,文学话语时常与日常用语分道扬镳。人们或许会追问:作家的语言天赋是否足以维持文学话语的反抗功能?个人的语言驾驭才能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文学话语的传统立场——美学立场。美学立场常常抛开现成的理性框架,抛开固有的常识范式,重新启用感官洞悉现实。文学话语亦即文学对于感性洞见的表白,美学立场成为了文学话语和日常用语相持的尺度。许多词汇、语句或者表述方式可能依然毫无障碍地运转于日常用语之中,但它们的日常用法将在美学的尺度之下遭到文学话语的放逐,通过重新表述而产生新的语言效果。
日常的现实磨钝了人们的感觉,人们按照习惯或者常识看待身边的世界,强大的惯性致使人们的目光陷于熟视无睹的境地,人们的所有感觉都因为不断重复而自动化、机械化了。文学话语的重要职责即是通过语言重新制造陌生的效果,阻止人们的感觉继续在日常用语之中沉睡,让人们在惊讶之中重新使用眼睛,重新见识一个崭新的世界。列夫•托尔斯泰的陌生化手法在于,他不用事物的名称来指称事物,而是像描述第一次看到该事物那样去加以描述,就像是初次发生的事情。同时,他在描述事物时所使用的名称,不是该事物中已通用的那部分的名称,而是像称呼其他事物中相应部分那样来称呼。当然,并不是文学话语的每一句话都有陌生之效,但是,一部完整的作品出现时,这部作品自身的内在结构必将或显或隐地体现出陌生化的倾向。


浏览完整试题从母语上看,文学话语与日常用语是同源的。一方面,文学话语不可能完全自铸词汇,另立语法,这使文学话语与日常用语永远纠缠不清;另一方面,文学话语又时时制造一种美学分裂,它企图挣脱日常用语,从而葆有一个日常用语所无法企及的语言空间。显而易见,文学话语的反抗是永无止境的。一切都如同维特根斯坦所说的那样:“我们已卷入与语言的搏斗。我们正在与语言搏斗。”
(摘编自南帆《文学的维度》)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表达日新月异的内容时,文学话语能够修补既有表述留下的空缺,切合人们的真实遭际,成为社会无意识的代言。
B. 文学中出现的语言潮汐,以铺天盖地的姿态涌过日常用语,这是先锋作家致力于颠覆语言传统和语言规则的结果。
C. 针对日常用语中的词汇活力衰退的现象,一些作家希望通过瓦解陈旧的语言结构,打开精神空间,发现未来主题。
D. 文学话语与日常用语的关系极为密切,文学话语虽然不能完全脱离日常用语而存在,但又不断以反抗的形式出现。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话语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即将登陆的先兆,常常在瞬间能完成对日常用语的积累,在文学内部造成一场文学运动。
B. 从美学尺度的角度看,文学话语只是对日常用语中许多词汇、语句和表述方式的日常用法进行放逐,而不是完全抛弃。
C. 如果人们不按照习惯或常识看待身边世界,就不大可能形成强大的惯性,人们的感觉也不太会变得自动化、机械化。
D. 文中列举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例子,意在论证可以通过语言制造陌生效果、重新见识崭新世界的观点,增强说服力。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五段“陌生化”观点的一项是( )
A. 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刘勰《文心雕龙》)
B.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
C.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书斋联)
D.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红楼梦》甲戌本评语)
4. 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部分的“已卷入”“正在”两个词语的作用?
5. 有人说,网络文学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话语,也能部分解决社会失语问题。你认为其理由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答案】1. B 2. A
3. C 4. ①“已卷入”强调人们与语言“搏斗”的被迫无奈;②“正在”突出人们与语言“搏斗”的积极主动;③形象地表现出人们与语言“搏斗”的永无止境。
5. 网络文学语言①能够开拓新的语言资源,修补既有表述的空缺;②能够解除日常用语中某些语言形成的束缚;③能够制造陌生的效果,重新见识一个崭新的世界。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选项强加因果。文中相关内容有“一个新的语言潮汐铺天盖地地涌过日常用语,需要明显的时间跨度作为积累……这样的积累在文学之中常常会在一夜之间即告完成”“文学中所出现的语言潮汐当然要追溯到作家……先锋作家不能忍受将精神视为这些零件的固定装配,他们破坏性地瓦解陈旧的语言结构……当两者抗衡的时候,文学话语时常与日常用语分道扬镳”,文学语言潮汐和作家有关,但先锋作家做法的结果是“文学话语时常与日常用语分道扬镳”,不是选项内容的原因。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常常在瞬间能完成对日常用语的积累”错误,原文相关内容为“一个新的语言潮汐铺天盖地地涌过日常用语,需要明显的时间跨度作为积累。然而,令人惊异的是,这样的积累在文学之中常常会在一夜之间即告完成”,是积累时间,覆盖日常用语,且文学语言是“一夜之间”……,不是“瞬间”。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陌生化”是不用事物已通用的的名称来指称事物,而是用崭新的描述的方式呈现事物,让人们在惊讶之中重新见识一个崭新的事物。
A.以削、减、疏、密谈字句比较常见,不算陌生化。
B.谈炼字,不是文字的陌生化。
C.以“删繁就简”形容三秋树,以“领异标新”形容二月花,独出机杼,与众不同,让人们重新认识三秋树与二月花,有陌生化的效果。
D.以“血”来凸显作者创作的艰辛,多有此说法,不算是陌生化。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作用的能力。
“卷入”表明被动或不愿意参与其中,“已卷入与语言的搏斗”则是强调人们与语言“搏斗”的被迫无奈;
“正在”表示行为动作在进行之中,“已卷入”有迫不得已的意味,而“正在”则表明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是一种积极面对的态度,要与语言“搏斗”不服输;
前文有“文学话语的反抗是永无止境的”,句中的两个词语是对此句的呼应,形象地表现出人们与语言“搏斗”的永无止境。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内容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抓住关键词语“文学话语”“解决社会失语”筛选概括信息,也即文学语言的作用。
文中相关内容有“文学话语有能力开拓新的语言资源,修补既有表述留下的空缺”“洞察某些语言正在作为一种无形的束缚框住现实”“文学话语的重要职责即是通过语言重新制造陌生的效果,阻止人们的感觉继续在日常用语之中沉睡,让人们在惊讶之中重新使用眼睛,重新见识一个崭新的世界”。
从网络文学语言的角度概括整合以上信息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竹林的故事
废名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


展开余下试题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爱笑。我们起初不知道她的名字,问她,她笑而不答,有一回见了老程呼“阿三”,我才挽住她的手:“哈哈,三姑娘!”我们从此就呼她三姑娘。一天我们的先生不在家,我们大家聚在门口掷瓦片,老程家的捏着香纸走我们的面前过去,不一刻又望见她转来,不笔直的循走原路,勉强带笑的弯近我们:“先生!替我看看这签。”我们围着念菩萨的绝句,问道,“你求的是什么呢?”她对我们诉一大串,我们才知道她的阿三头上本来还有两个姑娘,而现在只要让她有这一个,不再三朝两病的就好了。
老程除了种菜,也还打鱼卖。四五月间,霪雨之后,河里满河山水,搓衣的石头沉在河底,呈现绿团团的坡。老程把摇网朝水里兜来兜去,倘若兜着了,三姑娘小小的手掌,跟着她欢跃的叫声热闹起来,一直等到蹦跳蹦跳的鱼好容易给捉住了,才又坐下草地望着爸爸。流水潺潺,摇网从水里探起,一滴滴的水点打在水上,浸在水当中的枝条也冲击着嚓嚓作响。老程从荷包里掏出一把大红头绳:“阿三,这个打辫好吗?”三姑娘抢在手上,一面还接下酒壶,奔向灶角里去。见了妈妈抽筷子,便赶快拿出杯子——家里只有这一个,老是归三姑娘照管——踮着脚送在桌上。“爸爸喝酒,我吃豆腐干!”老程实在用不着下酒的菜,对着三姑娘慢慢的喝了。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老程家的已经是四十岁的婆婆,穿的衣服都是青蓝大布,系鞋的带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了。独有三姑娘的黑地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然而能够看得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吗?不,一回也没有看见!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堂嫂子们顺便也邀请一声“三姐”。三姑娘总是微笑的推辞。妈妈则极力鼓励着一路去,然而别的人渐渐走得远了,自己的不还是影子一般的依在身边吗?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打破这静寂的终于还是妈妈:“阿三!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
①“到底!这也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欢喜玩!”
三姑娘同妈妈间的争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过于乖巧,比如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妈妈却说,“乡户人家呵,要这样?”偶然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梳理,妈妈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现在站在坝上,眶子里的眼泪快要迸出来了,妈妈才不作声。待到点燃了案上的灯,才知道已经走进了茅屋,这期间的时刻竟是在梦中过去了。
灯光下也立刻照见了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篮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
“妈妈,这比以前大得多了!两棵怕就有一斤。”
妈妈哪想到屋里还放着明天早晨要卖的菜呢?终于不出声的叹一口气,伴着三姑娘捆了。
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②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这自然是旧的了,因为我们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过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三姑娘是这样淑静,愈走近我们,我们的热闹便愈是消灭下去。而三姑娘始终是很习惯的,接下铜子又把菜篮肩上。
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
三姑娘笑了:“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
我们大家也都笑了;③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
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跑了。
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雾天气,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④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选自废名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展示了一家三口的和谐生活,这时的三姑娘洋溢着生命活力,与下文她的淡然形成对照。
B. 小说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她的成长历程,到再相逢时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C. 三姑娘作为乡村少女,外在的朴实秀美和内在的灵秀纯澈结合在一起,盈溢着田园牧歌式的气息。
D. “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是三姑娘命运的见证者,作者借“我”的所见所闻抒发了浓烈炽热的情感。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我不欢喜玩”并非三姑娘 真实想法,而是她为了在家守护母亲的托辞。
B. 句子②没有直接描写三姑娘的容颜,但“月色一般”却让人可以想象她的恬静美丽。
C. 句子③中“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表现出三姑娘年轻腼腆,受不了顾客的玩笑。
D. 句子④蕴含着“我”对三姑娘的爱怜、对过往的怀念、对命运的喟叹等丰富的情感。
8. 《竹林的故事》所展现的世界中笼罩着淡淡的哀愁。请概括文中三姑娘的哀愁。
9. 有人认为小说题为“竹林的故事”,“竹林”是解读小说的关键;也有人认为文眼在“水”,小说具有“水”的情致。你倾向于哪一个作为文本的核心意象?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6. D 7. C
8. (1)家庭的不幸。两个姐姐的夭折,父亲的早死,死亡的阴影笼罩着她们母女。
(2)生活 艰辛。父亲去世使她早熟,与母亲相依为命,撑起这个清贫的家庭。
(3)未来的不确定。竹林里闲适安静的生活能否继续,纯净之美能否保持,没有答案。
9. 示例一:竹林是小说的核心意象。
(1)竹林是小说的主要背景,营造了一个清静和谐、与世无争的环境。(2)竹林代表三姑娘美丽宁静的心灵,竹林烘托三姑娘碧意盎然的青春气息。(3)竹林是三姑娘一家的所在地,三姑娘的人生命运和竹林相关。(4)竹林代表对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对生命纯真自然的姿态的赞美。
示例一:水是小说的核心意象。
(1)水清澈美好,与竹林共同创建了闲适安静的生活环境。(2)水的清澈美丽,正是三姑娘纯净心灵的写照,三姑娘的性格如“水”,满蓄着水乡女儿的似水柔情。(3)小说情节与“水”相关,故事起于“水”,承于“水”,转于“水”,最后合于“水”。(4)“水”也是小说的语言风格特征,小说语言素淡、柔美,充满诗意,有一种清澈如溪流的风格。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
D.“‘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错误。文章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但“我”并不是贯穿文章的主要人物,所以“我”不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浓烈炽热的情感”错误。本文的风格为恬淡宁静,所以抒发的情感也是恬淡的。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C.“年轻腼腆,受不了顾客的玩笑”错误。三姑娘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表现出三姑娘善良、内心的美好。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她对我们诉一大串,我们才知道她的阿三头上本来还有两个姑娘,而现在只要让她有这一个,不再三朝两病的就好了”“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可知,三姑娘有来年各个姐姐都不幸夭折,而三姑娘的父亲在三姑娘八岁的时候也早早去世,死亡的阴影笼罩着她们母女。所以,家庭的不幸使得所展现的世界中笼罩着淡淡的哀愁。
由原文“灯光下也立刻照见了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篮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这自然是旧的了,因为我们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过新衣”可知,父亲去世使她早熟,与母亲相依为命,撑起这个清贫的家庭。所以,生活的艰辛使得所展现的世界中笼罩着淡淡的哀愁。
由原文“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可知,从那次买菜“我”就再也没见过三姑娘,直到今年清明归坝上才又再次见到三姑娘,竹林里闲适安静的生活能否继续,纯净之美能否保持,没有答案。所以,未来的不确定使得所展现的世界中笼罩着淡淡的哀愁。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意象的把握能力。
示例一:竹林是小说的核心意象。
原文“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爱笑。……我们从此就呼她三姑娘”“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三姑娘一家生活在竹林的茅屋中,清幽的竹林是小说主要背景,是小说情节发生的典型环境,清幽的竹林为小说渲染了一种清新悠远、静穆空灵的意境,营造了一个清静和谐、与世无争的环境。
由原文“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堂嫂子们顺便也邀请一声‘三姐’。三姑娘总是微笑的推辞。妈妈则极力鼓励着一路去,然而别的人渐渐走得远了,自己的不还是影子一般的依在身边吗?”“三姑娘同妈妈间的争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过于乖巧”可知,三姑娘有一颗宁静的心灵,所以竹林的碧绿盎然能够烘托出三姐的青春气息。
由原文“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可知,竹林是三姑娘一家的所在地。老程在世的时候,在菜园种菜,在坝上打鱼。老程去世后,三姑娘和母亲在这里相依为命,所以,竹林是三姑娘一家的所在地,三姑娘的人生命运和竹林相关。
由原文“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可知,竹林代表对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对生命纯真自然的姿态的赞美。
示例一:水是小说的核心意象。
本文的主要背景是清幽的竹林,而老程在世的时候,不仅在竹林边种菜,而且在坝上打鱼,过得是一种闲适平静的生活,老程去世后,三姑娘和母亲在竹林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他们在竹林中过着静寂的生活。而文章结尾写到,“我”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所以“水”与竹林共同创建了闲适安静的生活环境。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邻近各村的女人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但是看不到三姑娘以及三姑娘的母亲,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即使是三姑娘穿的竹布单衣,颜色也是淡的同月色一样。所以本文描写了三姑娘的纯净,她的性格和水一样清澈美丽,满蓄着水乡女儿的似水柔情。
本文的开篇写到三姑娘一家在坝脚下的竹林中生活,老程和三姑娘在水边打鱼,三姑娘八岁的时候,老程去世。老程去世后,三姑娘和母亲在水边相依为命,在一次卖菜之后,“我”在坝上就再也没有见过三姑娘,今年清明“我”远道回家再次水边见到了三姑娘,所以,小说情节与“水”相关,故事起于“水”,承于“水”,转于“水”,最后合于“水”。
本文的语言风格非常地素淡柔美,田园式的描写使得文章充满诗意,有一种清澈如溪流的风格。所以,“水”也是小说的语言风格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斯问孙卿子①曰:“秦四世有胜,兵强海内,威行诸侯,非以仁义为之也,以便从事而已。”
孙卿子曰:“非女所知也。女所谓便者,不便之便也;吾所谓仁义者,大便之便也。彼仁义者,所以修政者也。政修,则民亲其上,乐其君,而轻为之死。故曰:‘凡在于君,将率,末事也。’秦四世有胜,偲偲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此所谓末世之兵,未有本统也。故汤之放桀也,非其逐之鸣条之时也;武王之诛纣也,非以甲子之朝而后胜之也②,皆前行素修也,此所谓仁义之兵也。今女不求之于本,而索之于末,此世之所以乱也。
“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故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纣刳比干,囚箕子,为炮烙刑,杀戮无时臣下懍然莫必其命然而周师至而令不行乎下不能用其民。是岂令不严、刑不繁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
(节自《荀子•议兵》)
材料二:
兵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共工氏固次作难矣,五帝固相与争矣。递兴废,胜者用事。人曰“蚩尤作兵”,蚩尤非作兵也,利其械矣。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胜者为长。长则犹不足治之,故立君。君又不足以治之,故立天子。天子之立也出于君,君之立也出于长,长之立也出于争。争斗之所自来者久矣,不可禁,不可止。故古之贤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
家无怒笞,则竖子、婴儿之有过也立见;国无刑罚,则百姓之相侵也立见;天下无诛伐,则诸侯之相暴也立见。故怒笞不可偃于家,刑罚不可偃于国,诛伐不可偃于天下,有巧有拙而已矣。故古之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
(节自《吕氏春秋•孟秋纪》)
【注】①孙卿子,即荀况的尊称。②传说汤在鸣条打败了桀,周武王在甲子日打败了纣王。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 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标号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杀戮无A时B臣下C懔然D莫必其命E然而周师至而令F不行乎G下H不能I用其民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全、完全,与《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意思相同。
B. 极,达到极点,与《兰亭集序》“足以极视听之娱”中的“极”意思不同。
C. 偃,止息,其义由《项脊轩志》“偃仰啸歌”中“偃”这一本义引申而来
D. 相,相互,与《孔雀东南飞》“会不相从许”中的“相”意义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泰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