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6  2024-09-06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5届高三年级摸底联考
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第一个问题: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
这个问题,本来是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列宁所早已解决了的。列宁还在一九○五年就已着重指出过,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在我们各个抗日根据地从事文学艺术工作的同志中,这个问题似乎是已经解决了,不需要再讲的了。其实不然。很多同志对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明确的解决。因此,在他们的情绪中,在他们的作品中,在他们的行动中,在他们对于文艺方针问题的意见中,就不免或多或少地发生和群众的需要不相符合,和实际斗争的需要不相符合的情形。
在我们,文艺是为人民的。我们曾说,现阶段的中国新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真正人民大众的东西,现在一定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文化中的新文学新艺术,自然也是这样。对于中国和外国过去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我们是要继承的,但是目的仍然是为了人民大众。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我们也并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
那末,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所以我们的文艺,第一是为工人的,这是领导革命的阶级。第二是为农民的,他们是革命中最广大最坚决的同盟军。第三是为武装起来了的工人农民即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队伍的,这是革命战争的主力。第四是为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的,他们也是革命的同盟者,他们是能够长期地和我们合作的。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
(摘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结论》)
材料二:
新时代以来,人民在文艺创作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指向性更加明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体现了对“人民性”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人民的无限深情。
今天,我们党的事业的中心任务是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一伟大事业。在这一过程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可以构建起中国文艺的人民性、经典性和崇高性,用文艺的光芒照亮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凝聚中国人的精神力量。所以,文艺的“人民性”指向与过去相比更加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可以看出,两次文艺座谈会是在“人民性”文艺思想的整体发展中立足“为人民服务”和“以人民为中心”两个维度,它们是“人民性”文艺思想80年发展历程中的起点和高峰。其中,文艺工作对人民的指向在不断强化和发展。“为人民服务”的创作指向与党的根本宗旨相吻合,强调文学艺术要成为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主要强调文艺工作的努力方向和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指向。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则着重强调文艺工作要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文艺需要人民,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更要热爱人民,文艺创作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这一创作导向特别注重文艺本体的发展和创作主体精神境界的提升,而这种发展和提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相连。


浏览完整试题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这种创作导向与延安文艺座谈会确立的“人民性”文艺思想是一脉相承并不断发展提升的。毛泽东在讲话中对文艺工作对象进行了重新定位:“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他不仅强调文艺服务的对象是人民大众,而且对人民大众的范畴进行认真分析,这使得文艺思想的“人民性”特质有了更加清晰的定位。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则是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从强调文艺工作对象上升到提升精神文化需求的高度,这样的变化表现出“人民性”文艺思想与时俱进的先进性。毛泽东强调文艺的立足点要转向人民:“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完成这个任务,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一定要在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的过程中,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地移过来,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真正为工农兵的文艺,真正无产阶级的文艺。”习近平总书记则进一步强调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______”。从文艺的立足点到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这是人民地位得到尊重、人民利益得到保障的充分体现,这是新时代“人民性”文艺思想的深入发展,站在这样的立场上,文艺创作才能更加深入人心。
(摘编自吕文明《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理论起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劳动人民服务,这似乎已成为当时的共识,但其实很多人对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明确的解决。
B. 材料一认为当时的中国新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新文化中的新文学新艺术也一定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C. 中国和外国过去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文艺形式和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我们要有所继承,必要时还应该加以改造。
D.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人民的地位得到尊重、人民的利益得到保障的充分体现。只有站在这样立场上进行文艺创作,才能更加深入人心。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在讲话中对人民大众的范畴进行了认真分析: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
B. “人民性”文艺思想有着与时俱进的先进性属性,所以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强调满足并提升人民精神文化的需求。
C. 我们要强调文艺工作的努力方向和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指向,是因为“为人民服务”的创作指向与党的根本宗旨相吻合,文学艺术应当成为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D. 在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文艺工作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可以构建起中国文艺的人民性、经典性和崇高性。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放在材料二横线处的一项是( )
A.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B. 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
C.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D. 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必须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底层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须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结合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它们。
4.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 创作导向与延安文艺座谈会确立的“人民性”文艺思想是一脉相承并不断发展提升的。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宝水》是乔叶的长篇小说。请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结合材料分析这部作品是否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故事发生地是新时代的豫北乡村,宝水村在政府的引领和扶持下,正由传统型乡村转变为以农家乐为特色的旅游型乡村,之前的寂寥衰败被热爱故土的人们渐渐改写,生机和活力重新焕发出来,充盈着村庄内外。女主人公青萍在宝水村住了一年,这一年间,她不断回溯在福田庄的童年经历,乡村的新旧场景在她的记忆中频频交融碰撞,让她既沉浸于当下,也思辨着往昔。她怀着复杂的情感深度参与着村庄的具体事务,以鲜明的主观在场性见证着新时代背景下乡村道德伦理微妙丰富的嬗变,自身的顽疾也被逐渐治愈,获得了阶段性的新生和蜕变。
【答案】1. C 2. B 3. C
4. ①延安文艺座谈会确立的“人民性”文艺思想立足“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立足“以人民为中心”,它们是“人民性”文艺思想80年发展历程中的起点和高峰。
②延安文艺座谈会确立的“人民性”文艺思想强调文艺服务的对象是人民大众,立足点要转向人民;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虽然强调点不同,但都把“人民”放在主体地位。
5. 符合。理由如下:①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求文艺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伟大事业。宝水村在政府的引领和扶持下,正由传统型乡村转变为以农家乐为特色的旅游型乡村,村庄内外充盈着重新焕发出来的生机和活力。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女主人公青萍在宝水村住的这一年深度参与村庄的具体事务,见证着新时代背景下乡村道德伦理的嬗变,自身也获得了阶段性的新生和蜕变。


展开余下试题【解析】
【整体分析】:这篇阅读文章通过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新时代文艺创作导向的分析,探讨了文艺“人民性”思想的发展与传承。材料一强调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体现了革命时期的文艺方向;材料二则在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两者一脉相承,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时代性和人民性,突出了文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使命和责任。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由材料一“对于中国和外国过去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我们是要继承的,……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给了改造,……”可知,加以改造的只是“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B.强加因果,由材料二“这就从强调文艺工作对象上升到提升精神文化需求的高度,这样的变化表现出‘人民性’文艺思想与时俱进的先进性”可知,两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和语句复位的能力。
A.强调的是“文艺的创作方法”;
B.强调 是“文艺生命力”;
C.强调的是“人民与文艺创作的关系”;
D.强调的是“艺术与群众的关系”。
只有C项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则进一步强调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的语境。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解答时,先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延安文艺座谈会确立的‘人民性’文艺思想”“一脉相承并不断发展提升的”,再联系原文深入理解。
由原文“两次文艺座谈会是在‘人民性’文艺思想的整体发展中立足‘为人民服务’和‘以人民为中心’两个维度,它们是‘人民性’文艺思想80年发展历程中的起点和高峰”可知,延安文艺座谈会确立的“人民性”文艺思想立足“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创作指向与党的根本宗旨相吻合,强调文学艺术要成为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则着重强调文艺工作要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立足“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人民的重要地位,足见对人民的重视,它们是“人民性”文艺思想80年发展历程中的起点和高峰。
由原文“……他不仅强调文艺服务的对象是人民大众,而且对人民大众的范畴进行认真分析,这使得文艺思想的‘人民性’特质有了更加清晰的定位”“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知,延安文艺座谈会确立的“人民性”文艺思想强调文艺服务的对象是人民大众,强调文艺的立足点要转向人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真正为工农兵的文艺,真正无产阶级的文艺;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人民的地位得到了尊重、人民的利益得到了保障,虽然强调点不同,但都把“人民”放在主体地位,强调了文艺的宗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解答时,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找到文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观点,再分析所给材料,论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观点。
①由原文“我们党的事业的中心任务是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可知,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求文艺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伟大事业,文艺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一伟大事业,把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宝水村在政府的引领和扶持下,正由传统型乡村转变为以农家乐为特色的旅游型乡村,之前的寂寥衰败被热爱故土的人们渐渐改写,村庄内外重新焕发出来生机和活力,人们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这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具体体现。
②由原文“……文艺的‘人民性’指向与过去相比更加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可知,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理想信念,塑造一批爱国奋斗、性格鲜明、可敬可感的最美人物形象,有力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女主人公青萍怀着复杂的情感深度参与着村庄的具体事务,以鲜明的主观在场性见证着新时代背景下乡村道德伦理微妙丰富的嬗变,自身的顽疾也被逐渐治愈,获得了阶段性的新生和蜕变,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民用奋斗人生谱写了新时代的最好故事,《宝水》的作者既是时代生活的在场者、参与者,也是满怀激情的书写者、创作者,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归根到底,就是书写我们命运与共的伟大祖国,书写我们生逢其时的伟大时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流入海的大河
凸凹
①见到塔里木河的时候,内心翻腾,思绪连绵。因为她与我臆想中的模样大有区别: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河,原以为它应该是激流滚滚、大浪弥天的,却流得那么平静、那么舒缓、那么从容,远远望去,满目青碧,一如睡在梦中。
②塔里木油田的人对我说,塔里木河虽然壮阔,有吞吐山河的气势,却最终没有流入大海,而是在岁月深处,消失在苍茫戈壁、漫漫大漠之中。所以,塔里木河,在大美之下,是悲壮的底色。
③本应该伤感的,我却微笑着向她点头。因为故乡的物事早给了我深刻的启示,大自然的道理,有别于人。譬如故乡深山的阴处有一种植物,叫山海棠。即便是生在僻处,无人观赏,可它依旧是一丝不苟地向上挺拔了枝叶,开出鲜艳欲滴的花朵。幼时,我很是不解,曾对祖父说,它真是不懂人间世故,既然开在深山无人识,便大可以养养精神、偷偷懒,没必要下多余的功夫。祖父瞪了我一眼,说,你究竟是太年轻,太看重功名,内心浮躁,不知生命真相。在山海棠那里,它只按自己的心性而活,生为花朵,就要往好里开,尽开的本分,至于能不能被人看见、被人夸奖,它是从来都不会去想的。至于塔里木河,东流入海,自然是她的向往和理想,但大漠之途,需要滋润;荒凉之境,需要水气。她的担当太重,她只能消耗自己。有了她的牺牲,才有了大漠绿洲、珍禽异兽和丰沛的油气储藏。塔里木河尽了她作为河流的本分,实现了自身声名与功利之外的价值,所以她心安,所以她内敛,所以她悲壮而不悲伤,消亡的背后,正是河流的自尊、自信和自足。
④告别了塔里木河,进入沙漠腹地。沙漠公路的两旁,是不断现身的胡杨。初冬时节,胡杨斑斓,闪闪烁烁如火。塔里木人说,如果没有胡杨的防风固沙,沙漠公路这条人类的通途就会湮没中断,广袤沙漠就会真的成了死亡之海。胡杨的品格是在焦渴之地,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然而,在她刚直坚守的风骨之下,也有她灵动与变异的一面,她是一种变叶树木——五年以下,叶细如柳;五到十五年间,细叶与圆叶混杂;十五年以上,就满树的“圆”了,成为名副其实的杨。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胡杨适应环境,懂得顺生——幼株根浅,对抗干旱,芽叶自然要收敛,以减少水汽蒸发;到了树大根深,自然要张扬,以竖起意志之旗。其变异的背后,是顽强地矗立于沙漠戈壁,以履行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抗风沙,保绿洲。对照胡杨,我不禁想到了“笔锋常带感情”的梁启超。人们常诟病他一生善变,读了解玺璋先生的《梁启超传》,始知道,他之变,是与时俱进,顺应潮流,在复杂情势下,更好地进行民族启蒙的政治智谋,变的皮相之下,恒定不变的,是爱国、爱民的旷世情怀。由胡杨到梁启超,我不由得联想到,自然的伟大与人的伟大,其实是相通的,只要襟抱萦怀,外在的曲直与隐现,是不重要的。


展开余下试题⑤沙漠公路两畔,除了胡杨耀眼之外,还有一种诱人驻足的风景——夫妻井。沙漠里的绿植,需要滋润,自然要有井。戈壁阔远,交通艰难,杳无人烟,井近乎与人绝缘。然而绿植也需要打理,就建造了几间小屋,住进了一对夫妻。我们看到的,是轮台中部的一口夫妻井。驻守的是一对中年夫妻,见人群来到,他们只是乜乜地笑。灶间只有一堆土豆和半口袋芥蓝,系易储存的菜种。因为与城镇远隔,新鲜蔬菜难以输入,所以他们的饮食很单调,所以他们的面色青灰,类似脚下的浮沙。问夫妻的生活起居,他们笑而不答,只是一径地介绍抽水、输水、喷灌、滴灌的过程。看到人们对他们的工作生出兴趣,青灰的脸上悄然洇出薄薄的一层红晕,竟至指着不远处的那片胡杨林兴奋地说,这胡杨林和方圆百里的沙漠植物,都跟这口井有关。但长久沉默的状态,使他们羞于说出自己的贡献。我不禁怦然心动,觉得胡杨林在阳光下的无声烂漫,正是他们爱情的颜色。
⑥驱车数百里,我们到了塔中油田作业区。这里的油田产量,如果以传统的生产流程计算,需要上千个石油工人。而在现代化的开采条件下,偌大个油田却只有七个人。这七个人,都是80后的年轻人,来自全国的六个省份,都是重点石油院校毕业的高材生,但他们都自愿地来到采油一线。问他们缘由,他们都很朴实地回答道,本来学的就是石油,远离油井就荒废了。跟他们深入座谈,知道他们都有成就一番事业的追求与襟怀,向上的信念,使他们自觉地远离虚荣与享受——虚荣迷眼,享受堕志。当我动情地送上真心的赞美并致以由衷的谢意之时,他们羞涩地低头,并连连说道,要谢就谢脚下的石油——只有地火冲腾,才有青春激情。小小年纪,居然有远大的生命情怀,直让我感到,一如穗实者低垂,虚空者反而昂首;索取者往往患得患失,恨世道不公,奉献者反而内心盈满,懂得感恩。我说,你们很可能一辈子都会生活在这片寂寞的土地,永远与市井、时尚、现代生活绝缘,你们会不会后悔?他们说,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是塔里木石油人的信念。你看见塔里木河了没有,她一辈子也没有流出戈壁大漠,但总是温情浇灌,没有一丝忧戚之色,她告诉了我们,什么叫品格,什么叫无悔。
⑦都说天地境界、天人合一,在塔里木,我读到了令人信服的注脚。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初见塔里木河时,她的模样与“我”心中的形象大有区别,以现实和臆想的对比,突出其平静、舒缓、从容的特点。
B. 文中联想到故乡的山海棠,意在通过对比引出塔里木河给人的启示:坚守自己的本分,实现名利之外的价值。
C. 守井夫妻生活条件简陋,但他们默默守护着沙漠生态,如同阳光下的胡杨林,闪耀着奉献与责任的光芒。
D. 文章第⑥段“一如穗实者低垂”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出扎根沙漠油田的年轻人“远大的生命情怀”。
7. 关于文中第④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胡杨斑斓,闪闪烁烁如火”,既写出初冬时节胡杨火红的美丽身姿,也能让人感受到其生命力的顽强。
B. “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高度概括了胡杨不同寻常的特质,这是对其生命力量的颂扬。
C. 对胡杨树灵动与变异一面的讲述,既表现了其对生存条件的灵活应对,也说明了其受塔里木人崇敬的原因。
D. “我”由眼前胡杨联想到梁启超,揭示了自然与人蕴含的共通之处,即适应环境与坚守本心的统一。
8. 本文的标题“没有流入海的大河”具有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在塔里木,读到了“天地境界,天人合一”“令人信服的注脚”。你认为“我”读到了哪些注脚?请简要概括。
【答案】6. B 7. C
8. ①表面意思:塔里木河是内陆河,最终消失在茫茫大漠之中,并没有流入大海。②深层意思:沙漠胡杨、守井夫妻、石油工人坚守大漠,无怨无悔,无私奉献,体现了坚守与责任。
9. ①人要懂得尽自己本分,不求功利,实现价值。②人要明白不计条件,坚持不懈,默默奉献。③人要学会坚守,过得充实,既然选择就无怨无悔。
【解析】
【整体分析】文章通过描写塔里木河、胡杨树、守井夫妻和塔里木油田的年轻工人,展现了自然与人类在艰苦环境中的坚韧与奉献精神。文章以“没有流入海的大河”为题,寓意深远,既指塔里木河没有流入大海的地理特征,也象征着在艰苦环境中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对比”错,山海棠按自己的心性而活,在深山绚烂绽放,尽开的本分;塔里木河消耗自己、牺牲自己,才有了大漠绿洲、珍禽异兽和丰沛的油气储藏,这是尽了她作为河流的本分,实现了自身声名与功利之外的价值。二者没有相反的关系,应为“类比”。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语段内容和作用的能力。
C.“也说明了其受塔里木人崇敬的原因”错误,文中并没有提到胡杨树的灵动与变异是其受塔里木人崇敬的原因,塔里木人崇敬胡杨更多是因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题目意蕴的能力。
①表层意思。文中有“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虽然壮阔,有吞吐山河的气势,却最终没有流入大海,而是在岁月深处,消失在苍茫戈壁、漫漫大漠之中”,所以“没有流入海的大河”表面指的是塔里木河,它是内陆河,最终消失在茫茫大漠之中,并没有流入大海。
②深层意思。标题通过塔里木河的命运,隐喻了那些在艰苦环境中默默奉献的生命——既有植物,也有人类,他们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名利,而在于内在的坚守和对环境、社会的贡献。比如“抗风沙,保绿洲”的沙漠胡杨,打理绿植、俭朴生活的守井夫妻,不畏艰苦、坚守大漠的石油工人,他们无怨无悔,无私奉献,体现了坚守与责任。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
题干中“天地境界,天人合一”“令人信服的注脚”,即文中作者在塔里木看到的具体的物、事、人,以及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质与追求。
①根据文章“塔里木河尽了她作为河流的本分,实现了自身声名与功利之外的价值,所以她心安,所以她内敛,所以她悲壮而不悲伤,消亡的背后,正是河流的自尊、自信和自足”,塔里木河的平静、从容和内敛,象征着坚守本分、牺牲自我、滋润沙漠、超越名利、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
②根据文章“其变异的背后,是顽强地矗立于沙漠戈壁,以履行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抗风沙,保绿洲”“笑而不答,只是一径地介绍抽水、输水、喷灌、滴灌的过程。看到人们对他们的工作生出兴趣,青灰的脸上悄然洇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山东省枣庄”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