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譬如,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艺术创作的“拟主体”摆脱不了“硅基生命”的先天短板:缺失意识和自我意识,没有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生命体验。前者使它无从获得对世界的知识性认知和理性判断,没有目标追求的自觉性、能动性和道德自律感,无法以自主的价值立场去理解和吸纳人类积淀的历史经验,不能自主地在自身与社会、与他人、与特定语境中,形成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审美关系,只能按算法概率、算力速度的训练模型连词成句、连句成段,或基于某种指令以比特像素实现图形(图像)信息的排列组合,却并不理解这些组合的意义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提供这样的答案。 “硅基生命”则让AI创作“本体失根”,拟主体没有源自生命体实践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没有王夫之所说的“身之所历,目之所见”的“铁门限”,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历史镜像、时代精神、生活阅历均无从谈起。用于AI大模型的数据不过是“二手生活”而非“肉身经验”,其表达的“知情意”来自“他者投喂”而不是自己的“生命历险”,这就颠覆了文艺创作“躬身成文”“艺以明志”的创作原则,斩断了作品和艺术家之间有关社会的、历史的、生命的有机联系,势必会抽空艺术存在的意义。因而,没有生命体验,缺少肉身感知,是AI创作的致命缺陷,其所带来的“情感虚置”和“意义缺席”将对AI创作确证自身艺术性形成巨大挑战。 上述两个问题还导致AI创作存在另一个更重要的局限——缺少艺术原创力。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的答案是从已有的语料资源中依据算法逻辑匹配而来的,是“借”用前人的知识产权资源而巧置选择的结果。换句话说,它所得一切均非原创,既受限于“已有”,又缺失于“未知”。尽管在许多单项技能上人工智能比人“聪明”,但没有人的感情和自主意识的计算程序最终无法形成原创能力,它可以通过人的信息“投喂”和大数据预训练,完成从“1”到“99”的拓展,却难以实现从“0”到“1”的突破,这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仅靠技术智能,想要产生AI莎士比亚、AI卡夫卡,不过是痴人说梦而已。 (摘编自欧阳友权《人工智能创作的艺术隐忧和伦理边界》)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经典具有跨时代、跨媒介、破圈层的能量,经典中的某些人物形象在当下互联网世界中仍能发挥文化中介的作用。 B. 生成式人工智能并不能真正理解自己生产的语言,它只是服从、执行操纵者下达的指令,按照程序完成指令任务。 C.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存在诸多缺陷,如无法在自身与社会、他人、特定语境中形成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审美关系。 D. 生成式人工智能受现有语料资源的限制,且它所提供的答案是人的信息“投喂”和大数据预训练的结果。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伴随神经网络技术等的发展,人工智能写作未来还有着产生巨大进步的可能。 B. 如果没有设计者加以引导,人工智能可能一味提供同质化的热门题材和内容。 C. 现在的人工智能还只是一种人类创造力的扩容工具,而不是内容创作的主体。 D. AI创作的致命缺陷是没有生命体验、缺少肉身感知,其作品也不具备文学性。 3. 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二中所说“艺术隐忧”的一项是( ) A. 小说《机忆之地》所有内容,包括书名、正文、配图乃至作者名字全部由AI完成。 B. “写什么”“如何写”都可解决,但人工智能写作难解决“为何写”这一哲学命题。 C. 人工智能写作其实是人机协作,整体结构由人决定,细节描写则由人工智能完成。 D. 文学写作的“非人化”现象引发了“人工智能是否会终结网络文学”等问题。 4. 如何理解材料二最后所说的AI创作可以“完成从‘1’到‘99’的拓展,却难以实现从‘0’到‘1’的突破”?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5. 有人认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将昔日高度专业化的文学创作变成大众皆可参与的轻松游戏。”你怎样看待这一变化?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C 2. D 3. B 4. ①意思:AI创作根据信息生成文本的能力很强,但是它缺少原创能力,无法进行独立自主的创作。 ②好处:通俗、形象、简洁地说明了AI创作的优势和缺点,更容易使读者理解。 5. ①人工智能技术让文学创作变得轻松惬意,说明人工智能迭变速度惊人,在文学创作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 ②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在写作技术层面降低了文学创作的门槛,但这种创作只是一种算法写作,难以产生现实关切,其作品缺乏经典作品的文学性的力量。 ③这种“文学创作”存在“情感虚置”和“意义缺席”等问题,会抽空艺术存在的意义,我们应对其蕴含的艺术隐忧保持清醒的认识。 【解析】 【导语】文章通过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文学和艺术创作领域的分析,揭示了其潜在的难题和局限性。材料一关注人工智能在文学写作中的不足,包括情感体验上的缺失和难以实现深刻的社会洞见。材料二则指出了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因缺乏自我意识和原创力而存在的隐忧,强调了技术只能扩展现有内容而难以创新。总体来看,文章对人工智能在创作中的角色持谨慎态度,认为其难以替代人类作家、艺术家的创造力和人文深度。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存在诸多缺陷,如无法在自身与社会、他人、特定语境中形成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审美关系”错误,材料二提到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艺术创作的“拟主体”在自身与社会、他人、特定语境中无法形成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审美关系等问题,选项将这一问题说成是所有生成式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诸多缺陷之一”,过于绝对。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推断和辨析的能力。 D.“其作品也不具备文学性”错误,材料二提到AI创作的致命缺陷是没有生命体验、缺少肉身感知,其所带来的“情感虚置”和“意义缺席”对AI创作确证自身艺术性形成巨大挑战,但不能说其作品不具备文学性,过于绝对。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B.“人工智能写作难解决‘为何写’这一哲学命题”体现了材料二中人工智能创作缺失意识和自我意识、没有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生命体验等艺术隐忧。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其作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