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8  2024-10-28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
浙江省四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浙江省四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什么是新乐府?人们通常依据的是郭茂倩《乐府诗集•新乐府序》:“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常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其收录标准说得明白:一是唐世,二是新歌曲。但由于郭茂倩依据了丰富的音乐文献,且依据的音乐文献大多失传,其界定的具体依据,今天我们是无从得知的,这就给后人造成了困扰,比如,哪些作品曾经是唐代的新歌曲?《乐府诗集》收录的新乐府并不完整,究竟应该如何界定、补辑,一直处在争论之中。
早在1995年葛晓音《新乐府的缘起和界定》一文,对新乐府应该如何界定做出了深入的探讨,她对“唐世之新歌”予以绝对的认可,据此进一步提出新乐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乐府指从旧题乐府中派生的新题,或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取法汉魏古乐府,形成以“行”“怨”“词”“曲”为主的新题歌诗。狭义的新乐府指广义的新乐府中符合“兴谕规刺”内容标准的部分歌诗。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歌辞性标题只能是代表了一部分的乐府,有些乐府并不具有典型的歌辞性标题,如白居易的新乐府中绝大部分就不是这类题目,所以若以此衡量恐怕会遗漏一批新乐府辞;有些诗题虽带有“歌”“行”“曲”等标志,但未必就是乐府诗。如刘禹锡的《城西行》就不在其乐府卷中。因此,此标准仍然有待完善。其后,人们纷纷尝试制订更为具体的判定标准。人们之所以不断探讨新乐府判定标准,就是因为看到了新乐府蕴含的重要价值,尤其是其中反映时事、为民请命、总结一代之兴亡经验教训的乐府作品,体现了新乐府诗人的艺术成就和社会良知,具有珍贵的历史与文学价值。采用新乐府的形式记录历史、反映现实民生、追求理想政治,也是中国古代士人艺术理想与政治理想的完美结合。
然而由于人们对《新乐府序》的解读不同,新乐府的界定标准产生了很大的争议,拟定的标准或过于宽泛,或过于狭窄,都不能完美诠释唐代新乐府,这里就给研究者留下进一步开拓的空间。值得一提的是,在唐代还有新题乐府的概念。新题乐府侧重于表达题目的创新,其实和新乐府是一回事。根据实际创作情况来看,唐人所说的新乐府很丰富,既包括如元(稹)白(居易)新乐府那样揭露现实、批评政治的作品,也包括如娱乐场合演唱的作品。至于唐后,历代不乏题为新乐府的作品,都属于诗人的拟作了。
(摘编自张煜《新乐府相关问题辨析》)
材料二:
认为新乐府概念不明而质疑新乐府运动存在的观点,主要源于对郭茂倩《乐府诗集•新乐府序》的误解:“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常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人们在解读时,基本是将“常”通假为“尝”,认为是“未尝被于声”。如2017年版中华书局点校整理本的《乐府诗集》,在其“出版说明”中直说新乐府辞是“辞拟乐府而未配乐”;有的学者在引用该文献时,也是径直改为“未尝被于声”,如黄耀堃《音乐与讽刺——新乐府考》等。据此理解就导致“唐世之新歌”与“未尝被于声”互相矛盾,导致乐府与诗的边界也不清晰,“其未诏伶人者,远之若曹陆依拟古题之乐府,近之若唐人自撰新题之乐府,皆当归之于诗,不宜与乐府清溷也”(黄侃《文心雕龙札记》)。


浏览完整试题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张煜《新乐府辞研究》指出,“声”与“歌”在文献出现的不同场合有不同含义,郭茂倩对新乐府辞的界定是有其标准的,而“新乐府辞是当时已经入乐演唱的或是清唱的乐府歌辞”。2017年,乐府学研究用力最深的吴相洲先生又对这段话重新进行解读,并在《文学遗产》发表《论郭茂倩新乐府含义、范围及入乐问题》,该文认为“‘唐世之新歌’,意为唐代乐府新歌辞,名称来自《乐府新歌》等歌录;‘辞实乐府’,是说其乐府性质确切无疑;‘未常被于声’,意为不经常表演,而非从不表演”。这就解决了郭茂倩关于新乐府的界定前后“矛盾”的问题。
从现存文献来看,《乐府诗集》所录新乐府,部分确有入乐的记载。如李峤《汾阴行》孟棨《本事诗》所载,云:“天宝末,玄宗尝乘月登勤政楼,命梨园弟子歌数阕。有唱李峤诗者云:‘富贵荣华能几时,山川满目泪沾衣。不见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不终曲而起,曰:‘李峤真才子也。’”其他如刘禹锡的《泰娘歌》《捣衣曲》等。
因此,新乐府是以歌辞性质被收录于《乐府诗集》的,这些歌辞虽不常配乐演奏,但仍有被采入乐府机构演唱的机会,从而实现乐府诗的相应功能,实现创作者的心理期待。白居易的《新乐府》组诗正反复表达了这种被采诗的愿望。
(摘编自万紫燕《论新乐府的歌辞性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天,如果我们依据郭茂倩对新乐府界定的标准,我们会很难确定哪些是唐代的新歌曲,且乐府与诗的边界也不清晰。
B. 葛晓音提出的新乐府广义和狭义的概念之分存在问题,如果单从歌辞性标题上看,我们无法区分所有的新乐府诗。
C. 因为郭茂倩制定的新乐府诗的标准无法实施,后人重新拟定标准,纳入了一些反映时事为民请命,总结兴亡的乐府作品。
D. 对“未常被于声”中“常”字理解为通假字“尝”,导致了人们对新乐府概念的怀疑,甚至否定新乐府运动存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一项是( )
A. 《乐府诗集》收录的乐府诗不完整,且如何界定、补辑处于争论之中,说明了郭茂倩的分类标准在当代还需要不断完善。
B. 按照葛晓音对新乐府的分类标准,李峤《汾阴行》应该纳入广义的新乐府诗,属于以“行”为主的新题歌诗。
C. 材料二列举吴相洲对《乐府诗集》内容重新解读的事例,意在说明郭茂倩对乐府诗的界定前后矛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D. 材料二认为,新乐府作品有的已入乐,有的未入乐,但创作者们还是有被采诗入乐的心理期待。
3. 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论证新乐府具有歌辞性质观点的一项是( )
A.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李忱《吊白居易》)
B. “杜拾遗,知不知,昨日有人诵得数篇黄绢词。”(任华《寄杜拾遗》)
C. “文人乐府,亦有不谐钟吕,直自为诗者矣。”(冯班《钝吟杂录》)
D. “其乐府词数十篇,至于云韶乐工,无不讽诵。”(《旧唐书•李贺传》)
4. 结合材料一的有关内容,简要分析将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归入新乐府的理由。
【答案】1. B 2. C
3. C 4. ①作者白居易是唐代诗人。
②诗歌形式上取法汉魏古乐府,属于“行”这种新题歌诗。
③诗歌内容上表现了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符合“兴谕规刺”内容标准。
【解析】
【分析】
【导语】两则材料探讨了唐代新乐府的概念与界定标准。材料一指出新乐府的定义源于郭茂倩,但由于历史文献限制,定义引起争议。葛晓音等学者尝试不同分类,使新乐府有广狭义之分,但标准仍不完善。材料二揭示对郭茂倩序言“未常被于声”的解读误解,导致对新乐府运动质疑。通过文献再解读,指出新乐府既有演唱记录,也表达诗人入乐理想,突显其历史与文学价值。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且乐府与诗的边界也不清晰”错误,根据原文“然而由于人们对《新乐府序》的解读不同,新乐府的界定标准产生了很大的争议”可知,是因为人们对《乐府诗集》内容的解读有争议,并不意味着唐代的新歌曲和乐府与诗的边界完全不清晰。
C.“标准无法实施”错误,根据原文“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歌辞性标题只能是代表了一部分的乐府……”可知,郭茂倩的标准并没有完全“无法实施”,而是由于音乐文献的缺失导致理解上的争议,标准有待完善。
D.“导致了人们对新乐府概念的怀疑,甚至否定新乐府运动存在”错,结合材料二原文“认为新乐府概念不明而质疑新乐府运动存在的观点,主要源于对郭茂倩《乐府诗集•新乐府序》的误解”可知,不是怀疑新乐府概念,而是说概念不明,后者也不是否定,而是质疑。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意在说明郭茂倩对乐府诗的界定前后矛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错误,根据原文“然而由于人们对《新乐府序》的解读不同,新乐府的界定标准产生了很大的争议”可知,郭茂倩对乐府新诗的界定标准没有前后矛盾,是人们解读不同。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这句诗歌反映了新乐府诗的广泛传播,能够被吟唱,因此支持了新乐府的歌辞性质。
B.这句话强调了乐府诗被吟诵的传统,也符合歌辞性质。
C.这句话强调的是有些文人创作的乐府诗未必符合乐律(钟吕指音乐),更多的是独立的诗作,而非与音乐结合的乐府歌辞。将新乐府仅仅规于“诗”,认为“不谐钟吕”,否定新乐府的歌辞性质。
D.这句话表明乐府诗在云韶乐工中被吟诵,因此符合歌辞性质。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根据原文“其收录标准说得明白:一是唐世,二是新歌曲”可知,新乐府的收录标准一是唐代的,二是新的,《琵琶行并序》作者白居易是唐代诗人。
根据原文“广义的新乐府指从旧题乐府中派生的新题,或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取法汉魏古乐府,形成以“行”“怨”“词”“曲”为主的新题歌诗”可知,“行”属于新题歌诗,白居易在创作《琵琶行并序》时,采用了“行”这种诗体。继承了古代乐府的叙事传统。


展开余下试题根据原文“人们之所以不断探讨新乐府判定标准,就是因为看到了新乐府蕴含的重要价值,尤其是其中反映时事、为民请命、总结一代之兴亡经验教训的乐府作品,体现了新乐府诗人的艺术成就和社会良知,具有珍贵的历史与文学价值”可知,新乐府有记录历史、反映现实民生的作用,追求理想政治,与古代士人的艺术理想和政治理想相结合。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通过对歌妓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不幸人生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可见,诗歌内容上表现了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表达了诗人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符合“兴谕规刺”内容标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孙犁
①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着滹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
②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呆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
③“五一”以后,这里一向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菜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上,女儿登上机子,母亲就纺起线来。
④现在是九月底的天气,夜深了,河滩上起了风,听见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也呼打呼打地响。屋里是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
⑤母亲忽然听见窗户上啪啪地响了两下,她停了一下纺车,以为是风吹的,就又纺起来。立时又是“啪啪啪”的三下,这回是这么清楚,连机子上的女儿也听见了,转眼望着这里。
⑥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去,外面就有这么一声非常清楚、熟悉又亲热的声音:
⑦“大娘!”
⑧“咳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
⑨母亲摘下灯来,到外间去开了门,老李一闪进来,随手又关了门,说:“大伯在家吗?”
⑩“在家里。干什么呀,这么急?”
⑪“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驶,叫起大伯来帮帮忙。”
⑫小菊听着,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
⑬“十几个人?他们哩?”大娘问。
⑭“在外边。我是跳墙进来的。”老李说。
⑮“那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
⑯“来了。走吧,同志。”老金已经穿好衣服,在外间等候了!
⑰大娘掩好门,回到屋里,和女儿坐在炕上。她听着,河滩里的风更大了,什么声音也听不见。
⑱风杀了,一股寒气从窗子里透进来。
⑲老金回来,他的胡子和鬓角上挂着一层霜雪。他很忧愁地说:“变天了,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要是今黑间封了河,他们就不好过来了。”
⑳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
㉑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满天满地霜雪,草垛上,树枝上全挂满了。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
㉒当大娘正要转身回到屋里的时候,在河南边响起一梭机枪。这是一个信号,平原上的一次残酷战斗开始了。
㉓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家人三步两步跑到堤埝上,朝南望着。
㉔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当他们一看出河里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又是那么凶的时候,微微踌躇了一下。但是立刻就又转过身去了,他们用河岸作掩护,开始向三面的敌人疯狂地射击。老金看见就在那烟火里面,这一小队人钻了出来,先后跳到河里去了。
㉕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木,心脏一收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
㉖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
㉗“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
㉘“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老李呢?”
㉙“李连长死在河里了。”
㉚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他把网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河边的冰,叫太阳一照,乒乓地响,反射着太阳光,射得人眼花。老金往河那边望过去,小麦地直展到看不清楚的远地方,才是一抹黑色的树林,一个村庄,村庄边上露出黄色的炮楼。老金把眼光收回来。他好像又看见那一小队人从这铺满小麦的田地里渡过来,纵身到这奔流不息的水里。
㉛他站立起来,站到自己修好的一个小坝上去。他记得很清楚,那两个战士是从这个地方爬上岸来的。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每次都是叹一口气。
㉜他在心里祝告着,能把老李他们的尸首打捞上来就好了,哪怕打捞上一支枪来呢!几天来只打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
㉝这些日子,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
㉞有时她到河岸上去叫爹吃饭,在傍晚的阳光里,她望着水发一会呆,她觉得她的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
㉟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早晨携带一把长柄的木锤,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夜的水,一下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这声音使老人的心平静一些。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
㊱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
一九四六年春于冀中(有删改)
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围绕滹沱河展开故事,讲述了赵庄村普通村民赵老金在战士们被敌军围堵后,帮助八路军战士渡河,却导致十几名战士命丧冰河,赵老金执著打捞战士遗体遗物的故事。
B. 听到李连长的声音后,“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既写出了母女二人与李连长的熟稔,也揭示了“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开始纺织的原因。
C. “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满天满地霜雪,草垛上,树枝上全挂满了”构成了小说特定的环境;滹沱河水面结了冰,小队无法过河,却又不得不跳入河中,增加了文章的悲壮感。
D. “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写出了小菊希望通过辛勤劳作转移注意力以减轻战士牺牲的事实给她带来的巨大的痛苦,表现了她对战士们的深情。
6.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善于使用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如在战士牺牲后,一些精准的动作描写“织布”“用力”,神态描写“发呆”等传达了小菊的悲愤和痛楚,突出了小菊直爽的性格。


展开余下试题B. 小说精心穿插多处环境描写,比如“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既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也暗示着战士们将要牺牲的悲惨结局。
C. 小说结尾处写滹沱河“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运用比拟手法,寄寓了作者对八路军战士的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永垂不朽的赞美以及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情永存的歌颂。
D. 小说以诗化为原则,通过描写普通农村妇女战争岁月独具的时代之美,展示战争中的普通民众身上的人性美和他们朴素视角下的豪迈的革命牺牲精神。
7. “赵大娘”在文中出场次数不多,但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
8. 小说以“碑”为标题,有何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5. A 6. A
7. ①正面描写:作者通过对赵大娘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刻画出一位热情、爽利、直率的农村妇女形象。
②对比衬托:八路军战士死后赵大娘的反应和小菊的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借由小菊的矜持内敛更能衬托出赵大娘的直率和真性情。
8. ①“碑”指在河边固执打捞的赵老金,他是八路军战士战斗与牺牲的见证者和纪念者;
②“碑”喻指保家卫民的八路军英雄,昭示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永垂不朽;
③“碑”联结着军与民,象征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情和拥军爱民的优良传统。
【解析】
【导语】孙犁的小说《碑》融合了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壮丽的历史背景,捕捉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感受。故事通过赵老金一家与八路军战士的情感交织,展现了个人与时代的密切联系。小说善于通过环境描写增强渲染力,用滹沱河的自然景观反映出战争的残酷与人物内心的坚守,寄托了对英雄牺牲的敬意。标题“碑”象征着对无名英雄们不朽精神的纪念,成为作品精神的核心。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A.“讲述了赵庄村普通村民赵老金在战士们被敌军围堵后,帮助八路军战士渡河,却导致十几名战士命丧冰河”说法错误。应是赵庄村村民赵老金帮助八路军战士渡河,战士们被敌军围堵,十几个战士跳河牺牲。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A.“突出了小菊直爽的性格”说法错误,神态描写“发呆”等表现的应是小菊“含蓄内敛”的性格。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1)正面描写:作者通过对赵大娘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刻画出一位热情、爽利、直率的农村妇女形象。
语言描写:在得知李连长的人马需要帮忙渡河时她大声催促赵老金“‘那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
动作描写:大娘在听出李连长 声音时,“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
神态描写:在战士牺牲后,她“哭得两只眼睛通红”,毫不掩饰心中的悲痛,也很符合她直率的性格。
这些都可以看出大娘的性格热情爽快、干脆直率。
(2)对比衬托:八路军战士死后赵大娘的反应和小菊的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借由小菊的矜持内敛更能衬托出赵大娘的直率和真性情。
小菊的反应:战士牺牲后,她“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她望着水发一会儿呆,她觉得她的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作者用了精准的动作描写如“推送”“转”“踏着”“卷着”,神态描写“发呆”和心理描写“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含蓄地传达了小菊深藏的悲愤和痛楚,符合她的形象和性格。
赵大娘的反应:在战士牺牲后,她“哭得两只眼睛通红”,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大娘的性格干脆直率,体现了普通民众身上的人性美。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
(1)从表层意义看,“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这是小说结尾的点题句,所以题目的“碑”首先指的是在河边固执打捞、不肯放弃的赵老金,赵老金的打捞就是一种无声的纪念,他之所以要在特定地点执着打捞,是因为他亲眼见证了八路军战士的战斗与牺牲。他是八路军战士的见证者和纪念者。
(2)从深层意义看,作为纪念标志 “碑”,在小说中还指以李连长为首的一队八路军战士,他们保家卫民的艰苦战斗与悲壮牺牲,是八路军战斗征程和伟大功业的一个缩影、一座丰碑。赵老金执着的打捞行为是他们被百姓深情铭记的有力证明,因此“碑”昭示着八路军的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永垂不朽。
(3)“碑”纪念的是八路军战士,而“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他“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不难发现文章主旨指向军民鱼水情,无形的“碑”承载的是拥军爱民的优良传统。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问说
(清)刘开君
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已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有删改)
9.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古之人A虚中乐善B不择事C而问焉D不择人E而问焉F取其有益G于身而已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或不达于事”与“云霞明灭或可睹”(《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或”字含义不同。
B. “所谓交相问难”与“幽咽泉流冰下难”(《琵琶行》)两句中的“难”字含义不同。
C. “问之人以穷其短”与“欲穷其林”(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四校”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