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1  2024-10-28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1]
江苏省苏州市实验中学科技城校2024-2025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2025-1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科技城校十月质量调研
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回溯到商、周交替之际,一个文明较高的商朝,被文明较低的周朝所取代,这件事情本身必会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反省。他们还免不了会问自己,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惟德是亲”。这可说是第一次将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量的命运。
“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易经》中所谈的命运,不完全是盲目的,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这个观念与天命具有道德意义是相互配合的。
等到西周覆灭,周人的封建系统在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不再有过去那样的自信,也不再有过去那样主宰的力量,天命的意义必须要有新的解释。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而不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在孔子承受同时代人的迫害时,他曾经说:“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有了这样的任务,迫害我的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在这种情况下,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
汉代编辑成书的《礼记》,其中的《中庸》篇曾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过去,我们对《中庸》这段话并不是十分理解。最近在湖北荆门市郭店出土的战国文书,其中有两句话似乎正是阐释“天命”与“性”的关系。郭店文书《性自命出》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这里的“天”,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似乎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在这个宇宙力量的总和之中,每一个人有天生的禀赋,也就是“性”。“命”和“性”是相配合的名词。
如果孔子所理解的命和性,正如郭店文书所说,那么人类全体具有一种特别的使命,而每一个个人也有特定的性,也就是禀赋。只有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也许才能够理会孔子为什么找出“仁”这个字作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孔子赋予它一个新的意义,“仁”这个字相当于整个的人性。这一个命题,应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假设。
如孔子所说,仁作为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性,那么怎样发抒人性才使人有资格成为“仁人君子”?仁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仁是人性的本质,也是一个人性格成长的种子。由《论语》来看,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中心,但是孔子很少触及群体的仁,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有许多个别的仁人君子时,社会应当是一个美好的社会,甚至是符合最高人心的社会。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因为每人都有应当去做的事情,但他去做这些事情时,并不是为了其他的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
孔子自己的一生就是这种主张的例证,他出生在一个社会政治动乱的时代,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像苏格拉底那样周游列国,与各种各样的人交谈;虽然一切努力都没有结果,他从不气馁,明知不可能成功,却仍然坚持不懈。


浏览完整试题《论语•宪问》篇里记载孔子论到自己时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他尽了己力之所及,而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命”字通常译作“命数”“命运”或“天意”。就孔子来说,这个字的含义是“天命”或“天意”;换句话说,这是朝着一定目标前去的一股力量。到了后期儒家,“命”的含义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在运动的力量。我们从事各种活动,其外表成功,都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但是外部条件是否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因此,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这种人生态度就是“知命”。按照孔子的看法,“知命”是做君子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论语•尧曰》)
这就是说,要认识世界存在的必然性,这就是“知命”,就是个人对外在的成败利钝在所不计。如果这样行事为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就永不失败。这是说,如果我们做所当做的,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义务在道德上便已完成,而不在于从外表看,它是否得到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时的知识分子难以接受周国灭亡了商王国这一事实,正是因为他们的心中还没有“天命”的概念,还未将“天命”与道德联系起来。
B. 人类不能盲从命运,而要通过种种抉择改变自己的命运,周人的这个观念伴随其强大的统治被当时的中国广泛接受。
C. 尽管孔子认为“仁”是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人所具有的人性,但成为“仁人君子”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D. 孔子所说的“知命”就是指人们既然无法控制自己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的外部条件,那就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所做的种种抉择有道德因素的参与,这会改变命运的走向,由此可以看出《易经》对命运的理解不完全是盲目的。
B. 后期儒家认为“命”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在运动的力量,这和孔子对“命”的理解并不完全一样。
C. 冯友兰认为,“知命”的人当仁不让地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本身就意味着在表象上的成功,这样行事就永远不会失败。
D. 不同时代对天命的不同理解,反映了人们在对人与宇宙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由宇宙自然转为人类自身。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自古穷通皆有定。(曹雪芹《红楼梦》)
B.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C. 我命在我不在天。(葛洪《抱朴子内篇》)
D.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4. 学校准备举行以“学习和人生的态度”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如果你将登台演讲,请根据两则材料列出几条发言要点。
【答案】1. C 2. C
3. B 4. ①积极进取,相信自己,改变命运。②心怀使命,学有所成,建功立业。③摆正心态,无畏成败,全力以赴。④提高道德修养,成为仁人君子。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儒家思想中关于“天命”和“仁”的核心概念,及其在不同时代的诠释。材料一从周代的“天命”观念说起,阐述孔子对个体使命的理解,强调“仁”作为个人禀赋的重要性。材料二则通过孔子的生平和言论,揭示了儒家对个人在不可控条件下应有的态度,即“知命”并尽己力。两则材料共同强调了人在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中,坚持道德责任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他们的心中还没有‘天命’的概念”错误,原文为“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可见他们心中是有天命的概念的选项曲解文意,也就没有了因果联系。
B.“被当时的中国广泛接受”错,原文为“‘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是“中国北方”。
D.“那就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错误,原文有“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孔子所理解的“知命”除了不计成败,还包括竭尽己力。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在表象上的成功”错,根据原文“如果我们做所当做的,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义务在道德上便已完成,而不在于从外表看,它是否得到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可知,这里的成功是道德层面的成功,不是世俗所说的外表上的成功。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主要观点是人要知天命,即知道自己的使命,同时要竭尽全力去践行使命。
A.只强调了人之命运是固定的。与观点不一致。
B.是说凡事个人尽到最大努力,然后听凭命运安排。与观点一致。
C.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天命的作用。与观点不一致。
D.是强调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与观点无关。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
结合“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人类自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可知,积极进取,相信自己,改变命运。
结合“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可知,心怀使命,学有所成,建功立业。
结合“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可知,摆正心态,无畏成败,全力以赴。
结合“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有许多个别的仁人君子时,社会应当是一个美好的社会,甚至是符合最高人心的社会”“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可知,提高道德修养,成为仁人君子。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聂赫留朵夫回到莫斯科后,第一件事就是到监狱医院去,把参政院裁定维持法庭原判的不幸消息告诉玛丝洛娃,要她做好准备上西伯利亚去。律师已经替他写好呈送皇上的状子,现在他就带到监狱里让玛丝洛娃签字,不过他对告御状抱的希望很小。而且说来也奇怪,他现在倒是不希望这事成功。


展开余下试题医院看门人一认出聂赫留朵夫,马上就告诉他,玛丝洛娃已经不在他们这儿了。
“为什么又把她调回去了?”聂赫留朵夫问道。
“她本来就是那号儿人嘛,老爷,”看门人鄙夷地笑着说,“她和医士勾搭起来了,主任医师就打发她走了。”
聂赫留朵夫怎么也没有想到,玛丝洛娃及其精神状态和他这样相似。这个消息使他震惊。他这时心中出现的是大祸临头时的感觉。他十分痛心。他听到这个消息后的第一个感觉是羞惭。
首先,他觉得自己是非常可笑的,因为他竟然高高兴兴地认为她的精神状态似乎发生了变化。
现在他心想,所有她那些不愿接受他的牺牲的话,她的责备,她的眼泪,所有那一切都是一个变态女人的狡猾手段,是想尽可能更好地利用他。现在他觉得,上次探监时他在她身上看到的种种不可救药的迹象,如今表现得很清楚了。
“可是现在怎么办呢?”他问自己。“我还有必要跟她拴在一起吗?她既然干出这种事,我不是可以从此不管了吗?”他问自己。
不过他刚刚向自己提出这个问题,就立刻明白了,他认为可以丢开她不管,这样并不能惩罚他希望惩罚的她,惩罚的倒是他自己,于是他感到害怕起来。
“不行!出了这种事,不能改变我的决心,只能增强我的决心。她的精神状态决定着她要干什么事,就让她干好啦……我应该做的是良心要我做的事。”他对自己说。“我的良心是要我牺牲我的自由来赎我的罪,我已经下决心跟她结婚,哪怕是形式上的结婚,不论她被流放到哪里,我都要跟她走,这个决心还是不能改变。”他发着狠心对自己说,等他走出医院,便迈着坚定的步子朝监狱大门口走去。
典狱长果然在监狱里,很快就出来见聂赫留朵夫。新典狱长是一个瘦骨嶙峋的高个儿,颧骨凸出,动作慢腾腾的,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
“要在规定的日子里在探监室里见面。”他这样说,眼睛也不看聂赫留朵夫。
“我有省长的许可证。”聂赫留朵夫一面说,一面掏皮夹子。
“请让我看看。”典狱长依然没有看他的眼睛,说过这话,便伸出又长又干瘦、食指上戴着金戒指的白白的手,接过聂赫留朵夫递过去的许可证,慢吞吞地看了一遍,“请到办公室来吧。”
等玛丝洛娃走进办公室,典狱长抬起头来,却既不看玛丝洛娃,也不看聂赫留朵夫,只是说:“可以谈啦!”就又埋头看起文件。
玛丝洛娃的穿着像以前那样,白裙、白女褂、白头巾。她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看到他那冷冰冰的、恼怒的脸,她的脸就涨得通红,一只手摩挲着女褂的边,垂下了眼睛。聂赫留朵夫很想像上次那样对待她,但却不能照他想的那样把手伸给她。
“我给您带来了一个坏消息,”他既不看她,也没有伸手给她,只是用平平的声音说,“参政院驳回了上诉。”
“我早就知道会是这样的。”她用奇怪的声音说,就好像憋得喘不上气来。
如果像往常那样,聂赫留朵夫就会问问她,她为什么说早就知道会是这样;现在他却只是看了看她。她的眼睛里汪着泪水。
但这不仅没有使他心软,反而使他对她更恼火了。
典狱长站起来,在办公室里来来回回踱了起来。
“您不必灰心丧气,”他说,“告御状也许能行,我希望……”
“我不是在想这事呀……”她说着,带着十分委屈的神气用泪汪汪的斜眼睛看了看他。
“那又是什么事?”
“您去过医院,想必有人对您说起过我……”
“哦,那有什么,那是您的事了。”聂赫留朵夫皱起眉头冷冷地说。
他那种强烈的自尊心受辱感本来已经平息下去,可是她一提起医院,这种受辱感又重新涌了起来。“他这样一个上流社会的人,任何一个上等人家的姑娘都会认为嫁给他就是幸福,他却情愿做这样一个女人的丈夫,可是这个女人等不及,跟医士勾搭起来。”他恨恨地望着她,心里想道。
“那您就在这状子上签个字吧。”他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大信封,把状子抽出来,放在桌上。她用头巾的角儿擦了擦眼泪,在桌边坐下来,就问在哪儿写,写什么。
他告诉她写什么,在哪儿写,她就用左手捋着右手的袖子,在桌边坐定。他就站在她身后,默默地看着她那俯在桌上、因为憋着哭泣不时在颤动的脊背,于是他心里有两种感情斗争起来,一种是恶的感情,一种是善的感情,也就是自尊心受辱感和对这个受苦女人的怜惜之情,结果后者得胜了。
她签了字,把沾了墨水的手指头在裙子上擦了擦,就站了起来,抬眼看了看他。
“不论结果怎样,不论什么样的情形,我的决心不会改变。”聂赫留朵夫说。
“这可用不着。”她急忙打断他的话,并且一张脸放出光来。
典狱长走到他们跟前,于是聂赫留朵夫不等他说什么,就和她告别,走了出来,心里有一种从来不曾有过的无所忧虑的高兴心情、泰然自若的心情和爱一切人的心情。
其实,所谓玛丝洛娃跟医士勾搭因而被逐出医院,连聂赫留朵夫都信以为真的,不过是这么一回事:玛丝洛娃到走廊尽头的药房里拿药,医士乌斯季诺夫纠缠她,主任医师走廊上看到,当天他就告诉典狱长,要他另派一个帮忙的人,来接替玛丝洛娃。
(节选自《复活》力冈译第二部第 29 章,有删改)
5.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开头写到聂赫留朵夫“对告御状抱的希望很小”,预示了后文玛丝洛娃的命运可能并不会得到根本改变。
B. 玛丝洛娃因为委屈而泪眼汪汪,暗示了医院之事必有隐情,也说明她心灵已不再麻木,纯真的天性开始复苏。
C. “憋着哭泣不时在颤动的脊背”表现出玛丝洛娃因误会而内心不平静、想解释又不好开口的矛盾复杂心理。
D. “一张脸放出光来”表现出玛丝洛娃因听到聂赫留朵夫不改变与她结婚的决心而内心激动万分的心情。
6.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写通过语言和神态的描写写出看门人对玛丝洛娃的歧视,是为后文聂赫留朵夫产生复杂的心理做铺垫。
B. 作者擅长将心理描写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结合起来,这样心理变化既符合人物的性格,也体现了“复活”的主旨。
C. 选文中的典狱长、医师等次要人物形象各具特点,他们作为旧秩序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D. 选文采用插叙的方式,揭开玛丝洛娃与医士勾搭的“真相”,点明了误解产生的原因,这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
7. 第5段中哪个加点的词语最能代表聂赫留朵夫在听到医院看门人的话后最初的心理感觉?请说明理由。
8. 讽刺艺术是《复活》的主要特点之一,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作者如何进行讽刺的。
【答案】5. D 6. D
7. ①最初心理感觉是震惊;②理由:从“怎么也没有想到”可见聂赫留朵夫所听到的消息与他的之前设想反差巨大,无法接受;“痛心”“羞惭”“可笑”等感受都是“震惊”之后进一步发展。为玛丝洛娃的做法感到“痛心”,这是对自己救赎做法的羞辱,让聂赫留朵夫感到“羞惭”和“可笑”。
8. ①运用饱含讽刺意味的情节达到讽刺目的:如新典狱长一本正经强调探监规定与聂赫留朵夫拿出省长许可证后允许的情节讽刺贵族资产阶级的“法律的欺骗性”;②通过人物肖像、言行描写获得讽刺效果:如对新典狱长的肖像描写尤其是“戴着金戒指的白白的手”的描写颇具讽刺意味,讽刺新典狱长的矫揉造作。③采用客观叙述方法进行讽刺:如文末作者以全知视角客观叙述误会的真相,讽刺医师因玛丝洛娃的不堪经历而出于成见的草率认定。


展开余下试题【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D.“因听到聂赫留朵夫不改变与她结婚的决心而内心激动万分的心情”错,“一张脸放出光来”是为聂赫留朵夫没有因为误会而放弃她而开心,并不是因为结婚的决心。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插叙”错误,揭开玛丝洛娃与医士勾搭的“真相”在文章结尾,应是补叙。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医院看门人的话是“她和医士勾搭起来了,主任医师就打发她走了”,紧接着是聂赫留朵夫的反应“聂赫留朵夫怎么也没有想到”,再结合前文“聂赫留朵夫回到莫斯科后,第一件事就是到监狱医院去,把参政院裁定维持法庭原判的不幸消息告诉玛丝洛娃,要她做好准备上西伯利亚去”可知,聂赫留朵夫所听到的消息与他的之前设想反差巨大,无法接受,所以聂赫留朵夫最初的心理感觉应该是震惊。
结合“他这时心中出现的是大祸临头时的感觉。他十分痛心”“他听到这个消息后的第一个感觉是羞惭”“他觉得自己是非常可笑的,因为他竟然高高兴兴地认为她的精神状态似乎发生了变化”可知,聂赫留朵夫为玛丝洛娃的做法感到“痛心”,这是对自己救赎做法的羞辱,让聂赫留朵夫感到“羞惭”和“可笑”,这些“痛心”“羞惭”“可笑”等感受都是“震惊”之后进一步发展,应该在“震惊”之后才发生。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由“‘要在规定的日子里在探监室里见面。’他这样说,眼睛也不看聂赫留朵夫。”“‘我有省长的许可证。’聂赫留朵夫一面说,一面掏皮夹子。”“‘请让我看看。’……接过聂赫留朵夫递过去的许可证,慢吞吞地看了一遍,‘请到办公室来吧。’”可知,本来新典狱长对于聂赫留朵夫要探视玛丝洛娃的要求是一本正经强调要按照探监规定的程序来,后来当聂赫留朵夫拿出省长许可证后新典狱长就允许了,新典狱长前后的态度变化饱含讽刺意味,讽刺贵族资产阶级的“法律的欺骗性”。
由“新典狱长是一个瘦骨嶙峋的高个儿,颧骨凸出,动作慢腾腾的,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典狱长依然没有看他的眼睛,说过这话,便伸出又长又干瘦、食指上戴着金戒指的白白的手,接过聂赫留朵夫递过去的许可证,慢吞吞地看了一遍”“典狱长站起来,在办公室里来来回回踱了起来”可知,这里运用了肖像、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了新典狱“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戴着金戒指的白白的手”“来来回回踱了起来”的情态和动作,颇具讽刺意味,讽刺了新典狱长矫揉造作的样子。
由“看门人鄙夷地笑着说,‘她和医士勾搭起来了,主任医师就打发她走了”“其实,所谓玛丝洛娃跟医士勾搭因而被逐出医院,连聂赫留朵夫都信以为真的,不过是这么一回事……”可知,作者在文章最后交代了对玛丝洛娃误会的真想,并不是如医师和看门人那样认为的。作者以全知视角客观叙述误会的真相具有讽刺意味,讽刺了医师因玛丝洛娃的不堪经历而出于成见的草率认定。
二、古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节选自《屈原列传》)
材料二:
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兄弟,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睢曰:“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王令一将军诈为王,伏兵武关,楚王至则闭关劫之,与俱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藩臣礼,要以割巫、黔中郡。楚王欲盟,秦王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因不复许。秦人留之。
十八年,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十九年,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9.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寡人愿与君王A会B武关C面D相约E结盟F而去G寡人之愿也!
10.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内,同“纳”,与《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中“内”词义相同。
B. 属,连接,与《桃花源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属”词义不同。
C. 遗,送给,与《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中“遗”词义不同。
D. 见,表被动,与《老子四章》“自见者不明”中的“见”用法相同。
1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昭王想和楚怀王会面商讨与楚国通婚的事,屈原劝谏楚怀王不要前往,而楚怀王最终还是听了儿子子兰的话去了。
B. 顷襄王即位,任用子兰为令尹。屈原因嫉妒子兰而被顷襄王流放在外,但他仍然眷恋着楚国,念念不忘回到朝廷。
C. 秦王写信给楚王说明秦国攻打楚国 原因,并表达与楚王会面结盟的心愿。楚王开始有些犹豫,后听儿子劝说前往。
D. 秦王让一位将军假扮自己,在武关伏下重兵,将楚王劫持到了西边的咸阳,使楚王朝拜章台,行属国使臣的礼节。
12.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2)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
13. 同是写楚怀王前往秦国,材料一略写而材料二详写,请简要分析其中的原因。
【答案】9. CEG 10. D
11. B 12. (1)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
(2)秦国人发现他,派人封锁了通往楚国 道路,楚怀王只好从小路逃到赵国。
13. 材料一略写是为了突出屈原改变、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赞美屈原的忠。
材料二详写是因为“纪事本末”的文体要求,也为了表现楚王的犹豫寡断、任人唯亲等缺点,为后代统治者提供借鉴。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希望与大王在武关会面,当面结成友好盟约,然后离开,这是我最大的愿望啊!
“与君王”作“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苏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