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6  2024-10-28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苏州十中2024-2025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苏州十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十月阶段检测
高二语文试卷
2024.10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言志”一直被学术界看作诗歌本质的理论,“志”也就被解释为诗人的思想情感。但在汉代以前,“诗言志”是专论《诗》的,应为“《诗》言志”,它并不具有一般的诗学意义。
最早提到“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注,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这里的“乐”实际包括了歌诗、奏乐、舞蹈。“乐”在上古一般都用于礼仪,成为礼仪的标志性特征,所以礼乐并称。那么,“典乐”就是掌管仪式活动中的礼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说的就是诗乐交融的状况。对于夔所云“百兽率舞”,孔安国解释说“乐感百兽,使相率而舞,则神人和可知”,认为乐有感天动地的效果。但“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是对事实过程的描述,孔安国的解释不足以信人。有学者将“百兽率舞”看成对乐舞场景的描绘:“根据民族学资料,较原始的祭祀仪式往往葆有图腾崇拜成分,亦即习惯作装扮成动物的舞蹈,所以这里说‘百兽率舞’。”这一说法显然更合理。夔所谓“百兽率舞”,是对前一句的补充,综合起来就构成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宗教乐舞。其中的“诗”后被编辑成《诗》。
宗教仪式主要祭祀先祖和天地神灵,本身含有敬慕、畏服之情和祈求福佑之意,这些意愿通过歌《诗》表达,乐和舞使得《诗》所传达的情志更加热烈、诚挚、典雅,从而达到“神人以和”的祭祀目的。所以,“诗言志”的“志”亦当从宗教仪式的角度来理解:“上古歌谣(包括乐舞)经常是同原始巫术与宗教活动相联系的,其歌辞往往就是巫术行使时的咒语或宗教仪式中的祷辞。”因此,“志”在远古时期就是指“与巫术、宗教活动相联系的人们的群体祝咒意向”。进一步言之,在仪式类型化以后,每一首诗自身独特的情境会被逐渐忽视,此外,同一首诗也会被用在不同仪式之中,这样,“志”和《诗》的关系就变得较为松散,“志”的内涵虽然与《诗》相关,但主要取决于仪式。
那么,“言志”是《诗》在仪式中的功能,“诗言志”其实就是“以《诗》言志”。
【注】胄子,帝王或贵族的长子。
(摘编自过常宝《“诗言志”:从思想建构到教化诗学》)
材料二:
应该如何理解“诗言志”?
第一,诗歌之为个体情志的外发,自然不成问题,但并非所有的诗都由此而来。对于“风”来说,“诗言志”尚可对付,毕竟这些“民俗歌谣之诗”乃是普遍的人性感物而动的结果。但“风”不是诗的全部,“雅”和“颂”就很难说是个人心志的表达。“雅”“颂”义近而形式相同,都是祭祀时告神和祈福的工具及其结晶。诗、歌、舞、乐,本属一体,皆巫觋事神之用,我们不能说诗就是言巫之志,反倒应该说,最高等级的诗乃是巫祝接收到的天道和神言。有些诗不是“言志”,而是“言道”,因为它就是“道言”或“天志”。至少对于“雅”“颂”而言,“诗言志”理论则显然风马牛矣。
第二,即便诗只是言凡人之志,但作诗者都只是平凡人吗?也就是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是普遍乃至普通的现象吗?有感而发或兴之所至者都可以称诗吗,都可以“刻之玉版,藏之金府”?如果我们把“诗言志”这个当然极为有理的命题绝对化,则会有个人主义、平等主义乃至自由主义的意味,以为“我手写我心”就是作诗,而所有琐屑、杂碎、临时、私人甚至无聊的感受都能入诗,甚至就是诗之本,则显然误解了这个古老的说法。不可否认,最初的诗歌(尤其国风)大多是平民在劳作和生活中所创造的,但经由官员从民间采集,后为孔子整理,便具有了“经”的地位,其中体现的已不(完全)是原作者之志,而是圣人之志。所以,我们需要弄明白:诗究竟言了谁之志?


浏览完整试题第三,言志之诗究竟是什么?志、情、意、欲等等,都是个体性的,诗的本质难道只在于情绪的宣泄,还是首在自我心灵的纯化?《诗纬•含神雾》训“诗”为“持”。《文心雕龙》曰:“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诗的初级本质在于个体的操持,心志的净化,人性的切磋琢磨。诗之为“作”,近乎“圣”,就在于能陶铸情性。因而圣人之“作”,既在于“诗”,也在于通过“诗”而“作人”,即教化生民。我们并不反对诗首先具有“言志”“达意”“抒情”的功用,但它更高的目标却在于“成人”之美,而不仅仅言己之志。绝大多数人的常情和欲志即便不能说不值一提,也肯定没法用来教化群伦。
所以,我们必须在“诗教”和“乐教”这个政治哲学的高度来理解“诗言志”:圣人通过音乐和诗歌来序人伦、睦友邻、齐风俗、化民气、肃庙堂、乐万方等等,达到和谐美好的生活状态——这也是诗教的根本目标。
(摘编自程志敏《“诗言志”小议》)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从复杂的历史语境入手,探究“诗言志”这一古老的论题,揭示诗在古代宗教仪式中的工具性特征。
B. 材料一认为,在乐和舞的辅助下,《诗》在诵读中传达情志可实现祭祀目的,这与材料二对“雅”“颂”的论述相呼应。
C. 材料一探寻古籍中关于“诗”和“志”的最早记载,这与费孝通在《乡土中国•文字下乡》中分析文字起源的思路一致。
D. 材料二指出,以国风为代表的部分诗歌源自先民的劳作和生活,《诗经•芣苢》中的劳动场景及诗意即可作为佐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乐的感发无法使百兽起舞,可见孔安国对乐的理解不足以使人信服,“百兽率舞”应解释为人祭祀时扮成动物舞蹈。
B. 宗教仪式类型化使得诗作自身独特的情境被逐渐忽视,因此,对诗的研究应该去除宗教色彩,再现文学本质。
C. 孔子 教化虽未突破夔“教胄子”的范围,但他整理的《诗》对“诗教”有重要意义,也对诗歌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D. “抒情”与“成人”对应着诗歌不同层次的功用。“成人”即教化生民,是更高层次的目标,这缘于为政治国的需要。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4.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二诗教作用的一项是( )
A.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无衣》)
B.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
C.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齐桓晋文之事》)
D.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5. 请概括两则材料中“诗言志”的内涵。
【答案】1. B 2. D 3. A 4. B
5. ①祭祀等宗教活动中,人们通过歌《诗》配以乐舞,表达群体祝咒意向。②诗是人性感物而动的结果,“诗言志”即以诗歌表达个体的情志。③诗歌即巫祝接收到的天道和神言,“诗言志”即言天道和神言。④“诗言志”即圣人通过音乐和诗歌来教化生民,使社会生活和谐美好。
【解析】
【导语】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从历史和哲学的角度探讨了“诗言志”的内涵。材料一通过对古籍的考证,揭示了“诗言志”在宗教仪式中的功能,强调诗歌在祭祀中的情感表达和仪式作用。材料二则从诗教的角度出发,讨论了诗歌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认为诗歌不仅是个体情感的表达,更是社会教化的重要工具。两篇文章共同强调了诗歌在古代社会中的多重功能,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一个侧重历史考证,一个侧重哲学思辨。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诗》在诵读中传达情志可实现祭祀目的”错,祭祀的意愿通过“歌《诗》”来表达,而非“诵读”。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乐的感发无法使百兽起舞,可见孔安国对乐的理解不足以使人信服”错。材料一“对于夔所云‘百兽率舞’,孔安国解释说‘乐感百兽,使相率而舞,则神人和可知’,认为乐有感天动地的效果。但‘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是对事实过程的描述,孔安国的解释不足以信人”认为“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是对事实过程的描述,所以孔安国的解释不足以信人。
B.“对诗的研究应该去除宗教色彩,再现文学本质”错误。据原文“上古歌谣(包括乐舞)经常是同原始巫术与宗教活动相联系的,其歌辞往往就是巫术行使时的咒语或宗教仪式中的祷辞”可知,诗源自宗教,其本质不是文学,对诗的研究不能去除其宗教色彩。
C.“虽未突破夔‘教胄子’的范围”错,孔子“教化生民”,已突破夔“教胄子”的范围。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
A.材料二无“先立后驳”,其主体部分是分说形式。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材料二诗教作用,即“诗言志”:圣人通过音乐和诗歌来序人伦、睦友邻、齐风俗、化民气、肃庙堂、乐万方等等,达到和谐美好的生活状态——这也是诗教的根本目标。
B.“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重在抒情,表达诗人的人生际遇。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①结合材料一“宗教仪式主要祭祀先祖和天地神灵,本身含有敬慕、畏服之情和祈求福佑之意,这些意愿通过歌《诗》表达”“‘志’在远古时期就是指‘与巫术、宗教活动相联系的人们的群体祝咒意向’”可知,祭祀等宗教活动中,人们通过歌《诗》配以乐舞,表达群体祝咒意向。
②结合材料二“诗歌之为个体情志的外发”“这些‘民俗歌谣之诗’乃是普遍的人性感物而动的结果”可知,诗是人性感物而动的结果,“诗言志”即以诗歌表达个体的情志。


展开余下试题③结合材料一“最高等级的诗乃是巫祝接收到的天道和神言”可知,诗歌即巫祝接收到的天道和神言,“诗言志”即言天道和神言。
④结合材料二“圣人通过音乐和诗歌来序人伦、睦友邻、齐风俗、化民气、肃庙堂、乐万方等等,达到和谐美好的生活状态”可知,“诗言志”即圣人通过音乐和诗歌来教化生民,使社会生活和谐美好。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守护荣光
王宏甲
我怎么介绍毕节这条“挂在悬崖绝壁上的公路”呢?
贵州高原之巅有两座山峰:小韭菜坪,海拔2900.6米,是贵州最高峰;大韭菜坪,主峰海拔2777米。这条“挂壁公路”尽头的石板河村,就在大韭菜坪的山脚下,海拔超过2000米,是个几乎“与世隔绝”的村庄。
那是20世纪的最后一年,①全村416户2080人,42%是苗族人,有386户人还住在茅草房里。村支书王连科把村民组织起来,历经艰辛凿通了这条出山的路。
“村支书呢?”我问。
“修这条路,积劳成疾,累死了。”白果街道办主任周遵龙说。
接着我听到了另一个名字:殷开举。
“打开山门,造福子孙!”是退役军人殷开举说的。
拜访挂壁公路,我对这个风俗纯朴、人穷志坚的村民叫悬崖绝壁让路的事迹有了深入的了解。最难忘的是筑路英雄殷开举之妻——史洪琴那总是带着微笑的沧桑的面容,以及全村人对她的尊敬。
史洪琴的娘家在山外的独山村,虽也是普通的村子,但隔着这道悬崖,和石板河村就是两个世界。她20岁嫁过来,②“当初嫁到这里,送亲的人都说再不敢来了”。
90年代,村里中青年多外出打工,老年人病重,妇女难产,谁来帮忙抬出去?村支书王连科站出来说:“不能等死,要开一条出山的路!”
那晚的事情史洪琴记忆犹新。大伙讨论着,她就想,丈夫要回来了。
果然,她的丈夫第一个回来了。她高兴啊!丈夫在浙江打工,接到村支书的电话就回来了。这个被悬崖挡在后面的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都无电无路无医疗室的村庄,在50年代就有了小学。殷开举读完小学后去西藏当兵,在部队入党。丈夫协助村支书一个寨子一个寨子地做动员,史洪琴记得丈夫在马灯下给村民开会说的话:“大家不要怕,修好了路给下一代人造福。”
殷开举退伍后去浙江打工,有人说,你这么能干,把老婆带出来,不用回那山沟多好。他不。他把挣的钱拿回来要盖村里最好的房子。他说“要给村里人做榜样”。
“开举在部队锻炼过,把群众组织起来,他发挥了很大作用。”村主任唐仁文说。就在1999年11月,公路开工了。我小心置翼问起开举遇难的事。村主任说,“每次进场施工,开举都是走在最前面的。那这是修路的第七天。大伙几不让更洪琴去看丈夫血肉模糊的遗体,但是没人能拦得住她。③她哭得几乎没有声音,所有人都被她那山涧细流般的哭泣震撼。更让大家震撼的是,第二天她出现在工地上——她是来参加修路的。
村支书很惊讶!这不是在村里种地,这是用粗麻绳系着腰从悬崖顶上放下来,悬挂在崖壁上施工……可是她说,她要把丈夫没修完的修完。
她家里有两个孩子,一个9岁,一个7岁。家里还养着猪。“不行!”村支书和村主任都不同意她来修路。可是,没人能阻止她。开这条路,村里是把任务分到户的。殷开举去世,村里把他家的任务取消了,可是史洪琴不让。“我还在。”她反复说的是,“我要完成开举的心愿。”
看着她沧桑的笑容,我想:也许,接替开举做他没做完的事,是她唯一抵抗痛苦的方式;也许,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爱,在那个人不在时会体现得更加充分。
看着前方悬崖上那条挂壁公路,在村干部的讲述中,我看到了她的征程,每天天蒙蒙亮地就起床,给孩子做好饭,备好猪食,嘱咐哥哥带弟弟去上学、放学回来要喂猪。做完这些,她带上自己的午饭去工地。傍晚,她一个人走回家,去时用一个半小时,回来再用一个半小时。我无法想象那日复一日在晨光暮霭中独行于荒山野岭的一个女子的长征。
“英雄的妻子也是英雄。”周遵龙主任说。史洪琴成了村里妇女们的榜样。在修路中先后有一百多人受伤,男人受伤了女人顶上,没有一家落下自己的修路任务。
从1999年11月到2002年端午节后,历经900多天。史洪琴修完了殷开举名下的任务,又参加最后路段的集体攻关,直到整个工程完工。
这条出山的公路全长7公里,挂壁路段470米。这个两千多人的村子,有七百多人参加修路。
④如今全村有小汽车69辆,摩托车56辆,电动车5辆,还有2辆挖掘机。
故事至此该讲完了吧,可是史洪琴对孩子说:“你俩的爸爸决心盖这房,房盖还没打,就走了。我们再苦也要把房盖好。”两个儿子完成义务教育后,史洪琴就带他们去浙江打工了。过了第五个年,她郑重地对两个孩子说:“你们长大了,要记住,你们的爸爸是光荣的。”她说她要先回去,“把你们爸爸的碑立起来。你们兄弟继续在外面辛苦挣钱,回来建房”。临别时她再次对儿子说:“记住爸爸,要有志气。”
她独自回来了,看到建到一半的房子在深深的荒草里,她坐在房前痛哭了一阵,开始除草。开春,她把承包的5亩地全种上了,还养了9头猪,最多时养了11头猪。她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丈夫想建的房建好,给村里人做榜样。
这个夏天,我看着史洪琴沧桑的笑容,不知该如何表达我对这位乡村女子的崇敬。她让我感到一个村庄也是有史诗的,这条挂壁公路就是这个村庄的史诗。她让我看到,她的丈夫是有理想有人生目标的,是为修路而牺牲的,而史洪琴是以妻子的身份,用半生的坚韧和辛劳,守护着丈夫的光荣。她让我想到,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民族,都需要守护自己先人的光荣。一个不知爱惜、不知守护、不会捍卫先辈光荣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
这个夏天,我去拜谒了殷开举的墓。殷开举去世后,史洪琴将镇里给的安葬费留给孩子读书,史洪琴挣钱回来后郑重地给丈夫地立了碑,那天,我看到史洪琴站立在丈夫碑前那沧桑的微笑,⑤我确信我在她的沧桑中看到了光芒。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用“我怎么介绍毕节这条‘挂在悬崖绝壁上的公路’”引出公路的地理位置、修路原因和修路的艰难等内容。
B. 文章对石板河村村支书王连科着墨不多,但让我们认识了一位体恤村民疾苦、甘于奉献、有领导力的优秀农村基层干部。
C. 文章后半部分叙写建房这一情节主义表达了史洪琴一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也包含了对殷开举的缅怀之情。
D. 史洪琴“沧桑的笑容”既表现了她生活的艰辛,也彰显了她用半生的坚韧和辛劳守护丈夫的荣光的崇高品质。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④列举村中人口及经济等数据,是为了追求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使文章更真实。
B. 句子②借史洪琴转述送亲人 感受侧面突出山峻路险、进村的艰难,为后文修路做铺垫。
C. 句子③中史洪琴“山涧细流般的哭泣”震撼了村民,“几乎没有声音”显示出人物内心的极度悲伤。
D. 句子⑤“光芒”内涵丰富,既有她完成丈夫遗志的坚韧和欣慰,又有她修路造福后人的成就感。
8. 为什么说“这条挂壁公路就是这个村庄的史诗”?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本文是如何实现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统一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A
8. ①这条挂壁公路的修建见证了村庄生活的变迁,具有“史”的意义;
②修建挂壁公路展现了建设新农村时,基层干部与普通村民的精神面貌,可歌可泣的、不怕牺牲的、坚持信念的可贵品质,具有“诗”的一面。


展开余下试题9. ①本文的文学性以真实的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为基础。本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要素都是真实的;作者实地采访,运用大量数据,体现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②本文用文学的语言和手法报道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塑造史洪琴的形象,富有文学性;灵活丰富的文学表达,采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增强本文的文学性。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C.“表达了史洪琴一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错误,叙写盖房子的情节主要是为了表达对丈夫的缅怀,让丈夫的精神得以延续。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句子分析与鉴赏的能力。
A.“是为了追求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不当,数据在文中的作用是凸显环境造成的生活艰苦以及公路修好后生活的改善。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相关内容 能力。
修路前,“20世纪的最后一年,全村416户2080人,42%是苗族人,有386户人还住在茅草房里”,修路后,“如今全村有小汽车69辆,摩托车56辆,电动车5辆,还有2辆挖掘机”,这条挂壁公路的修建见证了村庄生活的变迁,具有“史”的意义;
结合“村支书……‘修这条路,积劳成疾,累死了。’……丈夫协助村支书一个寨子一个寨子地做动员……她哭得几乎没有声音,所有人都被她那山涧细流般的哭泣震撼。更让大家震撼的是,第二天她出现在工地上——她是来参加修路的……傍晚,她一个人走回家,去时用一个半小时,回来再用一个半小时……在修路中先后有一百多人受伤,男人受伤了女人顶上,没有一家落下自己的修路任务”分析可知,修建挂壁公路展现了建设新农村时,基层干部与普通村民的精神面貌,可歌可泣的、不怕牺牲的、坚持信念的可贵品质,具有“诗”的一面。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体文章体材特征 能力。
本文是报告文学,文章的文学性以真实的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为基础。“贵州高原之巅有两座山峰……这条‘挂壁公路’尽头的石板河村,就在大韭菜坪的山脚下,海拔超过2000米,是个几乎‘与世隔绝’的村庄……那是20世纪的最后一年,全村416户2080人,42%是苗族人,有386户人还住在茅草房里。村支书王连科”“从1999年11月到2002年端午节后,历经900多天。史洪琴修完了殷开举名下的任务……如今全村有小汽车69辆,摩托车56辆,电动车5辆,还有2辆挖掘机……她把承包的5亩地全种上了,还养了9头猪,最多时养了11头猪”,本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要素都是真实的;作者实地采访,运用大量数据,体现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我还在。’她反复说的是,‘我要完成开举的心愿’”“每天天蒙蒙亮地就起床,给孩子做好饭,备好猪食,嘱咐哥哥带弟弟去上学、放学回来要喂猪。做完这些,她带上自己的午饭去工地”“她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丈夫想建的房建好,给村里人做榜样”,
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塑造史洪琴的形象,富有文学性,本文用文学的语言和手法报道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贵州高原之巅有两座山峰:小韭菜坪,海拔2900.6米,是贵州最高峰;大韭菜坪,主峰海拔2777米。这条……”为记叙,“建到一半的房子在深深的荒草里”为描写,“一个不知爱惜、不知守护、不会捍卫先辈光荣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为议论,“她的丈夫第一个回来了。她高兴啊”为抒情,“小韭菜坪,海拔2900.6米,是贵州最高峰;大韭菜坪,主峰海拔2777米”为说明。文章灵活丰富的文学表达,采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增强本文的文学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文本二: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①,爵之大夫,起累绁②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③之间待之。
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①五羖(gǔ):指百里奚,春秋前期虞国人。后来虞为晋国所灭,百里奚被虏。晋君欲以百里奚为出嫁秦国的女子做陪嫁,百里奚逃走,被楚人捕获。秦穆公闻其贤,以五张黑羊皮(羖)将其换入秦国,授以国政,人称“五羖大夫”。②累绁:古代用来拘系犯人的黑绳,后比喻监狱。③季孟:指春秋时鲁国的季孙氏和孟孙氏。季孙氏为上卿,最显贵;孟孙氏为下卿,没有实际职事。
10. 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孔子适A齐B为高昭子C家臣D欲以E通乎F景公G与齐太师H语乐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昭公之二十年”属于王公年次纪年,是春秋战国时期常用的纪年方法。其中“昭”是国君的谥号。
B. “君君”前一个“君”是名词,后一个“君”为动词,意为国君要有国君的样子,后面的“臣臣”“父父”“子子”的句式结构与之相同。
C. “滑稽”言其辞令无穷,变化多端,能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现代汉语中多指人之言语、动作或者事态让人发笑。
D. “细民”出自《晏子春秋•谏下二十》,意思是平民、普通百姓。类似的称呼还有庶子、庶民、黔首、黎民、布衣等。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止,吾止也/景公止孔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苏州十中20”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