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9  2024-10-28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
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十月考试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26届)十月考试语文科试卷
命题人、校对人:高二语文组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礼记•曲礼上》说:“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恭敬、撙节、退让,都是中国礼文化的核心表达形式。事实上,中国古代几乎所有形式的“礼”都是围绕“敬”这一核心要义进行的。揖让之礼作为人们交往中的重要礼节,充分体现了中国礼文化“主敬”“谦让”的特征。《说文解字》中“揖,攘也。一曰手箸匈曰揖。”“攘”即为推,双手置于胸前向前推就叫作“揖”。而“让”字最早书写为“禳”,意为谦让。揖让之礼承载的是儒家君子“谦卑”的德行,即便在“射礼”这种尚武的礼仪中也必不可少。古人对揖让之礼十分重视,认为这是诚敬之心在行为上的体现,是礼乐文明的重要体现,因而有“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的说法。揖让之礼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据文献记载,周公“制礼作乐”中已包含作揖礼。
②揖礼在古代有许多类型。如《周礼》中记载了三种揖礼的形式:“诏王仪,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即推手时分别有拱手后微微往下推手、举手平臂向前推、拱手时向上高举与眉齐平再行礼之别。《周礼•夏官•司士》还记载:“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古人行作揖礼时不仅要区别身份官职,还有吉凶之分。《道德经》中记载了先秦时期“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的观念。揖礼常与其他礼仪搭配使用。如周代“宾礼”的“士相见礼”中就有士人相互作揖的交往礼仪,以示尊重和谦卑。不同历史时期,揖礼的名称和身体表达姿势有所不同。广义而言,先秦时期的揖礼、唐宋时期的叉手礼、明清时期的拱手礼及清代流行的抱拳手势都可以称为揖礼。尽管与其他礼仪一样,作揖礼最早也只用于贵族之间的交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礼下庶人”成为重要的社会教化目标。随着礼文化的推广和下移,揖礼成为了规范平民之间日常交往的一种礼仪,实现了礼仪的“流行化”和“民俗化”。宋代王说《唐语林补遗四》云:“凡入门至食,凡数揖。祗揖者,古之肃拜也。”这里的“祗揖”即宋时流行的揖礼,文人著作中多有记载。《吕氏乡约》是我国最早在民间乡里制定的由乡人共同遵守的成文规约,书中曾载,晚辈拜见尊长有“揖而退”“揖而坐”“趋进揖”“揖而行”“下马前揖”等详细的行使规范。由此可见,在古代中国民间,揖礼也是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礼仪之一。
③国内推行揖礼最主要的困境就是“封建”标签难撕,刻板印象阻碍。揖礼主要借助手势以及躯体上半部分的动作来完成,对尊卑贵贱的区分没有拜礼那么显著。整体而言,“揖拜之礼”自周代一直延续到清代。朝代更迭,凡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时代,为了强化皇权及尊卑,揖拜之礼中的拜礼得到强化。反之,汉族政权则致力于恢复传统,如明朝推翻元朝统治后,明太祖就多次下令禁止跪拜礼,从而强化了揖礼。为了维护皇权和社会等级秩序,在清朝“跪拜之礼”再次得到了强化,清政府甚至将其推广至与外国人的交往中,这导致了近代中西方的“礼仪之争”。握手礼起源于中世纪欧洲,自辛亥革命后在中国流行。1928年,国民政府拟定了《相见礼》,规定朋友相见时彼此互行一鞠躬礼或握手礼,已不见揖礼。1949年建国以后,从官方到民间,“揖礼”逐渐消失,握手礼取而代之。


浏览完整试题④握手礼虽然体现了西方的“平等观”和价值观,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最大的问题在于手部的接触容易传染疾病,尤其是在流行性疾病爆发期间。相比之下,“非接触式问候”的揖礼具有显著的优势。作家韩少功就曾指出揖礼具有卫生、省时、优美和自主的优点。鸦片战争后,西方礼俗文化的流入动摇了我国传统的礼俗体系,在一个主权国家的传播场域里,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本末倒置会危及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体系的认知态度。重估并复兴传统揖礼更是重新建构中国文化主体性的重要途径之一。诚如赵世瑜教授所言:“中国传统社会的良性运转,正在于礼俗互动的政治制度框架与弹性实践机制的设计:在社会理念上,国家讲究礼制而不至于脱离俗情,民众以贴近国家正统为正途。在国家政治层面,倡导‘为政必先究风俗’‘居官以正风俗为先’等民俗原则,注重因俗制礼与以礼化俗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冀望通过礼仪教化达到礼俗融合的社会理想状态。”礼乐文明理念时至今日仍有现实意义,“因俗制礼,以礼化俗”是政治治理与社会教化的重要路径。
⑤复兴中华传统揖礼,需要正视文化资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推广,实现现代转化和国际传播价值。一方面,要师古不泥,简化身体姿势与手势,可参考清代流行的拱手礼甚至进一步简化,以保留其谦让、友好和尊敬的含义为重。另一方面,应“以我为主”,从国内开始推广普及,通过政治家发挥垂范引领作用、制定政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发挥大众媒介优势打造“中国名片”、拓宽深化国际交流渠道等路径,让中国揖礼走向世界。
(摘编自潘祥辉《“揖让而天下治”:中华传统楫礼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广义揖礼的身体表达并不局限于双手置于胸前向前推的动作,也包括了叉手、拱手、抱拳、肃拜等姿势。
B. 揖让之礼是深受古人重视的传统交往礼仪,尽管其确切的发源时间无法考证,但有文献记载周代已存在。
C. 传统揖礼在历代政权更迭中经历过曲折反复的流变,是应被重估价值、合理取舍、着力复兴的文化资产。
D. 揖礼手势不尽相同,类型繁多,根据场合吉凶可分为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三揖等形式。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礼俗体系受到西方礼俗文化冲击,建国后揖礼渐从官方和民间视野中淡出。
B. 近代握手礼与揖拜之礼的斗争,隐含着社会文明场域内“平等观”与皇权等级秩序之间的较量。
C. 多种礼仪在历朝历代常常搭配使用,这些搭配丰富着揖礼的运用范畴,深化着揖礼的积极意义。
D. 推广揖礼不但要发挥官方引导作用,还应拓宽渠道,鼓励在B站、抖音等自媒体平台上的创作。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浙江省衢州市致力于打造“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城市文化IP,全体机关干部在市“两会”等活动上改行作揖礼。
B. 清代诗人汪缙以诗句“揖让看闾里,诗书慕搢绅”表达了他在灾荒凶年后出门见到平民百姓作揖礼让时的欣慰之情。
C. 林语堂《论握手》一文曾言:“拱手之源,我虽然未考,但是由医学上卫生上讲比拉手文明,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
D. 埃及驻华大使阿西姆•哈奈菲曾在“国际在线”网站《国际微访谈》栏目上写新春“福”字,向全球网友作揖拜年。
4. 复兴中学高二的小明同学研究性学习选择的是关于“揖礼”方面的课题。他在结题报告中想象存在着一个“虚拟论敌”,他在对其驳论的过程中推出相关分论点。根据本文的论证逻辑,下表中有关“虚拟论敌”一列的四个表述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虚拟论敌 本文论据 本文分论点
A.揖礼在古代只用于贵族间交往 《唐语林》对宋代流行“祗揖”的记载;《吕氏乡约》对揖礼详细规范的记载。 揖礼在古代也是民间乡里的日常礼仪。
B.古代政权曾弱化揖礼传统 明太祖多次下令禁止跪拜礼,强化揖礼。 传统揖礼对尊卑贵贱的区分并不显著。
C.握手礼比揖礼更有优越性 手部接触容易传染疾病;韩少功曾指出揖礼具有卫生等优点。 握手礼存 局限性;揖礼相比之下有显著优势。
D.揖礼体现的礼文化在当代已过时 赵世瑜教授的言论。 礼乐文明理念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A. A B. B C. C D. D
5. 不同的情境中,有人作揖向“清芬”,有人相逢“尽”叉手,亦有先生授揖礼。请运用本文观点,参照示例,简要阐释下列材料中揖礼的意义。
[示例]材料: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唐•李白《赠孟浩然》)
阐释:李白用“揖清芬”表达了对孟浩然清雅品格的尊敬,揖礼是古代士人相见的交往礼节。
材料一: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唐•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
阐释一:______。
材料二:公益栏目《走遍苏州》组织了一批外国朋友来到状元博物馆体验中国传统文化,身着汉服的吴门汉韵传统文化研习社的老师们带领外国友人认真学习作揖礼。
阐释二:______。
【答案】1. D 2. C
3. A 4. B
5. ①. 阐释一:柳宗元“手尽叉”暗示了唐代叉手礼的流行化和民俗化,揖礼也是平民日常交往的礼仪。 ②. 阐释二:身着汉服的老师教诲外国友人学习揖礼说明新时代需复兴与推广中华传统文化,揖礼助力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揖礼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的阐释,探讨了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文章指出揖礼最初在贵族中使用,后来逐渐普及至普通民众,成为礼乐文明的一部分。作者认为,在现代语境下,重估和复兴揖礼有助于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性。此外,文章还提到揖礼与握手礼的比较,强调非接触式礼仪的卫生和独特之处。整体上,文章逻辑清晰,观点兼顾传统与现代。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根据场合吉凶”错。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都引自《周礼》,是后文“古人行作揖礼时不仅要区别身份官职”的例证。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积极作用”以偏概全,根据第三自然段清代的例证可知:揖拜之礼不乏消极意义。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第五段观点是:从国内开始推广普及,通过政治家发挥垂范引领作用、制定政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让中国揖礼走向世界。
A.“全体机关干部在市‘两会’等活动上改行作揖礼”支撑了“通过政治家发挥率先垂范引领作用”观点。
B.诗句说明揖让之礼的民俗化有助社会稳定。
C.言论佐证了拱手在医学上、卫生上 好处。
D.行为体现的是揖礼国际传播的成效。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逻辑的能力。
B.偏离驳论重点,虚拟论敌应为“传统揖礼是‘封建’的写照”。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分析例句“阐释”,先明确对象“李白”,再写出诗句中的礼节“揖清芬”,最后阐释出揖礼的意义“表达了对孟浩然清雅品格的尊敬,揖礼是古代士人相见的交往礼节”。
材料一“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说明叉手礼成为了当时社交的常用礼仪,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礼下庶人”成为重要的社会教化目标。随着礼文化的推广和下移,揖礼成为了规范平民之间日常交往的一种礼仪,实现了礼仪的“流行化”和“民俗化”。依据例句结构对其进行阐释为:柳宗元“手尽叉”暗示了唐代叉手礼的流行化和民俗化,揖礼也是平民日常交往的礼仪。
材料二,结合“复兴中华传统揖礼,需要正视文化资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推广,实现现代转化和国际传播价值”可知,“外国友人穿上汉服,学习揖礼,体验传统之美”说明了揖礼正成为“中国名片”之一,助力我国的文化传播与国际交流。最后依据例句结构对进行阐释。依据例句结构对其进行阐释为:身着汉服的老师教诲外国友人学习揖礼说明新时代需复兴与推广中华传统文化,揖礼助力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孙鞅①
杨刚
西北的高天是欢悦的艳明,像发光的蓝水晶,太阳金闪闪,从远际暗暗镶上水晶边沿,烘起一圈宇宙的晕润,如天的冕旒。
于满殿的肃静中,秦孝公端整的扬起他宽洁的前额坐在宝座上。
消息已经宣布了。大臣们摺眼闪眉毛的期待着,故意闭紧嘴唇,显出自己对于责任的敏感,也提醒自己别在新出现的事物面前丢了身份。有的便起始在心里来研究这新事情的称头,色相,对自己,对人家;当然心里虽十分用力把国事提在前面,那尖头的自己老是由国事的膈肢窝里钻出一只刀子样的眼睛来问:“干这种新事于我有什么份呢?那时要把我搁在那里去?”胆小的朝臣们却多半是伸头缩颈,东张西看,又朝了殿外阶墀底下望,他们是被没有色泽的好奇心挥动,如山坡上感受了未来风势的群羊。
宰相甘龙颔下飘着半尺长的白须,披在红袍的前胸上;下巴软软垂在胡子的里面。交着手,挺着胸,站在朝廷班首,在他凝聚的眉毛下面仿佛已堆积了一团保卫国家传统的刀剑。他俨然如一尊记路山石立在那里。
杜挚,他永远摸索算盘的手指在神经质的跳动。鼠子样窜着的眼睛东溜西溜仍然又回它的老目的上面去,他皱纹特多的那窄窄前额上时常闪过像云雾一样的东西。“有什么利呢?有什么好处?”一时他的鼠眼窜上了另一个同伴身上,做出寻找同情的神气。但公子虔却失陪,没有招待。他今天穿上了一对新的挖花膝裤,一对亮灼灼的黑靴子,这时候尽望自己的脚,又时时提动衣服。雪白圆满的脸上攒聚了一堆焦急,微微泛红,他的头巾穗子轻轻颤摇,厚嘴唇嗡动着不耐烦。他穿了新膝裤的腿似乎在嚷:“把我搁在这里干什么?我得跨在马上呀!把我的膝裤老是盖着,不能忍受呵。”
威重的大殿如临盆的产母。
阶墀下面的阳光里,直挺挺走来了那位众人所期待的白衣。警惕的三角眼这时是牢牢踞着不动,象是过度矜持,又象是防敌。
孝公的响亮声音在殿上震动,大臣们全都提提脚跟,伸长了脖子:
“群臣大夫,我三年求贤要图改造国家,继续先君穆公的大业。贤士公孙鞅不远千里来到我国。他对于我有所献议,但是依据他的献议,我国其势不得不对于例行的旧法加以改革。这是国家百年大计,诸大夫可尽量发抒意见。公孙鞅也可以坦白说话。现在,公孙鞅,你先陈述你的理由。”
公孙鞅稽首,心里禁不住有一点跳,但他把住了镇定,看着孝公说道:
“君主,诸卿大夫,怀疑一种行为,那行为就不会完成;怀疑一件事业,那事业就不会有效果。行径高人一等的,世人原不能谅解他;见解独到的人,一定会被一般人訾议。愚人为既成的环境所蒙蔽,聪明人却在事先就见到了。创始的功业原不能求一般人赞许,等事成了,一般人自会来享受。讲求最高的德行,就不会与流俗相合,要立大业也不必求人人都同意。”说到这里,他顿一顿,眼光将群臣一扫,加重了语气,高声继续说道:“因此,圣人只要能强国,不必取法旧规!只要可以便利人民,不必墨守成礼。”
“说得好!”这是孝公响亮的赏赞。
宰相甘龙这时可急了。他的白胡子抖抖的,下巴肉也颤颤摇动。他扯起沉重的眼皮,从班次里庞然移出沉重的身体走到孝公面前把双手拱着一举,用元老口腔说:
“这话不对,不对!圣人不用变易人民的生活就能够施教化;有智慧的人,”他昂然斥了公孙鞅一眼,“用旧法子照样能治理国家!顺着一般人的习惯来施教,不消费力就可以成功,缘着老法子行事,官吏既弄得惯,人民也不觉得烦扰。还有,还有……”
公孙鞅见他摇头结舌,便不客气的截住他:
“甘龙这话是世俗一般之见。常人苟且偷安,学者执于旧闻。这两种人只能奉公守法,作个小官儿罢了,哪里能和他们讲到超于旧规以外的事?三代②不用同一礼教,却都王了天下;五霸都作了霸王,也各有各的路径。聪明人作法以适应新情势,愚人却为法律所制。有才能的人改革礼制,无用者才被旧礼制捆着呢。”
杜挚尖着两眼看住公孙鞅,心里着实不服气。以班次以地位,杜挚觉得朝臣的眼锋都在逼他说话。他只好走出班来硬着头皮对公孙鞅讲:
“我想,除非有一百种利益,法律总不好改变。除非看到有十重功效,工具是不方便改换的。学古总不会学出罪过;按着旧礼走,是不会出岔儿的哟。”这位先生是管财政的大家,他的账簿写得清楚极了。他说话的时候手指拨上拨下,仿佛在空中打算盘。
公孙鞅最看不起这种奴性的“现实主义”,他冷冷一笑,面对孝公说:
“治理国家的方法不只一种。只要于国有利,不须效法古人。试看汤武作了天王并不是学的古法,而夏殷不曾改变古法反而失了天下!反古有何不对?循礼有什么好处呢?”
“对极了!”孝公不知不觉的脱口嚷了出来。只这一声就如命运已经宣判了一样,全个朝廷都哑默无言。
在不受抵抗的局面之下,公孙鞅受命作了秦国的左庶长,执行变法。
(有删改)
[注]①历史小说《公孙鞅》出版于1939年,取材于商鞅变法。②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段的景物描写,形象地勾勒出高天、太阳等事物,色彩明丽,富含生机,为下文故事展开创设背景与氛围。
B. 孝公让公孙鞅陈述变法的理由,公孙鞅心里虽“禁不住有一点跳,但他把住了镇定”,这说明他对变法非常自信。
C. 公孙鞅从人们的心理入手,列举行径高人一等的人、见解独到的人、愚人和聪明人,说明变法不必求人人都同意。
D. 公孙鞅不仅以他的理由说服了众多大臣,而且取得了秦孝公的赞同和支持,最终受命作了秦国左庶长,执行变法。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A. 小说中人物刻画细致,性格活灵活现,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方式,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心理等再现了历史人物形象。
B. “威重的大殿如临盆的产母”一句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听到变法消息后大臣们紧张、沉重、焦虑等种种复杂心情。
C. 小说以变法为线索,全文采用对话的叙事方式推动情节发展,在张弛有度的叙述中展现了各色人物对变法的态度。
D. 宰相甘龙“俨然如一尊记路山石”说明他是秦国的元老,是旧制度忠实的维护者,在朝堂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8. 面对变法,大臣们的态度各不相同,请结合小说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9. 小说行文中运用了大量笔墨描写众位大臣,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D 7. C
8. ①反对。以宰相甘龙为代表的大臣反对变法,他们认为采用传统来施教,不消费力,官吏既弄得惯,人民也不觉得烦扰。
②观望。杜挚和胆小的大臣对变法持观望态度,杜挚首先要确定变化是否会给自己带来好处,胆小的大臣则人云亦云。
③不关心。公子虔关注的是骑马与享乐,变法与否与他无关。
9. ①人物方面,将众位大臣与公孙鞅形成对比,他们对变法的的强烈反对更加突出公孙鞅立志改革、力行变法的形象。
②主旨方面,用众位大臣对变法的反对或观望态度,突出变法的阻力之大、变法之难,寄托了作者改革现实社会的强烈愿望。
③情节方面,丰富了小说的情节。文章前半部分用大量笔墨描写众位大臣对变法的态度,为公孙鞅的出场作铺垫;后半部分众位大臣的反对将情节推向高潮。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节选取材于商鞅变法,通过生动的文字刻画出历史人物在重大决策面临时的神态和心理变化。作品通过侧面描写,刻画了不同朝臣对变法的态度,如公孙鞅的坚定与自信、甘龙的保守与固执、杜挚的谨慎与功利,以及公子虔的消极以至于茫然。小说在人物对话、神态描写和心理活动的刻画中,展现了变法前秦国朝堂的复杂局势和人心动荡,真实再现了历史事件的戏剧性,对历史人物性格的挖掘和变法背景的刻画都颇具深度。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不仅以他的理由说服了众多大臣”错,文中公孙鞅并没有说服众多大臣,最终力排众议,决定变法的是秦孝公。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全文采用对话的叙事方式推动情节发展”错,前半部分为叙述描写,只有后半部分采用了对话的叙事方式。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①反对。结合“宰相甘龙这时可急了。他的白胡子抖抖的,下巴肉也颤颤摇动。他扯起沉重的眼皮,从班次里庞然移出沉重的身体走到孝公面前把双手拱着一举,用元老口腔说:‘这话不对,不对!圣人不用变易人民的生活就能够施教化;有智慧的人,’他昂然斥了公孙鞅一眼,‘用旧法子照样能治理国家!顺着一般人的习惯来施教,不消费力就可以成功,缘着老法子行事,官吏既弄得惯,人民也不觉得烦扰。还有,还有……’”可知,以宰相甘龙为代表的大臣反对变法,他们认为采用传统来施教,不消费力,如果变化官吏既弄不惯,人民也觉得烦扰。
②观望。结合“杜挚,他永远摸索算盘的手指在神经质的跳动。鼠子样窜着的眼睛东溜西溜仍然又回它的老目的上面去,他皱纹特多的那窄窄前额上时常闪过像云雾一样的东西。‘有什么利呢?有什么好处?’”可知,杜挚首先要确定变化是否会给自己带来好处;结合“胆小的朝臣们却多半是伸头缩颈,东张西看,又朝了殿外阶墀底下望,他们是被没有色泽的好奇心挥动,如山坡上感受了未来风势的群羊”可知,胆小的大臣则人云亦云。
③不关心。结合“但公子虔却失陪,没有招待。他今天穿上了一对新的挖花膝裤,一对亮灼灼的黑靴子,这时候尽望自己的脚,又时时提动衣服。雪白圆满的脸上攒聚了一堆焦急,微微泛红,他的头巾穗子轻轻颤摇,厚嘴唇嗡动着不耐烦。他穿了新膝裤的腿似乎在嚷:‘把我搁在这里干什么?我得跨在马上呀!把我的膝裤老是盖着,不能忍受呵’”可知,公子虔关注的是骑马与享乐,变法与否与他无关。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作用的能力。
①人物方面,众位大臣不是反对变法就是持观望态度或者漠不关心,没有人支持商鞅变法,而商鞅一一加以反驳,这样众位大臣与公孙鞅形成对比,他们对变法的的强烈反对更加突出公孙鞅立志改革、力行变法的形象。
②主旨方面,“‘这话不对,不对!圣人不用变易人民的生活就能够施教化;有智慧的人,’他昂然斥了公孙鞅一眼,‘用旧法子照样能治理国家!顺着一般人的习惯来施教,不消费力就可以成功,缘着老法子行事,官吏既弄得惯,人民也不觉得烦扰’”“杜挚尖着两眼看住公孙鞅,心里着实不服气。以班次以地位,杜挚觉得朝臣的眼锋都在逼他说话。他只好走出班来硬着头皮对公孙鞅讲:‘我想,除非有一百种利益,法律总不好改变。除非看到有十重功效,工具是不方便改换的。学古总不会学出罪过;按着旧礼走,是不会出岔儿的哟’”,用众位大臣对变法的反对或观望态度,突出变法的阻力之大、变法之难,寄托了作者改革现实社会的强烈愿望。
③情节方面,众大臣的言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文章前半部分,“大臣们摺眼闪眉毛的期待着,故意闭紧嘴唇”“有的便起始在心里来研究这新事情的称头”“胆小的朝臣们却多半是伸头缩颈,东张西看,又朝了殿外阶墀底下望,他们是被没有色泽的好奇心挥动,如山坡上感受了未来风势的群羊”“杜挚,他永远摸索算盘的手指”,用大量笔墨描写众位大臣对变法的态度,为公孙鞅的出场作铺垫;后半部分众位大臣的反对引出商鞅铿锵的答辩,将情节推向高潮。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刘仁恭求救于河东,前后百余辈。李克用恨仁恭返覆,竟未之许,其子存勖谏曰:“今天下之势,归朱温者什七八,自河以北,能为温患者,独我与幽、沧耳!今幽、沧为温所困,我不与之并力拒之,非我之利也。夫为天下者不顾小怨且彼尝困我而我救其急以德怀之乃一举而名实附也。此乃吾复振之时,不可失也。”克用以为然,乃许仁恭和。
五月辛未朔,晋王(李存勖)伏兵三垂冈下。诘旦,大雾,进兵直抵夹寨,梁军无斥候,不意晋兵之至,将士尚未起,军中惊扰。晋王命周德威、李嗣源分兵为二道,填堑烧寨,鼓噪而入。梁兵大溃,南走。失亡将校士卒以万计,委弃资粮器械山积。(梁)帝闻夹寨不守,大惊,既而叹曰:“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后唐灭梁》)
材料二:
时契丹屡入寇,抄掠馈运,幽州食不支半年,卫州为梁所取,潞州内叛,人情岌岌,以为梁未可取,帝患之。帝(李存勖)密召李嗣源于帐中谋之,曰:“梁人志在吞泽潞,不备东方,若得东平,则溃其心腹。东平果可取乎?”嗣源自胡柳有渡河之惭,常欲立奇功以补过,对曰:“今用兵岁久,生民疲弊,苟非出奇取胜,大功何由可成?臣愿独当此役,必有以报。”帝悦。壬寅,遣嗣源将所部精兵五千自德胜趣郓州。夜,渡河至城下,郓人不知。李从珂先登,杀守卒,启关纳外兵,进攻牙城,城中大扰。癸卯旦,嗣源兵尽入,遂拔牙城,刘遂严、燕颙奔大梁。帝大喜,曰:“总管真奇才,吾事集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后唐灭梁》
材料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辽宁省鞍山”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