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④握手礼虽然体现了西方的“平等观”和价值观,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最大的问题在于手部的接触容易传染疾病,尤其是在流行性疾病爆发期间。相比之下,“非接触式问候”的揖礼具有显著的优势。作家韩少功就曾指出揖礼具有卫生、省时、优美和自主的优点。鸦片战争后,西方礼俗文化的流入动摇了我国传统的礼俗体系,在一个主权国家的传播场域里,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本末倒置会危及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体系的认知态度。重估并复兴传统揖礼更是重新建构中国文化主体性的重要途径之一。诚如赵世瑜教授所言:“中国传统社会的良性运转,正在于礼俗互动的政治制度框架与弹性实践机制的设计:在社会理念上,国家讲究礼制而不至于脱离俗情,民众以贴近国家正统为正途。在国家政治层面,倡导‘为政必先究风俗’‘居官以正风俗为先’等民俗原则,注重因俗制礼与以礼化俗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冀望通过礼仪教化达到礼俗融合的社会理想状态。”礼乐文明理念时至今日仍有现实意义,“因俗制礼,以礼化俗”是政治治理与社会教化的重要路径。 ⑤复兴中华传统揖礼,需要正视文化资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推广,实现现代转化和国际传播价值。一方面,要师古不泥,简化身体姿势与手势,可参考清代流行的拱手礼甚至进一步简化,以保留其谦让、友好和尊敬的含义为重。另一方面,应“以我为主”,从国内开始推广普及,通过政治家发挥垂范引领作用、制定政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发挥大众媒介优势打造“中国名片”、拓宽深化国际交流渠道等路径,让中国揖礼走向世界。 (摘编自潘祥辉《“揖让而天下治”:中华传统楫礼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广义揖礼的身体表达并不局限于双手置于胸前向前推的动作,也包括了叉手、拱手、抱拳、肃拜等姿势。 B. 揖让之礼是深受古人重视的传统交往礼仪,尽管其确切的发源时间无法考证,但有文献记载周代已存在。 C. 传统揖礼在历代政权更迭中经历过曲折反复的流变,是应被重估价值、合理取舍、着力复兴的文化资产。 D. 揖礼手势不尽相同,类型繁多,根据场合吉凶可分为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三揖等形式。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礼俗体系受到西方礼俗文化冲击,建国后揖礼渐从官方和民间视野中淡出。 B. 近代握手礼与揖拜之礼的斗争,隐含着社会文明场域内“平等观”与皇权等级秩序之间的较量。 C. 多种礼仪在历朝历代常常搭配使用,这些搭配丰富着揖礼的运用范畴,深化着揖礼的积极意义。 D. 推广揖礼不但要发挥官方引导作用,还应拓宽渠道,鼓励在B站、抖音等自媒体平台上的创作。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浙江省衢州市致力于打造“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城市文化IP,全体机关干部在市“两会”等活动上改行作揖礼。 B. 清代诗人汪缙以诗句“揖让看闾里,诗书慕搢绅”表达了他在灾荒凶年后出门见到平民百姓作揖礼让时的欣慰之情。 C. 林语堂《论握手》一文曾言:“拱手之源,我虽然未考,但是由医学上卫生上讲比拉手文明,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 D. 埃及驻华大使阿西姆•哈奈菲曾在“国际在线”网站《国际微访谈》栏目上写新春“福”字,向全球网友作揖拜年。 4. 复兴中学高二的小明同学研究性学习选择的是关于“揖礼”方面的课题。他在结题报告中想象存在着一个“虚拟论敌”,他在对其驳论的过程中推出相关分论点。根据本文的论证逻辑,下表中有关“虚拟论敌”一列的四个表述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虚拟论敌 本文论据 本文分论点 A.揖礼在古代只用于贵族间交往 《唐语林》对宋代流行“祗揖”的记载;《吕氏乡约》对揖礼详细规范的记载。 揖礼在古代也是民间乡里的日常礼仪。 B.古代政权曾弱化揖礼传统 明太祖多次下令禁止跪拜礼,强化揖礼。 传统揖礼对尊卑贵贱的区分并不显著。 C.握手礼比揖礼更有优越性 手部接触容易传染疾病;韩少功曾指出揖礼具有卫生等优点。 握手礼存 局限性;揖礼相比之下有显著优势。 D.揖礼体现的礼文化在当代已过时 赵世瑜教授的言论。 礼乐文明理念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A. A B. B C. C D. D 5. 不同的情境中,有人作揖向“清芬”,有人相逢“尽”叉手,亦有先生授揖礼。请运用本文观点,参照示例,简要阐释下列材料中揖礼的意义。 [示例]材料: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唐•李白《赠孟浩然》) 阐释:李白用“揖清芬”表达了对孟浩然清雅品格的尊敬,揖礼是古代士人相见的交往礼节。 材料一: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唐•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 阐释一:______。 材料二:公益栏目《走遍苏州》组织了一批外国朋友来到状元博物馆体验中国传统文化,身着汉服的吴门汉韵传统文化研习社的老师们带领外国友人认真学习作揖礼。 阐释二:______。 【答案】1. D 2. C 3. A 4. B 5. ①. 阐释一:柳宗元“手尽叉”暗示了唐代叉手礼的流行化和民俗化,揖礼也是平民日常交往的礼仪。 ②. 阐释二:身着汉服的老师教诲外国友人学习揖礼说明新时代需复兴与推广中华传统文化,揖礼助力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揖礼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的阐释,探讨了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文章指出揖礼最初在贵族中使用,后来逐渐普及至普通民众,成为礼乐文明的一部分。作者认为,在现代语境下,重估和复兴揖礼有助于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性。此外,文章还提到揖礼与握手礼的比较,强调非接触式礼仪的卫生和独特之处。整体上,文章逻辑清晰,观点兼顾传统与现代。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根据场合吉凶”错。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都引自《周礼》,是后文“古人行作揖礼时不仅要区别身份官职”的例证。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积极作用”以偏概全,根据第三自然段清代的例证可知:揖拜之礼不乏消极意义。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