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7 2024-11-29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浙江省绍兴市会稽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4学年第一学期绍兴会稽联盟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 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小题。
材料一:
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十年来第一次被写进党代会的报告。
很长一段时期,劳动教育在我们大中小学都“消失”了,在我们的教育方针中也不见了。二十大报告中劳动教育的回归,就是要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现在社会上的教育焦虑,如担心孩子上职业学校等问题,根源在于对劳动的价值、劳动者的态度出现了认知偏差。
(摘编自朱永新《二十大报告中,有这些关于教育的新提法新要求》)
材料二: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实劳动教育在我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无处不在,这在古诗词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古诗词是几千年来历经大浪淘沙,流传下来的中华传统文化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是因为古诗词的语言精练,有音韵之美,还因为它承载着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任。统编版语文教材大幅增加了古诗文数量,1-6年级共编排了112首古诗词,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使孩子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呢?
首先,学习古诗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我国古代有许多赞美劳动的诗词,这些古代的诗人们对劳动给予了很高的褒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一诗千载流传,它描写具体生动,字字振聋发聩,对后人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它警示我们,一粒米,一口粥,都是通过艰辛的劳动得来的,千万不要浪费粮食。
其次,学习古诗词能对学生热爱劳动以及热爱劳动人民进行积极的情感熏陶。从古至今,劳动养育了一批批中国人,我们通过读古诗词了解当时的劳动现状,让孩子们形成以劳动为荣、以懒惰为耻的品质。抵制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劳而获、奢侈浪费等恶习的影响。我国最早记载劳动的是《吴越春秋》中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八个字便生动概括了我国远古渔猎时代劳动人民的狩猎场面。他们砍竹、接竹,制作弹弓,捕猎禽兽,通过紧张的劳动获取食物。《诗经》中的《伐檀》,也是一首关于劳动的不朽诗篇。“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写出了奴隶伐檀造车的劳动场景,同时也痛斥了奴隶主的不稼不穑,坐享其成的恶行。《七月》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也描写了农夫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这是一幅场面热烈的农耕图。
浏览完整试题
唐代大诗人李白写过一首《炉火照天地》,诗中是这样描写冶炼场景的:“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将冶炼的场景描述得大气磅礴,荡气回肠,令人振奋,也表现出李太白对劳动人民深深的赞美。陶渊明在《归田园居》中这样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可以看出诗人的劳作之趣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最后,汲取古诗词中的养分能培养学生养成劳动的习惯。宋代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中描述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人用清新的笔调描写了夏日农村的劳动场景:男耕女织,日夜操劳,虽然辛苦,却也其乐陶陶。一个“学”字,道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极富生活情趣,读来意趣横生,给人以极美的艺术享受。让孩子们从古人的生活中感到劳动光荣,体验人对生活的能动创造;感到劳动有趣,去发现大自然对人的贡献;感到劳动快乐,在劳动中发现自我的才能。
希望通过阅读古诗词唤醒孩子对自然、对劳动的热爱之情,让孩子们的双手变得灵巧,智慧得到发展,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
(摘编自万佳《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很长一段时期,劳动教育在大中小学都“消失”了,在我们的教育方针中也被遗漏了。
B.党的二十大重提劳动教育,是对过去学校以及社会上人们忽视劳动教育的一次重大纠偏。
C.统编版语文教材大幅增加古诗文,意在让学生受到劳动教育,进而学习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D.李绅《悯农》一诗堪称劳动教育的经典教材,它使我们懂得尊重劳动、感恩农民、珍惜粮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劳动教育”十年来第一次被写进党代会报告,可见我们党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
B.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热爱劳动,因此加强学校教育中的劳动教育是传承优秀中华文化的题中之义。
C.我国古代有许多吟咏劳动的诗歌,学校进行劳动教育的时候可以借助这些诗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D.有些家长担心孩子读职业学校的这种教育焦虑,其实是对劳动价值和劳动者的态度出现了认知偏差。
3.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7小题。
文本一
哦,香雪
铁凝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这条线正式营运了,人们挤在村口,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挟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时刻表上,还是多了“台儿沟”这一站,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
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得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
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日久天长,她们又在这一分钟里增添了新的内容,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面、火柴,以及姑娘们喜爱的发卡、香皂,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袜。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但做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
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公社中学虽然女同学不少,但她们的言谈举止,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笑,好像都是为了叫香雪意识到,她是小地方来的,穷地方来的。
“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她们问。每到这时,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料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学们对于她的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
深秋,山风渐渐凛冽了,天也黑得越来越早。但香雪和她的姐妹们对于七点钟的火车,是照等不误的,她们仿照火车上那些城里姑娘的样子把自己武装起来,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像是等待欢迎远方的贵宾,又像是准备着接受检阅。
火车停了,香雪顺着车身一直向前走去,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认清了,放在一个女学生面前的真是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不知怎么的,她就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攥住了扶手。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这时车身忽然悸动,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香雪扑到车门上,看见凤娇的脸在车下一晃。她拍打着玻璃,冲凤娇叫喊着:“凤娇!我怎么办呀!”
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下一站叫西山口,西山口离台儿沟三十里。这里上车的人不少,下车的却只有香雪。
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把它悄悄塞在女学生座位下面。
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但香雪收下了铅笔盒,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她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
她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展开余下试题
台儿沟在哪儿?香雪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台儿沟的姐妹们。香雪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从未有过的骄傲。她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迎面,那静止的队伍也流动起来了。同时,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哦,香雪!香雪!
(有删改)
文本二
三月香雪
铁凝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写过一篇名叫《哦,香雪》的短篇小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一个关于女孩子和火车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叫香雪。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曾在山区农村有过短暂的生活。还记得那是一个晚秋,我从京原线(北京一太原)出发,乘火车在京冀交界处的一个小村下了车,站在高高的路基向下望。贫瘠的土地和多而无用的石头禁锢了这里的百姓和他们的日子,他们不知道四周那奇妙俊美的大山是多么诱人,也不知道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这里无法播种小麦,白面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于是就有了北京人乘一百公里火车,携带挂面到这里换鸡的奇特交易:一斤挂面等于一只肥鸡!这小村的生活无疑是拮据寒酸的,滞重封闭的,求变的热望似乎不在年老的一代身上,而是在那些女孩子的眼神里、行动上。
我在一个晚上发现房东的女儿和几个女伴梳洗打扮、更换衣裳。她们是去看火车,去看每晚七点钟在村口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这一分钟就是香雪们一天里最宝贵的文化生活。
三十五年过去了,香雪的深山已是河北省著名的旅游景区。从前的香雪们早就不像等待恋人一样地等待火车,她们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则成为家庭旅馆的店主。她们的目光从容自信,她们的衣着干净时新,她们懂得价值……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一、文本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本一中,“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表明在这一分钟内发生的故事中,她们的心情是复杂的。
B.文本一中,“迎候远方的贵宾”“接受检阅”表明台儿沟姑娘将自己摆在卑微渺小的位置,体现出谦卑、好客的心态。
C.通过文本二,读者可以了解铁凝的小说《哦,香雪》的创作背景,也可以得知小说人物“香雪”存在人物原型。
D.文本二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深山”的变化:既有物质生活方面,也有人物精神面貌方面,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5.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铁轨铺进深山,火车为台儿沟带来了外面世界的信息,山里人接触到了更多的现代文明,产生了对山外世界的憧憬。
B.姑娘们总是用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丝巾和尼龙袜,而香雪则渴望换个自动铅笔盒,道出香雪渴求文化知识的进取心理。
C.小说以开来的“停留一分钟”的火车起笔,写出这列火车“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全文矛盾冲突激烈,情节曲折多变。
D.文末群山“被感动得战栗”意蕴丰富,一方面指姑娘们的声音在群山间回荡;另一方面暗指古老的大山终于慢慢被这现代文明唤醒。
6.文本一以“哦,香雪!香雪!”反复呼告结尾,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7.铁凝的作品执着于对自然美和人性美的讴歌,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4分)
二、古诗文阅读(2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14分)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青,取之于蓝 而寒于水 B.余嘉其能行古道 其皆出于此乎
C.郯子之徒 巫师乐师百工之人 D.登高而招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 B.吾尝跂而望矣 跂:踮起脚后跟
C.师不必贤于弟子 贤:超过 D.而神明自得 神明:天地神灵的总称
10.下列就选文理解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选段第三段运用大量的排比和比喻,说明学习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
B.作者通过反复比喻,说明学习对人的改变是有决定意义的。
C.作者认为,一个人之所以能成为有知识、有道德的人,是善于借助外物,即学习的结果。
D.从手法看,选文第二、三段最突出的特点是运用了比喻论证。
1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叙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驽马十驾”的“驾”是指马走一天的行程。
B.“青青子衿”的“青衿”指代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
C.“江州司马青衫湿”中“青衫”是青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
D.“势拔五岳掩赤诚”中“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衡山,南岳恒山。
12.下列句子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翻译: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都注意省察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行为上也没有过失了。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翻译:虽然又经过烈日曝晒,不再挺直了,是輮的工艺使它变成这样。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翻译: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翻译: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兴起来了。
13.第④段用十个比喻告诉我们学习需要的方法和态度,请按顺序用三个词语概括。(4分)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4-16题。(8分)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南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4.对《登高》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展开余下试题
C.颈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15.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典故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江山依旧,像当年“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却已无处寻觅了)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扬当年孙仲谋北伐的英雄气概)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宋文帝刘义隆不做充分准备,仓促北伐招致失败的史实,警告南宋王朝统治者,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廉颇自比,表示希望能为朝廷效力)
16.《登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17.根据情境提示,填写合适的诗句。(6分)
①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②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王绩《野望》中“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8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8题。(2分)
海螺拥有一双对光敏感但分辨率极低的眼睛,什么都看不清楚。相比用眼睛这个词来称呼它这一视觉器官,其实叫它“光感受器”更合适。如果有一只鱼从它面前游过,估计它的眼睛就只能看到一个黑影划过。不过这点视力足够它用了。只要它感受到外面的光影发生了变化,就会把头缩进壳内。人家压根不需要逃跑,只需在觉察到危险的时候龟缩。
18.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横线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B.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
C.火车特有的气息坚定了她的信心,她学着“北京话”的样子,轻巧地跃上了踏板。
D.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创作要关注时代、有针对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9~20题。(6分)
科普工作我们能做什么?
亿万大众的科学素质提升了,科学的土壤才会肥沃,奇思妙想的种子才会从这些肥沃的土壤中吸收养分破土而出。虽然它们并不一定都能长成科技创新的大树,但正是这些大大小小、功能多样的小植株,与大树构成了和谐的生态系统。没有它们,科技创新的参天大树只能孤苦伶仃地长在荒漠之中。培育肥沃的土壤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因此科普工作不会一蹴而就而需终身展开。尽管漫长艰苦,但每位参与者都能分享因为土壤不断改良而带来的科技硕果。
人们渴望有影响的科普作品。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如同五颜六色的颜料,不同的科普工作者会从中选取自己心仪的一种或几种,绘成风格奇异的图画,呈现在公众面前。公众只看见了画作呈现出来的震撼人心,却忽略了颜料是基础、想象力是核心、努力尝试绘画才是画作呈现的关键。要从社会需求出发,通过科普作品传播科学知识,激发公众的科学想象力鼓励并帮助愿意尝试的人创作出“名画”。
为培养科学的种子,我们应积极创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尤其是公众对科学的热情。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我们应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尤其是公众对科学的热情。
B.我们应积极创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
C.我们应积极丰富多彩地创办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尤其是公众对科学的热情。
D.我们应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喻体是“名画”。请联系上下文指出比喻的本体、相似性及表达效果。(4分)
四、作文(40)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
②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作为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身处价值多元的社会,读了上述材料,你对“青春”有何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2024学年第一学期绍兴会稽联盟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参考答案
命题审稿:钱清中学 陈清波
钱清中学 周志芳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1.C 解析:C.“意在让学生受到劳动教育,进而学习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错。原文说的是“统编版语文教材大幅增加了古诗文数量,1-6年级共编排了112首古诗词,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使孩子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虽然“劳动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原文并未特别强调小学里增加古诗文内容就是为了“劳动教育”。故选C。
2.B 解析:B.“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热爱劳动”错,应该说“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或者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热爱劳动”。故选B。
3.答案①通过古诗词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
②通过古诗词教学,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
③通过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养成劳动的习惯,唤醒孩子对劳动的热爱之情。
(每点2分,满分6分。意思对就可,如有其他答案能自圆其说也酌情给分)
解析:①由材料二原文“学习古诗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我国古代有许多赞美劳动的诗词,这些古代的诗人们对劳动给予了很高的褒奖”可知,通过古诗词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
②由材料二原文“学习古诗词能对学生热爱劳动以及热爱劳动人民进行积极的情感熏陶。从古至今,劳动养育了一批批中国人,我们通过读古诗词了解当时的劳动现状,让孩子们形成以劳动为荣、以懒惰为耻的品质。抵制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劳而获、奢侈浪费等恶习的影响”可知,通过古诗词教学,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
③由材料二原文“汲取古诗词中的养分能培养学生养成劳动的习惯”“希望通过阅读古诗词唤醒孩子对自然、对劳动的热爱之情,让孩子们的双手变得灵巧,智慧得到发展,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可知,通过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养成劳动的习惯,唤醒孩子对劳动的热爱之情。
4.B 解析:B项,“体现了她们谦卑、好客的形象特征”错误,台儿沟的姑娘们仿照城里姑娘的样子装扮自己,表现了她们对城市生活的艳羡,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希望得到火车上乘客的认可,是自卑而非谦卑、好客。
5.C 解析C项“全文矛盾冲突激烈,情节曲折多变”错,小说没有激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故事,只捕捉了几个小的生活场景,描绘香雪他们的心理变化,折射出山村生活的新变化。
6.答案:①情节结构上,呼应题目“哦,香雪”,富有诗意,使情节完整。
上一篇: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9+1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篇:
浙江省衢州市五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浙江省绍兴”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