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学情调查(三)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时长150分钟。 第Ⅰ卷(共33分) 一、(3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饮料要“低糖”“0糖”,主食要全麦、粗粮。抗糖,这个备受年轻人追捧的风潮,如今吹进了社交领域——人际交往也要“抗糖”,彼此之间不过分亲密甜腻的“零糖社交”悄然兴起。 “零糖社交”是节约“社交体力”的客观需要。现代社会,快速的地域流动和高强度的社会生活让很多年轻人倍感压力,导致他们线下“体力”严重 ,不愿意在发展建立人际关系时投入过多时间和精力。而“零糖社交”实际上让社交关系变得轻松简单,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从而让有限的“社交体力”发挥最大效用。 “零糖社交”是告别社交焦虑的有效方式。“精装朋友圈”的行为让一些人的“毛坯人生”被社交平台所关注、放大, 出与他人攀比、对他人评价过分敏感等“社交焦虑”的症状。“零糖社交”通过降低对社交网络的依赖,实施适当的“社交斋戒”,让人们以真诚和平等为基础建立人际关系,有更多时间专注于个人内心世界与生活质量,从而在线上维持虚假的“社交繁荣”。 在社交方式多元化的今天,每个人的社交偏好都 。有人偏爱浓烈,有人钟情于淡泊;有人喜欢向外探寻,有人青睐向内求索。“零糖”或许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甜度”需求,但它的出现确实为我们探索社交生活方式带来了诸多启示。“零糖社交”并非“零社交”,保持自我并非“与世隔绝”。“ ① ”, ② 中的先贤智慧与如今的“零糖社交”在观念上不谋而合,都倡导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一份淡然与真实。 然而,坚守个性和独立,并不代表要 。相反,它鼓励我们在维持个人独立性的基础上,去构建一种真挚且长久的人际关系,实现自我与他人的和谐共存。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流失 派生 千变万化 卓尔不群 B. 缺失 派生 千差万别 卓尔不群 C. 流失 催生 千差万别 避世离俗 D. 缺失 催生 千变万化 避世离俗 2.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各项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零糖社交”通过减少对社交网络的依赖,实施适当的“社交斋戒”,让人们有更多时间专注于个人内心世界与生活质量,以真诚和平等为基础建立人际关系,从而在线上维持虚假的“社交繁荣”。 B. “零糖社交”通过减少对社交网络的依赖,实施适当的“社交斋戒”,让人们以真诚和平等为基础建立人际关系,有更多时间专注于个人内心世界与生活质量,而非在线上维持虚假的“社交繁荣”。 C. “零糖社交”通过降低对社交网络的依赖,实施适当的“社交斋戒”,让人们有更多时间专注于个人内心世界与生活质量,以真诚和平等为基础建立人际关系,而非在线上维持虚假的“社交繁荣”。 D. “零糖社交”通过减少对社交网络的依赖,实施适当的“社交斋戒”,让人们有更多时间专注于个人内心世界与生活质量,以真诚和平等为基础建立人际关系,而非在线上维持虚假的“社交繁荣”。 3. 下列可填入文中①和②两处括号中的诗句及其出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①我欲醉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②《山中与幽人对酌》 B. ①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②《徒步归行》 C. ①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②《别董大》
展开余下试题消费心态的变化,首先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关。年轻群体出生的年代,物质生活水平已经超越父辈,这使得年轻群体的消费观不会被“勤俭持家”与“物资匮乏”等因素所过度限制。其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反思消费主义,思考“买买买”背后的真正意义,不盲目跟风,也不被消费主义所裹挟。第三,年轻人热衷通过消费表达对生活的态度和主张,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和工作,试图寻找一片独属自己内心的空间和宁静,希望在自己的圈子里获得满足感和认可感。 (摘编自胡光旗《年轻人为何更愿为情绪价值买单?》) 4.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年轻人热衷于为能引发快乐、好运等情绪的商品买单,对此类商品的购买热情将使消费市场更广阔。 B. 消费心理发生变化的当下,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由原来的追求功能性转向了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 C. 从消费中获得情绪价值,让自我身心愉悦,是年轻人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和工作的一种方式。 D. 根据《2023青年消费调研》,“取悦自我”的消费需求与习惯已成为一种促进青年消费的驱动力。 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商家利用情绪、情感进行广告宣传,制定营销策略,这为“情绪消费”提供了商业基础。 B. “情绪消费”借助社交媒体形成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也侧面反映出数字时代对人们消费观的影响。 C. 一些“悦己”消费品的交易额大幅度上涨,这表明情绪商品已经成为95后和00后消费者的必需品。 D. 正在重塑消费市场的年轻一代,既有着属于自己的消费观,也不全然排斥上一代人“勤俭持家”的理念。 6.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情绪消费”商品广告的一项是( ) A. 汇晋醋大成,酿传世经典。 B. 补钙新观念,吸收是关键。 C. 人类失去联想,世界怎样工作? D. 打开门,看见花,房子才是家。 【答案】4. B 5. C 6. D 【解析】 【导语】这两篇文章探讨了现代年轻人的消费趋势,尤其是“情绪消费”的现象。文章一详细描述了情绪消费的背景、发展及其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指出情绪商品满足了年轻人对快乐和情感寄托的需求。文章二则分析了年轻一代的消费观念,强调他们更注重情绪价值和自我满足,而非单纯的物质积累。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由原来的追求功能性转向了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错,从文中“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不仅仅关注商品的功能和价格,……还会考虑商品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可知,说明“追求功能”和“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都是考虑内容,并非“转向”。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这表明情绪商品已经成为95后和00后消费者的必需品”错,首先不是所有的年轻人都需要为情绪买单,“49.3%的受访青年在部分品类上消费变多的主要原因是这件商品或服务能够为自己提供情绪价值;40.4%的受访青年表示支出更多是因为自己在今年产生了新的爱好”“他们的主流画像是……”都证明并非百分之百的年轻人都需要情绪商品,且新爱好不仅只与情绪相关。其次,文中没有证据证明悦己消费的人群只有年轻人。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和运用文章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 A.讲的是商品传统经典的价值,不是文中所指的情绪价值的消费。 B.讲的是营养实用价值,不是文中所指的情绪价值的消费。 C.讲的是工作实用价值,不是文中所指的情绪价值的消费。 D.“花”是浪漫的事物,“家”是一个温暖的地方,有了花,才能让房子成为家,让人身心愉悦。这则广告抓住了消费者的审美感受。所以体现出了“情绪消费”。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三谏而不用则去,不去则亡身。亡身者,仁人所不为也。是故谏有五:一曰正谏,二曰降谏,三曰忠谏,四曰憝谏,五曰讽谏。孔子曰:“吾其从讽谏矣乎!”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危身而终不用,则谏亦无功矣。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殆。昔陈灵公不听泄冶之谏而杀之,曾羁三谏曹君不听而去,《春秋》序义虽俱贤,而曹羁合礼。 (节选自刘向《说范•正谏》,有删改) 材料二: 景公有马,其圉人杀之,公怒,援戈将自击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令知其罪而杀之。”公曰:“诺。”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汝使吾君以马之故杀圉人,而罪又当死;汝使吾君以马故杀人,闻于四邻诸侯,汝罪又当死。”公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景公正昼被发,乘六马,御妇人,以出正闺①。刖跪击其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公惭而不朝。晏子入见。景公曰:“昔者,寡人有罪。被发,乘六马以出正闺,刖骟击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寡人以子大夫之赐,得率百姓以守宗庙,今见戮于刖跪,以辱社稷,吾犹可以齐于诸侯乎?”晏子对曰:“君无恶焉。臣闻之,下无直辞,上有隐君;民多讳言,君有骄行。古者,明君在上,下有直辞;君上好善,民无讳言。今君有失行,而刖跪直辞禁之,是君之福也,故臣来庆。请赏之,以明君之好善;礼之,以明君之受谏。”公笑曰:“可乎?”晏子曰:“可。”于是令刖跪倍资无征,时朝无事。 (节选自刘向《说苑•正谏》,有删改) [注]①正闺:正门。 7.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矫君之失也 矫:纠正 B. 固谏则危身 固:本来 C. 在身而身不殆 殆:危险 D. 曹羁三谏曹君不听而去 听:采纳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吾其从讽谏矣乎 吾其还也 B. 乘六马,御妇人,以出正闺 作《师说》以贻之 C. 古者,明君在上 石之铿然有声者 D. 君无恶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9. 文中画波浪线 部分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 B. 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 C. 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 D. 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 10.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是故谏有五”中“五谏”是指五种进谏的方式,名目略有不同,其中“正谏”即直言规劝。《谏太宗十思疏》一文在明确提出“十思”前就使用了“正谏”的方法。 B. 文中《易》指《周易》,儒家经典之一,包括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与《春秋》一样同属于“六经”。 C. 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的处所。天子立五庙,诸侯立三庙。与《伶官传序》“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中的“庙”所指意思不同。 D. 寡人,有寡德之人意,是古代君主、诸侯王自称。除此以外,古代君王还可以用“孤”、“陛下”、“朕”、“万乘”等自称。
展开余下试题1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王言行有过失,臣子应进行劝谏,因为君王出现过失,常常是国家危亡 先兆,若“三谏”仍不被采纳可考虑离开。 B. 泄冶和曹羁的进谏都未被其君主采纳,二人均是贤臣,但曹羁的做法更符合《春秋》所推崇的价值观。 C. 刖跪将一个大白天披头散发欲出门的人赶回去,是因为他没能辨认出那个人就是国君齐景公。 D. 以上两则材料运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讨论了相同的问题:材料一以议论为主,运用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材料二以记叙为主,叙事简洁生动。 12.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 (2)今见戮于刖跪,以辱社稷,吾犹可以齐于诸侯乎? 13. 材料一是关于臣子劝谏君王的相关论述,请结合材料二的具体内容说说晏子对景公的劝谏体现了材料一的哪些观点。 【答案】7. B 8. A 9. B 10. B 11. C 12. (1)晏子举起长戈面对马夫说:“你替我们国君养马却杀死了马,你的罪该判以死刑。” (2)如今我被刖跪羞辱了,使国家蒙受耻,我还能够与诸侯们齐名吗? 13. ①为纠正国君的错误而劝谏,并非为一己之私利。(晏子谏景公不杀马夫,是为保护景公的仁德不受损伤。)②婉言讽谏、(晏子劝谏景公赏赐并礼待刖跪时,从君民关系切入,语言委婉曲折,富有启发性。)③善于揣度国君的心理、长于权衡时机。(晏子抓住了景公既悔又愧,还有点记恨的复杂心理,相机给予景公建议。) 【解析】 【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两则材料探讨了劝谏的重要性及其策略。材料一从理论上分析了劝谏的必要性和方法,强调了忠臣在君王有过失时应及时劝谏,以避免国家危亡。材料二则通过晏子劝谏齐景公的具体事例,展示了劝谏的智慧和效果,晏子巧妙地化解了危机,体现了劝谏的艺术。两则材料结合,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生动地诠释了劝谏的价值。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译文:而是想要纠正君主的过错。 B.错误。应是“坚持”。译文:坚持进谏又危害自身性命。 C.正确。译文:对自己来说,又不会造成自身生命危险。 D.正确。译文:曹羁三次劝谏曹君,曹君都未采纳,于是他便离开了。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相同。都表示祈使语气,译成“还是”。句意:我还是比较赞成以委婉的态度进谏啊。/我们还是回去吧。 B.不同。连词,而,表承接/连词来、用来,表目的。句意:乘着六匹马驾的车,载着妇人,驰出王宫正门。/写了篇《师说》来赠给他。 C.不同。助词,不译/定语后置标志。句意:古时候,贤明的君王在上。/发出铿锵之声的石头。 D.不同。代词,代这件事/兼词,相当于“于此”。句意:国君不要记恨憎恶这件事。/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智慧的人揣度君王的心思权衡时机,掌握事情的缓急而处理适宜,对上不危及君王,对下也不危害自身。 “而”连词,连接“调其缓急”和“处其宜”两个动宾短语,中间不断,“调”字前边断开,排除ACD; “上不敢危君”和“下不以危身”为对称结构,各自独立断开;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谏太宗十思疏》一文在明确提出‘十思’前就使用了‘正谏’的方法”说法错误,这篇奏疏的开头并不是正谏,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 C.“天子立五庙,诸侯立三庙”说法错误,应是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还有与《伶官传序》“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中的“庙”所指意思是相同的。 D.“古代君王还可以用‘孤’、‘陛下’、‘朕’、‘万乘’等自称”说法错误,“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万乘”指帝王,帝位,也不是自称。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是因为他没能辨认出那个人就是国君齐景公”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二段“今君有失行,而刖跪直辞禁之,是君之福也”可知,刖跪并不是没有认出他,而是想指出国君有过失的行为。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临”,面对;“为”,介词,替;“当”,判罪。 (2)“见……于”,被;“辱”,受羞辱;“齐”,齐名;“齐于诸侯”,状语后置,“于诸侯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1)由材料一“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可知,材料一臣子劝谏君王的观点一是:臣子忠贞正直地迎着困难去劝谏他的君主的原因,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想要纠正君主的过错,改正君主的失误。由材料二第一段“汝使吾君以马故杀人,闻于四邻诸侯”和“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可知,晏子谏景公不杀马夫,是为保护景公仁爱的名声。 (2)由材料一“孔子曰:‘吾其从讽谏矣乎!’”可知,材料一臣子劝谏君王的观点二是:要像孔子所说的,要以委婉的态度进谏。由材料二第二段“今君有失行,而刖跪直辞禁之,是君之福也,故臣来庆。请赏之,以明君之好善;礼之,以明君之受谏”可知,意思是“现在国君有过失行为,刖跪敢于直言加以禁止,这是国君的福分啊,所以臣前来庆贺。我请求君王奖赏他,借此来表明国君好善的美德;礼遇他,借此来表明国君接受谏言的态度”。由此可知,晏子劝谏景公赏赐并礼待刖跪时,从君民关系切入,语言委婉曲折,富有启发性,收到了号好的效果。 (3)由材料一“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可知,意思是“智慧的人揣度君王的心思权衡时机,掌握事情的缓急而处理适宜,对上不危及君王,对下也不危害自身”,所以材料一臣子劝谏君王的观点三是:善于揣度国君的心理、长于权衡时机。由材料二第二段“公惭而不朝”可知,意思是“景公因刖跪打他的马并使其返回羞惭而不上朝”;由材料二第二段“君无恶焉”可知,意思是 “景公比较记恨憎恶这件事”。 由此可知,(晏子抓住了景公既悔又愧,还有点记恨的复杂心理,相机给予景公建议。 参考译文: 材料一 : 《周易》上说:“王室的臣子忠贞正直,不是为了自身的缘故。”臣子忠贞正直地迎着困难去劝谏他的君主的原因,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想要纠正君主的过错,改正君主的失误。君主出现过失,那是国家危亡的先兆;看见君主有过失却不劝谏,这是忽视君主的危亡。忽视君主的危亡,是忠臣不忍为之的。如果进谏三次仍不被采纳就要离开,不离开就会断送性命。断送性命的行为,是有德行的人不会做的事。所以进谏的方法有五种:一是直言进谏,二是和颜悦色、低声下气进谏,三是忠心耿耿进谏,四是鲁莽刚直进谏,五是委婉进谏。孔子说:“我还是比较赞成以委婉的态度进谏啊!”不进谏就会危及君王安危,坚持进谏又危害自身性命,与其危害君王,不如使自身受损。自身遭受危害而进谏始终没有被采用,那么所谏之言也就没什么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