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其三,个人数据的社会控制论契合了资本的逻辑与社会治理的策略。这集中表现为两点:一是个人数据不断商品化;二是个人数据收集不断合法化。个人数据商品化是新数字经济的资本逻辑,数据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控制力被充分认识和挖掘,人们也不断为其脱离个人控制转为社会控制寻求各种正当化与合法化路径。个人信息成为商业巨头最重要的商业资源,无论出于资本的逻辑还是社会治理的需求,想要利用大量个人数据达成自身目标就必须使数据收集不断合法化。因此,互联网企业和政府部门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被通过各种方式赋予合法性依据,或以公共利益为目标,或以经济发展为指向,或以美好生活为承诺。
个人信息全方位脱离个人控制,人在算法之下变成了“透明人”。“透明”这个词在当代公共话语中具有最重要的地位,整个社会对“透明”孜孜以求。“透明社会”最核心的观念在于,社会的系统性“透明”对个人具有强迫性和控制力,因而包含暴力元素。现代智能算法体现出技术的社会属性,个体时刻处于信息与行为的敞开状态,且没有节制,也没有边界,人类主体被降维至功能组件式的存在,人的精神层面会因为过度暴露而倦怠麻木。可以预见,身处公私边界消失、零隐私的“透明”环境之中,精神层面的焦虑将长久地伴随人类。
(选自王敏芝《算法之下:“透明社会”的技术与观念》,有删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人工智能算法可降低人的决策成本,帮助人们有效而快速地解决许多现实难题,但它也能将人类主体降维至功能组件式的存在。
B. 在欧洲个人数据保护理论或美国隐私理论看来,个人数据的控制权应该属于个人所有,而算法时代的个人数据却彻底变成社会所有。
C. 个人数据交由社会来控制既符合资本的逻辑,也契合社会治理的策略,互联网企业和政府部门都努力使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合法化。
D. 人在算法面前变成了“透明人”,社会的系统性“透明”对个人含有暴力元素,身处这样的环境,人在精神层面的焦虑将会长存。
2. 下列对“个人数据的公共性与社会性”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个人数据的公共性与社会性价值被不断强化,这是个人数据保护的既有路径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
B. 个人数据具有公共性和社会性,这是由数据的公共性和共享性决定的,也是个人数据成为现代社会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的充分条件。
C. 个人数据既有公共性与社会性,也有私人性或隐私性,而数据的公共性与社会性是数字公共领域形成的前提。
D. 个人数据的公共性与社会性被强调,是个人丧失对数据的控制权并让数据属性呈现出不断去隐私化趋势的原因。
3. 下列言论与文中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在以人工智能和算法技术主导的网络空间中,用户对个人数据的保护处于“无感”和“无奈”的状态。
B. 在数字时代用户只有让渡部分个人权利才能参与正常的现代社会生活,这就赋予算法平台空前权力。
C. 全面的数字化建构使得个人信息自主性趋于消解,透明化生存中个人信息自主与隐私自控很难实现。
D. 算法社会的“破坏性”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破坏”,其带来的不是文化之死,而是更为多彩的文化。
4. 个人数据由个人控制的理念为何会变得行不通?请结合第四段,简要概括原因。
展开余下试题这是真诚的同病相怜。他玩猎枪,也是为了养病,能在兴头儿上照顾旁人,这种品质不是很难得吗?
有一次,在东海岸的长堤上,一位穿皮大衣戴皮帽的中年人,只是为了讨取身边女朋友的一笑,就开枪射死了一只回翔在天空的海鸥。一群海鸥受惊远飏,被射死的海鸥落在海面上,被怒涛拍击漂卷。胜利品无法取到,那位女人请在海面上操作的海带培养工人帮助打捞,工人们愤怒地掉头划船而去。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到房子里,无可奈何地写了几句诗,也终于没有完成,因为契诃夫在好几种作品里写到了这种人,③我的笔墨又怎能更多地为他们的业绩生色?在他们的房间里,只挂着契诃夫为他们写的褒词就够了。
惋惜的是,我的朋友的高尚情谊,不能得到这两只惊弓之鸟的理解,它们竟一去不返。从此,清晨起来,白杨萧萧,再也听不到那种清脆的叫声。夏天来了,我忙着到浴场去游泳,渐渐把它们忘掉了。
有一天我去逛鸟市。那地方卖鸟儿的很少了,现在生产第一,游闲事物,相应减少,是很自然的。在一处转角地方,有一个卖鸟笼的老头儿,坐在一条板凳上,手里玩弄着一只黄鹂。黄鹂系在一根木棍上,一会儿悬空吊着,一会儿被拉上来。我站住了,我望着黄鹂,忽然觉得它的焦黄的羽毛,它的嘴眼和爪子,都带有一种凄惨的神气。
“你要吗?多好玩儿!”老头儿望望我问了。
“我不要。”我转身走开了。
我想,这种鸟儿是不能饲养的,它不久会被折磨得死去。
这种鸟儿,即使在动物园里,也不能从容地生活下去吧,它需要的天地太宽阔了。
从此,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再想起黄鹂。第二年春季,我到了太湖,在江南,我才理解了“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两句文章的好处。
是的,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这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苇泊;这里的乍雨乍晴的天气,使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这是一种极致。
④是的,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这里才是它们真正的家乡,安居乐业的所在。
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
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这就是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这就是景物一体。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吧。这正是在艺术上不容易遇到的一种境界。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欲写黄鹂,却从“这种鸟儿,在我的家乡好像很少见”下笔,并扯开来提到其他鸟儿,这就为黄鹂出场蓄了势,也对黄鹂形象有映衬效果。
B. 文中提到的穿皮大衣戴皮帽的中年人及其女朋友、卖鸟笼的老头儿,这些人都缺乏一颗对于美的怜惜之心,都有为“我”所反感的一面。
C. 黄鹂之美的呈现与黄鹂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在春天的江南,“我”之所以能够看到“黄鹂的全部美丽”,是因为自由的环境释放了黄鹂的天性。
D. 全文多处使用抑扬手法,比如在阜平县山村和太湖见到黄鹂用的都是扬笔,而在青岛养病期间见到黄鹂用的都是抑笔,这使行文起伏有致,富有波澜。
7.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写黄鹂的啼叫声,既抓住了鸣禽的特征,又给人以循声问貌的期待。
B. 句子②既显出“我”对黄鹂的爱恋不舍,也为下文史同志打黄鹂埋下一笔。
C. 句子③用反语,表达了“我”对枪杀海鸥的那对男女的讥嘲、愤恨与怜悯。
D. 句子④用诗化的语言,写出了黄鹂与环境相互发挥、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
8. 本文副标题为“病期琐事”,作者称与黄鹂有关的几件事是“琐事”,用意是什么?(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辽东太守公孙文懿反。景初二年,(宣帝司马懿)帅牛金、胡遵等步骑四万,发自京都。经孤竹,越碣石,次于辽水。文懿果遣步骑数万,阻辽隧,坚壁而守。帝盛兵多张旗帜,出其南,贼尽锐赴之。乃泛舟潜济以出其北,与贼营相逼,沉舟焚梁,傍辽水作长围,弃贼而向襄平。诸将言曰:“不攻贼而作围,非所以示众也。”帝曰:“贼坚营高垒,欲以老吾兵也。攻之,正入其计。贼大众在此,则巢窟虚矣。我直指襄平,则人怀内惧,惧而求战,破之必矣。”遂整阵而过。贼见兵出其后,果邀之。帝谓诸将曰:“所以不攻其营,正欲致此,不可失也。”乃纵兵逆击,大破之。贼保襄平,进军围之。
会霖潦,大水,贼恃水,樵牧自若。诸将欲取之,皆不听。司马陈圭曰:“昔攻上庸,八部并进,昼夜不息,故能一旬之半,拔坚城,斩孟达。今者远来而更安缓,愚窃惑焉。”帝曰:“孟达众少而食支一年,吾将士四倍于达而粮不淹月,以一月图一年,安可不速?今贼众我寡,贼饥我饱,水雨乃尔,功力不设,虽当促之,亦何所为?自发京师,不忧贼攻,但恐贼走。今贼粮垂尽,而围落未合,掠其牛马,抄其樵采,此故驱之走也。夫兵者诡道,善因事变。贼凭众恃雨,故虽饥困,未肯束手,当示无能以安之。取小利以惊之,非计也。”既而雨止,遂合围。起土山地道,发矢石雨下,昼夜攻之。文懿攻南围突出,帝纵兵击败之,斩于梁水之上。
(选自《晋书•宣帝》,有删节)
材料二: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选自《孙子兵法•虚实篇》,有删节)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我不欲A战B虽画地而守C之D敌不得E与我战者F乖G其所之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次,临时驻扎,与《兰亭集序》“列坐其次”的“次”意思不相同。
B. 邀,邀请,与《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见” “邀”意思相同。
C. 而,表转折,与《赤壁赋》“侣鱼虾而友麋鹿”的“而”用法不相同。
D. 雨,像雨一样,与《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的“响”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 概述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宣帝先部署大量兵力,大张旗鼓地出击敌军南面,待敌军精锐兵力转移到南面,他又大张旗鼓地出击敌军北面,显示了宣帝“致人而不致于人”的能力。
B. 面对诸将对于“不攻贼而作围”的困惑,宣帝作了精辟解说,他一方面识破了敌军坚营高垒背后的诡计,一方面制定了巧妙的应敌之策,可谓知彼知己。
C. 面对司马陈圭“昔急攻今安缓”的困惑,宣帝从敌我双方的军力、粮草对比以及当下的天气等方面作了细致分析,体现了孙子“兵无常势”的军事思想。
D. 材料二从理论上强调掌握作战主动权、避实击虚、因势而变等 重要性,材料一从实践上成功运用了这些理论,可见宣帝和孙子都对作战规律洞若观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闻鹊喜•吴山观涛
周密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潮来前天青水碧,江天相连,风平浪静,意在为下文的风起潮涌暗暗蓄势。
B. “鳌戴雪山”两句形象生动地渲染了大潮的汹涌澎湃,观涛随即达到高潮。
C. 潮过风息后,山、霞、鸟愈发明丽,“隔江”句用正衬手法表现夜的寂静。
D. 全词从白昼写到黄昏,又从黄昏写到夜间,观涛过程完整,镜头切换自然。
16. 前人评此词“以画为词”,请简析本词在取景、动静、设色上的特点。(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