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数字世界交往方式更加“轻盈”与流动,同时又呈现出平台化交往的新特征。工业时代的世界交往以规模化、标准化为特征。而数字时代的交往,则以个体式、碎片化、多样化为特征,图像社交、短视频社交、游戏社交风靡全球即是表征。然而,平台在背后扮演着关键角色,在大型跨国企业、超级互联网公司、全球供应链等平台的基础设施化过程中,平台正在成为世界交往的行动者之一,跨越了以民族国家为疆域的传统交往边界。 数字世界交往的兴起为文明的交流互鉴带来了新的可能性。首先,数字媒介是现代文明尤其是科学技术文明的最新成果,它本身就是现代文明的一部分,在数字媒介上人们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样态,传承并创新传统文化形式,文明交流与文化融合创新交织在一起。其次,文明交流过程中的文化遗产、思想观念、文化艺术等内容都可以被数字化,交流过程也被存储于云端,这与前数字时代存在显著区别,时间与空间问题不再制约文明交流,能否数字化则是影响文明交流互鉴的关键。最后,文明交流主体间的关系是多向度的,既是现实的交往也是虚拟的交往,既是在场的交往又是离身的交往,文化族群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简言之,数字媒介是文明交流的“镜像”,文明交流在媒介中存在。 (摘编自涂凌波《数字时代的世界交往与文明交流新图景》)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图像是文化的符号,图像化表达是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等精神特质的传承与弘扬的唯一形式。 B. 提升文化基因萃取能力,让中华文明融入现代化与国际化元素,以促进媒介迭代后的“眼球经济”。 C. 在数字媒介技术变革作用下,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的人与人之间普遍的、直接的世界交往开始了。 D. 当下,数字世界交往的兴起为文明的交流互鉴带来了新的可能性,这与前数字时代存在显著区别。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字视觉传播因打破语言、文字的障碍,而成为增进中华文明传播力的有效进路。 B. 中华文明曾经的领先地位,让我们在新媒体视觉传播进路中有了文化自信的底气。 C. 数字交往与生产力是对立统一关系:数字交往推动生产力,生产力制约数字交往。 D. 没有平台支撑,数字世界交往就可能难以跨越以民族国家为疆域 传统交往边界。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故宫博物院应用互联网络等开发了《数字多宝阁》等数字产品,将数字创意与传统文化深度结合,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B. 2023年,“银发知播”群体被评为“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这群爷爷奶奶通过不同网络直播平台讲解传统知识与文化,创造流量,汇聚能量。 C. 加快移动端传播平台建设,创新短视频、微视频、云直播等多元信息发布形式,更好向世界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D.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马泉以三星堆为例做《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现代可视化创作与传播》主题演讲。 4. 对数字时代背景下的中华文明传播与交流,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5. 下列文字是“2021-2022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十大案例”之一:《典籍里的中国》引发海内外观众强烈共鸣。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该节目获得成功的原因。 央视大型原创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获亚洲太平洋地区最富声誉的媒体奖项——第58届亚广联奖,评委会认为“节目让充满古老智慧的经典之作焕发新生,在智识和情感上引发了我们的强烈共鸣。”节目以“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呈现模式,陆续介绍了《尚书》《论语》等11部流传千古、享誉中外的经典名篇。节目相关话题全网阅读量超33亿,视频播放量超20亿,在海外视频网站获得了数亿次的点击率,掀起了“典籍热”。 【答案】1. C 2. A 3. D 4. ①材料一侧重论述媒介迭代需用数字视觉技术赋能中华文明传播,先从“图像是文化的符号”谈起,再论述“数字视觉传播是增进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有效进路”,最后论述实现数字视觉技术赋能中华文明传播的基本要求是数字视觉技术与中华文明的交融创新;②材料二侧重阐述了数字世界交往的三个特征,即数字世界交往、世界交往关系、世界交往方式及呈现出平台化交往的新特征。 5. ①节目打造出了“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三维空间,激活了经典,体现了数字视觉技术与中华文明的交融创新。②节目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体现了重视人类共通情感与价值观念的提炼。③节目掀起“典籍热”,海外视频网站获得数亿次的点击率,勾勒出数字时代的世界交往与文明交流新图景,为数字世界交往带来新的可能。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唯一形式”错,材料一原文是“图像化表达是形式之一”。 B.“……以促进媒介迭代后的‘眼球经济’”错误,材料一“在新媒体视觉传播进路中,要坚定文化自信,赓续中国传统图像精神,提升文化基因萃取能力,重视人类共通情感与价值观念的提炼”目的是“让中华文明中的文物、文化遗产活起来,融入更多现代化与国际化元素,让中华文明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世界文明相沟通”,而不是促进媒介迭代后的“眼球经济”。 D.“这与前数字时代存在显著区别”错,材料二“文明交流过程中的文化遗产、思想观念、文化艺术等内容都可以被数字化,交流过程也被存储于云端,这与前数字时代存在显著区别”中的“这”与选项所说的“这”指代不同,选项张冠李戴。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打破语言、文字的障碍”错,材料一“因为数字视觉影像可以打破语言存在的文化折扣困境,进入多语言体系,让人人都能接触;数字视觉传播较之于文字传播,更具凝练性、具象性与直观性,能更好实现跨文化沟通”,可见,不能说打破“文字的障碍”。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观点是“用数字视觉技术赋能中华文明传播力”,侧重论述媒介迭代需用数字视觉技术赋能中华文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