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在老子哲学中,“自然”是终极而至高无上的法则,“自然无为而无不为,颇其自然则无往而不胜”,自然是通向一切的法门。庄子也说:“能顺其自然者谓之德,失其自然者谓之力。”“德”的地位尊崇,“自然”的地位也因此隆盛。 其实,清澄也是一种自然,是未被搅动、未掺杂质的纯净纯美。清澄自然是天地间的大关风景,也是人类的审美极境。文风从来不是单一的语言风格之事,中国古代文论历来有“文品出于人品”之说,与作者的德性追求、反映“理事情”的真实深广程度密切相关,但在表现形式,毫无疑问,清澄自然是一种文章之大美。 文学来自生活,一种好的文风一定与真实、灵动而深刻的人生体验相关,也与作者超越现实的宏观理论思考相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有了细致、充足而到位的生活体验,有了超越日常生活的领悟能力,笔下的文字必然是深具质感和光泽的。 文风的自信在本质上来自内容的自信。王国维在《〈人间词乙稿〉序》中说:“余之于词,虽所作尚不及百阕,然自南宋以后,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余者,则平日之所自信也。虽比之五代北宋之大词人,余愧有所不如,然此等词人亦未始无不及余之处。”一个平素总体低调谦逊的王国维,何以在填词上如此自信呢?尤其是说五代北宋之大词人“亦未始无不及余之处”,似乎有点出语张狂。但细究原因,王国维说的是在常规词风之外,自己将新旧交替时代的普泛性哲思融进了小词之中,以唤醒一代人的时代与人生之思,行走在时代思想的前列,这样的文风自然是令人耳目一新的。 言情、写景、语言的自然之致,从根本上依托的还是“所见者真,所知者深”。当我们的文学家在关注时代和生活的同时,具备了深厚、深刻与深邃的思考,再辅以自然的显现方式,这样的文学,兼有深沉的家国情怀和灵动的审美境界,如何不让人流连忘返、叹赏不置呢! (摘编自彭玉平《文学的“生气”与“高致”》)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经典古文是极为丰富而宝贵的遗产,体现古人“立言”的价值追求,值得用心去阅读。 B. “文无定法”指写作要在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追求创新,但须遵循一定原则。 C. “清”就是“澄”,清澄是未被搅动、未掺杂质的纯净之美,是文章表现形式上的大美。 D. 材料二认为,王国维的词作融入了新旧交替时代的哲思,南宋以后少有人超过他。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材料一主张文章“师法自然”,又强调讲究“修辞”,二者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B. 文风不仅关乎语言风格,还与作者“人品”有关,要努力追求清气与正气的结合。 C. 内容的自信决定了文风的自信,而内容的自信则来自作者对操守与德性的关注。 D. 文学家只要关注时代和生活,拥有深刻的思考,就可以写出让人流连忘返的作品。 3. 下列表述,不能体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创作主张的一项是(3分)( ) A. 《三国演义》是作者在有关三国故事的宋元话本、戏曲和轶事传闻的基础上,依据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为其所作的注进行的再创作。 B. 《促织》中,蒲松龄通过人变虫这一荒诞手法真实反映了重赋之下百姓的疾苦,同时又冷静观察社会现象,批判了当时社会的不合理处。 C. 《平凡的世界》中,路遥深入生活,目睹了基层的艰辛,写出真实感人的故事,同时又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提升了作品的思想价值。 D. 《红楼梦》以作者熟知的封建大家庭的兴衰为背景,以宝黛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全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 4. 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的画线语句?(4分) 5. 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是经典作品,请结合材料简要说说其对我们养成优良文风的启示。(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应物兄(节选) 李洱 虽然是春天,但应物兄抵达波士顿洛根机场的时候,却是大雪纷飞。 从机场到哈佛,平时只需要三十分钟,这天却走了一个半小时。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乐景写哀,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因为拥堵,他见导师程先生的时间被迫推迟了,但他觉得,这种想见又见不着的感受,也有一种特殊的美。 程先生看到他,上来就说:“应物,知道吧,子贡让我应许你们做个兼职院长就行了,哈佛不要放下。什么兼不兼的?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济大就是熊掌。” 谈话的地点就在程先生的寓所,程济世先生称之为“桴楼”①。程先生说:“这把老骨头,若对济州还有用,我就辞了桴楼,回去。” 黄兴说:“弟子陪先生回去。” 程先生感慨道:“真是我的子贡啊。你也回济州投资嘛。既能赚钱,又能助家乡父老发财,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黄兴右手抚胸,弯腰,说:“有事,弟子服其劳。” 程先生说:“子贡,上次回台湾,你的几位朋友去看我了。代我谢谢他们。” 黄兴说:“有缘拜见先生,是他们的造化。他们须重金谢我才是。” 程先生提到,有个朋友在台湾也建了个儒学院,盼望他能回去。听程先生这么一说,我们的应物兄心里咯噔了一下。 程先生说:“父亲的墓在台湾,母亲的墓在济州。回台湾就是太闹了!一会儿蓝,一会儿绿,眼花缭乱。一些老朋友也搅进去了,横连纵合,党同伐异,比春秋战国还能闹。本来是四海之内皆兄弟,如今倒好,新友旧朋竟也反目成仇。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到了台湾,入世不好,不入世也不好。只要入世,就难免要跟着闹腾。他们呢,顾盼自雄,还能折腾。我还是愿意老调重弹,和谐为上。夫子是对的,只当素王。我是安于当一个学者,当一个思想家,当一个小老头。既无高官之厚禄,又无学者之华衮。闲来无事,找几个人聊聊天。清霜封殿瓦,空堂论往事;新春来旧雨,小坐话中兴。岂不快哉?” 随后,黄兴提到了他们的朋友郏象愚,但用的是郏象愚另一个名字:敬修己。这是程先生给他起的名字。黄兴说:“修己兄不太支持先生回国。” 与黄兴一样,敬修己也是程先生的私淑弟子,程先生对他很看重。
展开余下试题应物兄忍不住说道:“修己者,象愚也。说是象愚,我看是真愚。他跟随先生多年,算是白跟了。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他一条也做不到。” 他对黄兴说:“你告诉修己兄,此事办成后,他若想回去,我可以助一臂之力。要是办不成,哈,元曲里有句唱词,我要送给他:忙赶上头里的丧车不远,眼见得客死他乡有谁祭奠。” 程先生说:“这里有一本书,里面央了朵桃花。桃之夭夭。西人爱玫瑰,国人爱桃花。这里还有一本书,里面也有一朵桃花。你们能看出区别吗?这一朵是在北京的中南海采的,这一朵是在台北介寿馆采的。这花,在台湾,叶先花后,花朵疏落;北方呢,则是花先叶后,故有灼灼其华,故有人面桃花相映红。应物,你回去可以跟葛先生②讲,我喜爱北方的桃花,我想慈恩寺的桃花了。” 我真想马上把这个消息告诉慈恩寺的住持释延长。 “北京啊,上海啊,也都有学校欲请我回去。既然要回,还不叶落归根?要回,就回济州。怎么样,届时子贡陪老夫回去一趟?” “回十趟也是应该的。”黄兴说。 “子贡啊,你的商业帝国在东亚,都城在济州。届时我们师生终日相处,岂不快哉?” “弟子愿与应物兄一起,终生服侍先生。” “再说了,我也很久没吃到仁德丸子了。北京的四喜丸子,别人都说好,我却吃不出个好来。名字我就不喜欢。何谓四喜?不过是沾沾自喜。何为沾沾自喜?见贤不思齐,见不贤则讥之,是谓沾沾自喜。五十步笑百步,是谓沾沾自喜。还是仁德丸子好。名字好,味道也好。仁德丸子,天下第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精细莫过仁德丸子。” 这段话道器并重!他后来将它整理成文,呈给了葛道宏。 因为高兴,程先生还拉了一段二胡,拉一会,讲一会。程先生的二胡拉得很好,拉的是《梅花三弄》。程先生曾说过,我们的弦子是用蚕吐的丝弄的,他们呢,他们的提琴、钢琴用的是钢丝、钢筋。我们的笛子是用竹子做的,他们吹的是铜管。我们是天人合一,他们是跟机器较劲。这会,程先生拉完之后,说:“赫拉克利特的那个比喻是对的:对立造成和谐,如弓与六弦琴。但还有比六弦琴更恰当的比喻,那就是二胡。” 程先生调整着琴轴,说:“《广雅》中说,和,谐也。《尔雅》中说,谐,和也。”程先生抚摩着弓子上的毛,那动作极尽温柔,但面部表情却没有变化,“常听人言,人人有口饭吃叫‘和’,人人可以讲话叫‘谐’。谬也!中国人向来以左为尊,左御史高于右御史,左丞相高于右丞相,只有元代是右高于左。即便是望文生义,此二字也应解释为:地里先有庄稼,锅里先有饭,人人才有一口饭吃,是谓‘和’;先划定个话语空间,尔后再开口讲话,是谓‘谐’。所谓先确定伦理纲常,人人都未遵守,就叫‘和谐’。和谐是最要紧的。” 他们谈话的时候外面还在下雪。透过“桴楼”的窗户,可以看到路边卷起的雪堆。 程先生眯上了眼睛,再睁开时,目光突然变虚了,好像焦距变了。程先生吟诵道: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这首张可久的小令,写的是游子在重阳节的一腔柔肠,他已不止一次听过。每次听,都不胜唏嘘。他记得,程先生吟诵完这首小令,又吟诵了辛弃疾的词: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有删改) [注]①典出《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②葛先生指葛道宏,济州大学校长。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黄兴“有事,弟子服其劳”这句话并未直接回答投资的事,既表现出他对老师的恭敬,又体现了性格里的圆滑。 B. “应物兄心里咯噔一下”,是出于对程先生能否回济大的担忧,可以看出儒学在台湾、大陆都受到一定的重视。 C. 程先生对传统美食和传统音乐的解读,体现了他对中华传统文化诚挚的热爱,也暗示了他对西方文化的厌弃。 D. 小说既有“传道”的老师,也有“侍坐”的学生,这场精彩的对话,成为当代知识分子生活的一个缩影。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程先生的谈吐文白相生,体现其独特的文化认知,又让作品具有一定深度的批判性。 B. 小说结尾部分再次写下雪,侧面表现了众人在聆听程先生的话语之后内心受到触动。 C. 小说大胆运用典故,观照现实生活,既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又增强了文学性与可读性。 D. 小说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展开叙事,在现实与未来之间交错变换,叙述更加灵活。 8. 本文以程先生吟诵张可久的小令和辛弃疾的词作结,别具匠心。请简要说明。(4分) 9. 有人说,“知识叙事”是长篇小说《应物兄》的典型特点。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知识叙事”的理解。(6分)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赞曰:霍光受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寄,当庙堂,拥幼君,因权制敌,以成其忠。处废置之际,临大节而不可夺,遂匡国家,安社稷。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阴妻邪谋,湛溺盈溢之欲,以增颠覆之祸,死財三年,宗族诛夷,哀哉! (节选自班固《汉书•霍光传》) 材料二: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由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太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节选自《宋史•寇准传》) 材料三: 术之为言,路也;路者,道也。《记》曰“审端径术①”,径与术则有辨。夫路之私而取便者曰径,其共繇而正大者曰术。摧刚为柔、矫直为曲者,径也,非术也。平仲(寇准)不审乎此,乃惩刚直之取祸,而屈挠以析合于人主之意欲,而生平之玷,不可磨矣。则其惩霍光之失者,祸与光等,而污辱甚焉。术不如其无术,故曰:其悟也,正其迷也。 夫人之为心,至无定矣。无学以定之,则惑于多歧,而趋蹊径以迷康庄,固将以蹊径为康庄而乐蹈之。故君子不敢轻言术,而以学正其所趋。学也者,所以择术也,术也者,所以行学也。君子正其学于先,乃以慎其术于后。《大学》之道,正身以正家,正家以正天下。正身者,刚而不可挠,直而不可枉,言有物而不妄,行有恒而不迁,忠信守死以不移,骄泰不期而自远。光能以是为术,则虽有芒刺之君,无所施其疑忌;虽有悍要骄子,不敢肆其凶逆;而永保令名于世矣。夫光立非常之功,居危疑之地,唯学可以消其衅。况平仲之起家儒素,进退唯君,无逼上之嫌者乎!平仲怏怏于用舍,一不得当,刑方为圆,扬尘自蔽,与王钦若、丁谓为水火,而效其尤。夫且曰吾受教于张公而知术矣。惜哉!其不得为君子,而自贻窜殛之灾。故曰:其悟也,正其迷也。 (节选自王夫之《宋论》) [注]①审端径术:出自《月令》,意思是检查修正道路。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及准出A陕B咏适C自成都罢D还E准严F供帐G大为具待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当,主持、掌握,与《谏太宗十思疏》“人君当神器之重”的“当”意思相同。 B. “术之为言”的“之”与《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者”的“之”用法不同。
展开余下试题C. “肆其凶逆”的“凶逆”与《屈原列传》“邪曲之害公也”的“邪曲”用法不同。 D. 衅,灾祸、祸患,与《陈情表》“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中的“衅”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班固认为霍光不明大理,隐瞒妻子的奸邪阴谋,沉湎于永不满足的欲望,结局令人哀叹。 B. 张咏认为寇准是奇材,但希望他读《霍光传》,这是一种委婉的规劝,体现张咏的识人之明。 C. 王夫之认为霍光如果能学习《大学》之道,践行“正身”之术,就能够在世上保持美名。 D. 王夫之认为寇准与霍光都身居高位,曾为国立下汗马功劳,但都存有私心,不能称为君子。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处废置之际,临大节而不可夺,遂匡国家,安社稷。(4分) (2)则其惩霍光之失者,祸与光等,而污辱甚焉。(4分) 14. 王夫之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好“术”与“学”的关系?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夜泊萧山酒醒梦觉月色满船感而有作 王十朋① 候届星虚午夜凉,更堪停棹水中央。 短篷破处漏明月,归梦断时思故乡。 客里未忘诗酒趣,老来厌逐利名场。 明朝又向钱塘②去,十里西风桂子香。 [注]①王十朋,南宋爱国名臣。②钱塘,即南宋都城临安。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诗人泊舟萧山水面,午夜酒醒渐感天气寒凉,面对若星辰和月色,感慨万千。 B. 颔联用词精当,如“短”“破”“漏”等词语形象传神,暗合诗人此时的心境。 C. 颈联两句互文见义,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写出诗人境况,使诗歌意蕴丰厚。 D. 尾联“桂子香”与柳永《望海潮》“三秋桂子”皆为虚写,有异曲同工之妙。 16. 本诗题目明确表示“有感而作”,请简要分析诗人有哪些感触。(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学校组织参观历史博物馆,当解说员说到“没有忧患意识的国家,随时都有灭亡的危险”时,小刚深有感触,即刻想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 (2)小明在演讲中引用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启示同学们无论面对多少阻隔,都要按既定方向前进,不应逆转。 (3)唐宋诗词中常用典故收尾,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如“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没病没灾,未老先衰。”这是很多人的自我调侃。年龄不大,心脏已经老了;皱纹不多,头发已经白了;还没发福,骨头已经脆了……这种“早衰”现象不仅体现在生理上,更在心理和精神层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实,催人老的何止岁月,(甲)!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人们心理健康状态最直观、最即时的反映。我们经常会简单粗暴地将情绪二元分类,例如积极情绪、消极情绪或正面情绪、负面情绪。但是,(乙),即消极、负面的情绪就是不好的,会损害健康的,因此要尽量避免或努力压抑。事实上,情绪是一种信号,情绪也是一种能量,就如愤怒,在面对 A 的人时,可能会让你失去理智、口无遮拦;然而,在面临暴徒威胁时,它也能成为你内心的动力,让你发挥潜能,勇敢地奋起反抗。总的来说,无论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①都具有外显信号性、体内功能性、情境适应性和行为动力性等特点,②帮助我们在不同情境中做出决策和反应。③不过,相对于积极情绪,④消极情绪更容易带来负面行为,⑤因而伤身也伤心。因此,大多数人都对“负面情绪”避之不及,但又常常感到对其无能为力。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心理状态良好的人,很少被烦恼绊倒,自然无需在意眼角皱纹、发白鬓角;然而,对于心理状态欠佳的人,却可能陷入 B 的境地。 一些研究表明,身体衰老与心理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单向的,心理状态欠佳的人会加速衰老,而衰老速度快的人也更可能在晚年出现心理问题。半年叠加半年,小小的数字不起眼,叠加起来却很伤身,心理状态和衰老速度之间形成了一个消极漩涡,会无情地裹挟着我们,使我们难以逃脱。 18.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0.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修辞上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4分) 22. 小强阅读上述材料后,绘制了一幅思维导图,请用四字短语帮他补充完整。(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