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32  2025-04-11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2]
浙江省嘉兴市2025年高三第二次教学检测(二模)语文试题
嘉兴市2025年高三第二次教学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其内涵有三点:一是主体之虚灵,二是自我之明觉,三是真诚恻怛之情怀。这种良知灵明不仅是身之主,也是天地万物之主。阳明心学是典型的主体性哲学。“真诚恻怛”其实就是心学所谓的天地生生之仁在人心中的情感体现,它是一种万物一体精神的体现,是对同类的充满情感的真诚关注。至于良知的特征则主要有自然而具的先天性和当下的现成性两点。把这两点合起来,良知就有了道德直觉的色彩,甚至具有一些神秘主义的味道。
心学发端于先秦的孟子,成就于明代的王阳明。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此论证道德的根据在人心。王阳明认为,“心”只是一个灵明,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自孟子以降,经禅宗,到王阳明,所讲的“心”,既不可译成英语中的 heart,也不可译成英语中的 mind。heart 是指“心脏”,mind 是指“心智状态”或“意识状态”。它们都是科学的对象。前者是生物学的对象,后者是心理学的对象。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些“不忍人之心”既不是 heart,也不是 mind,它们是哲学、宗教、艺术的对象。凡以之为对象的哲学学说,便可称为心学。因此,心学不是心脏学,也不是心理学。
王阳明年少时,朱熹的“格物之学”行于天下。想要学做圣人的王阳明认真地走了朱熹所指点的路,例如取竹而格,以为其中必具至理,然久思无得,终于发现在如此“格物”的功夫之中,“物之理”与“吾之心”终究还是两样不同的东西。三十七岁时,他在贵州龙场顿悟:真理不在外物之中,原在吾心之中,这叫“吾性自足”。真理不要到心外去求,恰如孟子所云:“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王阳明提出“心即理”,这是阳明心学的第一命题。这样,他就把朱熹学说的理路颠倒过来了。例如,按照朱熹,须先有孝之理在,人才会有孝亲之心。但按照王阳明,正是因为有孝亲之心,才有了孝之理。
时下出现的某些丑恶的社会现象,依阳明心学看,并非“理”之不彰,而是“心”之亡失。所谓心之亡失,是指人的生命情感偏离其本真之存在,是动于欲,蔽于私。那么,什么是生命情感之本真的存在?再以孝亲之心来说。孝亲之心源于何处?源于我们对父母所给予的关爱和恩典的亲身感受。对此被真切感受到的恩典,若不回报,会怎样呢?只一句话:心不安。正因为如此,孔子在《论语》中处处都是用“心安与否”来指点什么是“仁”。可见“仁”不是一个用理智来把握的概念,它不是概念,它是生命情感之本真的存在。
心不安是有“声音”的,这“声音”便是良知的呼声。全部阳明心学就是引领我们去听到这个来自心的呼声。因此,阳明心学可概括为三个字:“致良知”。
良知不是头脑中本有的先验知识,而是“天理昭明灵觉处”,也就是说,它是我们的心本所具备的活生生的德性。脱离这个“心之德性”的天理,就是僵死的教条。
知与行不能分作两事,不能以为在行之前先须知。知与行一旦脱离,当中隔着的正是私意!致良知,如何致?不是一个人独自在书斋里沉思,也不是在学理的往复论辩中。“致”乃是“听”,而不是“创设”,也不是“获取”。对于我们每个人本有的东西,既无需创设,也谈不上获取。如何听?在自己的生命实践中倾听。这便是“知行合一”。


浏览完整试题致良知就是在生命实践中倾听良知的声音,而且要一以贯之,自始至终:“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何以是“行”之始?凡真理,必是让我们心向往之的;心向往之,即是“行之始”,即是“行”之动力,更有何疑焉?“行”何以是“知”之成?真理既然是我们所向往者,便必是我们要与之融为一体者,让我们的生命因此而有了意义,有了精彩,而惟有“行”才使我们能与之融为一体。所以,“致良知”乃是生命实践之功夫,而不是单纯认知之活动。
今日之中国,经济建设之成绩甚为可观,国力增强,民囊渐丰,此为世人所共睹,其功也大。在物质丰富化的同时,如此民风也相袭而成:各施其能,各谋其利,纷争付之于法律,前程寄托于机遇。此固无可厚非者也。然若伴随以重功利、轻道义之心,视荣耻为无物,以竞争为唯一,久之,社会信任必将难以存焉。故而,重温阳明心学,再启中国文化精神之源泉,是当今不可或缺的。
(摘编自王德峰《王阳明心学的现代意义》)
材料二:
王阳明在《孟子》里找到了“良知”二字,认为“良知”就是“知”和“行”的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只要人人抹去了遮蔽在良知上的那层壁障,就能致良知了。他建立了“以良知为本体、致良知为功夫”的路径,贯通了格物、致知与正心、诚意,心学体系愈加完善。这一年,他已近知天命之年。
晚年,王阳明又对四句教的宗旨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解读。“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此后广为人知,是阳明心学的不二法门。不管本性上是利根还是钝根,方式上是渐修还是顿悟,人人据此皆有入门之径。这一年,他已 56岁,距离开人世只有两年。
人生要读王阳明。因为你我在这纷杂世界里,懂了心学,更容易守住本心,懂得宁静,解除困惑,破除心中贼。学其“知行合一”,能让自己的认知和行动不相分离,既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也在事上磨炼,在实践上下功夫;学其“良知之学”,就是从良知出发,努力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
或许,我们还要记得,他曾经和我们一样普通,到五岁才开始说话,进士两次落榜,最后却活成了我们理想中的样子,这既是其心学实战成功的最佳例证,也是给我们人生之路的最好启迪。
(摘编自“浙江宣传”《平视阳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阳明心学以“心”为对象,是在孟子“不忍人之心”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哲学。
B.王阳明通过否定朱熹向外求真理的“格物之学”,来倡导“知行合一”的主张。
C.王阳明认为人心不能脱离每个个体所本有的德性,否则天理就会僵化成为教条。
D.王阳明的四句教是普适的,不管人本身悟性如何,也不管他采用何种修行方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阳明的龙场顿悟与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矣”的思想一致,由此可见阳明心学对孟子学说的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嘉兴”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