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6  2025-04-21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
2025届湖南逝校联盟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教师版)
湖南省2025届高三九校联盟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题
由 常德市一中 长沙市一中 湖南师大附中 双峰县一中 桑植县一中 武冈市一中 湘潭市一中 岳阳市一中 株洲市二中 联合命题 炎德文化审校、制作
命题学校:湘潭市一中 审题学校:长沙市一中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三道大题,23道小题。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古代没有现代的高科技建筑技术、没有钢筋混凝土,他们采用的材料大多是纯天然的,仅仅进行简单的人力加工。技术条件决定了古代建筑只能以木材和石头为主,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建筑大都是木结构和石结构的。
②就木结构而言,由于木材的长度有限,那么用木材构建的建筑也就不会很大,而且会有许多的支撑柱子,内部结构小巧紧密,很有安全感。这反映出古代人追求内心的宁静和高雅。这种小巧玲珑的木结构建筑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美学艺术上称之为“取法自然”。这样的建筑群让人产生一种喜悦感,颇有回归自然的感觉;(1A)与欧洲古典的石料建筑相比要更温润柔和,同时显示出中国古人欣赏自然的美学价值。北京故宫建筑群最主要材质就是木头,体现古人追求意境和自然之美的美学观点。
③而中国的古建筑可以说是形形色色,造型也是不计其数,每一种不同的类型都显示出不同的美学价值。古建筑造型中最突出的是屋檐的造型。中国古代建筑的屋檐与屋身有很大的统一性与连续性,也就是屋身的变化会带来屋檐的变化。(2A)古建筑的屋檐主要有屋檐高大、翼脚翘起的特点,飞起的屋檐有一种动态美(5T),把本来静止的建筑带动得灵动欲活。这既有美学欣赏价值,也体现中国古老的动静结合的辩证思想。
④除了屋檐,屋顶的造型多为曲线形,像希腊那样的平顶式基本很少见,这样的屋顶使本来笨拙的建筑显得灵动。而且这样的架构符合美学的逻辑,在简单和自然中增加美感,静态的屋身在动态的屋顶和屋檐的带动下极具美感(5T)。
⑤古代建筑造型中不可忽视的是斗拱,斗拱是连接屋顶和屋身的部分。中国古代建筑大都是木结构的,这就有了特殊的构件斗拱。斗拱是古代劳动人民根据木材本身的结构把它穿插架构在许多木构件之间,一层层地叠加,放在屋檐下柱子和屋顶之间。斗拱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经过唐宋到明清时期发展成熟,它的最初出现只是为了连接柱子和屋顶,但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变化,渐渐成了装饰的结构。斗拱有着一律整齐的形式,而且相互对称、相互均衡,各个部件之间都十分协调,而且衔接得很巧妙,使整个建筑拥有和谐的韵律。斗拱的构件大都是正方形和长方形,就是从侧面看也多是倒过来的等腰三角形,从上面俯瞰有的斗拱成“十”字,有的是“田”字,十分对称。并且斗拱的外观还有完整的几何关系的美感,展现出和谐统一的韵味。这种斗拱除了实用和美观价值之外,还或多或少体现古代人的社会伦理和思想观念以及各种制度的秩序美(5T)。
⑥建筑有了形还离不开色,有形有色才是完整的、美观的建筑(2B)。色彩是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不同的色彩传达出不同的信息,不同的搭配和组合也会有不同的效果。色彩是比较形象直观的表现方式,在建筑物上也如此。中国古建筑大都是木质的,木头易潮湿被腐蚀,(2B)为了长久居住和保持就需要在木结构建筑物的表面涂一些涂料来对建筑物加以保护。这些用以保护建筑物的涂料往往也兼具美学欣赏的价值,这是古代实用和欣赏相结合的价值观。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是非常森严的,这种差别也明显地体现在色彩上,尤其在衣服颜色的运用上要求十分严格。所以,(2B)在古代,建筑涂料的颜色运用也十分谨慎。斗拱是在屋檐的阴影下面,常常以冷色调为主,比如青蓝碧绿。木建筑的柱子和墙壁大都以丹红色为主,这样的红色和檐下的青蓝碧绿相互映衬,形成鲜明的对比,达到很美的艺术效果(5T)。这样的对比色在寺庙建筑中运用得比较多,寺庙的柱子多用黑色,而底下的台基多是白色,这样就形成了鲜明的黑白对比。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何如涛《我国古建筑的美学欣赏》)
材料二:
①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的感人。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含情脉脉。当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
②“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早在东汉,就有《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这是一处很有情趣的庭院空间。诗中一对恋人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读来感人。这一情节,以美丽的庭院做背景;但反过来说,这个庭院由于有了如此美的生活而积淀起更多的情态符号。
③“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庭院春夜,形态朦胧,动人之至。“半人家”,有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阴影里,生动无比。在静谧中使人感受到有一股春的暖流弥散在空气中;虫声在夜静人闲之中,更表现出春的气息。若身历其境,仰望夜空,星斗横斜,会令人憧憬,感到时光在流逝,一切都历历留在这美好的庭院空间中了。
④苏州拙政园里有个小园“海棠春坞”,院子三面围廊,一面是粉墙。靠粉墙处一个花台,上面植数竿修篁,一丛海棠。每当海棠花盛开,给小院增添许多美感。苏轼有诗《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2D)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增色不少。相传这个小院就是照《海棠》诗意而作的。三面环廊,意象出自诗中的“月转廊”,表示夜已深。可以说,(2D)没有诗情画意之素养,就不会游园,也不懂造园。
(摘编自沈福煦《建筑的情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同样限于建筑材质与技术条件,中国古代建筑却比欧洲古典建筑更能突破材料对美学风格的制约。
B. 斗拱随古代建筑的发展而逐步成熟,并成为具有实用性、装饰性与文化性的特殊造型构件。
C. 材料二第①段中作者引用的几首唐诗反映了文学作品中建筑形象常被诗化、情态化。
D. 内向性庭院式空间为情态表达提供了载体,而其中的生活场景或自然意象则使之更富情态化。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中国古代建筑却比欧洲古典建筑更能突破材料对美学风格的制约”错误。材料一说“与欧洲古典的石料建筑相比要更温润柔和,同时显示出中国古人欣赏自然的美学价值”可知,“与欧洲古典的石料建筑相比要更温润柔和”并不等于“更能突破材料对美学风格的制约”。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中国古代的建筑讲究屋檐与屋顶的造型艺术,这都源于对建筑整体的灵动之美的追求。
B. 中国古代建筑变得完整与美观是因为古代建筑的涂料的保护作用以及对色彩的谨慎运用。
C. 中国古代建筑多有内向性庭院式空间的设计,此设计既有建筑的形象与空间美,也有内在情态美。
D. 苏轼《海棠》诗与拙政园“海棠春坞”互为比兴,诗情画意的素养与游园、造园彼此成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这都源于对建筑整体的灵动之美的追求”错误,以偏概全。中国古代建筑讲究屋檐与屋顶造型艺术,除了追求灵动之美,还体现了动静结合等辩证思想以及“取法自然”等美学观点,“都源于”表述过于绝对。
B.“是因为古代建筑的涂料的保护作用以及对色彩的谨慎运用”错误。绝对化。材料一“建筑有了形还离不开色,有形有色才是完整的、美观的建筑”“这些用以保护建筑物的涂料往往也兼具美学欣赏的价值,这是古代实用和欣赏相结合的价值观”等表明古代建筑变得完整与美观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仅仅归因于涂料保护作用和色彩运用。
D.“互为比兴,诗情画意的素养与游园、造园彼此成全”错误。原文表述为“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句中有“似乎”一词限制;文章强调没有诗情画意素养就不懂游园、造园,但没有说游园、造园成全诗情画意的素养,“彼此成全”属无中生有。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
B.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杜荀鹤《送友游吴越》)
C.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D. 参差帘牖重,次第笼虚白。树影满空床,萤光缀深壁。(元稹《含风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强调庭院空间及其中蕴含的情态。
A.“碧阑干外绣帘垂”描绘庭院内景象,有庭院空间且含情态。
译文:翠绿色的栏杆外绣帘儿低垂,猩红的屏风上画着草木花卉。龙须草织成的席子铺上锦褥,天气已凉却还未到寒冷时候。
B.“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描绘的是吴越之地的夜市、桥边、寺外等场景,并非内向性庭院式空间。


展开余下试题译文:灯火通明的夜市,春风沉醉的夜晚,桥边灯火辉煌,寺外舳舻辐辏。吴越之人多好客之风,你此去可能要待很长时间,乐而忘返了。
C.“竹坞无尘水槛清”描绘骆氏亭所在庭院环境,有庭院空间和情感表达。
译文:竹丛里船坞深静无尘,临水的亭榭分外幽清。相思之情啊飞向远方,可却隔着重重的高城。秋空上阴云连日不散,霜飞的时节也来迟了。留得满地枯残的荷叶,好听深夜萧瑟的雨声。
D.“参差帘牖重,次第笼虚白”展现庭院内部景象和氛围情态。
译文:帘子因为光线的原因显得参差不齐,仿佛层层叠叠,而光线则透过帘子,形成了一种朦胧的美感。树影在空旷的床上投下斑驳的影子,而萤火虫的光亮点缀在深邃的墙壁上,增添了夜晚的神秘和美丽。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要论证结构。(4分)
【答案】①材料一: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从中国古代建筑的材料、造型、色彩三个方面论证中国古代建筑的实用与美学价值。
②材料二:采用递进式论证结构(或层进式),先以唐诗印证建筑形象的情态化,进而深入分析庭院空间的情态意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结构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一般地说,引论就是开头,本论就是主体,结论就是结尾。即开头必须提论题或论点,主体部分应选用材料并分次论证观点,结尾归纳总结。
论证结构:就是指本论部分的基本结构,常见的论证结构有以下几种:
层进式就是后面的论证是在前面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前后之间是逐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关系。层进式结构中各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前后顺序有内在的紧密联系,不能随意变动。这种布局的好处是能反映出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对照式是在阐述和论证论点时,在本论部分选用论据进行对照比较。它是将论证内容构成正反对比或相关比较的关系。具体的安排是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正反对比,或者用一种事物或意思与另一种事物或意思作比较。它的好处是布局上对比鲜明、主次明确,论点突出。
总分式就是在论证的段落、层次结构中引入总说和分说关系的论证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能使论证内容纲目清晰,层次井然。
并列式就是在论证思路中,对中心论点进行条分缕析,分解出几个分论点,共同来阐述文章的中心论点。各个分论点平行列举,各个阐述。并列结构的外部语言标志有“首先”、“其次”、“再次”,或“一方面”、“另一方面”,或“其一”、“其二”等 。几个并列的分论点的内容不可交叉,不可重复 ,不可包容,不可矛盾。
①材料一: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开头指出古代建筑因技术条件以木材和石头为主,说明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材料;然后分别从屋檐、屋顶、斗拱等的特点和意义阐述古代建筑造型的多样及美学价值;最后从色彩运用等方面阐述中国古代建筑实用和欣赏相结合的价值观。
②材料二:采用递进式论证结构(或层进式)。开篇提出唐诗形象化多与建筑有关,中国古代建筑形象因文学积淀含情脉脉的观点,印证了建筑形象的情态化;进而从建筑形象、空间以及具体的庭院例子(如拙政园“海棠春坞”)等方面深入分析,论证中国古代建筑美在形象和空间,且充满情态。
5. 某地计划修建一座古代风格的文化公园,设计团队提出以下方案:以斗拱、飞檐、朱柱青檐、曲线型屋顶为主,还原古代木构建筑群的传统形制。请结合材料,简单分析其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哪些美学理念。(6分)
【答案】①“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采用木构建筑与斗拱飞檐,通过木材的温润质感体现对自然的欣赏与回归。②色彩与功能的统一。朱柱青檐的对比色设计;以冷色调斗拱与暖色调屋身的协调展现和谐韵律。③动静结合的哲学意蕴。飞檐和屋顶的“动态美”与木柱的“静态感”呼应,传承中国古老的“动静结合”的辩证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中信息,探究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采用木构建筑,如同北京故宫建筑群以木头为主要材质,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中 “天人合一”“取法自然”的思想,通过木材的温润质感能让人产生回归自然的感觉,体现古人欣赏自然的美学价值。而方案中的斗拱有着整齐、对称、均衡的形式,各个部件之间协调、衔接巧妙,使整个建筑拥有和谐的韵律,展现出和谐统一的韵味,体现了古代人的社会伦理和思想观念以及各种制度的秩序美。
②色彩与功能的统一。朱柱青檐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就像材料中提到的“在木结构建筑物的表面涂一些涂料来对建筑物加以保护”“往往也兼具美学欣赏的价值斗”,斗拱在屋檐的阴影下面,常常以冷色调为主,以冷色调斗拱与朱柱青相互映衬,展现和谐韵律;实用和欣赏相结合,达到很美的艺术效果。
③动静结合的哲学意蕴。飞檐具有高大、翼脚翘起的特点,飞起的屋檐有一种动态美,把本来静止的建筑带动得灵动欲活;而曲线型屋顶使本来笨拙的建筑显得灵动,这样的架构符合美学的逻辑,与木柱的“静态感”呼应,静态的屋身在动态的屋顶和屋檐的带动下极具美感;体现了中国古老的动静结合的辩证思想。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的凝视
沈念
①“你凝视着她,她也在凝视你。”
②站在万平口海滨的夜幕下,眼前的夜色,天地玄黑,逼近又撤离的潮声,发出有节奏的动颤。幽静的海域披上一层银纱,动颤的缝隙里,白色浪条浮现的瞬间,让你开始回想白昼的那一段凝视时光。
③凝视的起点和终点,都是那件黑色的陶杯。它只有22克,一个无法想象的关于时间的重量,灌注在这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声如磬的黑陶之上。她被命名为蛋壳黑陶镂孔高柄杯,造型简洁明畅,细薄的陶壁,精巧的镂孔,高耸的柄身,透露着神秘的美感。长久凝视,你能看到杯身布满细密的弦纹,杯口外侈,仿佛几千年前的风,刚从口沿上呼啸而过。静静立在透明的展柜里,她等待着你的到来,你凝视她,她也不知与多少凝视的眼睛相遇,不知凝视过多少认真、讶异或惊喜的面庞与流连的身影。
④你们相遇了。你们的凝视就是一场对话,说到久远历史与地方迁变,说的是时间里的寓言。今天的遇见得感谢上个世纪的一次考古挖掘。1936年,梁启超之子、考古学家梁思永带领考古队前往日照两城镇遗址,发现了这件4500多年前的黑陶杯。又过了30多年,日照东海峪遗址出土了两件黑陶杯,其中陈列于山东博物馆的那一件,是后来出土百余件同类器物中完美的代言。你一眼就看到展厅里的她,因为独特的造型而长久凝视,杯身直筒圜底,器柄中空,内含陶球,摇之有声,无釉而黑亮,胎薄却坚硬,器壁有细密的条形镂孔和陶土纹路,仿佛叙说着神圣的母语。
⑤夜色打开想象。那个尚且没有文字记载的年代,当第一缕曙光从海上照射到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时,陶器上残留着未干的黑色陶衣,在晨光中泛着幽亮的光泽。先民种植水稻和粟,饲养家畜,制陶、纺线、织布、雕琢玉器,一群手捧陶杯的先民,正绕着火堆欢歌舞蹈。在祭祀、庆典、宴饮中捧出的高柄杯,此刻不再是一件日常盛酒的用具,而是一种礼器,承载着礼仪与信仰(6C)。时间里的事物灰飞烟灭,只有那些陶器顽强艰难地留存下来,尘封在大地之下,成为历史长河的见证。
⑥遇到的一位陶艺大师,给你讲述黑陶制作的不易。选土、采土、晒土、舂土、筛土、羼料、和泥,经过这些花费很长时间的工序后,再将陶泥揉捏成想要的形状。遥想匠人们在水边淘洗陶土,判断胎体的厚薄,考验手上功夫,你的耳际似乎听到匠人粗糙的手拍打陶土发出的声响。


展开余下试题⑦你急切地想听讲述者说那最关键的一步——烧制黑陶需要非常高的温度控制技术。陶艺大师说,陶坯在烧制时要经历低温素烧、高温釉烧和熏烟渗碳等复杂的工序,尤其是在熏烟渗碳阶段,匠人们要选择合适的燃料和烟熏材料,通过控制烟熏的时间和温度,让烟中的碳粒均匀地渗透到陶坯的表面和内部,从而形成黑色的釉层。他讲述里掺杂的现代名词被你忽略,你的心底涌动着一个滚烫的声音:黑陶,是泥土与火焰的结晶,这个过程一定是千万次的实践,和此后留在匠人手上的经验包浆。火焰红灼,浓烟黑绕,如果温度控制不当或者烟熏材料选择不合适,都会导致烧制失败。时间在某一刻凝固,也在某一刻新生,在经历泥土的温润、匠人的雕琢、烈火的焚烧之后,她最终涅槃为火中的凤凰。
⑧黑陶杯的胎体有的地方非常薄,最薄处的口沿仅有0.2毫米,两页纸的厚度。面对这只黑陶杯,杯身上不易被察觉的茂密纹路,你似乎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躁动。先民们的智慧和情感,让他们熟练地掌握了陶土的配方和烧制温度,还能够在器物表面进行精细装饰和造型加工。太不可思议了!现代人拉出如此超薄的胎体都不会太顺利,但4000多年前的先民做到了。黑陶理所当然地成了日照的地理标识,高超的制陶技艺被看作龙山文化的精华,代表了陶器制造史的巅峰,也被后世誉为“4000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⑨你没有想到,在日照这个日出初光之地,有800多处陶的遗址。那些陶土原本不会有具体的名字,但到达此地,你的目光必然被丰富多样的黑陶器型所吸引。人间烟火升腾,那些鼎、壶、罐、杯、豆、盉,饮酒、吃食、盥洗,人的生活都分解进这些陶土器物的虚空之中。
⑩当然,黑陶的故事还有很多,也永远不会结束。她像眼前的大海,是日照这片临水之地最具生命力的元素。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黑陶的制作和用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在日照100多个制陶的村庄和街道,依然有许多非遗传承人坚守着这份古老的技艺。你无从一一走访,80种工艺技法,镂、挑、雕、剔、压……在今天的匠人手里,黑陶依旧在生长变化,简洁中有繁复之美,繁复里藏着简洁之力。他们制作的黑陶艺术品不仅继承了传统的精髓,也在融入现代的审美设计后,有了新的形式转化。那些手揉捏着陶泥,感受着泥土的体温,是时间的裂变,也是时间在隐身。
⑪夜色中的海面有着光影变化,水浪轻轻荡漾开,形成一道道曲折的波纹。黑陶身体上的每一道刻痕,每一处磨砺,变成海上层层叠叠的细浪,波纹在黑色的映照下变得耀眼。每一件黑陶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各自的形状、纹饰和色彩,如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着自己的性格与灵魂。“你凝视着她,她也在凝视你。”这样的凝视是泥土对火焰的凝视,是人对大地的凝视,也是生命在凝视着自身的深邃与广阔。
(本文选自《人民日报》,略有改动)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章多方位介绍了蛋壳黑陶镂孔高柄杯,既有对其独特造型与神秘美感的描绘,又有对其承载的久远历史与深厚文化内涵的挖掘。
B. 文中第④段提及梁思永带领考古队发现黑陶杯,以及后来日照东海峪遗址出土同类器物,表明它们的面世来之不易,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
C. 文中第⑤段描写先民围绕黑陶杯进行祭祀、庆典等活动,这些想象场景的描绘,意在说明黑陶杯在当时生活中作为礼器使用,而非日常用具。
D. 现代匠人在传承黑陶制作技艺时融入现代审美设计,使黑陶艺术品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同时,有了新的形式转化,获得新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意在说明黑陶杯在当时生活中作为礼器使用,而非日常用具”错误。根据“在祭祀、庆典、宴饮……承载着礼仪与信仰”可知,这些想象场景的描绘,意在表明黑陶杯在当时不仅是日常盛酒用具,还是祭祀、庆典、宴饮中承载礼仪与信仰的礼器。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章开篇和结尾都有对海滨夜色氛围的描写,开篇由眼前景色引出对白昼凝视黑陶时光的回想,结尾将黑陶与海面的光影变化相联系,前后呼应,令文章浑然一体。
B. 文中第⑦段用“她最终涅槃为火中的凤凰”来写黑陶的浴火重生,以借喻手法赋予器物炽热的生命意识,形成刚柔并济的美学效果,产生强烈的震撼力。
C. 本文语言极具张力,既有具象化的器物描摹,又有抽象化的精神隐喻,综合运用记叙、说明、描写、议论等各种表达方式,笔触细腻,内蕴丰富。
D. 本文视角独特,构思精巧。作者运用联想与想象,将头脑中围绕黑陶杯展开的思绪诉诸笔端,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历史文化的钦佩与赞颂之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以借喻手法赋予器物炽热的生命意识”错误,“借喻”错误,应是“暗喻”。借喻的特点是不直接出现本体和喻词,“她最终涅槃为火中的凤凰”中本体是“她”,指黑陶,通过“涅槃”这一动作将其与“凤凰”关联,喻体是“火中的凤凰”,因此是暗喻的修辞手法。
8. 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每一件黑陶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各自的形状、纹饰和色彩,如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着自己的性格与灵魂”这句话。(4分)
【答案】①(手法)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黑陶的个性与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黑陶的钦佩与赞颂之情。②(表层)从外在形式上,黑陶在制作过程中,由于工艺技法多样,使得每件黑陶的形状、纹饰和色彩都不尽相同,如同生命个体具有独特的外貌特征。③(深层)从内在意义上,黑陶凝聚着历代工匠的心血、情感与智慧,是传统文化和先民生命和精神的象征。它们不仅是器物,更像是有性格和灵魂的生命,蕴含着独特的生命力和精神内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①将黑陶比作“鲜活的生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赋予其人格化特征,将黑陶的物理特征与文化精神结合,既体现其作为手工艺术品的不可复制性,又揭示其作为文明载体的深层价值,表达了作者对黑陶技艺与历史文化的敬畏之情。
②从外在形式上:文中提到“80种工艺技法,镂、挑、雕、剔、压……”,不同技法组合使每件黑陶的“形状、纹饰、色彩”各异,例如第④段黑陶杯“细密的弦纹”“镂孔”,第⑧段“0.2毫米的薄胎”,均体现匠人对细节的个性化处理。烧制过程中温度、烟熏材料的差异,使每件黑陶的色彩、纹理呈现天然的随机性。工艺技法赋予了黑陶独特性,如同生命个体具有独特的外貌特征。
③从内在意义上:第⑤段描写先民在祭祀中“捧出高柄杯”,黑陶承载礼仪信仰;第⑧段强调先民“熟练掌握了陶土配方与烧制温度”,其技术甚至超越现代,每件黑陶都是先民对自然理解与对美的追求的具象化。第⑩段提到非遗传承人“坚守古老技艺”,现代匠人“融入审美设计”,黑陶的“性格与灵魂”既来自古代匠人的原始创作,也源于现代匠人的创新,是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结尾将黑陶刻痕比作“海上细浪”,波纹“在黑色映照下耀眼”,暗示黑陶如生命般经历“磨砺”后绽放光彩,“性格与灵魂”呼应前文“生命的躁动”,将器物升华为文明与生命的载体。它们不仅是器物,更像是有性格和灵魂的生命,蕴含着独特的生命力和精神内涵。
9. 本文写了作者对黑陶杯的凝视与思考,却以“你的凝视”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①(人称)以第二人称“你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5届湖南”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