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8 2025-05-09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
2025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5届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检测(二)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涂考生号。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共5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计算,一直追求的是如何让机器具备智能。机器能思考吗?时至今日,我们发现,对于什么是思考、什么是智能,依然缺乏精确的定义。
图灵在1936年完成了奠定计算机理论的一篇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将理想的机器计算过程与人类的用纸笔的计算过程相类比,建立了离散状态下机器计算过程的普适模型。就图灵而言,这篇论文成功的起点是类比人类计算员的思维规律,因此他一直在试图解答一个终极问题:“机器能思考吗?”这促成了他于1950年发表了另一篇著名的文章《计算机器与智能》。
图灵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模仿游戏”:游戏由3个角色组成,一个人类B(比如女人),一个模仿者A(比如男人),以及一个人类提问者C。游戏过程中,C不断地向A和B提问,比如C问A和B:“你的头发有多长?”模仿者A的目标是尽量使提问者C做出错误的判断,于是A可能会说:“我长发及腰。”但这个游戏继续玩下去也可能会很复杂,因为B可能会说:“我是女性,你别听他的!”但A也可以说出同样的话,因此提问者C要做出正确判断并不容易。
现在图灵问,如果模仿者A是一台机器,那么会怎么样?提问者做出错误判断的次数越多,机器的智能程度就越高。这样图灵就用模仿游戏代替了原本“机器能思考吗?”的问题。这个游戏最终被称为“图灵测试”,现在其已经成为衡量机器智能程度的重要标准。
图灵认为机器能否具备智能,与学习能力息息相关。而认为机器能具备和人同等的智能,其实就是图灵观点的加强版,即认为人脑内在活动机制也是一个类似机器的离散状态计算过程。(甲)在缺乏足够的生物学证据的背景下,这一论断不仅是科学上的,也涉及心灵和哲学领域,由此引发了一场世纪大论战,至今也未见分晓。
哥德尔在1972年,针对图灵1936年论文中关于机器等价于人类计算员写了组评,称其为“图灵分析中的一个哲学错误”。哥德尔认为人的心灵高于思维,自然更高于机器的计算过程。(乙)因为人虽然可以判断不可证命题的正确性,但机器在一个逻辑系统中却受制于不完备性定理,显然不具备这种判断能力。
由此,以图灵和哥德尔为代表,针对“机器能思考吗?”这一问题的观点被分成了两个阵营,认为“大脑是一台图灵机”的人,我们称其秉持着“图灵信念”,而认为“人的心灵高于机器”的人,我们称其秉持着“哥德尔信念”。实际上,这个问题有着更深层次的物理和哲学渊源,秉持图灵信念者,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唯物论,而秉持哥德尔信念者,无疑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理想世界。2000多年过去了,这个哲学问题依然没有答案,两种观点都大有杰出人才存在。
浏览完整试题
对图灵信念的一个最强有力的挑战来自美国哲学家塞尔教授,他在1980年发表了一篇名为《心灵、大脑与程序》的文章,提出了一个名为“中文屋”的思想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有一个只懂英文而完全不懂中文的人坐在一个封闭的小屋内,他手边有一本英汉字典(工具书,或类似的翻译程序)能够进行查询,屋子只有一个窗口与外相通。这时屋子外的人将写有中文的纸片通过窗口递进来,屋子里的人通过查询英汉字典翻译后再将结果传出去。这样屋子外的人会认为屋子里的人是懂中文的,但实际上这个人并不懂中文。塞尔通过这个思想实验反驳了关于机器会具备智能的说法,他认为计算机只是处理了接收到的信息,给人一种智能的印象,而并不理解信息真正的内容。
多数计算机科学家坚定地秉持着图灵信念,其中就有候世达。他撰写了一篇文章来反驳与塞尔类似的观点。在这篇文章中,他假想了一个理想的机器智能,站在机器的视角,以创作诗歌为例说明了机器是可能具备人类智能的。文中提到:
“语法”这个术语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性,我们从来没有说过语法处理过程不会涉及语义。(丙)当我们从各种结构的变换以及表示概念的可识别半稳定模式开始处理语法、就引发了从无语义到完全语义之间平滑过渡的关键问题。
自哥德尔之后,形式系统就将语法和语义区分了开来,图灵机这样的形式系统关注的是语法,然而智能的概念却涉及语义,这正是其中存在混淆的地方。侯世达解释的这段关于如何完成从语法到语义的过渡,说明了机器具备智能的可能性。
在1950年的文章中,图灵大胆预测机器要通过他的模仿游戏,成功欺骗人类,需要大约50年时间:“我认为,在大约50年时间里,有可能对具有约10⁹存储容量的计算机进行编程,使得它们在演示模仿游戏时达到这样出色的程度:经过5分钟提问,一般提问者做出正确判断的机会,不会超过70%……”
图灵的预测相当成功。2012年,基于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在计算机视觉领域通过了图灵测试,比图灵预测的时间只晚了12年。(丁)到了2023年,基于深度学习的ChatGPT风靡全球,它的前身GPT-3采用大模型训练了1750多亿个参数,相当于10¹¹量级,只比图灵的预测高出了两个量级,而且还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这样,图灵信念者的不懈努力拉开了机器智能的帷幕。
(摘编自吴翰清《计算》)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图灵从类比人类计算员的思维规律开始,最终成功地建立了离散状态下机器计算过程的普适模型。
B. 哥德尔认为,人的心灵高于思维,更高于机器,这一认识可以视为对亚里士多德的唯物论的颠覆。
C. 美国哲学家塞尔教授提出了一个名为“中文new”的思想实验,对图灵信念构成了最强有力的挑战。
D. 侯世达认为机器在语法处理过程中会涉及语义,而语法到语义的过渡说明了机器可能具备智能。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能对“思考”这个概念的认知达成一致,人们对“机器能思考吗”这个“终极问题”就会形成共识。
B. 人工智能的研究不仅涉及计算机领域,还涉及物理、哲学等多个领域,因此需要多领域联合攻关。
C. 完成中英文翻译是“中文屋”思想实验的关键,如果把中文调换成俄文,实验结论就没有说服力。
D. 图灵对未来50年计算机发展趋势的成功预测,说明了计算机的存储容量越大,智能程度就会越高。
3. 下列对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句用“不仅”“也”这组关联词语,说明了“论断”所涉及的领域广泛,交待了“世纪大论战”的复杂性。
B. 乙句直接解释了上句中哥德尔的观点,连用两个“显然”,语气十分肯定,强调了人与机器的不同。
C. 丙句用“结构的变换”“平滑过渡”等词语,解说机器智能的工作原理,兼具形象性和科学性,通俗易懂。
D. 丁句多处引用数据,与前文的数据形成对比,直观地呈现了ChatGPT前身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严谨准确。
4. 以下表格是对图灵测试 梳理和分析,请在下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内容。
参与者 A:模仿者__________B:回答者(人类)C:提问者(人类评委)
测试规则 三个参与者对话,对话内容可以是任意的;人类评委C可以提出任何问题,但不知道__________
测试结果 如果__________,则通过测试
测试局限性 __________
5. 请依据图灵的观点或塞尔的观点,分析下面Deepseek对自身工作原理的解答。
你是如何工作的呢?
已深度思考(用时7秒) ˇ
您好!我是一个人工智能助手,通过算法处理输入信息并生成回应。我的工作原理基于深度学习技术,通过分析大量文本数据学习语言规律,从而理解问题并组织回答。每个对话我会独立处理,不会保留历史记录。如果有其他疑问,欢迎随时提出。
【答案】1. B 2. B
3. C 4. ①. 机器(AI系统) ②. 对方的真实身份 ③. 机器的回答让人类评委误以为来自人类 ④. 示例(1):图灵测试只关注外部行为,而不涉及机器是否真正“理解”或“思考”
示例(2):有些机器可能擅长特定领域的对话,但在其他领域表现不佳
示例(3):评委的主观判断可能会影响测试结果
5.
示例(1):①图灵认为机器智能与学习能力息息相关;②Deepseek基于深度学习技术,“通过分析大量文本数据学习语言规律”,说明它具有学习能力;③Deepseek能独立分析处理问题并“组织回答”,说明它具有与人类计算员相似的思维规律。
示例(2):①塞尔认为机器只是处理了接受的信息,并不理解真正的内容; ②Deep seek通过算法处理输入信息并生成回应,说明它本质上只是一个计算模型;③Deepseek“通过分析大量文本数据学习语言规律”,却不真正理解内容,只是给人一种智能的印象。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围绕“机器能否思考”这一核心问题,深入探讨了图灵、哥德尔、塞尔等学者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观点与争论。文章通过介绍图灵测试、哥德尔的不完备性定理、塞尔的“中文屋”思想实验等,展现了人工智能研究的多维度复杂性。文章不仅涉及计算机科学,还延伸到哲学、心灵等领域,揭示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整体上,文章结构清晰,论证严谨,既回顾了历史,又展望了未来,为读者提供了对人工智能的全面思考。
展开余下试题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哥德尔认为……这一认识可以视为对亚里士多德的唯物论的颠覆”错误,文中只是说“秉持哥德尔信念者,无疑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理想世界”,并不能说明哥德尔的认识是“对亚里士多德的唯物论的颠覆”。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就会形成共识”表述过于绝对。即使明确定义“思考”,仍可能因哲学立场(如图灵信念与哥德尔信念的分歧)导致观点对立,所以这一假设不成立。
C.“实验结论就没有说服力”错误。实验结论与语言种类无关,即使换成俄文,只要通过工具完成符号处理(不涉及语义理解),结论依然成立。
D.“就会越高”属于过度推断。存储容量是智能的一个因素,但非唯一决定因素(如算法、模型设计等),图灵的预测并不能说明计算机的存储容量与智能程度的关系,且存储容量与智能程度并非成简单正比。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C.丙句“从各种结构的变换以及表示概念的可识别半稳定模式开始处理语法、就引发了从无语义到完全语义之间平滑过渡的关键问题”中,“结构的变换”“平滑过渡”是对机器处理语法到语义过程的抽象描述,侧重逻辑推导而非“形象性”(如比喻、类比等),更偏向科学性,也不显得“通俗易懂”。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参与者:图灵测试的本质是“模仿游戏”,即机器(A)模仿人类与真实人类(B)竞争,让提问者(C)判断谁是机器,所以第一空填写“机器”或AI系统。
测试规则:图灵测试的目标是让机器通过“伪装人类”的能力证明智能,因此通过标准是“评委无法准确区分机器与人类”。若提问者已知A或B的身份,测试将失去意义,因此“不知道身份”是规则的核心前提,所以第二空填写“对方的真实身份”。
测试结果:对应原文“提问者做出错误判断的次数越多,机器的智能程度就越高”。图灵最初提出的标准是“在多次测试中,机器让评委误判的概率超过30%”,即机器需在约1/3的情况下被误认为人类。如果人类评委不能区分A和B哪个是人类,或者说模仿者使人类评委做出错误判断,则通过测试,所以第三空填写“机器的回答让人类评委误以为来自人类”。
测试局限性:图灵测试的缺陷主要源于人类主观判断的不确定性和机器的“技巧性欺骗”:不同评委的知识水平、提问策略差异可能导致结果偏差;机器可能通过预设模板、规避复杂问题等“技巧”伪装人类,而非真正理解语义;有的机器只是擅长特定区域,而在其他方面表现可能不太好。据此可以填写如下几点:图灵测试只关注外部行为,而不涉及机器是否真正“理解”或“思考”;有些机器可能擅长特定领域的对话,但在其他领域表现不佳;评委的主观判断可能会影响测试结果。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图灵核心观点:图灵认为机器能否具备智能,与学习能力息息相关;机器智能的本质是通过计算过程模拟人类思维规律;学习能力是智能的关键,机器可通过数据训练优化计算过程,提升“模仿人类”的能力。
Deepseek提到“通过算法处理输入信息”“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理解问题并组织回答。每个对话我会独立处理”,符合图灵“机器通过计算过程模拟思维”的核心逻辑,深度学习的神经网络模型可视为一种离散状态计算过程,类似图灵设想的“机器模仿人类计算员的思维规律”。
“基于深度学习技术,通过分析大量文本数据学习语言规律”,说明Deepseek具备学习的能力。
塞尔核心观点:机器可能通过“符号处理”模拟智能(如使用字典翻译中文),但缺乏对符号意义的真正理解(如不懂中文的人无法理解中文问题的语义)。智能的本质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和语义理解,而非单纯的语法操作或数据模拟。
Deepseek的“通过算法处理输入信息”“基于文本数据学习语言规律”属于典型的语法操作(处理语言结构和统计规律),而非真正理解语义。Deepseek的“理解问题”只是基于数据模式匹配(如关键词关联、语句结构模仿),虽能生成看似合理的回答,但未真正理解问题的含义,只是一个计算的模型。
(二)阅读Ⅱ(共4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梅兰芳
[挪威]格里格
那迪内领我去看中国最伟大的戏剧表演家梅兰芳的演出。
“这里看的不是易卜生哪。”我们进场的时候,无事不晓的那迪内告诫我说。
果然,迎面传来各种陌生乐器发出的铿铿锵锵的尖吼,舞台上半明不暗的灯光下,缤纷的色彩和迅猛的动作组成了一幅光怪陆离的图画。
看到的确实不是易卜生,可是得到补偿的却是看到了莎士比亚!是呀,我们西方国家的戏院有一个时期何尝不是这样喧闹和杂乱的?在三百年前,我们刚刚诞生的舞台也何尝不是同它彼此彼此……而在这里,舞台已经存在三千年了。
我们进去的时候,台上演的是一出“武戏”。戏里的大英雄身穿华丽服饰,吟诵着关于战争的古文诗句。
那出戏剧情十分简单易懂。一个将军领兵去追逐敌人,他威仪堂堂,昂首阔步,斜插在背上的四面三角小旗分列在他脑袋两边。头上戴着一顶中间耸立着枪尖、四周镶有珠宝璎珞的王冠,手里握着一根巨大的长枪。
他像一阵狂飙似的旋进舞台,然后按照一种巴洛克时代的旋律往后连连倒退。他又朝前交叉移动双腿,站停了片刻,引吭一曲表明必胜信念的战歌,接着提起一条腿横跨一根马鬃做的鞭子,跨过去,然后重新猛如风暴地朝舞台一侧冲过去。
“现在他骑上马了。”那迪内解释说。
残兵败将为了求生逃命而狼奔豕突,英雄策马扬鞭,驰骋而去。就在同时,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长须绺腮的耄耋长者蹒跚地从另一侧上场了。
“这是另一出戏了。”那迪内说道,“讲的是一个法官如何审理一宗从未遇到过的棘手案子。”
坐在我们四周的观众马上拱腰缩背,手捧茶杯,闭目凝神起来,也有人开始嗑瓜子。
我是剧院里唯一的白种人。看客大多是老年绅士,也有不少丽姝淑女和年青男人。看客们时常交谈,并向前后左右的熟人点头招呼,年青人看到长辈必须站起身来深深弯腰三鞠躬以示敬意。不过,不管观众怎样精神分散,他们的心思还是在进行的演出上。
在法官之后又有一个人登场了。突然之间整个场子陷入了静寂,然后爆发出一阵气愤的尖声哄叫。人人脸上都露出了怒不可遏的神情。
“那个演员走错了一步法。”那迪内告诉说。
中国的剧院和观众就是这么一丝不苟,演员一举一动,在舞台上走多少步,诸如此类的表演程序都是千年来破坏不得的一定之规。
最后那位老爷狼狈不堪地匆匆下场……
现在已经十二点钟了,我们在戏院坐了将近五个钟头。梅兰芳在哪儿呢?
这几个钟头里没有一分钟幕间休息,那面大鼓只要一遇到事情就像打雷般地敲响。武戏、滑稽戏、对白戏,像这样坐着一出接一出没完没了地看戏,真是一种叫人肉体上受不了的疲劳战。究竟怎么回事?
清晨四点钟,梅兰芳终于来了。剧院外面天已经蒙蒙亮,顶楼花厅窗户已经变为紫绛色。
可是梅兰芳一出场,所有人的疲容立时一扫而光,人人脸上露出了抖擞的精神和充满了刚刚迸发出来的期望。大家都坐得像蜡烛一般笔直,眼睛是年轻的、炯炯发光的。
就像一团裹在白色绸缎里的絮云,梅兰芳轻轻柔柔地出现在舞台上。人们看不清楚他做了什么动作,仿佛没有挪动脚步,人已经袅袅娜娜地飘荡过来,他的双手仿佛徐徐卷舒出一层朦胧的轻纱。
展开余下试题
他抬起了手臂,连一个外国人都可以看出来,他的这个动作美极了,姿势既优雅,神韵又端庄。整个剧场像是点燃了熊熊的火焰,观众们站立起来,高声呼喊:“好!”“好啊!”观众们为能一饱眼福而欣喜若狂,他们准确地知道这个动作是多么优美,多么难得。
梅兰芳演的那出戏,也是我唯一知道的戏。那就是《西厢记》。
一轮皓洁的明月照映着寺院,淡淡的清辉投洒在高大的圆柱之间,分外地勾人悲思。那个年青人恍惚之中似乎看到自己心上人变成了朦胧迷人的、似真似假的月光,訇然而至。这就是梅兰芳的演技,来的不是莺莺,不是一个女郎,而是中国之夜迷人的月光!
梅兰芳演的这出戏描述了一个既有相思成疾、又有爱情追求的月夜。在他千姿百态的表演里闪烁着神奇的光彩,忽而是倾吐爱情的温柔,忽而是反唇相讥,忽而是冷漠无情;像是游移在寒夜中捉摸不住的星星磷火,像是碧绿似冰的晶莹美玉,像是金星迸溅的爱情流火。月亮和梅兰芳就这样相辉交映着……
不过外面太阳升得老高。我们走出剧院,驱车经过行人川流不息的街道时,已经是骄阳似火的大白天了。
同一天我们被邀请去拜访那位伟大的戏剧表演家。他是脸上挂着可爱的笑容的年青男子,身上散发出一种瓷娃娃般的雍容高雅。
“他一开口讲话就像夏天的莺歌燕语。”充当翻译的那迪内说道。
梅兰芳一下子提到了易卜生。
“易卜生是伟大的。”他谦恭有礼地表示敬意。“我拜读过他的作品,他描写了你们的所有想法和言行,不是吗?你们自己的状况,自己的问题……你们的戏剧非常令人感兴趣。”
“请问您能否明确说一下我们的戏剧和中国的戏剧之间有什么不同。”我问道。
“在中国,”梅兰芳解释说,“我们有这么句话:世间最大者莫过于舞台。我们在世间日常所经历不到的喜怒哀乐可以在这里见到。我们在这里可以领略到梦幻和美的意境。我们的戏剧是这样的……”
(斯文译,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描写“尖吼”的乐器、“光怪陆离”的图画,展现了作者眼中陌生的中国剧场,为后文梅兰芳的出场做铺垫。
B. 那迪内是有意设置的线索人物,虽然着墨不多,但总会适时出现,引领着“我”逐步领略梅兰芳高超的表演艺术。
C. 文中连用三个“忽而”展开对梅兰芳多姿多彩表演的描摹,后连用“星星磷火”等三个意象形容观众的艺术感受。
D. 《西厢记》《玩偶之家》两部戏剧分别诞生于东方和西方,讲述的都是年青人冲破世俗阻碍、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
7. 关于文中描述剧场观众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观众时而“喧闹”,时而“闭目凝神”,时而“欣喜若狂”,他们的投入状态和情绪起伏主要由剧目内容决定。
B. 观众“时常交谈”“点头招呼”,背年向长辈行“三鞠躬”礼,展现了当时的社交礼节和中国传统的观剧文化。
C. 观众热爱戏剧,懂得欣赏,演员“走错了一步法”,观众就“怒不可遏”,他们既是戏剧的观看者,也是评价者。
D. 梅兰芳出场,观众们疲态“一扫而光”,精神“抖擞”,前后看戏状态形成对比,从侧面表现了梅兰芳的高超技艺。
8. 请结合上下文,谈谈对画横线句子“来的不是莺莺,不是一个女郎,而是中国之夜迷人的月光”的理解。
9.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南粤中学准备开展“跨文化专题研讨”活动。高三(1)班读书小组决定分享阅读本文的心得,请以“跨文化视角的艺术效果”为题,拟一份发言提纲。
【答案】6. C 7. A
8.
①梅兰芳的表演惟妙惟肖,他对莺莺这个角色的完美演绎超越了角色本身;②梅兰芳表演技艺高超,达到了中国戏剧文化的诗意境界。
9.
①以西方人视角,由中国剧场窥视中国社会,以小见大;②以西方戏剧的视角,展现中国戏剧艺术之美,具有陌生化效果;③以中国艺术家视角,评价西方戏剧艺术,使文本更具文化张力。
【解析】
【导语】这篇散文以西方视角呈现了中国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作者通过对比手法,将西方戏剧传统与中国戏曲的程式化表演形成对话,突出了梅兰芳表演艺术的超越性。文中细腻的感官描写(如“裹在白色绸缎里的絮云”)与戏剧程式(如“走错一步法”的严格)形成张力,既展现了中国戏曲的写意美学,又暗含文化误读的趣味。结尾处“中国之夜迷人的月光”的意象,巧妙地将表演艺术升华为文化符号,完成了从异域猎奇到审美共情的跨越。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为后文梅兰芳的出场做铺垫”错误。原文开篇对剧场环境的描写(“尖吼”的乐器、“光怪陆离”的图画)主要体现的是西方视角下对中国戏曲的陌生感,而非刻意铺垫梅兰芳的出场。
B.“那迪内是有意设置的线索人物”错。从“那迪内领我去看中国最伟大的戏剧表演家梅兰芳的演出”“‘现在他骑上马了。’那迪内解释说”“‘这是另一出戏了。’那迪内说道”等表述可知,那迪内主要是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文章的线索是“我”观看梅兰芳演出的过程,并非那迪内。
D.“讲述的都是年青人冲破世俗阻碍、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错。文中仅提到“易卜生是伟大的”“我拜读过他的作品,他描写了你们的所有想法和言行,不是吗?你们自己的状况,自己的问题……你们的戏剧非常令人感兴趣”,未提及《玩偶之家》的内容,且《玩偶之家》主要探讨的是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等问题,不是讲述年轻人冲破世俗阻碍、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A.“他们的投入状态和情绪起伏主要由剧目内容决定”错。从“可是梅兰芳一出场,所有人的疲容立时一扫而光,人人脸上露出了抖擞的精神和充满了刚刚迸发出来的期望。大家都坐得像蜡烛一般笔直,眼睛是年轻的、炯炯发光的”“他抬起了手臂,连一个外国人都可以看出来,他的这个动作美极了,姿势既优雅,神韵又端庄。整个剧场像是点燃了熊熊的火焰,观众们站立起来,高声呼喊:‘好!’‘好啊!’”等内容可知,观众的投入状态和情绪起伏主要是由演员的表演决定的,而非剧目内容。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①“来的不是莺莺,不是一个女郎,而是中国之夜迷人的月光”,从“梅兰芳演的那出戏,也是我唯一知道的戏。那就是《西厢记》……那个年青人恍惚之中似乎看到自己心上人变成了朦胧迷人的、似真似假的月光,訇然而至”可知,梅兰芳在表演《西厢记》时,对莺莺这个角色的演绎非常出色,他的表演让观众产生了幻觉,仿佛看到的不是莺莺这个角色本身,而是一种如月光般迷人的意境,这说明梅兰芳的表演惟妙惟肖,超越了角色本身。
②同时,结合“在他千姿百态的表演里闪烁着神奇的光彩……像是游移在寒夜中捉摸不住的星星磷火,像是碧绿似冰的晶莹美玉,像是金星迸溅的爱情流火。月亮和梅兰芳就这样相辉交映着”可知,这些描述体现了梅兰芳表演技艺的高超,他通过自己的表演达到了中国戏剧文化所追求的诗意境界,就像中国之夜迷人的月光一样,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
上一篇:
2025高考语文二轮专练:长句短句句式变换
下一篇:
2025年浙江省温州市高中高三第三次适应性考试(三模)语文试题PDF版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2025届广东”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