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试卷
阅读:2 2025-07-10
标签:
沪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2025年高考上海卷语文真题
2025年高考语文上海卷(回忆版)
(二)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贺老爷”的时空门
蔡小容
①关于贺友直先生的连环画艺术,我写过散文,也写过论文,而由此衍生的与先生在数年间的交往,我还没写过。前些日子,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康健老师说他们正在编辑《贺友直全集》,问我这里有无相关书信资料,我就此把贺老寄给我的信件和书整理出了一份记录:七年,五封信,六本书。我写给他的信没有留底,看他的信再参照我的日记,我大致能把来龙去脉还原。
②九十多岁的贺友直先生每天在上海的小街上散步。有人上前招呼:“您是贺先生吧?”他摆手:“对不起,我不认识你。”目不斜视,他走过去了。这样的事情太多,家人总要替他向人解释,其实无须解释,所有人都认识他,他并不认识所有人,当然不能做众矢之的。贺宅的电话也常常响起来,什么时间什么人都有,要找贺先生。如果都要接待,九十多岁的老先生根本无法存身。所以他的时空门,轻易不打开。
塑造贺老清醒、低调、需要自我保护的形象,为后文“门”的开启(即建立联系)做铺垫,奠定文章情感基调(理解与尊重)。
③我比贺老晚生了整整半个世纪,时间、空间,都相隔遥远。小时候,我看过他的许多连环画:《连升三级》《张飞审石头》《白光》《“老涩”外传》……他的笔法对于孩子来说是过于老辣了,但我认得,不会忘记,那些画面混合着连环画脚本的诙谐语言,时而会无厘头地在脑海中冒出来:“明朝济南府,有个大财主。财主有独子,学名张好古。……”
④这是我童年的底子。上大学时,曾与一位画家说起我喜欢连环画,他很不认同,给我一个保留性意见:“如果你一定要看,就只看一个人的-一贺友直。”而事实是我从小到大已经看了大量的连环画,不可更改了。若干年后我写了一本书,是以连环画为题材的散文集,我因为它而认识了贺友直先生。
强调两人交往的特殊性——跨越巨大时空鸿沟,以连环画艺术为桥梁。为下文交往细节的展开提供背景。
⑤2009年,我这本《小麦的小人书》在北京大学出版社筹备出版。文章配图都是连环画,用在书中怕有版权问题,须设法解决一下才好。问题提出,有人在我博客上留言说:“小麦想找贺友直老,可以去找《读库》的老六啊。我那时还不知道一个人办《读库》的老六,张立宪。但很快就知道了,也得知了他向贺友直先生约稿的轶事-一电话接通,老人一声断喝:“你不要给我打电话来了!”老六给老先生寄《读库》。一个月后,他收到老人寄来的特快专递,里面是手写的信件及文章。激动的老六又打电话致谢,老人还是一声断喝:“你不要给我打电话来了!”但后来,老人家很喜欢张立宪了,经常自己打电话找他。
侧面印证贺老“时空门”的存在及其开启条件——需要真正的诚意(寄《读库》)和价值认可(投稿被接受)。
⑥按老六给我的地址,我写了一封信,把我最好的字写在最好的信纸上,并附上我写的文章。“小人书:贺家班系列”,这个系列是《人民文学》2009 年的“庆祝建国六十周年特选专稿”,我选择了贺友直先生绘画的四部作品《小二黑结婚》《山乡巨变》《李双双》和《朝阳沟》,写成四篇文章,反映从建国之初到七十年代几个重大历史时期里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风貌。十天后,回信来了,老人的自画像印在信封上,他的目光从镜片上方看着我。拆读,纸上的字迹像刻钢板一样工整道劲,行文客气而矜持,表示这样写连环画“尚有点意思”同意我在书中采用他的画幅,同时特别说明,他的画仅作为我文章的图例,不能以其他形式出版-一哈,我还没想到这个呢,老人家的思维真是非常清晰敏锐。信末他写道:“我已虚岁八十有八了,精力日衰,如无必要请勿来信。因为写回信费时耗力,不复则失礼也。”
浏览完整试题
正面刻画贺老形象:认真严谨(回信工整)、思维敏锐(明确授权范围)、有保留的肯定(“尚有点意思”)。
⑦书出版后,我给他寄去一册,大约过了一个月我打电话到贺宅,恰好是老人接的。他说书早收到了,连连地说非常好非常好。我知老人不喜人打扰不爱听电话,说我就是问一下寄到没有的,您休息。之后几年没有联系,但有一桩有趣的事情。2010年的上半年,张立宪到上海拜访贺老,和他谈到我的书,就让老人拿着我的书拍了两张照片。随后老六就把这事儿忘了,到了下半年,忽然又想起了,就把照片找出来发给我,我一看喜从天降。照片拍得好极了--老人站在书桌前,戴着眼镜低头在看《小麦的小人书》。书翻到有他的图画的那一页,他脸上的神情非常慈祥。这件事情的可爱在于自然随性。包括老六拍完照片就忘了,过很久忽然又想起这个环节都不可缺少,否则就没那么可爱。这两幅照片隔空传过来了老人的表情,使得本来可能不会再有的联系没有断开。又过了两年,我的一本长篇小说出版,书中有我自己画的插图若干幅,我给老人寄去一册,在扉页上写:“请贺老爷看看小容的画”
⑧“贺老爷”这个称谓是在我的文章中自然而然出现的,在一个恰当的地方他画《小二黑结婚》,构思奇特,每幅图一分为二,左边的图“说”故事,右边的补充和衬托故事,形成或呼应、或影射、或反讽的效果。“您怎么想出来的,贺老爷?”我写到这里这么问,好像是在当面问他,问他的人也许是我,也许是一个抽象的观众:再给出他自己的回答:“我从川剧的后台帮腔得到启发”,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自然的对话。“贺老爷”这个称呼真合适,算发明的,但并不总用,只用在最恰当的书面场合。
延续交往线,情感进一步升温。“贺老爷”称谓的发明和使用,成为两人关系中的一个独特标记,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敬重和一种特殊的亲昵感
⑨贺老爷收到书,给我打电话来了。错过又接上,他高兴地跟我聊了十来分钟。他说,要孩子从小做大量的作业,使他们厌恶看书.……“你说,这怎么得了?”九十一岁的老人了,说话如同他写的信一样,口吻、笔迹、思维都极缜密有力。他还在画画,每天画两个小时。“九十岁还在画画的人有,九十岁还在画线描的,只有贺友直一个啦!”他不无得意地说。他要给我寄本书。我不安地问:“有人帮您去寄吗?”他说:“我找个事情上街转转。”他住在巨鹿路,那条路我去过,是我最喜欢的那种梧桐树小街。我想象他收拾好书,出门,穿过绿树葱茏的老街,上邮局去----春天正好,老爷子上街遛弯了。
深化贺老形象:展现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忧心阅读)、艺术家的自信与骄傲、以及虽年迈却充满活力、热爱生活(亲自寄书遛弯)的一面。
⑩“你收到书,再给我打个电话!”
⑪他寄的是特快专递,硬匣精装的图文书《贺友直自说自画》。这是2012年的事,他去邮局那天是4月30日,我还留着他手写的特快专递大信封。
⑫同年9月他写来一信,谈《自说自画》写了两面纸。信末的一段特别可爱:“您若来上海,请到寒舍坐坐,我家在上海作协西边百余公尺的一条弄堂里这条马路上有几家尚可的餐馆,请您吃顿便饭,若能饮的话喝盅孔乙已喜爱的绍兴黄酒,又若落脚在我家近边的 HOTEL,就请您过早’吃我家乡的年糕汤或酒酿圆子。
⑬老人的心意,不可辜负。2015年1月,上美社邀我参加全新整理版连环画《三国演义》赏析会“群儒舌辩话《三国》”,使我有了拜访贺友直先生的最好机会。25日活动,26日一早我带着女儿先到上美社参观这所连环画的梦工厂,将近十点,我们穿过一条窄巷,上贺老爷家去。还没到,他打电话来了我说在巷子里啦,他说:“你到了直接推门进来。
⑭推开临街的门,正对着门的是一长条楼梯,老人站在楼梯顶端的房门口他每天出门遛弯,就从这楼梯爬上爬下。从这楼梯走上去,就进了他的“一室四厅”一套一居室的老房子,他自己在文章里写道:“一室四厅感觉大客来作客厅,吃饭当饭厅,睡觉成卧室,画画当画室。真个感觉大,而且,太好玩了!一个四方的大房间,以家具和布帘隔成四间,家具满满,东西多多,但整齐有序,老家具配搭新用品,够做全套道场。进门右侧那道布帘隔出的卧室里,是一张订做的架子床,床的上方订做成衣柜,衣柜上方还有箱笼物件,占满空间:而架子床上呢,靠枕头并排躺着布娃娃、布猴子小熊大熊大鸭子,小熊靠在大熊的怀里。我真想哈哈大笑,但那成何体统初次拜访,拜访这等闲不得见面的老先生,一个多小时只够我说些循规蹈矩的家常话。
对“一室四厅”的布局和细节(架子床、布帘、布娃娃等)描写极其具体生动,是全文最富特色的段落。
⑮见到贺老爷才知什么叫“精神矍铄”。他看上去完全不像九十三岁,像六七十岁的样子,行动自如耳聪目明。他用不甘心的语气跟我说,他现在不能出国了,因为航空公司不给办保险,说他在飞机上如果……就很危险……好像我一上飞机就会死掉了!”他大不以为然。哼,他还想去法国呢,法国邀请他。墙上挂了好多照片,有一张可能就是在法国的街头,起风了,老伴儿正在给他拉上棉袄的拉链。
⑯坐了一小时,我喝掉了两杯上等普洱茶,他起身要去另一间小书房取书送给我,我说您已经送给我好多书啦,他说:“我记得。送过你的不会再送。”
⑰2016年3月16日,好些个人给我发短信,说:“贺友直先生去世了!”当时我有苦难言,因为前一天晚上我刚刚得到消息,我母亲病危,我们正在办各种手续、订机票、收拾行李赶回国。原来空间与时间是这么地坚固而深厚,要经过漫长的穿越---转了几道飞机,整体飞行 38 小时,距离出发 46 小时之后,我回到家乡,在重症监护室见到了医生说只能维持一天而等了我三天的妈妈。但她没有醒来,次日傍晚她去世了。从美国回中国的半个月,我仿佛掉进了一个时空的褶皱……
艺术超越生死:尽管生命消逝(贺老去世,母亲离世),但艺术(贺老的画作、蔡小容研究他的文字)及其承载的精神(理解、传承)却能穿透“时空的褶皱”,获得某种永恒性。文章结尾处蔡小容旧文的发表,正是这种超越的体现。
展开余下试题
⑱2016年3月17 日,我还在天上飞着,《天涯》杂志微信版发表了我 2008年写的论文《两个人的《<山乡巨变>----从连环画看原著》:“蔡小容这篇可能是国内讨论贺友直先生《山乡巨变》最深入的文章了----哀悼贺友直先生。”
贺老先生的“门”是物理与精神的双重屏障。他拒绝路人攀谈,避免电话侵扰,是清醒的自我守护——正如文中所言,“九十多岁的老先生根本无法存身”。然而这道门并非冰冷无情,它只为值得的人开启。当《读库》寄来真诚的邀约,当蔡小容的信笺携带着对连环画虔诚的敬意,老人的心扉便悄然松动。尤其是蔡小容对老人四部作品的深度解读,宛如叩门暗语,让老人欣然接纳她进入自己的艺术世界。这扇门因艺术理解而打开,因精神共鸣而常驻,成为心灵间最珍贵的通道。
⑲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①。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注①]出自杜甫《赠卫八处士》,参和商是两星宿名,互不相见,此起彼落。
(选自《文汇报》2018年11月16日,有删改)
10.赏析第⑨段划线句的效果
11.分析作者对贺友直家的室内环境的描写的作用。
12.下面是贺友直先生写给作者的回信,请分析对于塑造贺友直先生形象的作用。
“您若来上海,请到寒舍坐坐,我家在上海作协西边百余公尺的一条弄堂里,这条马路上有几家尚可的餐馆,请您吃顿便饭,若能饮的话喝盅孔乙已喜爱的绍兴黄酒,又若落脚在我家附近的酒店,就请您'过早’吃我家乡的年糕汤或酒酿圆子。
[注]“过早”是湖北方言,指吃早点。本文作者蔡小容是湖北宜昌人,贺友直是浙江镇海人。
13.有人说,贺友直先生去世后,他的时空门就不对“我”敞开了,请结合最后一段的诗句,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看法。
诗歌鉴赏
喜吴山人过访村居
明•王世贞
出塞吹笳马上听,蓟原春草又凋零。
相逢门巷淹今雨,垂老江湖混岁星。
醉后放歌双眼白,愁时拂袖万山青。
何当谢却人间累,五两追携下洞庭。
【注释】
出塞:走出边关要塞。
吹笳:吹奏胡笳。笳,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乐器,常用于军中。
蓟原:蓟州(今天津蓟县),明代北方边防重镇,借指荒凉之地。
淹:滞留、沉浸。
今雨:典故出自杜甫《秋述》序:“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后世以“旧雨”指故交老友,“今雨”指新交朋友。此处“淹今雨”指沉浸在与新识但志趣相投的朋友相逢的喜悦中。
江湖:指远离朝廷、漂泊在野的状态。
混岁星:混,混迹、苟且度过。岁星,即木星,古人以其运行纪年(十二年一周)。此处指虚度光阴、蹉跎岁月,表达一种在野不得志、年华空老的无奈与自嘲。
双眼白:化用阮籍“青白眼”的典故,对俗人白眼相看。此处指醉后率性而为,对世俗不屑一顾,白眼向天。
拂袖:挥动衣袖,决绝之意。
万山青:眼前群山一片青翠。以壮阔青翠的自然景色反衬或试图排遣心中愁绪。
何当:何时能够。
谢却:辞别、摆脱。
人间累:人世间的种种牵累,如功名利禄、俗务纷扰。
五两:古代测风器,用鸡毛五两(或八两)系于高竿顶,用以观测风向、风力,常代指船帆或行船。
追携:追随相伴。
下洞庭:乘船前往洞庭湖,暗用范蠡泛舟五湖典故。
【赏析】
此诗以边塞苍茫之景起笔,借老友过访之事,抒发了诗人对半生漂泊的倦怠、对精神超脱的向往。既保留了诗人的宏阔气象,又融入晚年萧疏心境,体现了其从“复古摹拟”到“真性情流露”的转变。
首联“出塞吹笳马上听,蓟原春草又凋零”,以苍凉的边塞意象开篇,奠定全诗感慨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基调。回想起当年在边塞,于马上听闻胡笳悲鸣的情景;转眼间,蓟北原野上的春草又一度经历荣枯。由往昔,到现实,强烈的时空对比突显了岁月无情和人生沧桑感。用边塞意象,喻人生漂泊、岁月更迭,也隐含边塞的荒凉与战争的残酷。
颔联“相逢门巷淹今雨,垂老江湖混岁星”,今日在村居小巷中,有幸与您(吴山人)相逢,沉浸在知己相逢的欢聚中;然而,我已是垂暮之年,只能在这江湖之上苟且度日,虚掷光阴。点题“相逢之喜”,但立刻转入垂老江湖的沉重感慨,形成情感张力。“淹今雨”,指新交旧友共处,暗含对友情的珍视。“混岁星”,是诗人虚度光阴的自嘲。
颈联“醉后放歌双眼白,愁时拂袖万山青”,酒醉之后,我放声高歌,白眼向天,睥睨俗世;愁绪袭来时,我挥袖欲去,唯见眼前万山青翠,聊以慰藉或寄托。描绘了诗人两种典型的情态,醉后的狂放不羁与愁时的欲遁自然,展现其矛盾痛苦又试图超脱的心境。
尾联“何当谢却人间累,五两追携下洞庭”,直抒归隐之志,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何时才能真正摆脱这人世间的一切牵累,与您一同驾着轻舟,追随那风信,直下浩渺的洞庭湖去归隐啊!借范蠡归隐之典,含蓄表达渴望与友人一同摆脱尘世,驾舟归隐于江湖的强烈愿望
全诗交织着相逢的欣喜、垂老的怅惘与超脱的渴望。前四句铺叙相逢场景与身世感慨,后四句转向情感宣泄与理想寄托。情感脉络清晰,忆昔(苍凉)->逢今(喜中带悲)-> 叹老(无奈)-> 抒怀(狂放与愁闷)-> 寄望(归隐)。由外(边塞)入内(心境),由实(相逢)入虚(向往),情感层层深入,最终在尾联爆发为强烈的归隐呼号。
诗题中的“喜”并非单纯的欢乐。这“喜”是浊世中知己相逢的慰藉,是触发对人生深刻反思的契机,更是坚定了摆脱尘累决心的催化剂。在“喜”的表象下,涌动着深沉的身世之感、宦海之叹和强烈的归隐之思,使这份“喜”显得尤为复杂和厚重。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融典故、意象、情感于一体,既有壮阔时空感,又具细腻生命体悟,苍凉沉郁中见豪放,感慨深沉而意境开阔,是王世贞晚年心境和艺术造诣的典型呈现,充分展现了明代士大夫在政治高压和个人遭遇下的复杂精神世界。
文言文阅读Ⅰ
黄蛟门传
清•管同
①黄蛟门,名以济,江宁府学增生。父名某,家产数千金,没后,五子均分,而君以长男,不与。然君与其妻无怨色。事继母,愉愉如也。待异母诸弟及弟子,雍雍如也。
②既贫甚,常为童子师自给。尽冬无裘,夏无帷幕者,至三十余年。然自诸童子家所奉钱外,一芥未当取诸人。人或招饮食,必坚拒逃匿,须要觅牵持,不得已而后至。经数日,辄相酬,其丰腆恒加倍。道光元年,诏举孝廉方正之士。当事者或诹予以其人。予对曰:“他人不敢知,如府学增生黄某者,乃真孝廉方正人也。”为备言其行,当事者亦慨然欢息,然竟不得举。
③古青豁之水出竹桥而东流过后复成桥与淮水合其势青阔旁有竹林蔬圃。予始于君皆家桥南,每日夕,辄相揣步桥上,望钟山,俟日落乃返。后予迁居城北,遂希见君。及今客安徽,而家有书来,报君病卒矣。六年八月某日也,年六十五。君尝作诗千篇,又尝为历算星命之学,欲著书,皆不就。有二子,曰某某。
④赞曰:予幼闻古人还麦投钱①之事,心敬慕之。及识蛟门,然后知今世□有是人也。君尝对予刘孝标语曰:“声尘寂寞,世不子知,魂魄一去,有同秋草。”思其状,甚悲之。然则君之于名,其尚有未能尽忘者耶?予之力不足以举君,而其文或足以传君,故稍次为传,使天下后世知有蛟门焉。
[注①]“还麦投钱”是一个典故,出自《后汉书•杨震传》,用来形容清廉守节、不受贿略的行为。
(选自《因集轩文二集》卷四》
14.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俟日落乃返( ) (2)及今客安徽( )
15.结合文意,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雍雍如也。( )
(2)当事者或诹予以其人。( )
展开余下试题
16.第3段画线部分有五处需加句读,请用“/”标识出来。(5 分)
古青船之水出竹桥而东流过后复成桥与淮水合其势青阔旁有竹林蔬圃
17.将第④段画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文。(4分)
予之力不足以举君,而其文或足以传君,故稍次为传,使天下后世知有蛟门焉
18.以下哪个字可以填人文中“□”处。(1分)
A.乃B. 且C.犹D.?
19.结合全文,分析作者结尾段写黄蛟门名声不显的作用。(4分)
【温馨提醒】
1、考查实词:俟、客、雍雍、诹【】。
2、个实词填空比较简单。值得一说的是俟这个词出自于“俟我于城隅”,和春考“洵”考查实词都出自《静女》一诗,没想到吧,也算是“灯下黑”反猜题了。就让你猜不到,咋滴?!!
再给大家积累几个类似“雍雍如、愉愉如”的实词“恂恂如、侃侃如、訚訚如、踧踖如”。
3、断句:古清溪之水出竹桥而东流过复成桥与淮水合其势清阔旁有竹林蔬圃。
4、句子翻译:予之力不足以举君,而其文或足以传君。故稍次为传,使天下后世知有蛟门焉。
5、分析尾段写黄蛟门名声不显的作用。
整体来讲,文章出的还是比较简单的。
最近几年上海卷的文章大多选择明清文章,而明清的传记类文言文人物丰富多样,不只局限于帝王将相、名人雅士,而是关注社会各阶层人物,比如商人、医生、手工业者、普通百姓、知识分子……更加贴合生活实际,反映社会多样性。当然也还是会注重道德的教化功能,宣扬儒家的道德观念。而且在结构体例上会更加规范,结尾会加入作者的评论和感慨。最后顺便说一句,这次安徽桐城派上大分,因为文言文两篇选择的都是桐城派作家的作品。管同是姚鼐的侄孙,文言文二选择的是姚鼐的《送龚友南归序》。
【挖空训练】
黄蛟门传
【清】管同
黄蛟门,名以旂,江宁府学增生(增生:科举制度中在廪生正式名额之外增加的生员名额,增额者为增广生员,为官学第二等生员;名额有定数)。父名某,家产数千金后没(通“殁”,死亡),五子均分,而君以(因为)长男不与(参与)。然君与其妻无怨色(神情、神色),事(侍奉)继母,愉愉如(用于形容词后,表示“……的样子”)也;待异母诸弟及弟子,雍雍如(关系融治或氛围和谐的样子)也。既(已经)贫甚,常为童子师自给(供养自己)。盖冬无裘,夏无帷幕者至三十余年,然自(除了)诸童子家所奉(送)钱外,一芥(小草,这里表示微小)未尝取诸人。人或招饮食,必坚拒(坚决拒绝)逃匿(躲避),须要觅(寻找)牵持(牵拉、挽留),不得已而后至。经数日辄相酬(酬谢),其丰腆(丰厚)恒加信。
道光元年,诏举(推举)孝廉方正之士。当事者(掌事者、当权者)或诹(咨询、询问)予(我)以其人。(状语后置句)予对曰:“他人不敢知,如府学增生黄某者,乃真孝廉方正人也。(判断句)”为备言(详细地说)其行。当事者亦慨然叹息,然竟(最终)不得举。(被动句)
古青溪之水,出(流出)竹桥而东流,过复成桥,与淮水合(汇合、合流),其势(水势)清阔,旁有竹林蔬圃。予始与君皆家(安家、住)桥南,每日辄(就)相携步桥上望钟山,俟(等到)日落乃返。后予迁居城北遂希(通“稀”,稀少)见君。及今客(客居)安徽而家有书来报君病卒矣。六年八月某日也,年六十五。君尝作诗数千篇,又尝为(研究)历算(天文历法和算术)星命之学,欲著书,皆不就(完成)。有二子曰某某。
赞曰(评论说):予幼闻古人还麦投钱之事,心敬慕(仰幕)之。及识蛟门,然后知今世犹(尚且,还)有是人(这样的人)也。君尝对予举(提出)刘孝标语曰:“声尘寂寞,世不予知(宾语前置)。魂魄一去(一旦离去),有同秋草。”思其状(情形),甚悲之(为他感到悲伤)。然则君之于名尚有未能尽忘者耶!予之力不足以举君,而其文或(或许)足以传(使……流传)君。故稍次(稍微依次)为传,使天下后世知有蛟门焉。
【翻译】
黄蛟门,名以旂,江宁府学增生。父亲名某,家中资产有数千金。父亲死后,五个儿子平均分财产然而黄蛟门因为是长子就不参与分配。但黄蛟门和他的妻子毫无埋怨的神色,侍奉继母,和悦愉快:对待异母兄弟和弟子,态度容和睦。家中贫穷后,常常做童子的老师来养活自己。冬天没有皮衣,夏天没有蚊帐,这样过了三十多年,除了从童子家送的学费外,一点也不拿别人的东西。有人请他吃饭,他坚决拒绝躲避,一定要别人找寻找来拉他,实在推辞不了才去。过了几天就会酬谢,他的酬谢总是加倍丰厚。
道光元年,朝廷下诏举荐孝顺廉洁方正的人。掌事者中有人询问我黄蛟门的事,我对他说:“别人不知道,像府学增生黄某人,是真正孝廉方正的人。”我详细地讲述了他的品行。当权者听后也感慨叹息,但最终黄蛟门还是没被举荐。
古青溪的水从竹桥流出向东流,流过复成桥后与淮水汇合,水势清澈宽阔,旁边有竹林和菜园。我开始和黄蛟门都住在桥南,每天总是携手在桥上远望钟山,等到日落才返回。后来我搬到城北居住,就很少见到黄蛟门了。到现在我客居安徽,家中来信告知黄蛟门因病去世了,享年六十五岁。黄蛟门曾经作诗数千篇,又曾经研究天文历法和星象算命之学,想要著书,但都没有完成。有两个儿子叫某某。
赞语:我小时候听说古人还麦投钱的故事,心里就很敬佩仰幕。等认识了黄蛟门,然后知道现在世上还有这样的人。黄蛟门曾经对我提起刘孝标的语句说:“声名寂寞,世人不了解我。魂魄一旦离去,就如同秋天的草一般沉寂。”想到这种情形就为他感到悲伤。既然这样,那么黄蛟门对于名声还是有不能完全忘却的啊!我的能力不足以举荐黄蛟门,但我的文章或许可以使他的名声流传。所以我依次写下这篇传记,让天下后世知道有黄蛟门这个人。
文言文阅读Ⅱ
送龚友南归序
[清]姚鼐
龚君剑戍居江南之宜兴,有园田在焉。其来京师,每为余道宜兴山水之胜,而自言其乐思于此也。
余日:昔者孔子取狂狷之士,狂狷者慕古之人,而不同乎流俗,故乡原绝而讥之。今子材甚美,志甚高,论甚峻,近乎狂狷而将蒙讥者也。京师中岂宜是哉?其思自放于山水,固宜也。
今年冬十月,龚君一日过别余曰:吾将随吾父归阳羡之居,逾年将复见子于此。夫以龚君之逸才旷志,将处迹乎山谷之闲,歌咏乎风云,狎友乎鱼鸟。余与龚君相别之日则长矣,而龚君顾乐之,若犹将复来此也。则余与龚君相别之日短矣,而窃恐君之不欲。虽然,如君年富而质美,进修而日强,且志日慕乎道德之盛。
夫道德之盛者,不傲世而立名,不离物而矜己,谦而光,偕乎俗而不流。如是者,夫焉所处而不宜?君其一旦自江南而返乎京师,使君之学进乎古人,而德足信乎天下,复与余欢然相聚于此。
然则君今者适乎江南山水之乐,其乐犹浅也。龚君之行,其友皆作歌诗以送之,余更欲其至进于道也而别,为之序。
《惜抱轩文集•卷七》
三 写作 70分
有学者用“专”“转”“传”概括当下三类文章:“专”指专业文章;“转”指被转发的通俗文章;“传”指获得广泛传播的佳作,甚至是传世文章。他提出,专业文章可以变成被转发的通俗文章,而面对大量“转”文,读者又不免期待可传世的文章。
由“专”到“传”,必定要经过“转”吗?请联系社会生活,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上一篇:
2025年高考全国一卷语文真题
下一篇:
2025年高考全国I卷语文试题(官方答案版含作文解析、范文)
标签:
沪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试卷
相关:
关于“2025年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