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1  2025-07-12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2026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信息类文本阅读:文内信息推理判断选择题解答
【2025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Ⅰ 信息类文本阅读
选项看逻辑,文内找依据
——文内信息的推理与判断
教学目标
掌握三种常见的设题陷阱,准确理解分析文内信息
教学重点 难点
探究做题规律,避开设题陷阱,准确得出结论。
【命题初探•微观考情】
考势
微解 逻辑推断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关键能力之一,也是现代文阅读Ⅰ考查的重点,主要出现在现代文阅读Ⅰ第2题。“推断”有关系推断和迁移推断两种,主要考查对隐形信息、无序信息、多个信息进行推理的能力。考生要基于原文信息进行理解、概括和分析,进而明确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条件与结果、性质与范围、甲事与乙事的逻辑关系,然后推断结论
高考
链接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信息推断•必备知识】
一、信息推断题常见的两种推断
  1.关系推断
  信息类文本阅读的推断题各选项常常是复句,因而要重点推断选项复句中各个分句间的关系与原文表述是否一致。分句间的关系主要有假设、条件、目的、因果、转折、并列等,常见的四种关系:
假设
关系 选项用假设关系复句(如果……就……)表述文本内容,判断其正误:一要分析与选项对应的文本的具体内容;二要分析选项的假设关系是否成立
条件
关系 选项用条件关系复句表述文本内容,判断其正误,要从复句关系和文本内容的角度分析。“只有……才……”,表示必要条件;“只要……就……”,表示充分条件;“无论……都……”,表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产生同样的结果
目的
关系 选项用目的关系复句(为了、以便、以、用以、为的是、以免等)表述文本内容,判断其正误,一要分析选项对应的原文内容,二要分析选项的目的关系是否成立
因果
关系 选项用因果关系复句(因为、是因为、由于、因此、所以、鉴于、缘于)表述文本内容,分析此类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颠倒
  2.迁移推断
信息类文本阅读的推断题选项中常用“启示是”“将会”“应该会”等表示对未知事物发展趋势的预测。判断这类选项要注意对文本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关注文本内容是否能够推断出选项预测的结果。
二、掌握信息推断题设误类型及解答技巧
设误类型1:前提不当
设错
手段 选项表述的前提与原文不符,推断时需要细心辨别作为推断的依据与原文内容是否一致
辨识
技巧 ①看范围:注意原文内容涉及局部或整体的词语,如“部分”“全部”等
②看语气:注意前提中表示或然、必然语气的限制语。如“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表示推断可能成立;“一定”“必定”“肯定”表示导致推断不能成立
③看有无:审视原文,看前提条件是否存在
【针对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判断选项的错误类型并分析。
[原文]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思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这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


浏览完整试题[选项](2022•新高考Ⅱ卷•T2•B)中国翻译界应该增加典籍翻译的数量,改变我国典籍主要由国外学者翻译的局面,这样才能增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能力。
判断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选项推断前提不存在。由原文可以看出,“增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能力”的前提是“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作者的观点明显是赞成“提高质量”,而不是“增加典籍翻译的数量”,因为前提错误,导致选项句间条件关系不成立。
设误类型2:推断不当
设错
手段 选项前提与结论之间推断过程不合逻辑,因果倒置、将并列说成转折、将递进说成并列,或者将条件说成结果、将充分(必要)条件说成必要(充分)条件等
辨识
技巧 ①审关系是否强加:从分句间是否存在因果、条件关系的角度思考,断定选项是否强加某种关系,生硬推理
②审关系是否片面:从选项显示的原因、条件以及结果是否“唯一”或“多种”的角度思考,判定选项推理是否片面
③审关系是否成立:从是否混淆了某种关系的角度思考,断定选项推理的合理与否,如是否出现了因果倒置,是否将“只有……才……”混淆成“只要……就……”
【针对训练】
2.阅读下面的文字,判断选项的错误类型并分析。
[原文]金银器兼具富与丽的双重品质。首先它是财富,其次它是一种艺术形态,然而通过销熔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相对于可入鉴藏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与其他门类相比,金银器皿和首饰的制作工艺都算不得复杂,这里便格外显示出设计的重要。
[选项](2022•全国甲卷•T3•B)与其他艺术品相比,金银器因其“俗”,且经反复销熔,所以传世实物的数量偏少。
判断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推断不当。“因……所以……”强加因果。原文是“……然而通过销熔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相对于可入鉴藏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只是谈到金银器的“俗”和通过销熔的办法反复改变样态以传播时代风尚,并未说到这两个原因影响了它的传世实物数量。
设误类型3:结论不当
设错
手段 对原文中有关材料进行错误的引申与分析,然后推断出一个错误的结论或发展趋势等
辨识
技巧 ①看结论是否与原文相悖
②看结论是否过于绝对:特别注意选项中过于绝对的词语能否在原文中找到与之匹配的信息
③看结论是否合乎常理:如特别关注“启示”“将会”“应该”等词后面推测的结果是否合乎社会常理
【针对训练】
3.阅读下面的文字,判断选项的错误类型并分析。
[原文]人们首先通过文学史建立起对这个学科范围内的作家与作品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印象。一旦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就不必担心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因为这些与文学史框架的要求不同的观点,充其量只是将自己的不同意见充分表达出来罢了。它们对文学史框架的影响只是局部的,对现行文学史有局部的充实和微调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那些在文学史上已经得到充分论述的作家和作品的认识,人们不会从认识到杜甫诗的文学价值而至于认识不到杜甫诗的文学价值。与此同时,文学批评是个人化的,多样化的,自然有不同意见的发生。现行文学史的编写者和同意现行文学史观点的研究者同样会以个人身份参加到文学研究的行列之中,以平等的姿态与持有不同意见的批评者进行讨论。总之,文学史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像一道堤坝一样阻挡着文学批评的潮水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并在这种冲击中发生着渐进性的变化。
[选项](2023•全国乙卷•T3•A)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的研究方式有较大差异,文学史编写者应避免介入文学批评。
判断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结论不当。原文提到“现行文学史的编写者和同意现行文学史观点的研究者同样会以个人身份参加到文学研究的行列之中,以平等的姿态与持有不同意见的批评者进行讨论”,这说明文学史编写者能以个人身份参与文学批评,就相关问题发表看法、进行讨论。研究方式的差异并不意味着文学史编写者和文学批评者两个群体就彼此隔绝、不会重合。选项的结论“应避免介入文学批评”既不符合原文意思,也不符合现实情况。
【信息推断•关键能力】
信息推断题解题三步骤

【微点拨】
  1.对于完整推断项要“三看”: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或结论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等问题。
  2.对于观点句的表述也要“三看”: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原因或条件;二看推断过程是否合理,是否有逻辑错误;三看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3.对于“双重”观点句,比如“A推动了B,也推动了C”,要注意第二个小句是否偷换了主语。
  4.对于判断句,要注意肯、否是否混淆或者推断是否绝对化。
【教材引航•典例剖析】
一、教材引航——从教材中来
【例1】阅读必修上册《读书:目的和前提》1~4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信息推断)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认为真正的修养“永远都在半道上”,说明修养是一种动态的呈现,是一个努力的过程,对修养的追求永无止境。
B.研读世界文学不在于多读,而在于选好杰作,沉浸其中,领略人类所思所求,将自己与整个人类联系起来。
C.作者反对强迫自己阅读名作或没有兴趣的作品,应该阅读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从中领略到文学的魅力。
D.作者认为阅读中获得的教养不在于积累多少知识,而在于能否产生爱与生命;没有爱与生命,教养就会落空。
【解题思维】
审读选项
标关键词 A项标记“说明”;B项标记“不在于……而在于……”;C项标记“应该”;D项标记“没有……就……”
通读材料
锁关键点 通读原文,锁定D项“没有爱与生命,教养就会落空”
仔细比对
精准判断 由原文“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可知,这个前提指个性或人格。前提错误导致推断不当


展开余下试题答案:D
二、典例再现——到高考中去
【例2】(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随着中国考古学的飞速发展,考古资料得以大量积累,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多学科合作日益深入,各种专题研究广泛展开。“考古写史”在中国已经取得巨大成就,获得诸多具有突破性和填补空白意义的成绩,中国考古学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尤其是在上古史构建方面展现了广阔前景。
从考古发现来看,考古学提供了传统历史学不可想象的新发现、新材料,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古代物质文化面貌、古人日常生产生活状态以及各地的文明化进程等,如不同区域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聚落遗址、大型公共建筑、大型墓葬、水利设施、手工业作坊,以及象征王权、神权、军权和复杂礼制出现的精美玉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
从重构上古史体系角度看,20世纪70—80年代,夏鼐、苏秉琦等系统地构建了新石器与夏商周三代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时空框架体系。苏秉琦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基础上提出“满天星斗”“多元一体”和“古国—方国—帝国”等关于中国上古史的历史叙述体系。严文明提出“重瓣花朵”模式,在承认多区域文化共存的文化多元性的同时,强调中原文化区“联系各文化区的核心作用”。张光直认为各地区文化多元发展并通过彼此之间的密切交流而形成一个“中国相互作用圈”。
从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到殷墟考古学文化、周代考古学文化,考古学不仅展现了不同于传统文献记载的这一时期文化、科技、礼制等众多方面从发展到成熟的历史脉络,而且填补了诸多传统历史学的空白,如四川的三星堆——金沙文化、江西的吴城文化、两周时期的曾国与中山国历史,等等。
这些成果证明考古学完全有能力担当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并且已经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上古史叙述与解释体系,超越了传统的具有传说性质的三皇五帝体系和存在争议的夏商周三代古史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
学界一直存在着“证经补史”的传统史学思路,试图将考古学文化体系纳入三皇五帝的古史框架体系之中,似乎中国考古学如果没有发现并证明三皇五帝与夏商周,就没有价值和意义,但研究实践告诉我们:这种传统治史思路影响了中国考古学的视野和思维方式,限制了考古学在重构中国上古史中的作用。比如,考古发现与研究显示,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在东亚地区的文明形成与发展中占据了关键性地位,奠定了中国独特的礼乐文化传统的基础,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世界性的标志意义,尽管二里头遗址是否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都所在地,在学术界仍有争议。我们对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应该开展扎实的田野工作并展开全方位的考古学研究与阐释,而不是将主要目标集中于它是否是文献记载中的“夏”,并为此争论不休。
(摘编自徐良高《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
(信息推断)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出土的精美玉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能为其所属时期的文明化进程提供佐证。
B.中国考古学的众多研究成果证明,“三皇五帝”只是神话传说,而非实有其人。
C.在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中,已经发现了有关中华文明礼乐文化的信息。
D.“考古写史”立足于考古发现,与以文献为本位的“证经补史”研究路径不同。
【解题思维】
审读选项
标关键词 A项标记“能”;B项标记“只是……而非……”;C项标记“已经”;D项标记“不同”
通读材料
锁关键点 通读全文,找到各选项信息源,锁定关键点
仔细比对
精准判断 B项需要综合材料最后两段,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再作判断。材料倒数第二段提到, 一系列考古成果“超越了传统的具有传说性质的三皇五帝体系和存在争议的夏商周三代古史体系”,最后一段又强调不是非要“证明三皇五帝与夏商周”考古学才有价值和意义。这些表述的确隐含着对三皇五帝及其叙述体系的某种质疑,但材料并未对“三皇五帝”之确有或确无给出清晰结论。对此,目前的考古学研究成果也不能证实或证伪,所以此项表述是结论不当
答案:B
【即学即练•巩固提升】
(2024•济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写探春笑道:“我就是‘秋爽居士’罢。”宝玉道:“居士、主人到底不恰,且又瘰赘。这里梧桐芭蕉尽有,或指梧桐芭蕉起个倒好。”探春笑道:“有了,____________就称‘蕉下客’罢。”众人都道别致有趣。黛玉笑道:“你们快牵了他去,炖了脯子吃酒。”众人不解。黛玉笑道:“古人曾云‘蕉叶覆鹿’。他自称‘蕉下客’,可不是一只鹿了?快做了鹿脯来。”众人听了都笑起来。
材料二:
  秋爽斋植物景观以芭蕉梧桐为主。芭蕉扶疏似树,高舒垂荫,形态疏朗潇洒,秋爽斋室内陈设以“大”为特色,内外风格一致,共同映衬了“探春素喜阔朗”的性格。芭蕉姿态优雅,叶下少女亭亭玉立,正是古代人物画的常见主题:蕉叶仕女图。仕女的容姿要符合当时人们普遍认同的审美标准,内在的气质神韵、思想格调也要达到当时社会所推崇的境界。反观探春,“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结海棠社不让须眉,理家果断兴利除弊,与芭蕉寓意的仕女品格不谋而合。
  黛玉对“蕉下客”的调侃,引出“蕉叶覆鹿”的典故。郑人砍柴得一鹿,后来忘记藏鹿之所,以为是梦一场,路上嘀咕这个梦时,被路人听见,路人依梦取了鹿。樵夫又梦见藏鹿之所与取鹿之人,前去索鹿。法官说:“你当初真得了鹿却以为是梦,现在梦见了鹿却以为是真。”在大观园这个舞台上,探春或许正如一个逐鹿之人。她有着复杂的性格,自我设定是既作栖处诗社文坛的雅士,又想成为“才自精明志自高”的雄才。她有主见有抱负,在是非、利弊、兴衰、成败上有着精准的洞察与明断,为挽救家族颓势做出了最多努力;可又因为庶出身份而过度敏感,强烈的自尊掩饰的是深刻的自卑,因而在诸如嫡庶、尊卑、主奴、宠辱等方面都要辩个分明,争个高低。可惜“生于末世运偏消”,家族到头来“忽喇喇似大厦倾”,自己落得个远嫁的结局,如同梦幻,了无痕迹。
  被旧红学索隐派说成是贾宝玉的原型、与曹雪芹祖父曹寅有通家之谊的满族词人纳兰性德曾写过一阙《疏影•芭蕉》词,其结句为:“想玉人,和露折来,曾写断肠句。”细细品味,分明就是“蕉下客”探春的形象。
(摘编自刘楷、张一民等相关文章)
材料三:
  《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唐人殷敬顺《列子释文》称“蕉与樵同”。宋代韵书《集韵》:“蕉,草芥也。”清人王念孙考证:“‘蕉’与‘樵’同。薪谓之‘樵’,因而取薪亦谓之‘樵’。”可见自唐宋以降,在音韵学者的考证中,“蕉”之本音当从古音为“樵”,其本义为“柴薪”或“草芥”,而非“芭蕉”。这是否意味着《红楼梦》对于“蕉鹿”典故的使用存在纰缪呢?尽管历代音韵学家对“蕉鹿”典故原始含义均有考辨,但在实际流传过程中,“蕉”逐渐脱离了“樵”之原始音义,而逐渐偏向于“芭蕉”。在清代考据学盛行的背景下,多有学者对“蕉鹿”典故的长期误用提出疑问和批评。在某种意义上,清代考据学家对于“蕉”“樵”的辨析,折射出“蕉鹿”典故“相沿既久,莫知其误”的现象。
  通过“蕉下客”雅号,《红楼梦》构建了芭蕉意象与贾探春形象的密切关联。《红楼梦》叙事多以植物比喻人物形象、预叙人物命运。但不同于玫瑰花、风筝等关键意象,芭蕉与贾探春形象之间不具备排他性的联系。有鉴于此,“蕉下客”与贾探春形象的关联,便不仅仅在于“蕉下客”表层意义上的芭蕉意象,而在于“蕉鹿”典故作为一个整体,对贾探春性格、命运的体现和预示。


展开余下试题  在既有研究中,历来有观点从讽刺世人逐利的角度,或论证“蕉叶覆鹿”喻示“探春不能真妄两忘,得失两忘,痴迷于主奴、嫡庶、义利、兴衰、治乱上的争竞”,或强调“《蕉鹿梦》除此之外还有名利富贵皆如梦,不应过分追逐的一层主题思想也与《红楼梦》相似”。的确,讽刺世人逐利是后人对《列子》“蕉鹿”典故的理解角度之一。但问题在于:________________。
  “蕉鹿”寓言的原本寓意为“觉梦不异”,既不在于“得”,亦不在于“失”,而在于论证“得”“失”之无常空幻,由此阐发“梦”“觉”之模糊界限。但后人在使用此典时,又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语境和用典习惯。其立场逐渐侧重于“失”,而不是“得”;“鹿”的隐喻逐渐侧重于“名”,而不是“利”。“蕉鹿”典故的文学书写逐渐侧重于感慨仕宦功名之无常虚幻。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文人作为创作主体,其感慨大多针对仕宦沉浮中的人生命运,且大多创作于失意阶段。此外,由于“鹿”“禄”同音,“鹿”意象在民间信仰中与仕途际遇具有天然联系。在中国古代文学抒情传统中,以“蕉鹿”典故书写“功名梦断”的理想抱负破灭、入世心态消解,成为“蕉鹿”典故的惯用语境。由于这些作品大多创作于作者仕途失意阶段,因此又大多寄寓了世事无常、人生空幻的悲剧意味。《红楼梦》对“蕉鹿”典故的使用,势必难以摆脱其影响。
  尽管贾探春作为闺阁女子,不存在建立仕宦功名的可能性,但是,这并不妨碍《红楼梦》围绕贾探春设计了“补天”理想终将破灭的主题线索。贾探春自称“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贾探春主导的大观园经济改革反映了挽救家族命运、振兴家业的积极入世心态,历来被认为是“补天”之举。然而,贾探春的理想抱负最终在家族没落的过程之中破灭。贾探春的结局无疑体现了其空有高远的理想抱负,却既无法挽回封建家族衰落的大势,又无法掌握个人命运的人生悲剧,从而为贾探春形象、命运赋予了浓厚的悲剧意味。在这一意义上,贾探春形象与“蕉鹿”典故的深层联系,便在于“才自精明志自高”的理想抱负与“生于末世运偏消”的命运结局之间的根本矛盾。
(摘编自朱姗《“蕉下客”考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庶出身份导致的过度敏感和为掩饰自卑而进行的自我设定,是探春复杂性格形成的根本原因。
B.旧红学索隐派认为纳兰性德是贾宝玉的原型,材料二提出了纳兰性德是探春原型的独到见解。
C.《红楼梦》中“蕉叶覆鹿”典故的运用,也能体现这一典故“相沿既久,莫知其误”的现象。
D.材料二、三都结合“蕉鹿”典故,追本溯源,揭示出了“蕉鹿”寓意与探春之间的固有关联。
【答案】C
【解析】选C。A项中“复杂性格形成的根本原因”错误,原文材料二段2“可又因为庶出身份而过度敏感,强烈的自尊掩饰的是深刻的自卑,因而在诸如嫡庶、尊卑、主奴、宠辱等方面都要辩个分明,争个高低”。B项“纳兰性德是探春原型的独到见解”错误,原文材料二段3:“纳兰性德曾写过一阙《疏影•芭蕉》词,其结句为:‘想玉人,和露折来,曾写断肠句。’细细品味,分明就是‘蕉下客’探春的形象”。D项“材料二、三都结合‘蕉鹿’典故,追本溯源”错,只有材料三第一段“追本溯源”。
2.(信息推断)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从文中所举考证能看出林黛玉所用“蕉鹿”典故在字意、字音层面都与《列子》原始意义不符。
B.因为“鹿”“禄”同音,“鹿”意象有仕途通达的象征意义,与“鹿”有关的梦境历来被视为吉兆。
C.“蕉鹿”寓言的原本寓意,跟庄生梦蝶、南柯一梦有异曲同工的玄妙,有孰真孰假都如梦幻的意思。
D.从植物文化的角度去读《红楼梦》,能发现植物意象与人物形象的契合,也可发现作者构思的缜密。
【答案】B
【解析】选B。“‘鹿’意象有仕途通达的象征意义”错误,根据材料三第4段“由于‘鹿’ ‘禄’同音,‘鹿’意象在民间信仰中与仕途际遇具有天然联系。在中国古代文学抒情传统中,以‘蕉鹿’ 典故书写‘功名梦断’的理想抱负破灭、入世心态消解,成为‘蕉鹿’典故的惯用语境”,“与‘鹿’有关的梦境历来被视为吉兆”,于文无据。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驳论论据放在材料三中画线处的一项是(3分) (  )
A.《红楼梦》的文本叙述对于探春在“主奴、嫡庶、义利、兴衰、治乱”诸方面的言论举动几乎全部持正面立场。
B.在《红楼梦》作者和评点者的眼中,贾探春主导的大观园经济改革是“兴利除宿弊”,体现了“探春敏智过人处”。
C.以“蕉鹿”典故讽刺世人逐利,既不是“蕉鹿”典故的原始含义,也不是科学理解“蕉鹿”典故的唯一角度。
D.在部分评论家看来,探春自号“蕉下客”是为了引出黛玉笑语,为后文引出“潇湘妃子”做铺垫,本身并无深意。
【答案】D
【解析】选D。重点表达的是探春自号“蕉下客”结构上的作用,与材料三画线段落:“历来有观点从讽刺世人逐利的角度……”无关。
4.请结合材料三简析《红楼梦》将“蕉鹿”典故引入小说文本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蕉鹿”典故作为一个整体,体现和预示了贾探春的性格、命运。
②“蕉鹿”典故的惯用语境寄寓了世事无常、人生空幻的悲剧意味。
③贾探春形象与“蕉鹿”典故的深层联系,在于远大理想抱负与凄惨命运结局之间的根本矛盾。(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满分)
【解析】(1)“有鉴于此,‘蕉下客’与贾探春形象的关联,便不仅仅在于‘蕉下客’表层意义上的芭蕉意象,而在于‘蕉鹿’典故作为一个整体,对贾探春性格、命运的体现和预示”可以概括出第①点。(2)“由于这些作品大多创作于作者仕途失意阶段,因此又大多寄寓了世事无常、人生空幻的悲剧意味。《红楼梦》对‘蕉鹿’典故的使用,势必难以摆脱其影响”可以概括出第②点。(3)“在这一意义上,贾探春形象与‘蕉鹿’典故的深层联系,便在于‘才自精明志自高’的理想抱负与‘生于末世运偏消’的命运结局之间的根本矛盾”可以概括出第③点。
5.《红楼梦》版本众多,材料一中画线处,有的版本是“我最喜芭蕉”,有的版本是“我是喜芭蕉的”,你更认同哪一种表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点一:我更认同“我最喜芭蕉”的表述。①“最”字凸显了贾探春对芭蕉的喜爱程度,②芭蕉疏朗潇洒的形态映衬了“探春素喜阔朗”的性格,③芭蕉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寓意和贾探春身上的仕女品格相吻合。
观点二:我更认同“我是喜芭蕉的”的表述。①“是”字淡化了贾探春对芭蕉的喜爱程度,②符合材料三所说“芭蕉与贾探春形象之间不具备排他性的联系”的观点,③更能说明“蕉鹿”典故作为一个整体,体现和预示贾探春性格、命运,而非芭蕉本身。
(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满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26年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