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3 2025-07-22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2025年秋季高一开学摸底考试语文模拟卷(浙江版)全解
2025年秋季高一开学摸底考试模拟卷
语文•全解全析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器养护入门问答
问一:譬如保养一桌一椅,如何能使之历久弥新,不蛀不裂?
答:若木器选材得当,制作合规,依法养护,则经数十年仍可完好。
问二:何谓“依法养护”?
答:首重四时温湿:春防潮,夏避晒,秋除尘,冬润燥。日常以细布揩拭,忌水浸暴烘,是谓依法养护。
问三:木器常置阴凉处可避开裂,为何反需定期见光?
答:长久阴蔽则湿气凝滞,虫蠹易生。每旬择晨间微阳移出,通风半个时辰,使木性舒张,湿气消散,反不易裂。
问四:揩拭用何物为宜?
答:以软棉布蘸蜂蜡薄涂为佳。蜡可填木纹微隙,防潮气渗入;若用清水,短暂光亮,实则助木纤维膨胀变形。
问五:榫卯松动如何处置?
答:不可强塞硬物!取鱼鳔胶化开,注于卯眼,以麻绳缠紧榫头,徐徐纳入。待胶干透,解绳磨平,则结构如初。
问六:虫蛀防治有何要诀?
答:三伏天暴晒最忌!当以花椒百部纳纱布袋,塞入器内暗角。此物性温燥,驱虫而不伤木,且无药毒残留。
问七:上漆与烫蜡孰优?
答:漆固色,蜡养木。新器宜漆护表里;旧物当烫蜡润肌理。若以漆覆老木,如人蒙厚毡,反阻其呼吸。
问八:季节变换时需特别注意何事?
答:立夏后潮气升腾,抽屉柜门须常开合,免滞气胀木;立冬前以核桃油轻抹榫头,可御干裂。
问九:“冬润燥”可否以水湿布敷之?
答:大谬!当置陶碗清水于柜底,借水汽自然蒸腾。若直接敷湿,润表伤里,尤忌近火烘烤,致木纹炸裂。
问十:传世木器包浆宝贵,如何清洁不损?
答:切不可水洗!取陈年茶渣微焙,裹细纱布轻拭积垢,再以手心摩挲。体温融脂,掌纹磨光,包浆愈显温润。
问十一:养护常言“三分修七分养”,修与养如何界定?
答:养在平日:除尘、避害、顺性;修在必要时:补榫、填缝、缀缺。若动辄拆卸修补,如人常开刀剖腹,元气必伤。
问十二:木器养护最高境界为何?
答:器如人,顺其性则寿。多拂拭,少雕琢;重预防,慎修补。观木纹而知寒暑,听榫声而察安危,则器物可与主人共老矣。
1. 下列对木器依法养护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四季养护的核心是防潮避晒,日常仅需用湿布擦拭即可。
B. 春防潮,夏避晒强调季节适应性,忌水浸暴烘是操作禁忌。
C. 揩拭必须使用清水,方能保持木器光亮如新。
D. 养护只需关注温湿变化,无需考虑材质差异。
浏览完整试题
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移出通风半个时辰与置陶碗清水于柜底均体现以自然之法调平衡的智慧。
B. 问三以虫蠹易生解释木器需定期见光,类比种植问答中根腐难救的因果逻辑。
C. 问十一通过养在平日,修在必要的对比,强调预防优于修补的养护哲学。
D. 器如人,顺其性则寿的结语,与《花经》培植花树如教育儿童的喻体本质相同。
3. 根据原文,补写修复榫卯的合理步骤(每处不超过8字):
榫卯松动时,不可强塞硬物。应:
①________________ → 以麻绳缠紧榫头 → ②________________ → 待胶干透后解绳磨平。
4. 问七未明确说明新器宜漆护的原因,请结合上下文推断。
5. 对比《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与此文养护观,二者最根本的差异是什么?
【答案】1.B 2.D 3.① 化开鱼鳔胶注卯眼 ② 徐徐纳入榫头
4.新器木质未稳,漆可封闭表面防潮防蛀;旧物木性已定,烫蜡能滋养肌理且不阻呼吸。
5.《考工记》强调制造时的自然协同(天时/地气/材美/工巧);本文聚焦使用中的顺性养护(避害/顺性/慎修)。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依据问二:依法养护包含季节应对(春防潮/夏避晒)和操作规范(忌水浸暴烘),B项精准概括。A项仅用湿布错误(问四强调忌水);C项必须用清水违背问四蜂蜡养护法;D项未提及材质,但问七区分新器上漆/旧物烫蜡,体现材质考量。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D项错误:本文喻体为器如人,侧重顺性延寿;《花经》喻体教育儿童,侧重少干涉多关注,核心思想不同。A项正确(问三、问九);B项正确(均用因果论证);C项正确(问十一主旨)。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相关内容进行情境补写的能力。
严格对应问五操作链:取鱼鳔胶化开,注于卯眼→以麻绳缠紧榫头,徐徐纳入→待胶干透,解绳磨平。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原文相关内容的并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依据问七逻辑:漆的封闭性适合保护新木(类比人蒙厚毡不适旧物),且后文强调旧物需呼吸,反向推知新器需强化防护。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以及比较分析的能力。
《考工记》立足器物制作(工有巧);本文立足器物存续(问十二顺其性则寿)。前者重创造,后者重维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额尔古纳河右岸(节选)
迟子建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
我这一生还见过太多太多的河流。它们有的狭长,有的宽阔;有的弯曲,有的平直;有的水流急促,有的则风平浪静。它们的名字,基本是我们命名的,比如得尔布尔河,敖鲁古雅河,比斯吹雅河,贝尔茨河以及伊敏河、塔里亚河等。而这些河流,大都是额尔古纳河的支流,或者是支流中的支流。
在我眼里,河流就是河流,不分什么左岸右岸的。你就看河面上的篝火吧,它虽然燃烧在右岸,但它把左岸的雪野也映红了。勒拿河是一条蓝色的河流,传说它宽阔得连啄木鸟都不能飞过去。在勒拿河的上游,有一个拉穆湖,也就是贝加尔湖。有八条大河注入湖中,湖水也是碧蓝的。拉穆湖中生长着许多碧绿的水草,太阳离湖水很近,湖面上终年漂浮着阳光,以及粉的和白的荷花。拉穆湖周围,是挺拔的高山,我们的祖先,一群梳着长辫子的鄂温克人,就居住在那里。
据说在勒拿河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放养驯鹿。那里森林茂盛,被我们称做“恩克”和“拉沃可塔”的苔藓、石蕊遍布,为驯鹿提供了丰富的食物。那时的驯鹿被叫做“索格召”,而现在我们叫它“奥荣”。它有着马一样的头,鹿一样的角,驴一样的身躯和牛一样的蹄子。似马非马,似鹿非鹿,似驴非驴,似牛非牛,所以汉族人叫它“四不象”。我觉得它身上既有马头的威武、鹿角的美丽;又有驴身的健壮和牛蹄的强劲。过去的驯鹿主要是灰色和褐色,现在却有多种颜色:灰褐色、灰黑色、白色和花色等。而我最喜欢白色的,白色的驯鹿在我眼中就是飘拂在大地上的云朵。
我从来没有见过哪种动物会像驯鹿这样性情温顺而富有耐力,它们虽然个头大,但非常灵活。负载着很重的东西穿山林,越沼泽,对它们来说是那么的轻松。它浑身是宝,皮毛可御寒,茸角、鹿筋、鹿鞭、鹿心血、鹿胎是安达最愿意收入囊中的名贵药材,可换来我们的生活用品。鹿奶是清晨时流入我们身体的最甘甜的清泉。
它们总是自己寻找食物,森林就是它们的粮仓。除了吃苔藓和石蕊外,春季它们也吃青草,夏季呢,它们也啃桦树和柳树的叶子。到了秋天,鲜美的林间蘑菇是它们最爱吃的东西。它们吃东西很爱惜,它们从草地走过,是一边行走一边轻轻啃着青草的,所以那草地总是毫发未损的样子,该绿还是绿的。它们吃桦树和柳树的叶子,也是啃几口就离开,那树依然枝叶茂盛。它们夏季渴了喝河水,冬季则吃雪。只要你在它们的颈下拴上铃铛,它们走到哪里你都不用担心,狼会被那响声吓走,而你会从风儿送来的鹿铃声中,知道它们在哪里。
驯鹿一定是神赐予我们的,没有它们,就没有我们。看不到它们的眼睛,就像白天看不到太阳,夜晚看不到星星一样,会让人在心底发出叹息的。
我从小看到的房屋就是像伞一样的希楞柱①,我们也叫它“仙人柱”。希楞柱很容易建造,砍上二三十根的落叶松杆,锯成两人高的样子,剥了皮,将一头削尖了,让尖头朝向天空,汇集在一起,松木杆的另一端则贴着地,均匀地散布开来,好像无数条跳舞的腿,形成一个大圆圈,外面苫上挡风御寒的围子,希楞柱就建成了。早期我们用桦皮和兽皮做围子,后来很多人用帆布和毛毡了。
我喜欢住在希楞柱里,它的尖顶处有一个小孔,自然而然成了火塘排烟的通道。我常在夜晚时透过这个小孔看星星。从这里看到的星星只有不多的几颗,但它们异常明亮,就像是擎在希楞柱顶上的油灯似的。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
展开余下试题
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
(有删改)
①希楞柱是一种圆形帐篷,即鄂温克人居住的房屋。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额尔古纳河地区夏季雨疏,冬季雪薄,还有裹挟沙尘的狂风,可见此地是人烟稀少的荒凉之地。
B.额尔古纳河有很多支流,有的河岸宽阔,有的风景秀丽,有的高山环伺,并有少数民族聚居于此。
C.在作者看来,河流就是河流,不分左岸右岸;河面上的篝火燃烧在右岸,却也映红了左岸的雪野。
D.驯鹿是神赐予的,没有驯鹿,就没有“我们”。驯鹿已经和“我们”融为一体,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写“我”的高龄,为下文写“我”的广泛见识,写鄂温克人与驯鹿的关系埋下伏笔。
B.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展现额尔古纳河的自然风貌,形象生动,富于触感。
C.本文大量篇幅描绘驯鹿的生活习性、生存环境,情节舒缓,这与蒲松龄《促织》的情节类似。
D.本文描写细腻,笔触生动,语言清新优美,这种语言风格和铁凝的《哦,香雪》有相似之处。
8.本文运用第一人称“我”来写,有什么好处?
9.《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获得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其颁奖词有“表达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彰扬”这样的评价。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评价的。
【答案】6.B 7.C 8.(1)增加故事的真实性。“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故事的参与者、见证者,“我”见证了额尔古纳河的四季,见证了驯鹿与鄂温克人相处的历史,读来真实可信。
(2)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读者可以跟随“我”的讲述,仿佛身处于梦幻迷离的额尔古纳河,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3)便于进行详细的心理描写,抒发情感。“我”对于驯鹿的喜爱,对于希楞柱的依赖,对于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热爱,都是通过对“我”的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的。 9.(1)尊重生命:文中多处对生命的态度的描写,传递出尊重生命的理念。如放养驯鹿,驯鹿吃东西很爱惜;喜欢驯鹿,不希望它们“犯罪”等,表现出生命平等的思想。
(2)敬畏自然:鄂温克人依赖于自然而生存,与自然和谐共生。如“我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表现对星空的渴盼;“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表现对自然的信任与依赖。
(3)坚持信仰:文中对于人和驯鹿的依存关系,对自然的敬畏,都有信仰力量的支撑。如“驯鹿一定是神赐予我们的,没有它们,就没有我们”,“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表现鄂温克人相信信仰的力量,且从不怀疑。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A.“可见此地是人烟稀少的荒凉之地”错误。这只是交代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环境变化,而“此地是人烟稀少的荒凉之地”于文无据。
C.“在作者看来”错误。文中的“我”是故事的讲述者,“我”不等同于作者。
D.“驯鹿是神赐予的”错误。原文“驯鹿一定是神赐予我们的”表达的是一种信仰信念,并不是事实。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这与蒲松龄《促织》的情节类似”错误。《促织》情节跌宕起伏,两者并不相似。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对叙事人称的把握能力。文中写到“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可见“我”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见证者,“我”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右岸,见证了额尔古纳河的四季,同时也见证了驯鹿与鄂温克人相处的历史,读来真实可信。所以,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能够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文中通过“我”的讲述,让读者了解了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河流,见证了驯鹿与鄂温克人相处的历史,鄂温克人居住的像伞一样的希楞柱,读者仿佛身处于梦幻迷离的额尔古纳河,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所以,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能够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文中写到从勒拿河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放养驯鹿,作者认为驯鹿既有马头的威武、鹿角的美丽;又有驴身的健壮和牛蹄的强劲,而且驯鹿性情温顺而富有耐力,是神赐予我们的,没有它们,就没有我们。作者喜欢住在希楞柱里,而不愿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这些都是通过对“我”的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的。所以,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便于进行详细的心理描写,抒发情感。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意蕴的把握能力。
尊重生命:
由原文“据说在勒拿河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放养驯鹿”可知,对驯鹿是放养的。由原文“它们吃东西很爱惜,它们从草地走过,……那树依然枝叶茂盛”可知,驯鹿吃东西很爱惜。由原文“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可知,“我”喜欢驯鹿,不希望它们“犯罪”等。这些都表现出生命平等的思想。
敬畏自然:
由原文“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可知,表现出“我”对星空的渴盼。由原文“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可知,“我”对自然的信任和依赖。所以,鄂温克人依赖于自然而生存,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信仰:
由原文“驯鹿一定是神赐予我们的,没有它们,就没有我们”可知,“我”认为驯鹿是神赐予鄂温克人的,没有它们就没有“我们”。由原文“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可知,鄂温克人相信信仰的力量,且从不怀疑。所以,文中对于人和驯鹿的依存关系,对自然的敬畏,都有信仰力量的支撑。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
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脯①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乃泰山之力也。”
(段成式《酉阳杂俎》节选)
(乙)
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②幕府事于徐州。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中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
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展开余下试题
(薛福成《登泰山记》节选)
(丙)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姚鼐《登泰山记》)
[注释]①大脯:皇帝诏赐大臣聚饮。②曾公:曾国藩。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B.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C.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秦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D.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11.下列对材料中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怪而问之”的“而”与韩愈《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的“而”字,含义与用法都相同。
B.(乙)文中“同治”,是帝王年号纪年。与姚鼐《登泰山记》中提到“戊申晦”干支纪年一样,都是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C.(乙)文中“折而东行”的“东”与苏轼《赤壁赋》“顺流而东也”的“东”字,含义不同。
D.(乙)文中“不可以中阻也”的“中”与《短歌行》“忧从中来”的“中”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泰山”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山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泰山就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祭拜游历的名山,其中也寄予了他们的家国情思和人生感怀。
B.泰山景色险峻秀丽。薛福成笔下的泰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博大壮美,如诗如画,令人沉醉。
C.泰山给人创作灵感。观泰山景抒人文情,薛福成文末自语含意深刻,给人以启迪;姚鼐的描写形象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
D.泰山日出气象万千。薛、姚撰文从登山循道到观日写景如出一辙,都写了泰山日出前中后,变幻莫测异彩纷呈的景象。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
(2)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14.(乙)(丙)二文都描叙泰山之巅观日出,从中你悟出哪些道理?
【答案】10.C 11.B 12.C 13.(1)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升迁了一级,只有郑镒凭借张说的关系一下子升到了五品官,并且赐给了红色官服。
(2)道路忽然变得平坦了,一种不同的景象顿时展开,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 14.①登高则望远:在生活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景色就越壮阔。
②无限风光在险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③有付出才有收获:美来自艰辛的付出。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第二年,他到山东济宁驻守,因为巡视河防,绕道泰安,观察地势,于是登上泰山。我和李榕中甫等人都跟从。四月十六日,我们乘着山轿,从郡城的北门出去,走了三里,便进入了山中。
“以巡阅河防”中,“河防”是“巡阅”的宾语,应在“河防”后面停顿;“纡道”是“泰安”的谓语,“泰安”后面停顿,排除AD;
“乘山轿”中,“山轿”是“乘”的宾语,后面停顿,排除B。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均表示顺承关系。句意:感到奇怪,就问他原因。/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
B.“干支纪年一样”错误。姚鼐《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是干支纪日。
C.正确。名词作状语,向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行驶。句意:转过来向东走。/沿长江顺流东下。
D.正确。中途/心中。句意:不能够中途停止啊。/胸中充满忧愁之情。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薛福成文末自语含意深刻”说法错误。薛福成文末是引用曾国藩的话,不是自语。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1)“迁转”,升迁;“骤迁”,一下子升迁;“绯服”,红色官服。
(2)“坦夷”,平坦;“顿辟”,顿时展开;“向”,先前;“遽”,立即。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结合文中“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分析可知,只有登到高高的山顶,才能眺望到远处壮丽的风景。同样,在生活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景色就会越壮阔。
结合文中“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分析可知,奇伟瑰丽的景色常在艰险和僻远的地方,即无限风光在险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结合文中“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分析可知,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可以主观猜测;稍稍艰难的事,不能够中途停止。有付出才有收获,美来自艰辛的付出。
参考译文:
(甲)
唐明皇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张说任封禅使。张说的女婿郑镒,本来是九品官,按照过去的惯例,封禅结束了,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升迁了一级,只有郑镒凭借张说的关系一下子升到了五品官,并且赐给了红色官服。因为举行盛大宴会按品位排列座次,所以唐玄宗发现郑镒的官位飞跃上升,感到奇怪,就问他原因,郑镒没有词儿来回答。优人黄幡绰说:“这全靠泰山的力量啊。”
(乙)
同治四年,我在徐州督师侯相曾国藩的幕府中做事。第二年,他到山东济宁驻守,因为巡视河防,绕道泰安,观察地势,于是登上泰山。我和李榕中甫等人都跟从。四月十六日,我们乘着山轿,从郡城的北门出去,走了三里,便进入了山中。沿着盘曲的山路登山,走了将近四十里地,经过十来个十分著名的地方,都尽情观赏,流连良久才离开。越过南天门,转过来向东走。又向北攀登,就是泰山顶了,也就是天柱峰。泰山恢弘的气势,桐城的姚鼐先生曾经记述过。今天登山所经的道路都是姚鼐先生所走过的道路,那些偏僻的不在主道旁的景点没有去。
当我没有到南天门时,看到石阶路陡峭高耸,耸入半空中。向下看,险峻的石阶成为一线,幽深莫测,眼花目眩,心神惊骇,进退两难,屏住气息,抛弃杂念,又鼓起勇气向前行进。不久就登上了天门,道路忽然变得平坦了,一种不同的景象顿时展开,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等达到泰山山顶,极目四望。诸峰起伏环列四周,相互依靠,有的像拱,有的像蹲。汶水从东方流来,蜿蜒曲折好似一条带子。远远地注视深远青碧的天空,缥缈得好像没有边际。俯视云烟,瞬息变化。这天晚上我们住在碧霞宫。四更后到泰山顶峰东侧的日观峰,等候日出。风雨骤然而至,很冷,过
上一篇:
2025年秋季高一开学摸底考试语文模拟卷(浙江版)
下一篇:
2025年秋季高一开学摸底考试语文模拟卷(江苏版)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2025年秋季”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