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  2025-07-22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2025年秋季高一开学摸底考试语文模拟卷(江苏版)全解
2025年秋季高一开学摸底考试模拟卷(江苏专用)
语文•全解全析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为中肯:“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沧浪诗话•诗评》)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取决于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上。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但从意象的虚实上看,的确可以看出李杜风格的不同。
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用一些表面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拼接成具有浓烈艺术效果的图画。《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像“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杜甫虽然也有夸张的手法,但总的看来却是偏于写实的,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给人以逼真之感。他的一些记游诗,如《铁堂峡》《盐井》《泥工山》等简直是一幅幅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图画,可补地理记载之不足。
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波澜。杜甫写诗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局的问题上。杜甫曾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夸赞画家王宰,说他能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杜甫自己的诗也是如此。杜甫有些诗是从身边琐事中引出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还有些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细节穿插起来。《春望》中,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处着眼,何等悲壮!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改从小处落笔,又是何等细腻!又如《北征》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整个国家的变化。在纵论国家大事之中,插入一段关于儿女衣着的细节描写,用这个真实的细节反映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
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写安史之乱的古体诗,但虚实的处理不同。《古风》大半是写游仙,最后四句才写到安史之乱,也似乎不甚着力。但它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诗人的忧虑和悲愤也流露在字里行间。《悲陈陶》则围绕着陈陶战役,官军、安史军和长安人民三个方面都写到了,犹如用诗写成的通讯报道,真实而深挚,是典型的沉郁之作。
李白写诗往往在虚处用力,虚中见实。杜甫写诗则在实处用力,实中有虚。在虚处用力,妙在烘托。虚写好了,实可以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不粘不滞,显得飘逸。在实处用力,妙在刻画,在深入的刻画之中见出气魄,意象不浮不泛,显得沉郁。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材料二:
意象可分为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自然意象以自然景物为象,包括日月山川、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风雨阴晴等。社会意象以社会现象为象,包括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人物和人类生活景象,以及作为人类社会生活曲折反映的神仙鬼怪的景象等。诗歌中的意象是使用语言来表现的。这种语言不同于一般性的语言,可称之为意象性的语言。意象性语言是一种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象征性、拟喻性的语言。诗歌中,明月、江水、青松、翠竹、晚照、晴空、来鸿、去燕、宿鸟、鸣虫、三尺剑、六钧弓、清暑殿、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菱烟雨溪边晚钓之翁等,都是意象性的语言,也可说是意象。在这里,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意象是语言的内涵。
诗人写诗,常运用意象性的语言,构建某种意境,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凫雁满回塘”等都是意象,尤其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把六种形象性的词语(鸡声、茅店、月、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并列在一起,这些词语描述的形象,已不再只是事物的客观物象,而是融入了作者凄凉悲怆体验的意象了。诗人正是利用这些意象的组合,构成一种“道路辛苦、羁旅愁思”的意境。
(摘编自张得良《诗得意象自生光——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浅谈》)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杜二人不同的思想和性格决定了二人不同的诗歌风格,李诗飘逸,杜诗沉郁。
B.杜甫的一些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记游诗,可以作为地理研究的辅助资料。
C.意象包括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人物是社会意象的一部分。
D.诗人写诗运用意象性的语言构建某种意境,其目的就是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严羽认为,在意象的运用上,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说法准确恰当。
B.在意象虚实的处理上《古风(其十九)》和《悲陈陶》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C.诗歌中的语言是意象性语言,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象征性、拟喻性等特点。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把六种意象并列在一起,构成了一种凄凉悲怆的意境。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把急风、高天、猿鸣、清渚、白沙、飞鸟六种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了肃杀凄凉的意境,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B.“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通过江水、枫叶、荻花等意象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意境,表达诗人的离愁别绪。
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厌恶。
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塑造了周瑜这一人物意象,表现其儒雅风流的气度,表达了词人对周瑜的景仰之情。
4.李杜诗歌在意象运用上有哪些不同?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6分)
5.材料一通过对比李杜诗歌风格指出,杜甫擅长“从身边琐事引出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并在《北征》中“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整个国家的变化”。请结合这两首诗的具体内容,分析杜甫这种创作手法对当代青年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何启示。(4分)
【答案】
1.(3分)A 2.(3分)A 3.(3分)C
4.(6分)①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而杜诗的意象常取自现实生活。
②李诗从虚处入手,借助想象和夸张串联起表面看来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虚中有实。
③杜诗从实处着笔,借助细致描写把生活琐事和国计民生大问题有机结合,实中有虚。
5.(4分)启示一:个人命运与社会变革紧密相连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由“床头屋漏”“长夜沾湿”的个体困境,推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的宏愿,揭示个人苦难源于社会动荡(安史之乱),而解决之道在于社会整体改善。启示青年需跳出个人视角,将自身发展置于时代背景中审视。
启示二:微观叙事可折射宏观现实
《北征》中“妻子衣百结”“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等家庭细节,真实映照出战乱中民生凋敝的普遍性灾难。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启示青年:观察日常生活细节是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个体经历可成为洞察时代的窗口。
启示三:个体担当推动社会进步
杜诗在暴露社会矛盾的同时,始终渗透着“穷年忧黎元”的济世情怀(如《茅屋》结尾的自我牺牲精神)。这启示青年:个人对社会的关切与行动(如关注民生、参与公益),是连接个体价值与社会发展的关键纽带。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李杜二人不同的思想和性格决定了二人不同的诗歌风格”错,根据原文 “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取决于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上”可知,形成二人诗歌风格不同的决定性原因除了思想、性格的不同之外,还有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严羽认为……说法准确恰当”错,根据原文“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可知,“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是前人的说法,并非是严羽的看法;另外这个说法未必确切,所以“说法准确恰当”错。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厌恶”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二的观点。由原文“在这里,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意象是语言的内涵”“诗人写诗,常运用意象性的语言,构建某种意境,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可知,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诗人通过运用意象性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而“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并没有出现意象性的语言来表达作者情感,所以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使用。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材料一第二段“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用一些表面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拼接成具有浓烈艺术效果的图画”“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写出了李白诗歌的意象多来自历史,神话、梦境,常常是超越现实的,而且大多使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写意象,虚中有实。
材料一第三段“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波澜。杜甫写诗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局的问题上”,写出了杜甫诗歌的意象多来自与现实生活,手法上常常使用细节描写,实中有虚。
综上内容,可以简要概括为两点不同。第一,取材的不同。李诗的意象来源于历史,神话、梦境,常常是超越现实的,而杜诗的意象常取自现实生活。第二,着笔点和手法不同。李诗从虚处入手,借助想象和夸张串联起表面看来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虚中有实。杜诗从实处着笔,借助细致的描写把生活琐事和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有机结合,实中有虚。
5.本题聚焦诗歌的现实启示价值,要求从杜甫的创作手法中提炼对当代青年有指导意义的认知。
答案紧扣材料一明确提及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北征》两首代表作(避免例证偏差);
启示提炼严格对应杜诗“由个体到社会”的核心手法(如《茅屋》的推己及人,《北征》的细节映射全局)。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截击
孙犁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我们从小屋里走出来,看了看吴召儿姑家的庄园。这个庄园,在高山的背后,只在太阳刚升上来,这里才能见到光亮,很快就又阴暗下来。东北角上一洼小小的泉水,冒着水花,没有声响。一条小小的溪流绕着山根流,也没有声响,水大部分渗透到沙土里去了。这里种着像炕那样大的一块玉蜀黍,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豆,周围是扁豆,十几棵倭瓜蔓,就奔着高山爬上去了!在这样高的黑石山上,找块能种庄稼的泥土是这样难,种地的人就小心整齐地用石块把地包镶起来,恐怕雨水把泥土冲下去。奇怪!在这样少见阳光、阴湿寒冷的地方,庄稼长得那样青翠,那样坚实。玉蜀黍很高,扁豆角又厚又大,绿得发黑,像说梅花调用的铁响板。
吴召儿出去了,不久,她抱回一捆湿木棍:“我一个人送一把拐杖,黑夜里,它就是我们的眼睛!”
她用一把锋利明亮的小刀,给我们修着棍子。这是一种山桃木,包皮是紫红色,好像上了油漆,这木头硬得像铁一样,打在石头上,发出铜的声音。
这半天,我们过得很有趣,差不多忘记了反“扫荡”。
当我们正要做下午饭,一个披着破旧黑山羊长毛皮袄、手里提着一根粗铁棍的老汉进来了,吴召儿赶着叫姑父。老汉说:“昨天,我就看见你们上山来了。”
“你在哪儿看见我们上来呀?”吴召儿笑着问。
“在羊圈里,我喊你来着,你没听见!”老汉望着内侄女笑,“我来给你们报信,山下有了鬼子,听说要搜山哩!”
吴召儿说:“这么高的山,鬼子敢上来吗?我们还有手榴弹哩!”
老汉说:“这几年,这个地方目标大了,鬼子真要上来了,我们就不好走动。”
这样,每天吴召儿就拉我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
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天上的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从山顶可以看见山西的大川,河北的平原,十几里、几十里的大小村镇全可以看清楚。
这一夜下起大雨来,雨下得那样暴,在这样高的山上,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风狂吹着,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
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我们紧挤着躺在下面,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
吴召儿说:“这是暴雨,一会儿就晴的,你害怕吗?”
“要是我一个人我就怕了,”我说,“你害怕吧?”
“我一点儿也不害怕,我常在山上遇见这样的暴雨,今天更不会害怕。”吴召儿说。
“为什么?”
“领来你们这一群人,身上负着很大的责任呀,我也顾不得怕了。”
她的话,像她那天在识字班里念书一样认真,她的话同雷雨闪电一同响着,响在天空,落在地下,永远记在我的心里。
一清早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说:“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
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他们从吴召儿姑父的羊圈那里翻下,转到大黑山来。我看见老汉仓皇地用大鞭把一群山羊打得四散奔跑,一个人登着乱石往山坡上逃。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叫姑父带你们转移,我去截兔崽子们一下。”
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
我喊:“红棉袄不行啊!”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节选自《吴召儿》,有删改)
文本二:
孙犁的作品伴随了我这一代人的成长。当我一再重读孙犁先生的作品时,那些女孩子们——年轻的、美好的、鲜亮的生命,有如初春的平原上绯红的朝霞,就会被重新召唤出来,让人惦记,让人怀念。我怀念水生嫂、吴召儿、妞儿们,那是因为,她们身上有孙犁先生一生所信仰和追寻的“美好的东西”。孙犁先生不大写战争的残酷,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也不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刻意雕镂,而是运用类似中国写意画的技法来书写抗日战争时期坚忍乐观的中国军民。那些女孩子们,就是孙犁心目中人民的代表,“美”与“善”的化身。
作为晚辈,我受到过孙犁先生的恩泽。1982年夏,我发表了短篇小说《哦,香雪》,并未引起太大反响。我将载有这篇小说的《青年文学》杂志寄给孙犁先生,先生回信中说:“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我也写过一些女孩子,哪里有你写得好!”那是1982年冬,及至1983年春,《哦,香雪》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
(节选自铁凝《怀抱着胸中那一簇火焰——孙犁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描写吴召儿姑家的庄园,既是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也是在暗示人们抗日的原因是要保卫自己的家园。
B.小说主要塑造了吴召儿这一人物形象,平时像劳动人民一样淳朴、善良,战斗发生时又像革命战士一样英勇、无畏。
C.雨夜放哨交谈,显示吴召儿在恶劣的环境下已经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抗日战士。
D.文章结尾并没有直接写明战争的结局,而是只能听到“手榴弹爆炸的声音”,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悬念。


展开余下试题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吴召儿做拐杖、姑父报信、雨夜放哨等情节,看似与“截击”无关,实则环环相扣,都是在为后文“截击”作铺垫。
B.小说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详细描述吴召儿的姑父,塑造出一个支持革命的勇敢机智的群众形象。
C.虽然作品以残酷战争为题材,作者却选取一位美丽、活泼、勇敢的年轻女性作为主人公,给血与火的战争增添了浪漫气息。
D.这篇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叙事,讲述“我”在反“扫荡”时所目睹的吴召儿的故事,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8.小说中红棉袄对吴召儿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孙犁的小说有“革命历史的诗意书写,战争年代的纯美绝唱”的美誉,因而又被人称为“诗化小说”。请结合两段选文和课文《百合花》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诗化小说”的理解。(6分)
【答案】
6.(3分)C 7.(3分)B
8.(4分)①以反穿红棉袄,写出吴召儿的活泼、机智。
②将红棉袄比作火花,突出吴召儿的勇敢、热情。
9.(6分)①环境描写:侧重自然环境的描写,且多清新质朴。无论是选文还是《百合花》,都通过多处自然环境描写来营造诗意美。
②情节安排:淡化情节,叙事节奏缓慢,以散文式笔调叙事。虽然都写战争,但是两文都较少涉及正面战场的描写,而把重心放在战争之外的生活场景上面,平静祥和。
③人物塑造:人物形象多正面美好,运用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富有诗意。两文的主要角色都是可爱、美丽、勇敢、坚定的,有利于凸显主旨。
④语言风格:具有强烈的抒情意味,蕴含诗意。选文中描写雨夜放哨与《百合花》中描写中秋月夜,都用大量修辞手法,使文章具有意象美、诗意美。
⑤主题思想:多弘扬人性的和谐与美好。选文旨在表现人民保卫家园的英勇无畏,《百合花》旨在表现军民鱼水情的美好纯粹,都是在弘扬美好的人性。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显示吴召儿在恶劣的环境下已经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抗日战士”错误,结合原文“我一点儿也不害怕,我常在山上遇见这样的暴雨,今天更不会害怕”“领来你们这一群人,身上负着很大的责任呀,我也顾不得怕了”“你去集合人,叫姑父带你们转移,我去截兔崽子们一下”“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可知,吴召儿形象是奋起抗日的百姓形象,不是“已经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抗日战士”,她还在不断地成长中。选项“已经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抗日战士”过于拔高。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B.“小说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详细描述吴召儿的姑父”错误,结合原文“当我们正要做下午饭,一个披着破旧黑山羊长毛皮袄、手里提着一根粗铁棍的老汉进来了,吴召儿赶着叫姑父”“老汉说:‘昨天,我就看见你们上山来了’”“‘在羊圈里,我喊你来着,你没听见’老汉望着内侄女笑,‘我来给你们报信,山下有了鬼子,听说要搜山哩’”“老汉说:‘这几年,这个地方目标大了,鬼子真要上来了,我们就不好走动’”可知,文本中对吴召儿姑父的描写相对简略,并非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进行详细描述,文段中也没有心理刻画。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物象作用的能力。
结合原文“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可知,此时吴召儿要去截击扫荡的日军,因为穿了红棉袄目标太大,所以就把棉袄翻过来穿,体现她的机智和灵活。
结合原文“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 可知,这是一处吴召儿截击扫荡的日军,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时的描写,隐隐露出的红棉袄像一朵朵的火花,在山间跳跃,形象地突出了她的热情与勇敢。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从环境描写的角度来看,小说开头对吴召儿姑家的庄园进行了描写,这里本来是一个“少见阳光、阴寒冷”的地方,但在作者笔下,“泉水,冒着水花”“小小的溪流绕着山根流”,一块块小小的农田里“庄稼长得那样青,那样坚实”,营造出清新明丽的意境。《百合花》开头就交代,恰逢中秋时节,雨过放晴,乡间小路湿滑,庄稼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也弥漫着香味,“我”调动触觉、视觉、味觉三种感官,去品味、欣赏乡村清新静谧可爱的图景。尽管有敌人冷炮的轰鸣,提醒我们这是战争时期,但战争的残酷和形势的严峻构成的阴郁沉重,被极大地挤压浓缩,似乎已为这恬适静美的田园风貌洗涤净化掉了。两处想象通讯员在老家生活时的景致描绘尤为突出,使得小说的诗歌意境更加得到强化。除此之外,小说中还有三处关于月亮的描写,分散在小说中间和尾部,它们彼此隐隐地相互照应着。无论是选文还是《百合花》,都通过多处自然环境描写来营造诗意美。
②从情节安排的角度来看,小说先写了吴召儿给“我们”准备拐杖,然后写了“我们正要做下午饭”时姑父来报信,提到姑父在羊圈时看到吴召儿的情节;接着写“我”和吴召儿放哨时谈论山里的暴雨;再写发现敌人时姑父赶着羊逃,吴召儿去截击敌人……全文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而是以乡村日常生活为主体,而且这些生活充满了生活气息,带着温情,这就淡化了小说中的战争的气氛。《百合花》没有正面描写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而是以敌后的前沿包扎所为背景,以一个女性文工团成员的视角切入战争叙事,选取的几个场景,表现了军民之间的深厚感情。两文都较少涉及正面战场的描写,而把重心放在战争之外的生活场景上面,平静祥和。
③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看,主人公吴召儿是一个农村女青年,故事发生在鬼子大扫荡时期,吴召儿当时生活在“少见阳光、阴寒冷”的山中,带领一群战士反扫荡,虽然时时面临危险,自然环境恶劣,但她无论是对亲人还是对战士们都有说有笑,活泼热情;而且她面对敌人丝毫不畏惧,说“鬼子敢上来吗?我们还有手榴弹哩”,敌人进攻时,她让战士们转移,自己挺身而出截击敌人,可见这是一个勇敢乐观的女英雄形象。《百合花》中的新媳妇、小通讯员、“我”都很年轻,且充满着生活的热情,对当时的战斗形势有着正确的态度,并积极投身到社会的洪流之中,特别是小通讯员、新媳妇,腼腆质朴、理性谨慎、顾全大局,人物形象含蓄内敛、淳厚质朴。两文的主要角色都是可爱、美丽、勇敢、坚定的,有利于凸显主旨。
④从语言风格的角度来看,用散文诗的语言来写小说,是孙犁创作的一个特点。他的小说语言简洁、优美,富于诗情画意,本文也是如此,如“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我们紧挤着躺在下面,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等,把恶劣的自然环境描写得充满诗意。《百合花》的语言清新质朴,如写小通讯员,“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皮腰带上的扣眼”,一个“飞”字将小通讯员的腼腆内敛充分表现了出来。如写“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作者不再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2025年秋季”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