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  2025-07-22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广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逐题解
广信中学2024级高一第一次阶段测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
为了解藜麦的种植情况,我去了秘鲁科尔卡山谷,这里在印加时代以前就得到了开垦。藜麦是一种美丽的作物,拥有深红色或金黄色的巨大种球。在安第斯山的这片区域,人们在梯田上同时种植藜麦以及当地特有的玉米和马铃薯品种。“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农民非常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她还解释了另一个好处。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利马人终于开始尊重我们这些高原人和我们的传统了。”玻利维亚西南部有一片遥远而不适合居住的区域,那里到处都是盐湖和休眠火山。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麦资金支持的当地急需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千百年来勉强能够养家糊口的自耕农开始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投资。我在2017年4月听到的玻利维亚人对于该作物的唯一抱怨是,日益增长的供给正在拉低价格。玻利维亚的藜麦种植面积增长了两倍多,从2007年的5万公顷增长到2016年的18万公项。马克•贝勒马尔后来对我说:“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因为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在风景如画的科尔卡山谷,当太阳落山时,我问杰西卡,欧洲和北美的消费者是否应该为吃掉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的食物而感到内疚。我可以猜到答案,但我想听到当地人的亲口否认。“相信我,”杰西卡笑道,“我们有许多藜麦。”


浏览完整试题乍一看,这一关于食物热潮、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忧虑的事件讲述了谎言被揭穿的过程。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在这个例子中,新闻工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他们由衷地为一个贫困群体感到担忧,害怕狂暴的全球贸易风潮会危及这一群体的利益。我们很早就知道这一点:每个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不过,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些真相为沟通者提供了多大的灵活性。很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我将它们称为“竞争性真相”。
(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藜麦适合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食用,并且由于其营养均衡,被美国宇航局认为是宇航员食物的理想之选。
B. “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中的“此”,指的是被国外需求推高的藜麦价格给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人造成伤害这一说法。
C. 藜麦的大面积种植,不仅让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且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
D. 作者认为,尽管一些媒体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的做法值得商榷,但是其出发点却不是恶意的,他们为当地的贫困居民感到担忧。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当一起事件超出了我们直接观察的范围时,有些人会根据他人提供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判断,生成对该事件的看法。
B. “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可能是因为市场对藜麦的需求量不再大幅增加,而藜麦的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供给日益增长。
C. “每个新手辩论者”“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可见有些“沟通者”会选择有助于推进个人意图的真相,而这种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D. 从藜麦事件可以发现,一组片面的事实编织在一起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而这场良心危机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粮食优先”智库的工作人员塔尼娅•科森在谈到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时表示:“坦率地说,他们厌倦了藜麦,因此开始购买其他食物。”
B. 加拿大《环球邮报》一则新闻的标题为“你对藜麦的爱越深,你对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的伤害就越深”。
C. 制片人迈克尔•威尔科克斯专门为这个问题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他说:“我见过一些反对食用藜麦的文字评论,实际上,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
D. 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员埃文•戴维斯指出:“事实上,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谎言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
4. 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
5. 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请根据文本概括。
【答案】1. C 2. D 3. A
4. ①《独立报》通过片面的事实和数据,称藜麦价格的上涨使玻利维亚人吃不起藜麦了;②《纽约时报》直接援引他人研究,得出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的结论;③《卫报》和《独立报》使用具有明显倾向性的标题强调藜麦价格上涨对藜麦种植者造成的伤害。
5. ①借助名家观点与事实论据加以批判,比如第二段引出马克•贝勒马尔等人的质疑,引用相关经济学家的调查论证,用事实反驳报道中的错误信息;②借助实地考察的真相加以批驳,比如第三段用亲自调查时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反驳报道中的错误信息;③借助常规逻辑认知加以批判,比如最后一段以新手论辩与犯错误小学生的自我辩护的技巧进行类比,批判报道中的“竞争性真相”。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错,原文“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可见是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错,原文“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可见是“可能”会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选项犯了或然变必然的错误。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二段观点是: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
A.表明是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想吃点别的东西导致藜麦消费量的下降,而不是藜麦价格的上涨,直接支撑了第二段的观点。
B.说 是藜麦价格的上涨会对当地人造成伤害。与第二段的观点相悖。
C.说的是“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可以用来支撑第三段的观点,与第二段的观点关联不大。
D.可以用来支撑“竞争性真相”的相关观点。与第二段的观点无关。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答题区间,由题干中“西方媒体在报道时”可确定答题区间为第一段;其次要理解“竞争性真相”这一概念的含义。即第四段中的“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而这些“方式”在上文中有所体现,如“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等。
然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思考:第一段所涉及的西方媒体的报道通过哪些方式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比如《独立报)以“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这一片面的事实和数据,得出“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有侈品”这一结论;
《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得出“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的结论;


展开余下试题《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独立报》用“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这一具有明显情感倾向的标题来强调黎麦价格上涨对黎麦种植者造成的伤害。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该文探究的核心问题,即西方媒体在关于玻利维亚和秘鲁藜麦生产和消费的报道中大量使用“竞争性真相”,使读者产生误会甚至引发良心危机。
第一段列举西方媒体的报道,提出问题。
第二段先提出质疑的观点,“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然后结合经济学家的相关调查,“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得出恰当的结论,“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
第三段则重点探讨了“我”的实地考察,以事实说话,使得阐释更具有科学依据:一方面指出其他地区的人食用藜麦给当地人带来了好处“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另一方面指出当地人并不缺少藜麦,向导说“我们有许多藜麦”。
最后一段进一步指出“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意在强调片面地使用“竞争性真相”会造成更多的伤害,作者在此处用“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的常规逻辑认知进行类比论证,批判报道中的“竞争性真相”。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给儿子
陈 村
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
火车430公里,一直坐到芜湖。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比长江更亲切的河了。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
你走下江堤,花一毛钱去打票,坐上渡船。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
你从跳板走上岸,顺着被鞋底和脚板踩硬踩白的大路,走半个小时。你能看到村子了。狗总是最先跳出来的。你可以在任何一家的门口坐下,要口水喝。主人总是热情的,而狗却时刻警惕着。也许会引来它的朋友们,纷纷表示出对你的兴趣。你要沉住气。
你谢过主人,再别理狗的讹诈,去河边寻找滩船。如果你运气好,船上只有一两个客,你就能躺在舱里,将头枕着船帮,河水拍击船底的声音顿时变得很重。船在桨声中不紧不慢地走。双桨“吱呀吱呀”的,古人说是“欸乃”,也对。怎么说怎么像。
板桥就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你沿着大埂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河滩如没被淹,一定有放牛的。你走过窑场就不远了。可以问问人,谁都愿意回答你,也许还会领你走一段,把咄咄逼人的狗子赶开。走到你的腿有点酸了,那就差不多到了。
走下大埂,沿着水渠边的路走。你走过一座小桥,只有一条石板的桥就是进村了。我曾写过它。这时,你抬起头,会发觉许多眼睛在看着你。
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
儿子,你得找和你父亲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才记得。
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他们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他们会告诉你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你跟他们一起笑吧,确实值得笑上一场。
你们谈到黑了,会有人请你吃饭。不必客气,谁先请就跟谁去。能喝多少喝多少,能吃多少吃多少,这才像客人。天黑了,他们会留你住宿。他们非常好客。
儿子,你去找找那间草屋。它在村子的东头,通往晒场的路边,三面环水。你比着照片,看它还像不像当年。也许那草屋已经不在了,当年它就晃晃的,想必支撑不到你去。也许,那里又成了一片稻田。
晚上,你到田间小路上走走。你边走边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感受会深深的。风吹来暖暖的热气,稻穗在风中作响。一路上,有萤火虫为你照着。
假如你有胆量,就到村东头的大坟茔去。多半会碰上“鬼火”,也就是磷火。你别跑,你坐在坟堆上,体会一下死的庄重和沉默。地下的那些人也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繁殖。他们也曾埋葬过他们的祖先。①你会捉摸到一点历史感的,这比任何教科书都有效。
住上几天,你就熟悉村子了。男人爱理干干净净的发式,两边的头发一刀推净,这样头便显得长了。顶上则是长长的头毛,能披到眼睛,时而这么一甩,甩得很有点味道。
我喜欢见他们光着上身光着脚的样子。皮肤晒成了栗色,黑得发亮发光,连麦芒都刺不透它。他们不是生来这样的。和他们一起下河,你就知道,他们原先比你还白。现在,他们和你的祖先一样黑了。和你父亲当年一样黑。你要是下田,就和你一样黑。
下田去吧,儿子。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恨不得把腰扔了。你的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你挑起担子,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你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你去握一握大锹,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工具越原始就越扔不了,像锤子,像刀,总要的。你得认识麦子,稻子,玉米,高粱,红薯。它们也是扔不了的。你干累了,坐在门边,看着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你听着杵声,感觉着太阳渐渐收起它的热力。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
那一层层茅草铺就的屋顶,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那牛,那狗。那威力无比的太阳。
②你会爱的。
你就这样住着,看着,干着。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当然,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③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自己去找。
当你离开板桥的时候,人们会送你。你是不配的,儿子。你得在晚上告别,半夜就走。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
要是凑巧,你可以带条狗崽子回来。找条有主见的。开始,也许它有点想家。日子长了,你们能处好。你会发觉,为它吃点辛苦是值得的。
也就是这些话了,儿子。你得去,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去。④我不知道究竟会怎样。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
1984.8.5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部分,父亲想象儿子上大学后会像时髦青年一样爱旅游,由此切入长大成人和出门旅行这两个关联话题。
B. 儿子在渡船上会邂逅许多陌生人,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


展开余下试题C. 父亲设想儿子一路上常会遇到狗,并建议儿子离开时带走一条狗,可见狗应是父亲当年乡村生活中难忘的一部分。
D. 儿子的板桥之旅除了坐车乘船,还需步行走过许多路,如江堤、大路、大埂、渠边小路、石桥等,带有较浓的寻访意味。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你会捉摸到”的那种“历史感”,也正是“我”当年的经验和感悟。
B. 句子②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就更强烈。
C. 句子③中的“飘”,是年轻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
D. 句子④表达出的不确定,与前文多处“你会”“你得”表现出的笃定形成了张力。
8. “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
9.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答案】6. B 7. C
8. ①写出干农活的劳累和辛苦,感悟到我们有可以干很多事的潜能,人生要能承受生活之重;
②由有些农活可能干不了,体悟到我们的局限,我们并非全能;
③写出了生活中有些东西是不能丢的,需要一直传承和延续;
④感悟生活的美好和大地的仁慈,感悟到对生活的热爱。

9. 甲组答案示例:  
①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
②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
③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我。  
乙组答案示例:  
①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②其表现就是,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
③那么河流究竟意味着什么?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的思索。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
B.“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错误,结合“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分析可知,父亲是想让儿子观察人生百态,告诉儿子他们没有坏意,不是教儿子如何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C.“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错误。结合“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当然,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分析可知,此处的“飘”指的是不懂生活的意义而产生不切实际的生活态度,不是“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结合“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恨不得把腰扔了。你的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分析可知,作者由此写出干农活的劳累和辛苦,感悟到我们有可以干很多事的潜能,人生要尽力而为,要能承受生活之重;
结合“你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分析可知,作者由此感悟到有些农活我们可能干不了,体悟到我们的局限,我们并非全能,做事要量力而行;
结合“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它们也是扔不了的”分析可知,作者由此写出了生活中有些东西是不能丢的,需要一直传承和延续;
结合“坐在门边,看着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分析可知,作者由此感悟生活的美好和大地的仁慈,感悟到对生活的热爱。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甲组:围绕“未来•回忆•成长”三个词选取本文的相关内容进行评析。
未来:结合“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分析可知,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
回忆:结合“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他们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他们会告诉你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等内容分析可知,本文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
成长:结合“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自己去找”分析可知,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想通过本文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用心感悟生活,在其中找到自我。
乙组:围绕“河流”从相关的几个方面,选取本文的相关内容进行评析。
结合“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比长江更亲切的河了”“河水拍击船底的声音顿时变得很重”“你就这样住着,看着,干着。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等内容可知,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作者的好多记忆和生活感悟都和河流有关。
结合“你沿着大埂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那一层层茅草铺就 屋顶,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等内容分析可知,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
结合“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等内容分析可知,从主题上看,河流既是人们的得生活环境,也是自然风景,它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对生活生命的思索。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广东省肇庆”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