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主持人:30多年前,您还是一个偏僻农村的教师,后来,正是您推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杂交水稻,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我想,您的探索之路,一定充满艰辛吧? 袁隆平:唉,几十年了,其间遇到的困难、挫折、失败,真是一言难尽!我的工作地点主要在试验田,常常要到田里去察看,打雷、刮风、下雨时我也去,去观察稻子倒伏不倒伏,观察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 主持人:听说,您每天都骑着摩托车去稻田观察,从1979年至今,已经骑坏了八九辆车。除了能吃苦以外,搞科学研究还有什么是最重要的? 袁隆平:我认为,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创新,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 (摘编自《袁隆平访谈录》) 材料三: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通过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培训国际班以及出国讲学等方式传授技术,已经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现在杂交水稻已经种到了非洲等国家,并在当地不断创造出高产纪录。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2020年11月2日,位于湖南省衡南县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基地迎来晚稻测产,测得晚稻平均亩产为911.7公斤。加上衡南基地此前早稻测产,杂交稻突破亩产1500公斤的目标,再次打破杂交水稻单产纪录。袁隆平听到测产结果后说,下一步目标,向全省、全国水稻产区推广,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新的贡献。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先生这样评价袁隆平:“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摘编自《东方评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袁隆平身体力行,在教学中,他经常走出课堂,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这为他攻克“杂交水稻”这一难题打下了基础。 B. 袁隆平认为我国每年都在减少耕地面积,可是人口仍在递增,这进一步促使他潜心杂交水稻研究,并始终把产量放在第一位。 C. 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采用开办培训班和出国讲学等方式向外国传授技术,为世界上多个发展中国家培养了杂交水稻技术人才。 D. 2020年,中国在水稻研究上又有好消息,湖南衡南杂交水稻试验示范基地的晚稻测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再次打破水稻单产纪录。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年轻时的袁隆平对大自然及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他义无反顾地跳进了“农门”。 B. 袁隆平熟悉国外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他所做的无性杂交、环境影响等试验,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 C. 在对待科学研究的问题上,袁隆平始终秉持了创新精神,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 D. 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用其名字命名了小行星(8117),使其成为国际上广为人知的科学家。 3. 下列对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与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两者都以事写人,选取了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相关的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形象,都有序地展现出人物品质。 B. 《喜看稻菽千重浪》介绍了袁隆平边理论联系实际边教学边试验的特点。材料一突出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艰辛过程。 C. 《喜看稻菽千重浪》通过小标题和采访过程中的亲身感受来表现人物。材料一从小事和细节入手通过人生经历来塑造人物。 D. 作为人物通讯和人物传记,两则材料都基于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客观、严谨地陈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4. 袁隆平作为科学家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 5. 以上三则材料都与袁隆平院士有关,三者的写作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D 2. C 3. B 4. ①刻苦钻研(吃苦耐劳);②勤于实践;③勇于创新;④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团结精神;⑤为国为民为全人类谋利益。 5. 材料一:侧重展现袁隆平的教学生涯与杂交水稻的科研活动,用事件来塑造人物形象和品质。 材料二:侧重介绍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起因和实践探索中的艰辛,在对话中体现人物的思考和优秀品质。 材料三:侧重交代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世界的影响,用概括的语言体现人物的精神高度。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湖南衡南杂交水稻试验示范基地的晚稻测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错误。由材料三“2020年11月2日,位于湖南省衡南县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基地迎来晚稻测产,测得晚稻平均亩产为911.7公斤。加上衡南基地此前早稻测产,杂交稻突破亩产1500公斤的目标,再次打破杂交水稻单产纪录”可知,应是“晚稻和早稻测产相加突破1500公斤”。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A.“在全家人 大力支持下”错误。结合原文“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可知,没有得到父亲的大力支持。 B.“他所做的无性杂交、环境影响等试验,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错误。由原文是“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可知,“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的是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而不是“他所做的无性杂交、环境影响等试验”。 D.“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用其名字命名了小行星(8117)”错误,强加因果。由原文“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可知,文章并未提到命名原因。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两文内容表述正好相反。材料一最后一段总结说“在19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边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一边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可见材料一突出他边教学边试验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喜看稻菽千重浪》主要写“在1960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突出他培育杂交水稻的艰辛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