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  2025-07-22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第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保密★启用前
2024-2025学年度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考试时间:150分钟 2024.1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涌现出了一位攻下“杂交水稻”难题的科技新星,他就是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袁隆平高中毕业后,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成了全家议论的焦点。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袁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母亲尊重袁隆平的选择,经过协商最后决定让他自己做主,于是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了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大学毕业后,袁隆平到湖南安江农技任教。袁隆平教学十分认真,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在教普通植物学时,他下苦功夫,为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他刻苦磨练徒手切片技术。几百次,上千次……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在备课中,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他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
1959年,是袁隆平进入“而立”之年。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党的10年教育,使我明确了人生真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和义务。
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但只得到一些奇花异果,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这引起他的沉思,他决心另辟蹊径。
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知识,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而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从1964年在稻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就是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
1970年11月,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奉献出来。
在19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边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一边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
(摘编自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有删改)
材料二:
主持人:您的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请问是什么促使您从事这项研究的呢?
袁隆平:我们现在13亿人口,人均大概一亩三分地;到2030年可能达到16亿人口,人均就只一亩地。我们要修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城市要扩大,还要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每年减少几百万亩耕地,可是人口每年增加1000多万,这是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中国人能不能养活自己?所以,我们始终把产量放在第一位,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浏览完整试题主持人:30多年前,您还是一个偏僻农村的教师,后来,正是您推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杂交水稻,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我想,您的探索之路,一定充满艰辛吧?
袁隆平:唉,几十年了,其间遇到的困难、挫折、失败,真是一言难尽!我的工作地点主要在试验田,常常要到田里去察看,打雷、刮风、下雨时我也去,去观察稻子倒伏不倒伏,观察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
主持人:听说,您每天都骑着摩托车去稻田观察,从1979年至今,已经骑坏了八九辆车。除了能吃苦以外,搞科学研究还有什么是最重要的?
袁隆平:我认为,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创新,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
(摘编自《袁隆平访谈录》)
材料三: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通过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培训国际班以及出国讲学等方式传授技术,已经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现在杂交水稻已经种到了非洲等国家,并在当地不断创造出高产纪录。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2020年11月2日,位于湖南省衡南县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基地迎来晚稻测产,测得晚稻平均亩产为911.7公斤。加上衡南基地此前早稻测产,杂交稻突破亩产1500公斤的目标,再次打破杂交水稻单产纪录。袁隆平听到测产结果后说,下一步目标,向全省、全国水稻产区推广,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新的贡献。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先生这样评价袁隆平:“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摘编自《东方评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袁隆平身体力行,在教学中,他经常走出课堂,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这为他攻克“杂交水稻”这一难题打下了基础。
B. 袁隆平认为我国每年都在减少耕地面积,可是人口仍在递增,这进一步促使他潜心杂交水稻研究,并始终把产量放在第一位。
C. 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采用开办培训班和出国讲学等方式向外国传授技术,为世界上多个发展中国家培养了杂交水稻技术人才。
D. 2020年,中国在水稻研究上又有好消息,湖南衡南杂交水稻试验示范基地的晚稻测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再次打破水稻单产纪录。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年轻时的袁隆平对大自然及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他义无反顾地跳进了“农门”。
B. 袁隆平熟悉国外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他所做的无性杂交、环境影响等试验,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
C. 在对待科学研究的问题上,袁隆平始终秉持了创新精神,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
D. 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用其名字命名了小行星(8117),使其成为国际上广为人知的科学家。
3. 下列对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与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两者都以事写人,选取了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相关的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形象,都有序地展现出人物品质。
B. 《喜看稻菽千重浪》介绍了袁隆平边理论联系实际边教学边试验的特点。材料一突出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艰辛过程。
C. 《喜看稻菽千重浪》通过小标题和采访过程中的亲身感受来表现人物。材料一从小事和细节入手通过人生经历来塑造人物。
D. 作为人物通讯和人物传记,两则材料都基于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客观、严谨地陈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4. 袁隆平作为科学家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
5. 以上三则材料都与袁隆平院士有关,三者的写作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D 2. C 3. B
4. ①刻苦钻研(吃苦耐劳);②勤于实践;③勇于创新;④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团结精神;⑤为国为民为全人类谋利益。
5. 材料一:侧重展现袁隆平的教学生涯与杂交水稻的科研活动,用事件来塑造人物形象和品质。
材料二:侧重介绍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起因和实践探索中的艰辛,在对话中体现人物的思考和优秀品质。
材料三:侧重交代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世界的影响,用概括的语言体现人物的精神高度。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湖南衡南杂交水稻试验示范基地的晚稻测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错误。由材料三“2020年11月2日,位于湖南省衡南县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基地迎来晚稻测产,测得晚稻平均亩产为911.7公斤。加上衡南基地此前早稻测产,杂交稻突破亩产1500公斤的目标,再次打破杂交水稻单产纪录”可知,应是“晚稻和早稻测产相加突破1500公斤”。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A.“在全家人 大力支持下”错误。结合原文“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可知,没有得到父亲的大力支持。
B.“他所做的无性杂交、环境影响等试验,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错误。由原文是“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可知,“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的是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而不是“他所做的无性杂交、环境影响等试验”。
D.“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用其名字命名了小行星(8117)”错误,强加因果。由原文“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可知,文章并未提到命名原因。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两文内容表述正好相反。材料一最后一段总结说“在19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边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一边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可见材料一突出他边教学边试验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喜看稻菽千重浪》主要写“在1960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突出他培育杂交水稻的艰辛过程。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概括人物品质的能力。
由材料一“他刻苦磨练徒手切片技术。几百次,上千次……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材料二“我的工作地点主要在试验田,常常要到田里去察看,打雷、刮风、下雨时我也去”“听说,您每天都骑着摩托车去稻田观察,从1979年至今,已经骑坏了八九辆车”,可概括出“刻苦钻研”“吃苦耐劳”。
由材料一“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材料二“我的工作地点主要在试验田,常常要到田里去察看”,可概括出“勤于实践”。
由材料一“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这引起他的沉思,他决心另辟蹊径”,材料二“我认为,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创新,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可概括出“勇于创新”。
由材料一“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奉献出来”,可概括出“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团结精神”。
由材料三“袁隆平听到测产结果后说,下一步目标,向全省、全国水稻产区推广,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新的贡献”“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通过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培训国际班以及出国讲学等方式传授技术,已经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现在杂交水稻已经种到了非洲等国家,并在当地不断创造出高产纪录”,可概括出“为国为民为全人类谋利益”。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材料一摘编自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可见这是一篇人物传记。先看材料一的内容,从袁隆平高中毕业选择“农门”,到大学毕业后,袁隆平到湖南安江农技任教,然后介绍他边教学边搞科研,“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而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从1964年在稻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就是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1970年11月,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可见材料一侧重展现袁隆平的教学生涯与杂交水稻的科研活动,侧重用事件来塑造人物形象和品质。
再看材料二,通过对话可知这是一篇人物访谈。由主持人的问题“请问是什么促使您从事这项研究的呢?”“您的探索之路,一定充满艰辛吧?”“除了能吃苦以外,搞科学研究还有什么是最重要的?”可知,材料二侧重介绍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起因和实践探索中的艰辛,在对话中体现人物的思考和优秀品质。
材料三摘编自《东方评论》,是一则消息。第一段交代了袁隆平对世界 影响,如“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通过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培训国际班以及出国讲学等方式传授技术,已经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第二段交代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的成就“杂交稻突破亩产1500公斤”“再次打破杂交水稻单产纪录”;第三段交代了国际上对袁老的评价,用概括的语言体现人物的精神高度,因为这是一篇新闻评论。
侧重点不同是因为文体不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哦,香雪(节选)
铁凝
①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她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缩起身子在铁轨上坐了下来。香雪感受过各种各样的害怕,小时候她怕头发,身上沾着一根头发择不下来,她会急得哭起来;长大了她怕晚上一个人到院子里去,怕毛毛虫,怕被人胳肢(凤娇最爱和她来这一手)。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向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②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有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今晚台儿沟发生了什么事?对了,火车拉走了香雪,为什么现在她像闹着玩儿似的去回忆呢?四十个鸡蛋也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爹不是盼望每天都有人家娶媳妇、聘闺女吗?那时他才有干不完的活儿,他才能光着红铜似的脊梁,不分昼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橱、板箱,挣回香雪的学费。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是哪儿来的流水声?她寻找着,发现离铁轨几米远的地方,有一条浅浅的小溪。她走下铁轨,在小溪旁边蹲了下来。她想起小时候有一回和凤娇在河边洗衣裳,碰见一个换芝麻糖的老头。凤娇劝香雪拿一件旧汗褂换几块糖吃,还教她对娘说,那件衣裳不小心叫河水给冲走了。香雪很想吃芝麻糖,可她到底没换。她还记得,那老头真心实意等了她半天呢。为什么她会想起这件小事?也许现在应该骗娘吧,因为芝麻糖怎么也不能和铅笔盒的重要性相比。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


展开余下试题③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香雪也要赶路了,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又用沾着水的手抿光被风吹乱的头发。水很凉,但她觉得很精神。她告别了小溪,又回到了长长的铁路上。
前边又是什么?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香雪又站住了,但她没有返回去,她想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们惊羡的目光,那些目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她弯腰拔下一根枯草,将草茎插在小辫里。娘告诉她,这样可以“避邪”。然后她就朝隧道跑去。确切地说,是冲去。
香雪越走越热了,她解下围巾,把它搭在脖子上。她走出了多少里?不知道。尽管草丛里的“纺织娘”“油葫芦”总在鸣叫着提醒她。台儿沟在哪儿?她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人,是迎着她走过来的人群。第一个是凤娇,凤娇身后是台儿沟的姐妹们。
香雪想快点跑过去,但脚为什么变得异常沉重?她站在枕木上,回头望着笔直的铁轨,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她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用手背抹净眼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茎,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声音是那样奔放、热烈;她们笑着,笑得是那样不加掩饰,无所顾忌。④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哦,香雪!香雪!
1982年6月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为下文描写香雪审视铅笔盒作铺垫。
B. 香雪多么盼望同学们会再三盘问铅笔盒,表现香雪有爱炫耀的虚荣心。
C. 香雪要告诉娘铅笔盒是一个宝盒子,体现她心中有了改变命运的想法。
D. 结尾处香雪举起铅笔盒迎着人群跑去,映衬出香雪克服困难后的欢愉。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写出四周旷野的环境,烘托出香雪在夜晚错过了车站时内心的担心、害怕。
B. 句子②写出月夜下柔美庄严的景色,衬托出香雪得到铅笔盒时内心的满足愉快。
C. 句子③写欢快流动的溪水,衬托出香雪想出换铅笔盒理由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D. 句子④写群山发出的回声,表现群山因人们为香雪一家提供的帮助而感动不已。
8. “今晚台儿沟发生了什么事”这个段落,写出香雪怎样的成长环境?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以“哦,香雪!香雪!”结尾,发出这共同的欢呼可以是古老的群山、香雪的小姐妹或香雪本人。请根据小说内容补写下面的语句,要求语言得体,突出每个角色的不同情感,每空字数不超过40字
①古老的群山会说:“哦,香雪!香雪!__________________”
②香雪的小姐妹会说:“哦,香雪!香雪!__________________”
③香雪自己会说:“哦,香雪!香雪!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6. B 7. D
8. ①从香雪父亲盼望有干不完的活儿,为香雪挣学费;母亲让她卖鸡蛋挣钱,表明香雪成长在勤劳、诚实、上进、淳朴的家庭环境里。
②从香雪朋友凤娇为她出主意等一件件小事,写出香雪成长于温馨和谐的环境中。
9. ①. 古老的群山会说:“哦,香雪!香雪!你独自走了这么长的夜路,可真不容易!真不愧是我们台儿沟的姑娘!” ②. 香雪的小姐妹会说:“哦,香雪!香雪!怎么这么晚才到家,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你都经历了些什么事呀?” ③. 香雪自己会说:“哦,香雪!香雪!这真是一次难忘的旅程。从今天起,相信自己将克服更多的阻碍,去往更广阔的天地!”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通过香雪夜归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乡村少女面对现代文明的复杂心绪。铅笔盒作为核心意象,既是物质文明的象征,也承载着香雪对知识的渴望与身份认同的焦虑。作者运用月光、群山等自然意象的拟人化描写,巧妙烘托人物心理变化——从恐惧到自信的成长历程。火车与台儿沟的空间对照,暗喻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结尾的群体呼应,既完成了香雪的心理蜕变,也赋予文本诗意的升华,展现了铁凝对乡村女性精神觉醒的独特观照。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 能力。
B.“表现香雪有爱炫耀的虚荣心”说法有误。香雪多么盼望同学会再三盘问铅笔盒,表现的是香雪对文具盒的喜爱,在同学面前的自尊。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句子的能力。
D.“表现群山因人们为香雪一家提供的帮助而感动不已”错误。结尾处的环境描写暗示主题,意在象征古老的大山终于慢慢被现代文明所唤醒,也热切地呼唤现代文明的到来。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作用,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①该段中,香雪想到“四十个鸡蛋也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爹不是盼望每天都有人家娶媳妇、聘闺女吗?那时他才有干不完的活儿,他才能光着红铜似的脊梁,不分昼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橱、板箱,挣回香雪的学费”,香雪母亲让她出去卖鸡蛋挣钱,她的父亲盼望有干不完的活儿,挣回香雪的学费,这一家人都在积极努力地以劳动追求美好生活,这说明香雪在勤劳诚实、积极上进的家庭环境里长大。
②该段中,香雪回忆“她想起小时候有一回和凤娇在河边洗衣裳,碰见一个换芝麻糖的老头。凤娇劝香雪拿一件旧汗褂换几块糖吃,还教她对娘说,那件衣裳不小心叫河水给冲走了”,可见她和凤娇一起劳动、成长,而且凤娇还会为她出主意,表明香雪成长在一个淳朴善良、和睦友善的社会环境里。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
①原文中多次提到群山对香雪的见证和回应,如“群山沉默着”“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说明群山是香雪成长的见证者,对她的勇敢和独立感到欣慰和骄傲。因此,对于古老群山的补写,可以考虑以一个长者的口吻,对其表示赞扬、肯定、关怀。
②原文中提到香雪的小姐妹们一起外出寻找深夜未归的香雪,“叫着香雪的名字,声音是那样奔放、热烈”,表现出她们对香雪的关心及其特殊经历的好奇,故可围绕对香雪坐火车经历以及带回铅笔盒的“奇遇”展开询问。
③原文中香雪的心理变化明显,从最初的害怕到后来的自信和满足,如“她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表明她虽然一开始有过害怕,但最终充斥内心的,是对自己成长的欣喜和对未来的期待。因此,对于她自己的补写,可从肯定、鼓励自我等角度出发。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白,字太白。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河南省周口”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