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虽然在现代社会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但单向的“孝”最终难以成为一种具有严格规范性的道德知识。慈、孝应当是共生的,而不宜是独存的,任何执着一方的主张都可能付之徒劳。 “代沟”通常指相邻两代人持有差异性较大的两套思想观念,导致双方沟通困难甚至出现隔阂。“代沟”的产生与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有关,但以伦理学作为视角去审视“代沟”,就会发现它实际指向了家庭价值观念输入的失败。它隐含了家长权威的失效。在传统家庭中,家长特别是父亲拥有本然的巨大权威,在权威的加持下,家长的价值观念教育有更大的概率被子女接受;当家长的价值观念与子女的价值观念发生冲突时,家长会更容易胜出。 需要指出的是,“代沟”本身是一个中性词,它只是客观的、兀自在那里存在着。如果现代家长还不适应手中的“大权”已经旁落,试图用一种强制的方式,甚至是逼迫的手段,让子女屈从于自己的种种观念,这时的“代沟”就成了一条弥漫着火药味的战壕。现代家长必须学会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即用一种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代沟”,对子女的所思所想给予充分的尊重,通过协商、沟通、对话达致互相理解。要知道,“代沟”是无法清除的,它只能去弥合、缝补。此消彼长,家长权威的削弱,亦反映出家庭伦理权威的代际下移。 (摘编自秦彤阳《儒家家庭伦理的现代境况》)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传统的稳定是教化权力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的有效保证,因为文化像是一张生活谱。 B. 家庭伦理“养恩—孝”结构,既有面向子女的“孝”的道德,又有面向父母的“慈”的道德。 C. 虽然先秦就非常重视和提倡“父慈子孝”,但整体而言,传统中国重视孝道、子道远甚于慈道、父道。 D. 文化的不稳定和社会变迁使家长的权威走向削弱,呈现出家庭伦理权威代际下移的现象。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教化权力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年长者对年幼者有强制教化的权力,“出则悌”就是证据。 B. 在某种意义上,“慈先孝后”可以这样理解:“慈”是“孝”的原因,“孝”乃“慈”的结果。 C. 在社会变迁中,人能依赖的是超出个别情境的原则,对此原则的应用,年幼者优于年长者。 D. 材料二画线句子中“明白事理”的含义是:不是一味地强调孝道、子道,也重视慈道、父道。 3. 下列传统伦理,不符合“养恩—孝”家庭伦理现代化要求的一项是( ) A. 父母慈而不解,则子妇顺。——[春秋]管子《形势解》 B. 父慈母爱室家之中,子乃孝顺。——[明]王袆《思亲赋》 C.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论语•微子(第十八)》 D. 父不慈则子不孝。——[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 4. 材料一所选文本语言准确严谨,又力求通俗。请举例分析。 5.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在乡土中国和现代中国两种环境中的“父为子纲”的各自看法。 【答案】1. A 2. C 3. C 4. ①准确严谨:如“教化权力的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得假定个稳定的文化”中的“必须得”一词准确而严谨地表达了“稳定的文化”对于教化权力的扩大的必要性。(又如“有时可以掩盖世代原则”中的“有时”,准确地说明长幼原则不是一直掩盖世代原则这一客观情况。 ②力求通俗:如“文化像是一张生活谱”使用比喻,将抽象的文化比作具体的“生活谱”,显得通俗易懂。(又如“我记得老师史禄国先生曾提示过我”“一个孩子用小名来称呼他的父亲”等句使用口语,通俗易懂。) 5. 在乡土中国,“父为子纲”体现的多是子女对家长情感的单向和义务的单向的家庭伦理观点,它多指向伦理一统或独尊的传统,但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一定的社会基础。 在现代中国,①“父为子纲”不符合以契约伦理、双向伦理为核心的儒家家庭伦理的现代化需要,我们要追求体现双向情感、双向义务的“父慈子孝”的现代化家庭伦理观。 ②“父为子纲”这一单向伦理道德应该朝“父慈子孝”这一双向情感、双向义务转化,父、子应当是共生的,而不宜是独存的,任何执着一方的主张都可能付之徒劳。 ③现代家长对待子女须学会用平等、尊重、协商、沟通、对话的方式处理代际关系。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通过对比乡土中国与现代中国的伦理观念,探讨了教化权力及家庭伦理在不同社会条件下的变化。材料一分析了稳定文化中的教化权力的作用及其在乡土社会的体现;材料二则探讨了儒家伦理的现代化转型,强调了代际沟通、尊重和契约双向的必要性。文章体现了文化与社会变迁对亲子关系和伦理观念的深远影响,建议在现代社会中重视慈与孝的双向关系,倡导沟通与理解。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因为文化像是一张生活谱”强加因果,依据“教化权力的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得假定个稳定的文化。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有效的保证。……文化像是一张生活谱,我们可以按着问题去查照。所以在这种社会里没有我们现在所谓成年的界限”可知“文化像是一张生活谱”并不是“文化传统的稳定”的原因。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对此原则的应用,年幼者优于年长者”不合文意,原文是“而能形成原则、应用原则的却不一定是长者。这种能力和年龄的关系不大,重要的是智力和专业,还可加一点机会。讲机会,年幼的比年长的反而多”。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根据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养恩—孝”结构强调双向伦理,要求父慈子孝。体现的是情感和义务的双向。 A.句意:如果父母贤明却不被敬重,那么儿子和儿媳就会心生畏惧而不服从。强调了父慈子孝的相互关系。 B.句意:在家庭之中,父亲慈爱、母亲仁爱,子女于是就孝顺。强调了父慈子孝的相互关系。 C.句意:长幼之间的关系,是不可以废弃的。强调的是长对幼单向的教化权力,因此不符合“养恩—孝”家庭伦理现代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