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7  2025-07-23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广东省肇庆市肇庆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广东肇庆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级语文科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8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这个社群能经营的事务很少,主要是生育儿女。可是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构成社圈的分子并不限于亲子,但是在结构上扩大的路线却有限制。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除了少数例外,家并不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在父系原则下女婿和结了婚的女儿都是外家人。在父系方面却可以扩大得很远,五世同堂的家,可以包括五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面的亲属。
家族在结构上包括家庭,最小的家族也可以等于家庭。因为亲属的结构的基础是亲子关系,父母子的三角。家族是从家庭基础上推出来的。但是包括在家族中的家庭只是社会圈子中的一轮,不能说它不存在,但也不能说它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
形态上的差异,也引起了性质上的变化。家族虽则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依人类学上的说法,氏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氏族和部落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我们的家也正是这样。一方面,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而且凡是政治、经济、宗教等事物都需要长期绵续性,这个基本社群决不能像西洋的家庭一般是临时的。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氏族本是长期的,和我们的家一般。称我们这种社群作小家族,也表示了这种长期性在内,和家庭的临时性相对照。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这说明了我们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变异可以很甚。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以生育社群来担负其他很多的功能,使这社群中各分子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在他们,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由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夫妇成为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两性感情的发展,使他们的家庭成了获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
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差别。我们的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
不但在大户人家、书香门第,男女有着阃内阃外的隔离,就是在乡村里,夫妇之间感情的淡漠也是日常可见的现象。我所知道的乡下夫妇大多是“用不着多说话的”“实在没有什么话可说的”。一早起各人忙着各人的事,没有工夫说闲话。出了门,各做各的。妇人家如果不下田,留在家里带孩子。工做完了,男子们也不常留在家里,男子汉如果守着老婆,没出息。有事在外,没事也在外。茶馆、烟铺,甚至街头巷口,是男子们找感情上安慰的消遣场所。在那些地方,大家有说有笑,热热闹闹的。回到家,夫妇间合作顺利,各人好好地按着应做的事各做各的。做得好,没事,也没话;合作得不对劲,闹一场,动手动脚,说不上亲热。这些观察使我觉得西洋的家和我们乡下的家,在感情生活上实在不能并论。乡下,有说有笑、有情有意的是在同性和同年龄的集中,男的和男的在一起,女的和女的在一起,孩子们又在一起,性别和年龄组间保持着很大的距离。这决不是偶然的,在我看来,这是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拉入了这社群中去之后所引起的结果。中国人在感情上,尤其是在两性间的矜持和保留,不肯像西洋人一般在表面上流露,也是在这种社会圜局中养成的性格。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家族》)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媳妇、女儿、女婿都不能算作家人,因为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只包括父系这一个方面。
B. 中国乡土社会的家族和氏族不同,但二者又有许多相同的功能,如须承担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事务。
C. 西洋的家庭以夫妇为主轴,而中国乡土社会的家庭以夫妇为配轴,而以父子、婆媳为主轴,两者差别很大。
D. 中国的男人不常留在家里,而喜欢到茶馆、烟铺等地方找感情安慰,常守在家里的男人可能会被认为没出息。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族、家庭、家,是三个在结构上有明显区别的事物,一般而言,家族包括家庭,家庭包括家。
B. 乡土社会中的家族有长期绵续性,且不限于亲子的小组合,才能担负起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
C. 在西洋家庭里,子女长大后必须离开;而在中国,子女长大后不仅不能离开,还必须承继父业。
D. 在乡土社会中,同性和同年龄的人集中在一起就有说有笑、有情有意,而天天见面的夫妻则相反。
3. 作者在材料中为什么多次提到西洋?请简要分析。
4. 请依据上文,分析下面的材料体现了中国乡土社会中家的哪些特点。
材料:明朝万历年间,顺天府郑家开办了一个豆腐坊,由郑伟、郑崇兄弟两家一同经营,生意非常红火。有一天,郑崇了解到侄子郑三宝把做豆腐的秘方送给了侄女郑瑶,就告诉了郑伟,郑伟立刻把秘方从女儿手中索回,并以泄露家族秘密为由按家法对郑三宝进行了杖责。
【答案】1. A 2. B
3. ①西洋的家庭与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家有许多方面的不同,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②西洋与中国的情况进行对比,可以使读者更清晰地了解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家的特色。
4. ①中国乡土社会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由郑氏兄弟两家共同开办豆腐坊可以看出。②女儿迟早要出嫁,将会成为外家人,不能得到真正的传授,从不允许郑瑶得到秘方可以看出。③家庭中有家法,违背者以家法论处,从郑三宝受责罚可以看出。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媳妇、女儿、女婿都不能算作家人”错误。一是因为原文说“除了少数例外,家并不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二是因为女儿在结了婚之后才算是外家人。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是三个在结构上有明显区别的事物”错误。“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家有时等于家庭,有时等于家族,它们之间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区分。
C.“必须离开”“必须承继父业”错误。原文说“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这并不意味着“必须离开”;另外,原文说“我们的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由此总结为“必须承继父业”太绝对。
D.“夫妻则相反”错误。虽然“夫妇之间感情的淡漠也是日常可见的现象”,但未必就无情无意,从不说笑。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主要论证方法的能力。
原文五次把西洋和中国的情况进行对比:“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这个社群能经营的事务很少,主要是生育儿女。可是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在中国乡土社会中,……这个基本社群决不能像西洋的家庭一般是临时的”“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差别。我们的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这些观察使我觉得西洋的家和我们乡下的家,在感情生活上实在不能并论”“中国人在感情上,尤其是在两性间的矜持和保留,不肯像西洋人一般在表面上流露,也是在这种社会圜局中养成的性格”,西洋的家庭与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家有许多方面的不同,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
把西洋与中国的情况进行对比,突出强调特点的不同,可以使读者更清晰地了解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家的特色,易于理解,收到更好的效果。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顺天府郑家开办了一个豆腐坊,由郑伟、郑崇兄弟两家一同经营”,体现了“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说明中国乡土社会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
“郑崇了解到侄子郑三宝把做豆腐的秘方送给了侄女郑瑶,就告诉了郑伟,郑伟立刻把秘方从女儿手中索回”,体现了“在父系原则下女婿和结了婚的女儿都是外家人。在父系方面却可以扩大得很远,五世同堂的家,可以包括五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面的亲属”,说明女儿迟早要出嫁,将会成为外家人,不能得到真正的传授。
“并以泄露家族秘密为由按家法对郑三宝进行了杖责”,体现了“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说明家庭中有家法,违背者以家法论处。


展开余下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火线外(二章)①
萧红
窗边
M站在窗口,他的白色的裤带上的环子发着一点小亮,而他前额上的头发和脸就压在窗框上,就这样,很久很久地。同时那机关枪的声音似乎紧急了,一排一排地爆发,一阵一阵地裂散着,好像听到了在大火中坍下来的家屋。
“这是哪方面的机关枪呢?”
“这枪一开,在电影上我看见过,人就一排一排地倒下去。”
“这不是吗?炮也响了。”
我在地上走着,就这样散散杂杂地问着M,而他回答我的却很少。
“这大概是日本方面的机关枪,因为今夜他们的援军必要上岸,也许这是在抢岸……也许……”
他说第二个“也许”的时候,我明白了这“也许”一定是他又复现了他曾做过军人的经验。
于是那在街上我所看到的伤兵,又完全遮没了我的视线;他们在搬运货物的汽车上,汽车的四周插着绿草,车在跑着的时候,那红十字旗在车厢上火苗一般跳动着。那车沿着金神父路向南去了。远处有一个白色的救急车厢上画着一个很大的红十字,就在那地方,那飘蓬着的伤兵车停下,行路的人是跟着拥了去。那车子只停了一下,又倒退着回来了。退到最接近的路口,向着一个与金神父路交叉着的街开去,这条街就是莫利哀路。这时候我也正来到了莫利哀路,在行人道上走着。那插着草的载重车,就停在我的前面,那是一个医院,门前挂着红十字的牌匾。
两个穿着黑色云纱大衫的女子跳下车来。她们一定是临时救护员,臂上包着红十字。这时候,我就走近了。
跟着那女救护员,就有一个手按着胸口的士兵站起来了,大概他是受的轻伤,全身没有血痕,只是脸色特别白。还有一个,他的腿部扎着白色的绷带,还有一个很直地躺在车板上,而他的手就和虫子的脚爪般攀住了树木那样紧抓着车厢的板条。
这部车子载着七八个伤兵,其中有一个,他绿色的军衣在肩头染着血的部分好像被水浸着那么湿,但他也站起来了,他用另一只健康的手去扶着别的一只受伤的手。
女救护员爬上车来了,我想一定是这医院已经人满,不能再收的缘故。所以这载重车又动摇着,响着,倒退着,冲开着围观的人,又向金神父路退去。就是那肩头受伤的人,他也从原来的地方坐下去。
他们的脸色有的是黑的,有的是白的,有的是黄色的,除掉这个,从他们什么也得不到,呼叫,哼声,一点也没有,好像正在受着创痛的不是人类,不是动物……静静地;静得好像是一棵树木。
人们拥挤着招呼着,抱着孩子,拖着拖鞋,使我感到了人们就像在看“出大差”那种热闹的感觉。停在我们脚尖前面的这飘蓬的人类,是应该受着无限深沉的致敬的呀!
于是第二部插着绿草的汽车也来到了,就在人们拥挤围观的当中,两部车子一起退去了。
M的腰间仍旧是闪着那带子上的一点小亮,那困恼的头发仍旧是切在窗子的边上。宁静,这深夜的宁静,微风也不来摆动这桌子上的书篇……只在那北方枪炮的世界中,高冲起来的火光中,把M的头部烘托出来一个圆大沉重而安宁的黑影在窗子上。
我想他也和我一样,战争是要战争的,而枪声是并不爱的。
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七日
小生命和战士
“你看那兵士腰间的刀子,总有点凶残的意味,可是他也爱那么小的孩子。”我这样小声地把嘴唇接近着L的耳边。
其实渡轮正在进行中的声音,也绝对使那兵士不会听到我的话语的。
其中第一个被我注意的,不是那个抱着孩子的,而是另外的一个,他一走上来,就停在船栏的旁边。他那么小,使我立刻想到了小老鼠。两颊从颧骨以下是完全陷下来的,因此嘴有点突出。耳朵在帽子的边下,显得贫薄和孤独,和那过大的帽遮一样,对于他都起着一种不配称的感觉。从帽遮我一直望到他黑色的胶底鞋,左手上受了伤,被一条挂在颈间的白布带吊在胸前,他穿着特为伤兵们赶制的过大的棉背心,而这件棉背心就把他装饰成一只小甲虫似的站在那里。等另外两个兵士走近前来的时候,他就让开了。
这两个之中的一个,在我看来是个军官,他并不怎样瘦,有点高大,他受伤的也是左手,同样被一只带子吊在胸前。在他慢慢地踱着的时候,那黑色皮鞋的后半部不时地被黄呢裤的边口埋没着。当他同另外的一个讲话的时候,那空着的,垂在左肩的军中黄呢上衣的袖子,显得过于多余地在摆荡——因为他隔一会就要抬一抬左肩的缘故。
我所说的挂着刀的兵士,始终没有给我看到他的正面,因为那受伤的军官和他谈话总是对立着,我所能看到的是他脚上的刺刀针,腰间的短刀,他的腰和肩都宽而且圆。那在怀中的孩子时时想要哭,于是他很小心地摇着他,把那包着孩子的军外套隔一会儿拉一拉,或是包紧一点。
不知为什么,我看他好像无论怎样也不能完全忘掉他腰边的短刀,孩子一安静下来,他的左手总是反背过来压在刀柄上。
渡轮走近一个停在江心的货船旁边的时候,因为那船完全熄了灯火,所以好像一座小城似的黑黑地睡在江心上,起重机上还有一个大皮囊似的东西高悬着。
我是背着锅炉站着的,背后的温暖已经增加到不能忍耐的程度,所以我稍稍离开一点,可是我的背后仍接近着温暖,而我的胸前却向着寒凉的江水。
那军官的烟火照红了他过高的鼻子,而后轻轻地好像从指尖上把它一弹,那烟火就掠过了船栏而向着月下的江水奔去了。
我一转身就看到了那第一个被我注意的伤兵就站在我的旁边,似乎在这船上并没有他的同伴,他带着衰弱或疲乏的样子在望着江水。他好像在寻找什么,也好像他要细听一听什么,或者不是,或者他的心思完全系在那只吊在胸前的左手上。
前边就是黄鹤楼,在停船之前,人们有的从座位上站起来,有的在移动着,船身和码头所激起来的水声,很响地在击撞着。即使那士兵的短刀的环子碰击得再响亮一点,我也不能听到,只有想象着:那紧贴在兵士胸前的孩子的心跳和那兵士的心跳,是不是他们彼此能够听到?
一九三七年十月二十二日
[注]①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随后,萧红跟随友人撤往武汉,创作了多篇以抗日为主题的作品,《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就写于此时。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一排一排”“一阵一阵”等叠词的运用,写出了枪声之急之多,强调突出了战时背景。
B. “飘蓬”一词,生动地写出了这些可敬的人如同随风飘荡的蓬草般的命运,为了抗战,居无定所。
C. 文章记录了萧红在战场边缘的见闻,对伤员们负伤状况做了细致的描写,直接体现了战斗的激烈。
D. 作者运用平实、率真的叙事方式,营造出一种稚拙浑朴的悲壮之美、一种含蓄而深沉的悲伤情调。
6. 下列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中将伤兵描绘成“一棵树木”“小老鼠”“小甲虫”,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战争对人的摧残。
B. 士兵腰间的短刀所代表的凶残的战争与小孩子象征的天真纯洁的人性形成了鲜明对比,士兵是爱孩子的,战争不能泯灭他们善良本真的人格。
C. 通过对伤兵脸色的描述——“有的是黑的,有的是白的,有的是黄色的”,写出了伤兵经历的痛苦。
D. 腰间带刀又抱着孩子的战士、忙碌的救护员、负伤的士兵与军官,都映入读者眼帘,人物形象描写细致,立体饱满。
7. 茹志鹃的《百合花》和萧红的《火线外》都是“非战争化”的战争题材文章,请结合两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
【答案】5. C 6. D
7. ①从标题上看,《百合花》和《火线外》就契合了“非战争化”的特点。


展开余下试题②从情节看,《百合花》《火线外》都较少直接描写战争场面,而更多地把目光投向战场外的事件。
③从人物与主题表达看,《百合花》借助战争这一特定背景下“我”、新媳妇和女卫生员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纯洁的犹如百合的爱去反衬战争的残酷;《火线外》通过个人生活、个人感情以及伤兵画面的叙述描写,深化对战争社会批判的目的。
④《百合花》的语言清新质朴,《火线外》语言直率而自然,都与常见战争题材小说不同。
【解析】
【导语】《火线外(二章)》是萧红创作的两篇散文,属于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叙事视角,展现了战争背景下人物的命运与情感。散文以“窗边”和“小生命和战士”两个章节构成,分别通过不同的场景和人物,反映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冲击和战士们复杂的情感世界。文章语言质朴,情感深沉,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直接体现了战斗 激烈”错误。这里记录在战场边缘的见闻,描写伤员们的负伤状况,展现火线外画面,应为间接表现战斗的激烈。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D.“人物形象描写细致,立体饱满”错误。“我所说的挂着刀的兵士,始终没有给我看到他的正面……我所能看到的是他脚上的刺刀针,腰间的短刀,他的腰和肩都宽而且圆”,侧重局部形象的细节处理,不能说立体饱满。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文本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
①从标题角度看:《百合花》以 “百合花” 为标题,百合花通常象征着纯洁美好,标题本身未涉及战争的血腥与残酷;《火线外》则强调 “火线外”,将视角放在战争核心区域之外,避开了直接对战争场景的展现,从标题上就淡化了战争的直接呈现,契合 “非战争化” 特点。
②从情节角度看:在《火线外》中,《窗边》主要围绕窗边 M 的观察、街上伤兵的运输与医院的场景展开,如 “那在街上我所看到的伤兵,又完全遮没了我的视线;他们在搬运货物的汽车上……”,没有直接描写战场上的厮杀;《小生命和战士》聚焦渡轮上的伤兵、军官和抱着孩子的士兵等,情节集中在渡轮这一相对安全的场景内,未展现战争的正面交锋。《百合花》同样如此,主要情节是 “我” 和小通讯员去借被子以及后续新媳妇对小通讯员的情感表达等,借被子等情节发生在战争后方,较少涉及战争场面,更多关注战场外的生活片段 。
③从人物与主题表达角度看:《百合花》中,新媳妇把自己的嫁妆百合花被子盖在牺牲的小通讯员身上,“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借 “我”、新媳妇和女卫生员之间纯洁的情感,如对小通讯员的关怀、新媳妇对他的敬重等,反衬出战争的残酷无情,突出人性的美好与战争的丑恶之间的反差 。《火线外》里,作者描写了伤兵们受伤后的状态,如 “一个手按着胸口的士兵站起来了,大概他是受的轻伤,全身没有血痕,只是脸色特别白。还有一个,他的腿部扎着白色的绷带……”,通过这些个体的遭遇,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进而批判战争对社会和人的伤害。同时,像士兵对孩子的爱护,“那在怀中的孩子时时想要哭,于是他很小心地摇着他……”,展现人性在战争中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形成对比。
④从语言风格角度看:《百合花》语言清新质朴,在描写人物和场景时,用词简洁且富有生活气息,如对新媳妇、小通讯员的刻画,没有渲染战争的紧张氛围,与常见的充满硝烟味、战斗感的战争题材小说语言风格差异明显。《火线外》语言直率自然,萧红用平实的语言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如描写伤兵和周围人的场景,没有过多修饰,如实呈现。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信侯①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囊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②?”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③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A赵B武安君C难之D去E咸阳F七里G绞H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资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注】①文信侯,吕不韦,秦王嬴政的丞相。②武安君,即白起,秦昭王时期秦将,为秦国统一六国扫除了障碍。③应侯,范雎,秦昭王时期秦相。范雎借秦昭王之命迫使白起自杀。
8. 下列对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BEG B. CDF C. BDG D. ADF
9.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伐,古代“有宣而战”曰“伐”,意为大张旗鼓公开地进攻。此处与“十年春,齐师伐我”的“伐”意义相同。
B. 孰与,意为“与……相比,哪一个更……”。此处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孰与”意义相同。
C. 相,意为“双方、互相”。此处与“出郭相扶将”的“相”意义相同。
D. 归,此处意为“送回、遣还”。与“微斯人,吾谁与归”的“归”意义相同。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 )
A. 文信侯为了伐赵,派刚成君去燕国做大臣,最终使燕太子丹入秦做了人质,以此稳定了秦、燕的关系,为将来联合燕国一起伐赵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B. 张唐婉拒了文信侯让他去做燕相的请求,这让文信侯颇感不快,此时甘罗表示愿意劝说张唐,文信侯虽有怀疑,但最终还是同意了他的建议。
C. 甘罗虽然年幼,但他面对张唐从容自信,拿武安君和张唐作比较,抛出一连串的问题,以武安君被文应侯绞死的结局为警示,最后成功说服张唐。
D. 甘罗在张唐答应入燕为相之后,又前往赵国进行游说。甘罗告诉赵王,秦、燕相亲对赵国不利,并向赵王提出了割地给秦国的建议,赵王却未当即答应。
11. 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2. 甘罗能成功游说张唐和赵王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广东省肇庆”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