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  2025-07-24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安徽省淮北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淮北一中2024级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命题人:牛孟超审题人:张玉、包增超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社群是一切有组织的人群。家庭、氏族、邻里、街坊、村落,大体上都属于我所谓社会圈子的性质。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和社会圈子的组织是比较重要的。
我想在这里提出来讨论的是我们乡土社会中的基本社群,这社群普遍被称为“大家庭”的。我在《江村经济》中把它称作“扩大了的家庭”。这些名词的主体是“家庭”,在家庭上加一个小或大的形容词来说明中国和西洋性质上相同的“家庭”形式上的分别。可是我现在看来却觉得这并不妥当,比较确当的应该称中国乡土社会基本社群作“小家族”。
我提出这新名词来的原因是想从结构的原则上去说明中西社会里“家”的区别。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可是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亲这一方面。这种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在人类学上有个专门名称叫氏族。我们的家在结构上是一个氏族,但是和普通我们所谓的族也不完全相同,因为我们所谓族是由许多家组成,是一个社群的社群。因之我这里提了这个“小家族”的名词。小家族和大家族在结构原则上是相同的,不相同的是在数量、在大小上。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我们的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家族》)
材料二
在中国文化里,社会中的意义单位不是个体,而是建立在牢固血缘基础上的“家与家族”。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结,由血缘、地缘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情缘”交织而成。人与人之间的“差序格局”关系得到文化确认,形成面子与权威,左右并维系着特有的社会价值与交往模式。具备这些特征的中国社会,呈现“熟人社会”样态。人们生活在各自熟悉的社会空间里,以熟人为“介质”构成网状社会关系,彼此认同,依据婚姻等缔结“差序”,组成利益“格局”。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依赖伦理交往维系着“情面”,礼治秩序调节着道德伦理和行为规范。
就此而言,适用于乡村的熟人社会无法衔接城市的陌生人社会。很显然,我们现在讨论陌生人社会,是因为预设了关于熟人社会的想象,而关于熟人社会的想象不仅源于西方陌生人社会理论,还受到关于乡村熟人社会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所提及的陌生人社会依然未能完全真实建基于中国社会。因此,要理解中国的陌生人社会,不仅要反思中国熟人社会,还要从根底上厘清西方陌生人社会理论的干扰。中国的陌生人社会理论须建立在中国的经验事实和观察的基础上。
陌生人的流动已然成为一种文化或一个普遍特征,这势必造成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但中国社会的流动是有序的,有序的流动所形塑的社会也是有序的陌生人社会。例如,得益于大数据和信息管理技术,人口流动规模和方向的数据都是可掌握的;借力于乡村振兴的发展,很多流动在城市中的人在回归乡村;同时,城市社区治理力度也不断加强,社区内的互动增进了居民间的互动。基于地缘、血缘等建立起来的关系并不会被时空间隔所阻断,也不会被彻底遗忘,而经济的、政治的等行为动机会增强,但也不会完全替代既有的关系牵绊。


浏览完整试题陌生人社会源于越来越细致的社会分工,但巨大规模人口的分工社会塑造的是有规范的陌生人社会。借助于人口红利和庞大劳动力市场,中国社会的劳动力市场比较丰满,为劳动者的充分就业提供了较为有力的保障。社会分工让个体不可避免地被纳入分工体系之中,个体在分工体系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而又紧密相连。即便一个陌生人进入完全陌生的城市或乡村,大家往往也都遵守相同的规范。这就避免了因规范差异引起冲突和矛盾,也避免了个体的社会困境。就此而言,有规范的陌生人社会是充分保障就业社会的独特产物,当然,也是中国社会广泛而深入治理的结果。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正部分改变着根植于乡土社会的熟人社会结构,原有依赖熟人形成的社会关系有所弱化,助力了陌生人社会的到来,加剧了人际关系陌生化。但是,得益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特殊性,一个以新的独立、权责分明、平等透明、合乎规范、重视规则为主要特征的陌生人社会将逐步形成。
(节选自马吟秋、刘佩峰《探索陌生人社会的秩序与规范》;《新华文摘》2022年第6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乡土社会,家庭、氏族、邻里、街坊、村落大体上都属于社群范畴。
B. 中国乡土社会的“家”是事业组织,家庭成员之间只讲纪律不谈私情。
C. 依据血缘形成的“家与家族”是构建中国乡土社会“熟人社会”的基础。
D. 陌生人社会理论起源于西方,建构中国陌生人社会理论需要对其取舍。
2.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一项是( )
A. 熟人社会通过人情往来凸显其运作逻辑,俗话“人熟是一宝”实是中国熟人社会的映射。
B. 熟人社会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只适用于乡村社会,而不能解决当前城市化发展中的问题。
C. 城市化逐渐隔绝血缘与地缘关系,扩展陌生人社会的边界,城市人的人际关系变得陌生。
D. 加强网络社会治理,有序的信息传递和人口流动,可以使陌生人社会呈现出有序的景观。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从区分家庭与家族的概念入手,阐述了中国乡土社会社群的基本特点。
B. 材料二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主要论证中国陌生人社会是有序的陌生人社会。
C. 材料一用“主轴”“配轴”的比喻说法,形象地说明中国氏族社会“家庭”的特点。
D. 材料二采用对比论证,将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进行对比,建立起和西方一样的陌生人社会。
4. 材料一中作者认为“称中国乡土社会基本社群”为“大家庭”不妥当,而称“小家族”比较确当。西方的“家庭”与中国的“家族”有怎样的区别?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5.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社会结构将逐步由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请结合两则文本内容简要说明其原因。
【答案】1. B 2. C
3. D 4. ①“西方的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夫妇是主轴,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
②“中国的家族”主轴是在父子之间,是纵的,夫妇成了配轴;是根据父亲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
5. ①中国乡土社会以“家族”为事业单位,以“血缘”“地缘”构建 人际关系已经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不相适应。
②陌生人的流动已然成为一种文化或一个普遍特征,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③中国社会 现代化让个体不可避免地被纳入社会的分工体系之中,越来越细致的社会分工是转向陌生人社会的重要原因。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两则材料,分别从中国乡土社会的家族结构和陌生人社会的形成两个角度,深入探讨了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及其演变。材料一以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为基础,分析了中国乡土社会中“家”与“家族”的区别,强调了中国家庭的事业性和单系差序格局。材料二则从现代社会转型的角度,探讨了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指出中国社会的有序流动和规范分工是这一转变的关键。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家庭成员之间只讲纪律不谈私情”错误,根据材料一原文“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可知,在中国的家庭中,主轴是父子关系,而夫妇关系是配轴。虽然“家”重视效率和纪律,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私情。这里的“排斥”并不意味着完全不谈私情,而是私情在家庭事务中的表现会受到一定的约束。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推断文中信息的能力。
C.“城市化逐渐隔绝血缘与地缘关系”错误,根据材料原文“基于地缘、血缘等建立起来的关系并不会被时空间隔所阻断,也不会被彻底遗忘”可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血缘和地缘关系在城市中有所弱化,人际关系逐渐转向陌生化,但这些传统的关系并没有被完全隔绝或消失。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D.“建立起和西方一样的陌生人社会”错误,材料二强调“因此,要理解中国的陌生人社会,不仅要反思中国熟人社会,还要从根底上厘清西方陌生人社会理论的干扰。中国的陌生人社会理论须建立在中国的经验事实和观察的基础上。”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原文“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可知,西方的家庭结构是以夫妻关系为核心,家庭边界明确,子女地位次要。
根据材料一原文“可是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亲这一方面”可知,中国的“家”是基于父系的单系亲属原则组成的社群,主轴是父子关系,家族的边界更模糊,夫妇关系是配角,强调父系传承。


展开余下试题【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原文“具备这些特征的中国社会,呈现‘熟人社会’样态。人们生活在各自熟悉的社会空间里,以熟人为‘介质’构成网状社会关系,彼此认同,依据婚姻等缔结‘差序’,组成利益‘格局’”可知,中国乡土社会以“家族”为基本社群单位,依靠血缘和地缘关系构建起人际网络。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中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这种基于血缘和地缘的关系网逐渐显得不再适应新的社会结构和需求。城市化的发展削弱了血缘和地缘关系的重要性。
②根据材料原文“陌生人的流动已然成为一种文化或一个普遍特征,这势必造成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可知,陌生人的流动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或普遍特征,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陌生人之间的交往逐渐成为社会的常态,这种趋势不可避免地推动了社会结构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
③根据材料原文“社会分工让个体不可避免地被纳入分工体系之中,个体在分工体系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而又紧密相连”可知,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日益细致的社会分工。这种分工要求每个个体都在特定的社会岗位上发挥作用,推动了陌生人社会的形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到都市里去
萧红
临走时妈妈把自己耳上的银环摘下,并且说:“你把这个带去吧!放在包袱里,别叫人给你抢去,娘一个钱也没有。若饿肚时,你就去卖掉,买个干粮吃吧!”走出门去还听母亲说:“遇见日本子,你快伏在蒿子下。”
金枝走得很远,走下斜坡,但是娘的话仍是那样在耳边反复:“买个干粮吃。”她心中乱乱地幻想,她不知走了多远,她像从家向外逃跑一般,速步而不回头。小道也尽是生着短草,即便是短草也障碍金枝赶路的脚。
日本兵坐着马车,口里吸烟,从大道跑过。金枝有点颤抖了!她想起母亲的话,很快躺在小道旁的蒿子里。日本兵走过,她心跳着站起,她四面惶惶在望:母亲在哪里?家乡离开她很远,前面又来到一个生疏的村子,使她感觉到走过无数人间。
红日快要落过天边去,人影横倒地面杆子一般瘦长。踏过去一条小河桥,再没有多少路途了!哈尔滨城渺茫中有工厂的烟囱插入云天。
金枝在河边喝水,她回头望向家乡,家乡遥远而不可见。只是高高的山头,山下辨不清是烟是树,母亲就在烟树荫中。
她对于家乡的山是那般难舍,心脏在胸中飞起了!金枝感到自己的心已被摘掉不知抛向何处!她不愿走了,强行走过河桥又转入小道。前面哈尔滨城在招示她,背后家山向她送别。
小道不生蒿草,日本兵来时,让她躲身到地缝中去吗?她四面寻找,为了心脏不能平衡,脸面过量的流汗,她终于被日本兵寻到:“你的!……站住。”
金枝好比中了枪弹,滚下小沟去,日本兵走近,看一看她脏污的样子。
他们和肥鸭一般,嘴里发响摆动着身子,没有理她走过去了!他们走了许久许久,她仍没起来,以后她哭着,木桶扬翻在那里,小包袱从木桶滚出。她重新走起时,身影在地面越瘦越长起来,和细线似的。
金枝在夜的哈尔滨城,睡在一条小街阴沟板上。那条街是小工人和洋车夫们的街道。这条街连警察也没有,讨饭的老婆和小饭馆的伙计吵架。
满天星火,但那都疏远了!那是与金枝绝缘的物体。半夜过后金枝身边来了一条小狗,也许小狗是个受难的小狗?这流浪的狗它进木桶去睡。金枝醒来仍没出太阳,天空许多星充塞着。许多街头流浪人,尚挤在小饭馆门前,等候着最后的施舍。
金枝腿骨断了一般酸痛,不敢站起。最后她也挤进要饭人堆去,等了好久,伙计不见送饭出来,四月里露天睡宿打着透心地寒战,别人看她的时候,她觉得这个样子难看,忍了饿又来在原处。
夜的街头,这是怎样的人间?金枝小声喊着娘,身体在阴沟板上不住地抽拍。绝望着,哭着,但是她和木桶里在睡的小狗一般同样不被人注意,人间好像没有他们存在。天明,她不觉得饿,只是空虚,她的头脑空空尽尽了!
在街树下,一个缝补的婆子,她遇见对面去问:“我是新来的,新从乡下来的……”
看她作窘的样子,那个缝婆没理她,面色在清凉的早晨发着淡白走去。卷尾的小狗偎依着木桶好像偎依妈妈一般,早晨小狗大约感到太寒。小饭馆渐渐有人来往。一堆白热的馒头从窗口堆出。“老婶娘,我新从乡下来,……我跟你去,去赚几个钱吧!”
第二次,金枝成功了,那个婆子领她走,一些搅扰的街道,发出浊气的街道,她们走过。金枝好像才明白,这里不是乡间了,这里只是生疏、隔膜、无情感。一路除了饭馆门前的鸡、鱼,和香味,其余她都没有看见似的,都没有听闻似的。
“你就这样把袜子缝起来。”
在一个挂金牌的“鸦片专卖所”的门前,金枝打开小包,用剪刀剪了块布角,缝补不认识的男人的破袜。那婆子又在教她:“你要快缝,不管好坏,缝住,就算。”
金枝一点力量也没有,好像愿意赶快死似的,无论怎样努力眼睛也不能张开。一部汽车擦着她的身边驰过,跟着警察来了,指挥她说:“到那边去!这里也是你们缝穷的地方?”
金枝忙仰头说:“老总,我刚从乡下来,还不懂得规矩。”
在乡下叫惯了老总,她叫警察也是老总,因为她看警察也是庄严的样子,也是腰间佩枪。别人都笑她,那个警察也笑了。老缝婆又教说她:“不要理他,也不必说话,他说你,你躲后一步就完。”
她,金枝立刻觉得自己发羞,看一看自己的衣裳也不和别人同样,她立刻讨厌从乡下带来的破罐子,用脚踢了罐子一下。
袜子补完,肚子空虚的滋味不见终止,假若得法,她要到无论什么地方去偷一点东西吃。很长时间她停住针,细看那个立在街头吃饼干的孩子,一直到孩子把饼干的最末一块送进嘴去,她仍在看。
(节选自《生死场》第十四章)
文本二:
关于小说的情节,福斯特说过:“‘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了’便是故事;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童庆炳说:“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而且要求在事件的发展中变现出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由此揭示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按照以上的标准来看,萧红小说中的情节可以说是不完整的,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情节。萧红的小说打破了中国古代传统小说以情节为贯穿全文线索的小说模式,情节大多是简单散乱的,小说中穿插了大量的非情节的因素,写得像散文一样。
萧红的这种淡化情节的小说模式,看起来结构散乱,似乎是写作能力不成熟的表现,而实则为萧红的创作优点所在。萧红的小说舍弃了对情节完整性的雕琢,在缺乏逻辑的场景和画面的变换中,将人类生存的面貌完整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真挚感人又有刺骨的悲凉。这样的文章能引发我们对民族命运悲剧性的深切思考,虽然小说的形式美感不够,但是意义却是深刻的。萧红是一个感情胜过理智的作家,她没有鲁迅的理智和才能,不能够在小说完成之前就为人物预设结局,她是靠心灵的直觉来写作的,小说缺少刻意的雕琢和人为的痕迹,显得粗糙,但是却获得了令人意外的真挚感。萧红小说常被批评为情节上不足,在笔者看来,这正是萧红强的表现。
(选自张苗《萧红小说情节结构模式》,《锦绣•上旬刊》2020年8期)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主人公金枝从乡下来到哈尔滨,渴望改变生活;她过着奴隶般的耻辱生活,展现出当时普通人“生”之艰难。


展开余下试题B. 小说语言表达富有情感,如“前面哈尔滨城在招示她,背后家山向她送别”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她对“进城”的期待。
C. 小说中的母亲可亲可敬,在女儿去哈尔滨时,她把自己耳上的银环摘下送给女儿并左右叮咛,爱女之心溢于言表。
D. “哈尔滨城渺茫中有工厂的烟囱插入云天”一句在描写眼前景色的同时,自然引出金枝到达哈尔滨城后内容的描写。
7. 下列与文本内容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以金枝“到都市里去”来组织材料,在反映主人公悲惨遭遇的同时,也突出了主人公敢于反抗的民族精神。
B. 文本一通过人物对话巧妙地揭示社会环境,如“遇见日本子,你快伏在蒿子下”就交代了日本强占中国东北的现实。
C. 文本一结尾写“她停住针”,细看“吃饼干的孩子”,这里运用神态描写和对比的手法,细腻地表现出金枝此时极度饥饿。
D. 萧红的小说没有刻意的雕琢和人为的痕迹,她靠心灵的直觉来写,虽然小说结构散乱,但仍能展现人类生存的面貌。
8. 文本一中,小狗这一意象具有怎样的作用?请加以分析。
9. “萧红的小说打破了中国古代传统小说以情节为贯穿全文线索的小说模式。”请结合文本一加以说明。
【答案】6. B 7. B
8. ①写出了自然环境的寒冷。“卷尾的小狗偎依着木桶好像偎依妈妈一般”,这里用侧面描写突出了此时此地的寒冷。②衬托人物心境。小狗“不被人注意”,与金枝一个人在哈尔滨的境遇相同,这里映衬了金枝的孤独、落寞。
9. ①用心理描写推动情节转换。思念家乡,自己寒冷、饥饿和孤独,文本一通过金枝的心理感受,有序推动情节转换。②小说没有体现直接的矛盾冲突,而是通过一系列生活场景的变换来推动情节转换。③穿插大量的非情节的因素,显示出散文化趋向。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和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B.“表现出她对‘进城’的期待”错误,“前面哈尔滨城在招示她,背后家山向她送别”,表现出金枝对前路的迷茫和对家乡的留恋。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也突出了主人公敢于反抗的民族精神”错误,拔高主旨,此时的金枝到哈尔滨去只是为了能够生存下去,远没有到“民族精神”的程度;
C.“对比的手法”错误,金枝细看吃饼干的孩子,是从金枝的角度写这个孩子,不是对比。
D.“虽然小说结构散乱”错误,原文表达是“萧红的这种淡化情节的小说模式,看起来结构散乱,似乎是写作能力不成熟的表现,而实则为萧红的创作优点所在”,是“看起来结构散乱”,并非真的散乱。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文中关于小狗的描写有“卷尾的小狗偎依着木桶好像偎依妈妈一般,早晨小狗大约感到太寒”,通过描写小狗躲进木桶里睡觉,“依偎”着木桶的样子,让金枝觉得它“好像偎依妈妈一般”,其实这是金枝的情感投射都了小狗的身上,真正想妈妈的是金枝;同样“早晨小狗大约感到太寒”也是金枝的心理,因为她自己觉得很冷,因而觉得小狗也感到太寒。这里用侧面描写通过小狗的表现写出了自然环境的寒冷。
关于小狗的描写还有“半夜过后金枝身边来了一条小狗,也许小狗是个受难的小狗?这流浪的狗它进木桶去睡”她和木桶里在睡的小狗一般同样不被人注意,人间好像没有他们存在”,小狗“不被人注意”,与金枝一个人在哈尔滨的境遇相同,这里映衬了金枝的孤独、落寞的心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萧红的小说打破了中国古代传统小说以情节为贯穿全文线索的小说模式”,需要学生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使情节往下发展的,以及这种结构模式的特点。
文章写金枝告别母亲去哈尔滨,一路上主要描写金枝思念家乡和母亲的心理感受。如“母亲在哪里?家乡离开她很远,前面又来到一个生疏的村子,使她感觉到走过无数人间”“金枝在河边喝水,她回头望向家乡,家乡遥远而不可见。只是高高的山头,山下辨不清是烟是树,母亲就在烟树荫中”“她对于家乡的山是那般难舍,心脏在胸中飞起了”“前面哈尔滨城在招示她,背后家山向她送别”。后来金枝到了城里,主要写她的寒冷、饥饿和孤独。如“她也挤进要饭人堆去,等了好久,伙计不见送饭出来,四月里露天睡宿打着透心地寒战,别人看她的时候,她觉得这个样子难看,忍了饿又来在原处”“她和木桶里在睡的小狗一般同样不被人注意,人间好像没有他们存在。天明,她不觉得饿,只是空虚,她的头脑空空尽尽了”“卷尾的小狗偎依着木桶好像偎依妈妈一般,早晨小狗大约感到太寒”“金枝好像才明白,这里不是乡间了,这里只是生疏、隔膜、无情感。一路除了饭馆门前的鸡、鱼,和香味,其余她都没有看见似的,都没有听闻似的”……可见文本一用心理描写推动情节转换。
写金枝思念家乡,自己寒冷、饥饿和孤独,文本一通过金枝的心理感受,有序推动情节转换。文本一没有体现直接的矛盾冲突,而是通过一系列生活场景的变换来推动情节转换。文章先写金枝离开家乡到哈尔滨的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再写到了哈尔滨之后的见闻和感受;写金枝在哈尔滨街头露宿,在小饭馆前排队等着拿吃的,后来在“鸦片专卖所”门前给人缝袜子。小说就是在这样的场景转换中推动情节发展的。
文本一在写作过程中穿插大量的非情节的因素,显示出散文化趋向。比如去哈尔滨的途中写日本兵,写“红日快要落过天边去,人影横倒地面杆子一般瘦长”,写金枝的感受“前面又来到一个生疏的村子,使她感觉到走过无数人间”,内容感觉很随意;到了哈尔滨,写的就更加杂乱,有“那条街是小工人和洋车夫们的街道。这条街连警察也没有,讨饭的老婆和小饭馆的伙计吵架”,有“满天星火”,有“一条小狗”,有警察、老缝婆,吃饼干的孩子等等。这些非情节因素的加入使得文章情节显得松散,有散文化倾向。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子夏问仲尼曰:“颜渊之为人也,何若?”曰:“回之信,贤于丘也。”曰:“子贡之为人也,何若?”曰:“赐之敏,贤于丘也。”曰:“子路之为人也,何若?”曰:“由之勇,贤于丘也。”曰:“子张之为人也,何若?”曰:“师之庄,贤于丘也。”于是子夏避席而问曰:“然则四者何为事先生?”曰:“坐,吾语汝。回能信而不能反,赐能敏而不能屈,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兼此四子者,丘不为也。夫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安徽省淮北”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