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陌生人社会源于越来越细致的社会分工,但巨大规模人口的分工社会塑造的是有规范的陌生人社会。借助于人口红利和庞大劳动力市场,中国社会的劳动力市场比较丰满,为劳动者的充分就业提供了较为有力的保障。社会分工让个体不可避免地被纳入分工体系之中,个体在分工体系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而又紧密相连。即便一个陌生人进入完全陌生的城市或乡村,大家往往也都遵守相同的规范。这就避免了因规范差异引起冲突和矛盾,也避免了个体的社会困境。就此而言,有规范的陌生人社会是充分保障就业社会的独特产物,当然,也是中国社会广泛而深入治理的结果。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正部分改变着根植于乡土社会的熟人社会结构,原有依赖熟人形成的社会关系有所弱化,助力了陌生人社会的到来,加剧了人际关系陌生化。但是,得益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特殊性,一个以新的独立、权责分明、平等透明、合乎规范、重视规则为主要特征的陌生人社会将逐步形成。 (节选自马吟秋、刘佩峰《探索陌生人社会的秩序与规范》;《新华文摘》2022年第6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乡土社会,家庭、氏族、邻里、街坊、村落大体上都属于社群范畴。 B. 中国乡土社会的“家”是事业组织,家庭成员之间只讲纪律不谈私情。 C. 依据血缘形成的“家与家族”是构建中国乡土社会“熟人社会”的基础。 D. 陌生人社会理论起源于西方,建构中国陌生人社会理论需要对其取舍。 2.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一项是( ) A. 熟人社会通过人情往来凸显其运作逻辑,俗话“人熟是一宝”实是中国熟人社会的映射。 B. 熟人社会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只适用于乡村社会,而不能解决当前城市化发展中的问题。 C. 城市化逐渐隔绝血缘与地缘关系,扩展陌生人社会的边界,城市人的人际关系变得陌生。 D. 加强网络社会治理,有序的信息传递和人口流动,可以使陌生人社会呈现出有序的景观。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从区分家庭与家族的概念入手,阐述了中国乡土社会社群的基本特点。 B. 材料二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主要论证中国陌生人社会是有序的陌生人社会。 C. 材料一用“主轴”“配轴”的比喻说法,形象地说明中国氏族社会“家庭”的特点。 D. 材料二采用对比论证,将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进行对比,建立起和西方一样的陌生人社会。 4. 材料一中作者认为“称中国乡土社会基本社群”为“大家庭”不妥当,而称“小家族”比较确当。西方的“家庭”与中国的“家族”有怎样的区别?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5.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社会结构将逐步由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请结合两则文本内容简要说明其原因。 【答案】1. B 2. C 3. D 4. ①“西方的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夫妇是主轴,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 ②“中国的家族”主轴是在父子之间,是纵的,夫妇成了配轴;是根据父亲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 5. ①中国乡土社会以“家族”为事业单位,以“血缘”“地缘”构建 人际关系已经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不相适应。 ②陌生人的流动已然成为一种文化或一个普遍特征,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③中国社会 现代化让个体不可避免地被纳入社会的分工体系之中,越来越细致的社会分工是转向陌生人社会的重要原因。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两则材料,分别从中国乡土社会的家族结构和陌生人社会的形成两个角度,深入探讨了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及其演变。材料一以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为基础,分析了中国乡土社会中“家”与“家族”的区别,强调了中国家庭的事业性和单系差序格局。材料二则从现代社会转型的角度,探讨了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指出中国社会的有序流动和规范分工是这一转变的关键。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家庭成员之间只讲纪律不谈私情”错误,根据材料一原文“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可知,在中国的家庭中,主轴是父子关系,而夫妇关系是配轴。虽然“家”重视效率和纪律,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私情。这里的“排斥”并不意味着完全不谈私情,而是私情在家庭事务中的表现会受到一定的约束。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推断文中信息的能力。 C.“城市化逐渐隔绝血缘与地缘关系”错误,根据材料原文“基于地缘、血缘等建立起来的关系并不会被时空间隔所阻断,也不会被彻底遗忘”可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血缘和地缘关系在城市中有所弱化,人际关系逐渐转向陌生化,但这些传统的关系并没有被完全隔绝或消失。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D.“建立起和西方一样的陌生人社会”错误,材料二强调“因此,要理解中国的陌生人社会,不仅要反思中国熟人社会,还要从根底上厘清西方陌生人社会理论的干扰。中国的陌生人社会理论须建立在中国的经验事实和观察的基础上。”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原文“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可知,西方的家庭结构是以夫妻关系为核心,家庭边界明确,子女地位次要。 根据材料一原文“可是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亲这一方面”可知,中国的“家”是基于父系的单系亲属原则组成的社群,主轴是父子关系,家族的边界更模糊,夫妇关系是配角,强调父系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