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  2025-07-24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福建省漳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漳州市2024-2025学年(上)期末高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阎肃:活出不一样的“风花雪月”
桑可
他是一枚“不起眼”的军中绿花,也是文艺界和人民“打成一片”的德高望重的前辈;他受到过毛泽东同志的亲切接见,也曾入围“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他是一位词作大家、一级编剧,是文艺战线的一棵“常青树”“不老松”,他的人格魅力至今仍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奋勇向前。
阎肃同志的一生,留下1000多部(首)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佳作,参与策划100多台重大文艺活动,获国家和军队大奖100余项。他创作的作品,歌剧《江姐》《党的女儿》这些红色经典早就享誉歌坛,而《敢问路在何方》《我爱祖国的蓝天》《长城长》《雾里看花》《水乡》等歌曲,至今仍广为流传……
细品阎肃同志创作的文艺作品,那些流淌于时空里的旋律,始终不缺少为兵服务的心、为国抒怀的情、为民放歌的魂。中华传统文化是阎肃的创作源泉。他的作品是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叠加,以时代的烙印剪接出民族华章,并灌注军人独有的对国家的浓情厚意,像一曲曲时代号角,把对所处时代的深沉思考揉进了每一个音符和歌词里,让民族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乐章在时代的进行曲中激情流淌。
2014年在京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阎肃同志说:“我们也有风花雪月,但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是这种肝胆、这种魂魄教会我跟着走、往前行,我愿意为兵服务一辈子!”正是这种别样的“风花雪月”,这种颂英烈、咏家园、唱时代的军人情怀,铸就了他一路豪歌向天涯的人生。
阎肃最爱这样介绍自己:“我是部队文艺战线上的一名老兵。”入伍60多年,他把一切都奉献给军营,始终与战士们血肉相连。他用“百姓习俗、社会风尚、民族魂魄、生活素养”不断去贴近基层、发现故事,他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用自己豁达的胸襟、开阔的气象、和谐的身心,让我们见证了一位“胸有大业、腹有诗书、肩有担当、术有专攻”的文艺工作者楷模。
刘云山同志说:“阎肃同志是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他60多年勇攀艺术高峰,80多岁依然奋斗在文艺工作第一线,无论是创作实践还是为人做事,都一片丹心、一腔热血、一身正气。”在壮阔且快速变革的时代大潮中,阎肃用对党无限的忠诚、对人民的深情和高尚的情操去为时代放歌。我们需要一批又一批像阎肃这样的文艺工作者,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创作更多的文艺佳作,不断赓续薪火、再造经典,才能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在阎肃创作的歌剧《江姐》中有这样一句歌词:“蜂儿酿就百花蜜,只愿香甜满人间。”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生命献给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他应该是无比欣慰的。用忠诚去燃烧生命,用灵魂去点燃光明,用旋律去传递信仰,阎肃同志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用自己灿烂的生命,把自己的人生谱写成了一曲浩气永存的时代长歌。
(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阎肃虽然只是一位词作家、编剧,但几十年来他坚持不懈,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在国内享有极高的声誉。


浏览完整试题B. 阎肃的作品,不管是像歌剧《江姐》这样的红色经典还是像《敢问路在何方》一类的电视插曲,都具有民族文化的特色。
C. 阎肃以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对“风花雪月”作出的解释,表达了他对军人品格的深刻理解。
D. 材料回顾了阎肃一生的传奇经历和艺术实践,表现了这位时代歌者的非凡人生,赞扬了他的高贵品质和精神追求。
2. 下列对材料中引用阎肃原话和他人评价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引用阎肃以“我是部队文艺战线上的一名老兵”介绍自己,表现其忠于职守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B. 引用刘云山同志对阎肃的高度评价,表现了他一生的创作实践和为人做事都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C. 引用阎肃自己创作的歌剧《江姐》中的歌词,点明他曾以蜜蜂自喻自勉,表现其崇高的精神境界。
D. 引用阎肃原话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引用他人评价使内容更具说服力,两者兼用使人物真实可信。
3. 阎肃在文艺上取得卓越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A 2. C
3. ①爱党爱国爱民,执着艺术创作;
②扎根基层生活,把握时代脉搏;
③传承民族文化,广泛吸取知识。
【解析】
【导语】本文以阎肃的艺术成就为核心,展现其将个人创作融入时代与民族精神的非凡历程。他笔下的“风花雪月”赋予传统意象军人情怀,彰显家国大义。文章通过其代表作与奉献精神,凸显他对军营、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语言真挚凝练,既赞颂了阎肃的艺术造诣,又弘扬了其忠诚担当的精神品格,为读者树立了文艺工作者的时代典范。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A.“虽然只是一位词作家、编剧”错误。根据第一段“他是一位词作大家、一级编剧,是文艺战线的一棵‘常青树’‘不老松’”及后文“参与策划100多台重大文艺活动”可知,阎肃不仅是词作家、编剧,还承担策划等多项工作,其贡献不局限于创作领域。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C.“点明他曾以蜜蜂自喻自勉”错误。文中引用“蜂儿酿就百花蜜,只愿香甜满人间”这句歌词,是作者借此来形容阎肃把生命献给伟大时代,为人民创作优秀作品的奉献精神,并非表明阎肃曾以蜜蜂自喻自勉。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阎肃对党、国家和人民怀着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贯穿于他的创作始终。从他创作歌剧《江姐》《党的女儿》等红色经典,能看出他对党的歌颂与忠诚;通过众多如《我爱祖国的蓝天》《长城长》等作品,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同时,他创作了1000多部(首)文艺佳作,参与策划100多台重大文艺活动,60多年勇攀艺术高峰,80多岁依然奋斗在文艺工作第一线,这种对艺术创作的执着追求,使他在文艺领域不断深耕,从而取得卓越成就。
②阎肃入伍60多年,始终与战士们血肉相连,他用“百姓习俗、社会风尚、民族魂魄、生活素养”不断去贴近基层、发现故事。他深入基层生活,使得作品能反映出真实的情感与生活状态。并且,他把对所处时代的深沉思考揉进每一个音符和歌词里,让作品成为时代号角,如他的作品是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叠加,紧扣时代脉搏,创作出符合时代需求、引起人们共鸣的作品,这是他在文艺上成功的重要因素。
③中华传统文化是阎肃的创作源泉,他的作品是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叠加。他将民族文化融入创作,以时代的烙印剪接出民族华章,展现出民族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时,他“胸有大业、腹有诗书”,表明他广泛吸取知识,拥有开阔的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为他的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坚实的基础,助力他在文艺道路上不断创新,取得卓越成就。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①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②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③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④“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节选自《我与地坛》)
4.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①中的“耗”字,表明“我”在两条腿残废之后的最初几年里无事可干、空耗时日。
B. 句②用“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来修饰小昆虫,表现“我”的迷茫和痛苦。
C. 句③中以“摇头晃脑捋着触须”“转身疾行而去”来描写蚂蚁,表明小昆虫也有顽强的生命力
D. 句④以园中草木竞相生长中发出的响声,表现“我”百无聊赖的生活境况和内心的烦躁。
5. 选文结尾处的“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园子荒芜”指的是园子的外在景象,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荒芜。“并不衰败”指的是园中的景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并且暗示着园子对“我”的精神产生重要影响。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的赏析能力。
D.“表现‘我’百无聊赖的生活境况和内心的烦躁”错误。句④“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里以园中草木竞相生长发出的响声,表现出园子虽然荒芜但充满生机,并不衰败,同时也暗示了“我”在园子里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逐渐从痛苦和迷茫中走出来,而不是“百无聊赖的生活境况和内心的烦躁”。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含义的把握能力。
从表面上看,“荒芜”指的是园子的外在景象。文中描述了这是一个废弃的园子,两条腿残废后的“我”常去那里,园子里可能少有人打理,有着自然的衰败痕迹,如园墙在空气中斜切出荫凉,暗示园子的陈旧;树干上留着蝉蜕等,这些都表现出园子的荒凉、无人问津,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荒芜。


展开余下试题“并不衰败”主要体现在园子里充满了生命的迹象。“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些描写展现了园子里的小昆虫、草木等生命都在蓬勃生长,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即使园子外在荒芜,生命的力量依然旺盛。
“并不衰败”也暗示着园子对“我”的精神影响。在“我”因残废而陷入迷茫、痛苦,找不到生活的方向时,园子成为了“我”逃避现实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园子里生命的顽强和蓬勃,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坚韧与美好,给予了“我”精神上的鼓舞和力量,使“我”认识到即使身体残疾,生命依然可以有其价值和意义,从而激励“我”重新思考人生,走出心灵的困境,所以园子在精神层面上对“我”来说是充满希望和力量的,并不衰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构思
铁凝
老画家站在房中,对着破桌面发愣。根据构思,他要钉一只1×1.5米的油画内框,翻遍家里的破烂,总算找到这张破桌面。
画油画要内框,就像绣花要绷子一样。每逢构思成熟,画家总绞尽脑汁搜寻做内框的材料。
这张桌面刚够画框宽度,长度从哪儿出呢?他一手拿锯,一手按桌面,掂配着。
有人敲门,走进一个身穿薄花呢短大衣的青年。
窄小房间使青年显得格外高大,他的声音温文尔雅。青年说明身份和来意。原来他是画家的同乡、旧友、空军某基地丁副师长的儿子。画家和师长是中学同学,后来,一个从军,一个学画。现在丁副师长要离休,准备携带家小来老画家的城市度晚年。青年特意先赶来看房。
老画家很高兴,招呼青年就座。青年没坐,执意请画家立刻陪他去看房。老画家拍拍身上就要出门,青年从随身带来的一只质地考究的牛皮手提包里拿出一个黄纸包放在桌上,告诉画家,那是父亲带给他的。老画家知道那是家乡当年的新茶叶。看到茶叶,他立即想到那个憨实的小伙儿。他有些激动,把茶叶捧进小橱。青年又从包里抽出一本文学杂志,说:“这是我送伯伯的。我从事文学创作,将来会到市文联工作。这是近作,请指教。”他熟练地翻到属于他的那一页,又极随便地把它放在桌上。
老画家更激动了。他抓住青年的衣袖说:“原来我们是同行,回来好好聊聊。”
“要不要叫出租车?”青年问。
“不必,乘公交车,顺路。”
青年有些失望,因为老画家是美协主席。凭他的身份,出门要车是应分的。
画家和青年还是坐上公交车。青年仔细打量父亲这位旧友。那双褪色的皮鞋,那条已被虫蛀的围脖,那瘦小的身躯,都无法使人把他当成有身份的画家。
终点站到了,路边那排乳白色的小楼才使青年打起精神。他先跳下车,径直向小楼走去。
干休所的管理人员把南三栋二号的钥匙交给他,并表示,房内设备还不齐全,有要求尽管提。
青年在前面走,老画家紧跟着。青年推开门,一股油漆味儿迎面扑来。客厅,卧室,卫生间,厨房,贮藏室,阳台,前庭,后院,一切都入时。一个螺旋形楼梯从客厅通往二楼,二楼竟还有个铺着红松地板的房间,刚漆好的地板油光可䤰。按常规,这房间应属于青年的父亲。青年立刻感到这套房子带木地板的房间少了些。他想起自己拜访过的一些学者、名流,他们的书房大都镶木地板。
青年大声对老画家说:“您看,这套房子的遗憾就在于带木地板的房间少了。”房间里泛着他自己的回音。没人回答,老画家不在房里,甚至不在楼里。
这小楼不如堆在楼前的木头边角料对老画家有吸引力。他一眼就发现了这堆边角料,里面有笔直的木条。两三厘米宽厚,长度绝不短于1.5米。画家奔向它们,抽出两根。一个警卫喊住了他。
“哎,老大爷,你怎么随便拿木头?”“这……这是两根木条,是为了一张画。”老人举着木条,脸上堆着孩子般的笑。
“木头能画画?”
“不是,是做画框的。”老人在空中画着方框。“你看,才这么短。”
“再短也是国家的呀。您哪个单位的?”
“美协。”
“证件。”
老人在身上摸索着,终未找到一件能说明自己身份的东西。警卫冲着老人笑着。
“你怎么进来的?”
“陪丁副师长的儿子来看房。”警卫的话似乎一下提醒了老人,“对,他就在那儿,他能证明。”老人兴奋地指着三栋二号。
站在二楼阳台上的青年早就看清院里发生的一切,但老人挥着胳膊指向三楼二栋时,他却闪回身子,躲开楼下的指点。
他有必要下去作证吗?证明他以及父亲和这个偷木条的老人的关系?青年站在阳台的纱门内,眼前的一切使他感慨,够他写一篇小说了。他仿佛窥见,一个这样有身份的艺术家,原来灵魂竟这样猥琐。就算是为了打画框吧。靠这种手段实现自己的构思,艺术还有什么价值可言!青年在红松地板上迈着有弹性的步子,更加感慨。他是为艺术感慨,为中国感慨:瑰丽的、永不陨落的文艺之星何时才能从中国大地上升起。他的构思渐渐完整了,自信回去就可以动笔。
楼下,警卫和老画家在等青年出来。但他迟迟没出来。老画家只好带领警卫走进三栋二号。
一楼。二楼。没人。
画家主动先走出小楼。他觉得,已没必要去寻找了。
1983年12月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画家把老同学送来的家乡当年的新茶叶“捧进小橱”,表现了老画家对老同学的这份情感的尊重。
B. 小说写老画家穿着“褪色的皮鞋”,围着“被虫蛀的围脖”,以此表现老画家对艺术之外的生活不在意。
C. 老画家虽然是一位有身份的艺术家,但他见到想要的木条就拿,灵魂猥琐,连他同学的儿子都觉得羞耻。
D. 小说以“找”发端,又以“找”收束,构思巧妙,引发读者对不同的做人态度和风格的思考与评判。
7. 小说的题目“构思”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8. 这篇小说运用了对比手法,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①老画家为创作油画而苦心寻找内框的构思;
②丁副师长儿子准备创作小说的“构思”;
③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构思”。
8. ①老画家与青年外在形象和生活追求的对比,突出了两人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②老画家与青年对艺术的态度对比,展现了两人对艺术本质理解的差异,引发读者对什么是真正的艺术追求的思考,批判了青年那种表面化、功利化的艺术观念,赞扬了老画家对艺术的纯粹热爱和执着追求。
③青年前后心理和行为 对比,使青年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揭示了他内心的虚伪和自私,更凸显出他的浅薄。
④老画家的艺术追求与现实环境的对比,突出了老画家在追求艺术道路上的艰难与孤独,引发读者对社会环境与艺术创作关系的思考。
【解析】
【导语】《构思》以老画家和青年的经历展开。老画家为做画框找材料,见边角料便拿,被警卫阻拦时青年却避而不见。通过老画家的质朴纯粹与青年的虚荣傲慢对比,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讽刺青年对艺术的偏见,揭示了人性的复杂。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C.“他见到想要的木条就拿,灵魂猥琐,连他同学的儿子都觉得羞耻”错误,老画家见到想要的木条就拿,是因为他绞尽脑汁搜寻做画框的材料,且认为这些是边角料,他的行为是出于对艺术创作的执着和对材料的需求,不能说他灵魂猥琐。而青年觉得羞耻,是青年以自己的价值观去评判老画家,青年的想法存在片面性。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小说的题目“构思”具有丰富的内涵,既指老画家创作油画时的构思,也指青年文学创作的构思,同时还暗示了小说作者的构思。
①老画家的油画构思:小说开篇写老画家站在房中对着破桌面发愣,为钉一个1×1.5米的油画内框绞尽脑汁搜寻材料,他的“构思”首先体现在为完成画作准备物质基础,寻找合适的内框材料是他创作构思的一部分。老画家对艺术创作极为执着,他在陪青年看房时,仍心系自己的油画创作,看到楼前的木头边角料就想到可以用来做画框,这体现了他在艺术创作上的构思,即如何利用现有的材料来实现自己的艺术表达。
②青年的文学构思:青年看到老画家被警卫拦住索要证件的一幕,认为一个有身份的艺术家为了做画框用这种手段,灵魂很猥琐,觉得靠这种手段实现艺术构思,艺术没有价值可言。他由此产生了自己的文学构思,准备写一篇小说来表达自己对艺术价值的感慨和思考,这是他文学创作上的“构思”。青年站在阳台的纱门内,由老画家的行为联想到中国的文艺发展,感慨瑰丽的、永不陨落的文艺之星不知何时才能从中国大地上升起,他将这些感慨融入到自己的文学构思中,试图通过作品反映他眼中的社会现象和对文艺未来的担忧。
③作者的创作构思:作者以“构思”为题目,将老画家和青年的不同“构思”交织在一起,通过对比两人的行为、想法和价值观,展现了不同人对艺术的不同理解和态度,从而引发读者对艺术价值、艺术家的行为准则以及文艺发展等问题的思考,这是作者在主题构思上的用心。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老画家与青年外在形象和生活追求的对比:老画家穿着褪色的皮鞋、虫蛀的围脖,身材瘦小,住在窄小的房间,为了寻找做画框的材料绞尽脑汁。青年身穿质地考究的薄花呢短大衣,拿着“质地考究的牛皮手提包”,关注的是房子里木地板房间的数量,在意生活的品质和外在的身份地位。突出了两人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老画家专注于艺术创作,不注重物质享受和外在形象;青年则更注重生活的舒适和自身的身份地位,对艺术的理解较为肤浅,为两人在面对木条事件时的不同反应埋下伏笔。
②老画家与青年对艺术的态度对比:老画家为了完成自己的油画构思,四处寻找做画框的材料,甚至看到合适的木条就激动不已,体现出他对艺术创作的执着和全身心投入。青年虽声称从事文学创作,但他看到老画家拿木条的行为,首先“使他感慨,够他写一篇小说了”,感慨艺术的价值问题,更多地是从一种旁观者和功利的角度看待艺术,并非真正深入理解和尊重艺术创作的艰辛。鲜明地展现了两人对艺术本质理解的差异,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引发读者对什么是真正的艺术追求的思考,批判了青年那种表面化、功利化的艺术观念,赞扬了老画家对艺术的纯粹热爱和执着追求。
③青年前后心理和行为的对比:开始时青年对老画家以美协主席的身份却“不必,乘公交车,顺路”时而坐公交感到失望,表现出他对身份地位与外在待遇的看重。后来看到老画家拿木条,认为老画家灵魂猥琐,从对老画家身份地位的期待到对其人格的贬低,心理落差巨大。行为上,一开始对老画家还算客气,后来却为了自己所谓的艺术构思和面子,不愿下楼为老画家作证。使青年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揭示了他内心的虚伪和自私,他所谓的对艺术的感慨和构思,不过是建立在对他人的误解和偏见之上,更凸显出他的浅薄。同时也通过这种对比,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讽刺意味,让读者对青年的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
④老画家的艺术追求与现实环境的对比:老画家沉浸在自己的艺术构思中,为了实现艺术创作不惜想尽办法找材料,精神世界丰富而纯粹。但他所处的现实环境却是物质匮乏的,“翻遍家里的破烂,总算找到这张破桌面”,在干休所还因拿木条被警卫质疑,不被理解。反映了当时社会中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突出了老画家在追求艺术道路上的艰难与孤独,也暗示了像老画家这样纯粹的艺术家在现实中可能会遭遇的困境,引发读者对社会环境与艺术创作关系的思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沫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
白晚好黄老,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元和末,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祭其家,禁樵采。访后裔,惟二孙女嫁为民妻,进止仍有风范。因泣曰:“先祖志在青山,顷葬东麓,非本意。”传正为改葬,立二碑焉。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白浮游A四方B尝乘月C与崔宗之D自采石E至金陵F著宫锦G坐舟中H旁若无人。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异,感到奇异,与《劝学》“君子生非异也”的“异”词义不同。
B. 耻,以⋯⋯为羞耻,与《师说》“则耻师焉”的“耻”词义相同。
C. 道,取道,与《登泰山记》“道皆砌石为磴”的“道”词义相同。
D. 卒,死亡,与《赤壁赋》“而卒莫消长也”的“卒”词义不同。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白十岁时就通晓诗书,长大后没有去参加科举考而是隐居在岷山,州里推举有道科,他也不去应举。
B. 李白跟随好友吴筠来到京城长安,经过贺知章的引荐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进而担任翰林供奉一职。
C. 李白因为醉酒无法写乐章而得罪了皇上,于是就整天与人一起喝酒,后来皇上赏给他金帛让他回家。
D. 李白死了以后,宣歙观察使范传正来他的坟墓拜祭,寻访他的后裔,并根据他孙女的要求为他改葬。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
(2)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
13. 元人傅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福建省漳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