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互联网实践不但有效解决村庄公共事务,也为强化公共舆论约束机制带来新的契机。在传统乡村熟人社会里,村民之间互动而形成的乡村社会舆论是村民之间交往的行为准则。数字时代,即使大量青壮年村民常年不在乡村社会生活,公共舆论同样能够基于互联网实践来约束村民之间的交往行为,给破坏乡村道德舆论的村民带来沉重的道德压力。 互联网实践把基于血缘、地缘而组建的乡村共同体的关键要素复制到数字平台上,为传统熟人社会的“互帮互助”精神注入动力,呈现熟人社会运行逻辑的新形态。比如,个别村民在城市打拼多年,结识了不同的企业老板或工友,有机会获得老板或工友会在微信群等数字平台里发布一些用工信息,为留守在乡村的村民找工作提供渠道。此外,由于大量村民外出务工,乡村社会中婚丧嫁娶事宜大多数都会在村微信群通知,虽说打工村民不能到场,但是可以通过“微信红包”等方式来表达对“办大事”村民的祝贺。这种交往方式虽说少了传统熟人社会的亲密性接触,但却维持村民之间的互帮互助精神。 互联网实践还赋予传统熟人社会中的乡村记忆以新的展现形式,实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瞬间切换,重构熟人社会的乡村记忆因子。比如,乡村社会可以在数字平台上举办具有地方特色民俗活动使得乡村记忆在“线下”和“线上”双向建构。打工村民可以通过现代技术的赋权对特色民俗互动进行重构,并与村庄建立起新的联络机制,使得乡村记忆的传承得以继续。在乡村记忆演绎的过程中,村民能够平等地参与、观赏及评论乡村社资料图片会的特色民俗活动,也有助于形成乡村记忆的共同意识,进而强化村民对乡村社会的认同感。 (选摘自郭明《虚拟型熟人社会:一个新乡村社会形态》,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血缘是由生育所发生的、由人与人的权利和义务所决定的亲子关系。 B. 局部区域内土地资源开发受限是导致乡土社会社群分裂的重要原因。 C. 虚拟型熟人社会是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D. 互联网实践将熟人社会的自然和社会边界完整地移植到数字平台上。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系家族注重的亲戚更多的是由生育构成的父子之间的关系,而非婚姻夫妻双方之间的关系。 B.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儿歌中“外婆桥”取代了村落的概念,以血缘投射出地域的意义。 C. 从某种意义上讲,由于数字化沟通缺乏面对面 沟通的特性,更能促使村民发表正义的言论。 D. 用工信息共享、微信红包祝福少了亲密性接触,对“互帮互助”精神的维系不过是杯水车薪。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 A.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司马迁《陈涉世家》) B. 绵侯服以守业,传龟组而罔替。(梁肃《述初赋》) C. 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徐应秋《玉芝堂谈荟》) D.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养儿缘屋栋。(释深《偈颂六首其一》) 4. 材料二中,作者从哪几个维度勾勒了虚拟型熟人社会的新实践图景? 5. 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虚拟型熟人社会”与“传统熟人社会”的不同之处。 【答案】1. B 2. D 3. A 4. ①村民的“数字关联”,②舆论约束,③互帮互助的方式,④乡村记忆的传承。 5. ①生活地域不同:传统熟人社会集中生活在某个地域中;虚拟型熟人社会分散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中;②社会稳定性不同:传统熟人社会稳定性强;虚拟型熟人社会流动性大;③社会运行逻辑的形态不同:传统熟人社会直接的亲密接触;虚拟型熟人社会采用信息共享、在线红包等方式。④乡村记忆的展现形式不同:传统熟人社会是“线下”的;虚拟型熟人社会是“线下”和“线上”双向建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因果倒置,是亲属关系决定了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 C.“必然产物”错,“虚拟型熟人社会”是我国乡村社会形态变迁过程中的特殊产物,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D.“完整地移植到数字平台上”错误,不是“完整移植”而是“重构”。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对‘互帮互助’精神的维系不过是杯水车薪”错误,新的表达方式虽然少了传统熟人社会的亲密性接触,但给村民之间的“互帮互助”精神注入新的活力。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这句话是说王侯将相并非天生就注定,而是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和时势的变化而成为。这句话强调了社会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随着时代和个人能力的变化而变化,与论点中提到的社会结构变动导致血缘继替不再可能的观点非常契合。 B.这句话是说绵侯通过保持一定的礼制和规矩来守护自己的产业,并且能够顺利地将其传给后代。这反映了一种稳定的社会继承模式,即通过血缘关系来传承财产和地位,与论点中的观点相悖。 C.这句话表达了即使是同一个父母所生 孩子,他们的性格、兴趣也会大不相同,不一定能继承父母的特点或成就。它更多地讨论了个体差异而非社会结构变动对血缘继替的影响。 D.这句话意味着父母的特性会在孩子身上得到体现,即强调血缘对继承特质的重要性,与论点中提到的社会结构变动对血缘继替的影响不符。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①根据第二段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大量中青壮年劳动力离开乡村前往城市工作,导致乡村社会出现了“空心化”现象。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等工具与家乡保持联系,形成了“数字关联”。例如,村庄治理主体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布乡村公共议题,让不同地点的村民参与到讨论和决策过程中,这不仅有助于解决村庄公共事务,还加强了留守村民与外出务工村民之间的联系。据此分析,概括出的维度为“村民的‘数字关联’”。 ②根据第三段可知,在传统乡村熟人社会中,乡村社会舆论是村民之间交往的重要规范。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即便许多青壮年村民长期不在乡村居住,乡村社会舆论仍然可以通过互联网实践来约束村民的行为。例如,破坏乡村道德舆论的行为仍会被其他村民知晓,并对行为者产生道德压力。这样一来,互联网成为了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的新工具。据此分析,概括出的维度为“舆论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