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这种倒错首先关联着自叙性写作在文学家那里的意味。在由回忆连缀起来的叙事中,当鲁迅征用“过去”说明“当下”(《呐喊》的写作)时,“过去”的全部价值在于从中抽象出的一种审美意义,而非历史编年中的客观存在。这种审美意义为“当下”所规定,是“过去”在写作主体的当下语境中的折射。《新生》在《自序》中出现,正是对这种审美意义的强调:相对于历史的“真实”,《新生》的失败留下的绵延心情才是真正值得作家“记念”与书写的。而那种很难用确切语汇表述与概括的心情,也只有在讲述《新生》的筹办与流产的过程中才能获得体贴。只有经由叙事,情感才能随事赋形,获得完整的表达。 小说集《呐喊》作为“听将令”的产物,必然要求一种集体性的、宏观指向的话语或题旨:当新文化运动尘埃落定,作为主要参与者的鲁迅在1922年底的追忆就不能不与历史发生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新生》的被实名与其他历史信息(年代、地址)的被虚化,不如说是作者在宏大历史中对私人话语的有意保留和凸显。一方面,以“新”自谓的新文化运动,其文艺启蒙的逻辑在鲁迅这里被提前至日本时期,作为忆“旧”的对象,体现为规模十分有限的共同体以及短暂且最终失败的文艺活动;另一方面,《新生》在真实历史中的缺席,也使它免于同某种固定的、集体化的意识形态意义发生关联。讨论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对名词的设计和安排时,罗兰•巴尔特认为,“专有名词就是记忆的一种语言形式”,它作为一种记号,“永远充满着庞杂语义厚度”,因而“更接近一种诗学语言”;相反,“普通名词”则“按照组合段规则只能提供一个意义”。也就是说,“指称—意义”的对应关系在“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两种表达方式上存在截然不同的状况,后者是给定的、单一的,前者则是丰富并召唤想象力的。“《新生》”作为“专有名词”在《自序》中的出现,正是对“指称—意义”对应关系的一种重建,叙事由此从宏大历史里释放出来,回收进作者的个人话语中,同时,一篇看似许诺着历史真实性的《自序》,也就从实证领域走向了文学空间。 (摘编自邢程《<呐喊•自序>与新文学的现代性》)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认为,如果人缺乏内在的精神,即便有健全、茁壮的体格也毫无意义。 B. 《新生》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最后三人也因各自命运不能在一起“纵谈好梦”。 C. 《新生》被一些研究者视为研究鲁迅的实证材料,但作者并不认可这种态度。 D. 虽然《新生》未能发行,但“《新生》”却成了具有语义厚度的“专有名词”。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人治文学与美术”的现状及《新生》创办的失败可以看出当时靠推行文艺来改变国民精神的艰难。 B. 对于自己成不了“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鲁迅一直有清醒的认识,但他对此并无愤懑之情。 C. 叙述《新生》的筹办与流产可看作是对“过去”在“当下”(《呐喊》写作)时一种审美意义的强调。 D. 作者认为鲁迅详细回忆《新生》创刊失败的过程,目的在于在宏大历史中保留和凸显其私人话语。 3.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属于材料二中罗兰•巴尔特所说的“普通名词”的一项是( ) A. 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药》) B. 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一件小事》) C. 白光如一柄白团扇,摇摇摆摆的闪起在他房里了。(《白光》) D. 他买来便放在他窗外的院子中央的小池里。(《鸭的喜剧》)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第四段的行文思路。 5. 周作人在《鲁迅的故家》中曾说:“鲁迅的《新生》杂志没有办起来,或者有人觉得可惜,其实退后几年看,他并不曾完全失败。”你是否同意这样的看法?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1. B 2. B 3. D 4. ①首先通过与《呐喊》的对比,得出了“‘《新生》’被实名与其他历史信息的被虚化是作者的有意保留与凸显”的观点。 ②接着从两方面对这一观点进行具体阐释。 ③然后引用罗兰•巴尔特的话区分“专有名词”与“普通名词”的内涵。 ④最后得出“《新生》”作为专有名词的意义。 5. 同意。 ①《新生》创办的失败促使鲁迅自我反省,从而“看见自己”。 ②鲁迅预备在《新生》上发表的文章后来均借《河南》和《域外小说集》得到了问世的机会。 ③《新生》虽然创刊失败,但后来成为一种“专有名词”,促使《自序》从实证领域走向了文学空间。 不同意。 ①《新生》因各种原因,并未产生结局。 ②虽然鲁迅预备在《新生》上发表的文章后来均借《河南》和《域外小说集》得到了问世的机会,但《新生》仍然是一个在实践上失败的事件。 ③《呐喊•自序》中提到的“《新生》”只是一种“专有名词”,并不是现实存在的文艺刊物。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探讨鲁迅未能创办的杂志《新生》的历史背景,揭示出鲁迅“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材料一展现了鲁迅重视精神改造的立场及其对失败的思考。材料二探讨了《新生》虽未问世,却在鲁迅写作生涯中具有深远意义,强调其审美价值胜于历史真实性。《新生》成为私人话语的象征,显示文学与历史间的复杂关系。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新生》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最后三人也因各自命运不能在一起‘纵谈好梦’”错误,《新生》失败的原因有“最先就隐去了若干担当文字的人,接着又逃走了资本…… 而其后却连这三个人也都为各自的运命所驱策”,没有说主要原因是“最后三人也因各自命运不能在一起‘纵谈好梦’”。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推断和辨析的能力。 B.“鲁迅一直有清醒的认识,但他对此并无愤懑之情”错误,鲁迅并非一直对自己成不了“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有清醒认识,材料一中提到“我当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来才反省意识到,“一直”表述过于绝对。“此”指代的对象错误,根据“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可知,是对自己有的悲哀并不愤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