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即便是在标榜“纯客观报道”的西方,新闻叙事也无法做到真正客观。有研究表明,美国对“2001年撞毁我国军机”“2003年武装侵略伊拉克”等一系列事件的报道无不表现出一致、鲜明的政治倾向,对2008年拉萨事件的报道,更是明显受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束缚,描绘着符合他们意识形态的图景。凡此种种表明,新闻报道都是带有倾向性的。 (摘编自李凌燕《新闻叙事的主观性研究》) 材料三: 不同的叙事节奏安排,取决于记者对报道对象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叙事节奏何时快、何时慢,在很大程度上跟事实属性和新闻主题呈现有关,从根本上说,叙事节奏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新闻内容。 以突发新闻采写为例,在突发事件发生当天,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迅速接近新闻核心事实,以最快的节奏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波及人群与范围,以及事态发展、社会反应和各方说法等,在持续跟进突发事件报道的过程中,新闻叙事节奏并非固定的,而是具有动态生成的特征,浮光掠影的片段信息往往不能满足受众需求,记者对突发事件的深度透视、全景式扫描与综合性分析,或者披露鲜为人知的独家内容,就需要在叙事节奏的把握上适当趋向平缓。慢速叙述的文字,往往蕴含着有意味的情境或深度内容。 对于社会关注度高的新闻,为了让受众对事件的来龙去脉有更全面的认知,记者应该以事实蕴含的新闻价值为核心,对文本的叙事过程进行合理调节。新闻报道中核心事实与辅助事实的有机组合,使得文本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叙事节奏张弛有度,记者掌握叙事时间间隔的属性,合理地选择和组织素材,以动静结合、快慢相间的叙事节奏,增强核心事实的表达力度,使新闻事件有序展开。 文本叙事节奏的快慢,与新闻的表现力直接相关。新闻文本如果合理运用叙事节奏,掌握好叙事速度,就能使文章简约紧凑,形成不同节奏交替运动的层次变化。这不仅是为了考虑受众的接受心理,更是新闻价值的本质属性使然。 (摘编自陈伟军《张弛有度:新闻叙事节奏的动感表达》)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同于文学叙事 虚构性,新闻的客观真实性要求叙述者对新闻事实不发表评论,目的是增强新闻的客观真实感。 B. 新闻报道中的“故事”力求真实,但仍不能与原事件相等同,因为“故事”往往经过了叙述者的“选择”和“重塑”。 C. 中国历代知识分子胸怀天下,创作出了大量经世济民的作品,这和“文以载道”思想观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D. 叙事节奏的快慢是由报道对象所蕴含的新闻价值决定的,与新闻事件的事实属性相关,也受情境深度、受众兴趣的影响。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在中国历代文学发展进程中曾涌现出多种变体,从“思无邪”“美教化”到“独尊儒术”“文以明道”,实质上延续了文学的教化功能。 B. 由于洪仁环、王韬、梁启超等人强调报纸的“舆论引导”功能,导致辛亥革命、五四以及延安整风等各个重要时期都很重视报刊的宣传作用。 C. 新闻报道都是带有倾向性的,例如美国对2008年拉萨事件的报道就明显受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束缚,无法做到真正客观。 D. 面对突发新闻,记者往往采用快节奏叙事,以突出时效性,让受众在短时间内迅速把握核心事实,而在持续跟进报道时,其叙事节奏具有动态生成特征。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论突发新闻还是社会关注度高的新闻,其叙述主体都应围绕核心事实及新闻主题,抓住其新闻价值进行或急或缓的报道。 B. 我国新闻受“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影响,强调新闻的主观性,和标榜“纯客观报道”忽视新闻社会功能的西方新闻有着本质不同。 C. 合理调节新闻文本的叙事节奏,掌握叙事速度,可以增强新闻的表现力,因此,再现新闻事件不得不框限、重构以显其节奏。 D. 新闻是传达媒体意志的有效途径,叙述者以各种方式介入叙事,受众无意识地被其控制,只能被动地接受新闻事件的价值渗透。 4. 材料二和材料三均围绕新闻叙事展开论述,但在具体阐述中各有侧重,请简要说明。 5. 下面的新闻报道是如何体现新闻叙事主观性的?请根据材料分析。 3月30日晚,一列从北京西开往成都东的复兴号列车上,一小孩高烧近40℃。列车员在广播寻医未果之后,随即与成都局集团公司调度指挥中心联系,请求在江油站临时停车,江油站立即启动紧急预案,车站工作人员、值班民警、120急救人员等均在第一时间赶到指定站台,等候即将停靠的列车。两分钟后,病员顺利交接,复兴号驶出江油站。经过一晚上的救治,小孩的病情有所好转。3月31日早上,已回成都的母亲通过电话对江油站的帮助表示感谢。 (摘引自《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答案】1. D 2. B 3. A 4. ①材料二围绕新闻叙事的主观性、倾向性展开论述,重在内容。 ②材料三围绕新闻叙事的节奏安排展开论述,重在形式。 5. ①从新闻主题看,为了旅客健康,列车临时停靠,使旅客救治及时,病情好转,该新闻事件传递了生命至上的价值导向,正确引导舆论,体现出叙述者选材上的主观意图。 ②从语言表述看,新闻叙述者虽未直接发表评论,但字里行间渗透了强烈的主体意识,如“随即”“请求”“立即”“第一时间”等词,均表现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肯定与认可,以宣扬主流价值观,体现出叙述者的主观价值倾向。 【解析】 【导语】这三则材料分析了新闻叙事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之间的博弈。材料一探讨新闻真实事件的主观选择与重塑;材料二从历史文艺观“文以载道”角度讲述中国新闻的社会功能;材料三则阐述叙事节奏的决定因素,强调叙事技法对新闻表达力的影响。这些内容共同揭示了新闻在表达中不可避免的主观倾向。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也受情境深度、受众兴趣的影响”错误。根据原文“慢速叙述的文字,往往蕴含着有意味的情境或深度内容”可知,不能说节奏的快慢受情境深度的影响。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由于洪仁环、王韬、梁启超等人强调报纸的‘舆论引导’功能,导致辛亥革命、五四以及延安整风等各个重要时期都很重视报刊的宣传作用”错误。根据原文“梁启超更是强烈呼吁‘报馆有益于国事’。此后,无论是辛亥革命时期新闻高扬起反清反封建的旗帜”可知,原文前后并没有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