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  2025-07-25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福建省南安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南安一中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第二次阶段考
语文科试卷
本试卷考试内容为:高二语文。共11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4.保持答题纸纸面清洁,不破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自行保存,答题纸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闻叙事是叙述者对新近发生的真实事件进行建构的产物,由于新闻事件的真实性不同于文学故事的虚构性,新闻叙事表现出不同于文学叙事的诸多特征:一方面,新闻的客观真实性要求决定了新闻叙述者在叙事中着力规避自我,不发表评论,以营造客观记录事件的假象,营造新闻的客观真实感。另一方面,语言的线性特征与事件的同时异地、异时同地、异时异地性相冲突,使新闻叙事在再现新闻事件时不得不框限某一局部事件、重构一系列事件中各分事件的位置,同时受语言主观性的限制,叙述者的声音不知不觉在新闻话语中回响,以强烈的主体意识将受众包围,让受众不知不觉中被叙述者所控制。因此,新闻报道中所谓的真实事件实质上是经“选择”和“重塑”的事件,是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背景的意识形态建构出来的带有主观倾向性的事件,当受众将新闻报道中的“故事”与原事件画上等号时,受众实际上已被叙述者所包围、所蒙蔽,进入了叙述者的话语圈套,并因此接受叙述者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新闻由此达到了宣传的效果。
(摘编自李凌燕《新闻叙事:客观真实性与主观倾向性间的博弈》)
材料二:
在我国,强调新闻的社会功能是传媒界的一大传统。这种传统源于中国几千年来居于主导地位的文艺理论核心思想——“文以载道”。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文学就被蒙上了浓重的政治教化色彩。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毛诗序》则云:“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汉代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定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自此,无论是刘勰的“圣因文而明道”,还是柳宗元提出的“文以明道”主张,其实质都是推崇文学教化功能的延续。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正是在“文以载道”思想的影响下,胸怀家国天下,以文字寄托他们经世济民、匡扶天下的政治主张。
新闻与文学相伴而生,在古代中国,二者没有明显的界限。由于受传统“文以载道”文艺观的影响,国内新闻界一直重视新闻的“政治教化”“舆论引导”功能。被誉为“中国新闻理论创始人”的洪仁环提出,要通过报纸“昭法律,别善恶,励廉耻,表忠孝”;王韬创办《循环日报》之初也明确表示,“是报之行专为裨益我华人而设”;梁启超更是强烈呼吁“报馆有益于国事”。此后,无论是辛亥革命时期新闻高扬起反清反封建的旗帜,还是五四运动时期报刊成为“救国新民”的重要阵地,抑或延安整风运动期间提出“报纸是党的宣传工作最有力的工具”,贯穿其中的重要新闻观都是新闻的“载道”功能。


浏览完整试题即便是在标榜“纯客观报道”的西方,新闻叙事也无法做到真正客观。有研究表明,美国对“2001年撞毁我国军机”“2003年武装侵略伊拉克”等一系列事件的报道无不表现出一致、鲜明的政治倾向,对2008年拉萨事件的报道,更是明显受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束缚,描绘着符合他们意识形态的图景。凡此种种表明,新闻报道都是带有倾向性的。
(摘编自李凌燕《新闻叙事的主观性研究》)
材料三:
不同的叙事节奏安排,取决于记者对报道对象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叙事节奏何时快、何时慢,在很大程度上跟事实属性和新闻主题呈现有关,从根本上说,叙事节奏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新闻内容。
以突发新闻采写为例,在突发事件发生当天,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迅速接近新闻核心事实,以最快的节奏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波及人群与范围,以及事态发展、社会反应和各方说法等,在持续跟进突发事件报道的过程中,新闻叙事节奏并非固定的,而是具有动态生成的特征,浮光掠影的片段信息往往不能满足受众需求,记者对突发事件的深度透视、全景式扫描与综合性分析,或者披露鲜为人知的独家内容,就需要在叙事节奏的把握上适当趋向平缓。慢速叙述的文字,往往蕴含着有意味的情境或深度内容。
对于社会关注度高的新闻,为了让受众对事件的来龙去脉有更全面的认知,记者应该以事实蕴含的新闻价值为核心,对文本的叙事过程进行合理调节。新闻报道中核心事实与辅助事实的有机组合,使得文本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叙事节奏张弛有度,记者掌握叙事时间间隔的属性,合理地选择和组织素材,以动静结合、快慢相间的叙事节奏,增强核心事实的表达力度,使新闻事件有序展开。
文本叙事节奏的快慢,与新闻的表现力直接相关。新闻文本如果合理运用叙事节奏,掌握好叙事速度,就能使文章简约紧凑,形成不同节奏交替运动的层次变化。这不仅是为了考虑受众的接受心理,更是新闻价值的本质属性使然。
(摘编自陈伟军《张弛有度:新闻叙事节奏的动感表达》)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同于文学叙事 虚构性,新闻的客观真实性要求叙述者对新闻事实不发表评论,目的是增强新闻的客观真实感。
B. 新闻报道中的“故事”力求真实,但仍不能与原事件相等同,因为“故事”往往经过了叙述者的“选择”和“重塑”。
C. 中国历代知识分子胸怀天下,创作出了大量经世济民的作品,这和“文以载道”思想观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D. 叙事节奏的快慢是由报道对象所蕴含的新闻价值决定的,与新闻事件的事实属性相关,也受情境深度、受众兴趣的影响。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在中国历代文学发展进程中曾涌现出多种变体,从“思无邪”“美教化”到“独尊儒术”“文以明道”,实质上延续了文学的教化功能。
B. 由于洪仁环、王韬、梁启超等人强调报纸的“舆论引导”功能,导致辛亥革命、五四以及延安整风等各个重要时期都很重视报刊的宣传作用。
C. 新闻报道都是带有倾向性的,例如美国对2008年拉萨事件的报道就明显受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束缚,无法做到真正客观。
D. 面对突发新闻,记者往往采用快节奏叙事,以突出时效性,让受众在短时间内迅速把握核心事实,而在持续跟进报道时,其叙事节奏具有动态生成特征。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论突发新闻还是社会关注度高的新闻,其叙述主体都应围绕核心事实及新闻主题,抓住其新闻价值进行或急或缓的报道。
B. 我国新闻受“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影响,强调新闻的主观性,和标榜“纯客观报道”忽视新闻社会功能的西方新闻有着本质不同。
C. 合理调节新闻文本的叙事节奏,掌握叙事速度,可以增强新闻的表现力,因此,再现新闻事件不得不框限、重构以显其节奏。
D. 新闻是传达媒体意志的有效途径,叙述者以各种方式介入叙事,受众无意识地被其控制,只能被动地接受新闻事件的价值渗透。
4. 材料二和材料三均围绕新闻叙事展开论述,但在具体阐述中各有侧重,请简要说明。
5. 下面的新闻报道是如何体现新闻叙事主观性的?请根据材料分析。
3月30日晚,一列从北京西开往成都东的复兴号列车上,一小孩高烧近40℃。列车员在广播寻医未果之后,随即与成都局集团公司调度指挥中心联系,请求在江油站临时停车,江油站立即启动紧急预案,车站工作人员、值班民警、120急救人员等均在第一时间赶到指定站台,等候即将停靠的列车。两分钟后,病员顺利交接,复兴号驶出江油站。经过一晚上的救治,小孩的病情有所好转。3月31日早上,已回成都的母亲通过电话对江油站的帮助表示感谢。
(摘引自《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答案】1. D 2. B
3. A 4. ①材料二围绕新闻叙事的主观性、倾向性展开论述,重在内容。
②材料三围绕新闻叙事的节奏安排展开论述,重在形式。
5. ①从新闻主题看,为了旅客健康,列车临时停靠,使旅客救治及时,病情好转,该新闻事件传递了生命至上的价值导向,正确引导舆论,体现出叙述者选材上的主观意图。
②从语言表述看,新闻叙述者虽未直接发表评论,但字里行间渗透了强烈的主体意识,如“随即”“请求”“立即”“第一时间”等词,均表现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肯定与认可,以宣扬主流价值观,体现出叙述者的主观价值倾向。
【解析】
【导语】这三则材料分析了新闻叙事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之间的博弈。材料一探讨新闻真实事件的主观选择与重塑;材料二从历史文艺观“文以载道”角度讲述中国新闻的社会功能;材料三则阐述叙事节奏的决定因素,强调叙事技法对新闻表达力的影响。这些内容共同揭示了新闻在表达中不可避免的主观倾向。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也受情境深度、受众兴趣的影响”错误。根据原文“慢速叙述的文字,往往蕴含着有意味的情境或深度内容”可知,不能说节奏的快慢受情境深度的影响。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由于洪仁环、王韬、梁启超等人强调报纸的‘舆论引导’功能,导致辛亥革命、五四以及延安整风等各个重要时期都很重视报刊的宣传作用”错误。根据原文“梁启超更是强烈呼吁‘报馆有益于国事’。此后,无论是辛亥革命时期新闻高扬起反清反封建的旗帜”可知,原文前后并没有因果关系。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B.“标榜‘纯客观报道’忽视新闻社会功能的西方新闻有着本质不同”错误。根据原文“即便是在标榜‘纯客观报道’的西方,新闻叙事也无法做到真正客观”“凡此种种表明,新闻报道都是带有倾向性的”可知,西方新闻也不是完全客观的,无论是我国新闻还是西方新闻,都是带有倾向性的。
C.“再现新闻事件不得不框限、重构以显其节奏”错误。根据原文“语言的线性特征与事件的同时异地、异时同地、异时异地性相冲突,使新闻叙事在再现新闻事件时不得不框限某一局部事件、重构一系列事件中各分事件的位置”可知,框限、重构是讲语言与事件冲突时需要采用的手段。
D.“被动地接受新闻事件的价值渗透”错。由原文“当受众将新闻报道中的‘故事’与原事件画上等号时,受众实际上已被叙述者所包围、所蒙蔽,进入了叙述者的话语圈套,并因此接受叙述者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可知,受众“被动地接受新闻媒体的价值渗透”是有条件的,即“当受众将新闻报道中的‘故事’与原事件画上等号时”。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二首先从中国文艺理论核心“文以载道”出发,阐述中国文学自阶级社会起就有政治教化色彩,历代知识分子受此影响以文字寄托政治主张。然后指出新闻与文学相伴而生,受“文以载道”影响,国内新闻界重视新闻的“政治教化”“舆论引导”功能,列举洪仁环、王韬、梁启超等人观点及不同历史时期新闻的“载道”表现。最后以美国对一系列事件的报道为例,说明西方新闻叙事也无法做到真正客观,新闻报道带有倾向性。所以材料二围绕新闻叙事的主观性、倾向性展开论述,重在内容。
材料三首先提出叙事节奏安排取决于记者对报道对象新闻价值的判断,与事实属性和新闻主题呈现有关,服务新闻内容。然后以突发新闻采写为例,说明不同阶段叙事节奏的特征及慢速叙述的作用。接着对于社会关注度高的新闻,强调记者应以新闻价值为核心合理调节文本叙事过程,使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最后指出文本叙事节奏的快慢与新闻表现力直接相关,是新闻价值本质属性使然,也考虑受众接受心理。所以材料三是围绕新闻叙事的节奏安排展开论述。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 能力。
从新闻主题看,新闻事件围绕小孩高烧列车临时停靠展开,传递生命至上的价值导向。这一主题的选择并非纯粹客观呈现事件,而是叙述者有意选取具有积极价值意义的事件进行报道,以引导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在众多可能的新闻事件中,选择这一事件本身就体现了叙述者在选材上的主观意图,希望通过这样的事件激发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正能量的追求。
从语言表述看,新闻中虽未直接发表评论,但“随即”“请求”“立即”“第一时间”等词语的运用,看似只是在客观描述事件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却在无形中传达出叙述者对相关工作人员行动迅速、积极负责的肯定与认可。这些词语带有强烈的情感倾向,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叙述者对工作人员的赞扬态度,进而宣扬了主流价值观。叙述者通过这样的语言表述,将自己的主观价值倾向融入新闻中,让受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接受叙述者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恼
【俄国】契诃夫
暮色昏暗,大片的雪花在刚刚点亮的街灯上盘旋着,然后降落在屋顶、人的肩上和帽子上,积成软薄的一层。马车夫约纳·波塔波夫一身雪白。他佝偻着身子,一动不动地坐在驾驶座上。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它的身子一动不动,而且瘦骨嶙峋,再加上它那如棍子般笔直的几条腿,近看起来活像那种花一个戈比就能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干。它多半也是心事重重。
约纳和小马已经停在这里很久了。
“车夫,去维堡区!”约纳听见有人叫。
约纳打了个哆嗦,看见一个穿着军大衣的军人。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说了一遍,“你睡着了还是怎么的?去维堡区!”
为了表示愿意,约纳抖了抖缰绳,马背和自己的肩膀上滑落下大片的雪花……军人坐上雪橇。车夫咂吧着嘴唇,像天鹅似的伸长了脖子,挥动着马鞭。
马也伸直了脖子,活动活动笔直的腿,迟疑不决地向前迈步……
“鬼把你往哪带啊?往右赶!”
“你根本不会赶车!靠右走!”军人生气地说。
一个四轮马车夫破口大骂,另一个肩膀碰到马脸的行人也在恶狠狠地瞪着他。约纳如坐针毡。他摇动着缰绳,眼珠乱转,不知自己身在何方,也不知缘何在此。
“这些人都是混蛋!”军人打趣地说,“他们简直是故意撞你,好像串通好了似的!”
约纳回头望了望客人,微微动了动嘴唇……可喉咙里除了沙哑的咝咝声外,并没说出一个字来。
“你想说什么?”军人问。
约纳撇嘴一笑,哑着嗓子说:
“老爷,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怎么死的?”
约纳转过身子朝着乘客说:“谁也不知道!也许…这是天意。”
“鬼东西!赶车吧,赶车吧……”乘客喊叫道。
车夫振作起来,使劲而熟练地挥动着鞭子。好几次他回头看看客人,那军人闭着眼睛。到维堡区后,乘客下了车,雪把他和马又涂成了白色。时间一小时又一小时地过去了……
人行道上响起相互谩骂的声音,三个年轻人走了过来。其中两个又高又瘦,另一个又矮又驼。
“赶车的,去警察桥!”驼子用那破锣似的声音叫道,“坐三个人……二十戈比!”
约纳嘴里吧嗒了几下。这点车钱是不公道的,不过他顾不上价钱了……只要有主儿就行……
“好了,出发!”驼子还是用他那破锣似的声音说道。
“我的头痛得要炸了,”一个高个子说,“昨天我喝了四瓶白兰地。”
“撒谎!”另一个高个子生气地说。
“我发誓,我说的是真话。”
“如果这也算是真话,那虱子咳嗽也是实情了。”
“这些老爷真够开心的!”约纳笑着说。
“呸,见你的鬼去吧!……”驼子怒气冲冲地说,“你这个老不死的,走还是不走啊?难道有你这么赶车的吗?快用鞭子抽它!”
约纳听到了驼子不停地骂他的那些话。高个子开始谈论一个好像叫娜杰日达·彼得罗芙娜的女人。约纳等他们的谈话有了一个短暂的间歇时,他再次回过头去喃喃地对他们说:
“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礼拜死了!”
“所有人都会死!”驼子说道,“快点赶,快点赶!”
“那你就稍微让他振作点嘛……给他脖子一拳!”
“老不死的,听到了吗?我可要揍你了!”
“嘭”的一声,约纳的后脑勺就被打了一拳。
“嘿嘿……”他笑道,“你们这些快乐的老爷……”
“赶车的,有老婆吗?”一个高个子问。
“我吗?呵呵……照你们这些快活的老爷!如今我是有一个老婆,可那是一抔湿土。哈哈哈……就是坟墓!……你们瞧,我的儿子都死了,可我还活着……奇怪,一定是死神弄错了……他应该是来找我的,却去找了我的儿子……”
约纳回过身,想讲讲儿子是如何死的,可这时候总算到了警察桥。约纳久久地看着这几个人消失在远处。他又成了孤零零的一人了。寂静朝他袭来……刚刚稍见平息的苦恼,现在更加强烈地压在他的心口上。约纳不安而痛苦地打量着街上穿梭不息的人群:在这人群当中,难道真没一个人愿意倾听他的诉说吗?然而就是没人注意到他,更不要说注意他的苦恼了……这苦恼大得简直无边无际。要是把约纳的胸膛剖开,让他把胸中的苦水都倒出来,似乎可以淹没整个世界。这种苦恼居然可以容纳在这样一个小得连白天打着灯笼都看不见的躯壳里……


展开余下试题约纳看见一个扫院人,决定和他攀谈几句。
“老兄,几点了?”他问道。
“九点了……你在这干吗?快走!”
“回马店去,”他想,“回马店去!”
大约一个半小时后,约纳已经坐在一个脏兮兮的大火炉边。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到处鼾声一片。空气又臭又闷……约纳瞧着这些酣睡的人,后悔自己不该这么早就回来了……
“连买燕麦的钱都没挣到呢,”他想,“这就是我苦恼的原因。”
“去看看马吧,”约纳想。
他来到马厩。
“你在吃草吗?”约纳望着自己马儿亮晶晶的眼睛说,“好吧,你吃吧,吃吧。既然我们连买燕麦的钱都没捞到,那我们就吃干草好了……库兹玛·约内奇不在了……他死了……现在,好比说,你生了个马驹儿……可是突然,如果驹儿死了……你不难过吗?”
小马一边嚼着干草,一边听着,还对主人的手呼着气……
约纳像入了迷似的把一切都讲给了它听……
(朱宪生、高莱国译,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马笔直的腿,既突出了小马的消瘦,为下文拉车载客走得不慢作了铺垫,也暗示了约纳生活的极端贫困。
B. 约纳赶车时,因想念儿子而心不在焉,不但没有得到乘客的同情,反而遭到谩骂甚至被打了一拳,说明了人们的冷漠。
C. 约纳和祥林嫂都有丧子之痛,都想向别人诉说痛苦,但都没有人听其诉说,借此寄寓作者人道主义的同情。
D. 约纳失望地回到住处,肮脏的环境、一片的鼾声让他后悔回来得太早,说明他对社会现实产生了不满情绪。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约纳“等客、载客和归去”为叙事线索,着重以约纳想向人述说苦恼来行文,不动声色地把主人公的不幸呈现在读者面前,平铺直叙,结构紧凑。
B. 小说在句式的选用上,特别是对话上较多使用短句,语言简洁,富有个性。如约纳吞吞吐吐的话语、断断续续的表达。突显了他欲言又止的矛盾的心态。
C. 小说多次运用细节描写,既有对主人公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的详尽刻画,也没有忽略对次要人物外貌、言行举止和心理的描绘,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D. 《苦恼》在揭示主题的过程中巧妙地采用类比的手法,把“人与马”的神态、处境进行类比,暗示小人物命运像牛马一样,充分暴露了当时社会的状况。
8. 《苦恼》与《祝福》中都多次写到“雪花”,请概括两篇文章中第一次写到的雪花在文中的作用。
大片的雪花在刚刚点亮的街灯上盘旋着,然后降落在屋顶、人的肩上和帽子上,积成软薄的一层。
——《苦恼》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祝福》
9. 有人说“客观的叙述,精简的白描和热烈的抒情”构成了《苦恼》独特的艺术风格,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6. B 7. C
8. ①《苦恼》中 “雪花”营造了冬季寒冷的氛围,为下文“一身雪白”“雪把他和马又涂成了白色”作铺垫(情节结构);
②《祝福》中的“雪花”给热闹的“祝福”营造了阴冷不祥的氛围,为下文祥林嫂的悲惨死去起了衬托的作用,并与结尾处的“雪花”首尾照应。
9. ①客观的叙述:作者采用第三人称对约纳的言行举 止和内心活动进行如实的交代,并没有进行评价,从而使人物形象、文章主题等更多的内容,需要读者自己去思考、判断,创作手法客观;
②精简的白描:文章开篇就以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例如对约纳等客时魂不守舍的“一动不动”的静态描写以及开始载客时“抖(摇)缰绳”“眼珠乱转”的动态描写,一静一动,寥寥数笔,就准确展现了约纳内心的苦恼,也为下文诉说其丧子之痛作了铺垫;
③热烈的抒情:文章在写约纳目送三个青年后,作者以反问发端,直接站出来代替约纳直抒胸臆,直接热烈,深化了对人情冷漠的旧制度的批判的主题。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A.“拉车载客走得不慢”说法错误。从文中军人和几个年轻人对约纳的不满来看,小马走得并不快。
C.“都没有人听其诉说”说法错误。对于祥林嫂的诉说,鲁镇的人是听得太多了,最后是“一听到就厌烦”,如“一开始四婶是听完的”,男人们是“听后敛起笑容”的,并不是没有人听。
D.“后悔回来得太早”的原因,不是生活环境和鼾声,而是“连买燕麦的钱都没挣到呢”,联系上下文便可知道。“说明他对社会现实产生了不满情绪”,误解形象。约纳并没有产生不满情绪,而是麻木忍受,文中没有任何地方表现出他的觉醒。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也没有忽略对次要人物……心理的描绘”错误,对次要人物没有心理描写。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苦恼》中“大片的雪花在刚刚点亮的街灯上盘旋着,然后降落在屋顶、人的肩上和帽子上,积成软薄的一层”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渲染了寒冷悲苦的氛围,为小说设置了冷酷的背景,衬托主人公姚纳在茫茫人海中的孤独与凄冷,也为下文他的悲惨生活做了铺垫。
《祝福》中以寒冷的“雪花”反衬热闹的“祝福”,“雪花”给热闹的“祝福”营造了阴冷不祥的氛围;人物形象上为下文祥林嫂的悲惨死去起了衬托的作用;情节结构上,与结尾处的“雪花”首尾照应,是小说结构更严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小说是以第三人称来叙述的,它的视角是比较客观的,将情感隐藏在冷静的、似乎不带感情色彩的叙述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这就形成了“客观的叙述”。 需要读者自己去思考、判断,创作手法客观。这样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社会的冷漠和麻木,约纳的痛苦无人倾听,无人关注;
文中有很多精简的白描,含义深刻。文章开篇就以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马车夫约纳·波塔波夫一身雪白。他佝偻着身子,一动不动地坐在驾驶座上……他摇动着缰绳,眼珠乱转,不知自己身在何方,也不知缘何在此”,对约纳等客时魂不守舍的“一动不动”的静态描写以及开始载客时“抖(摇)缰绳”“眼珠乱转”的动态描写,一静一动,寥寥数笔,就准确展现了约纳内心的苦恼,也为下文诉说其丧子之痛作了铺垫;
“在这人群当中,难道真没一个人愿意倾听他的诉说吗?然而就是没人注意到他,更不要说注意他的苦恼了……这苦恼大得简直无边无际。要是把约纳的胸膛剖开,让他把胸中的苦水都倒出来,似乎可以淹没整个世界。这种苦恼居然可以容纳在这样一个小得连白天打着灯笼都看不见的躯壳里……”,文章在写约纳目送三个青年后,作者以反问发端,热烈的抒情,直接站出来代替约纳直抒胸臆,直接而热烈,借此揭示出社会下层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孤寂的心态,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关系的自私、冷漠,深化了对人情冷漠的旧制度的批判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福建省南安”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