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诗有诗法,画有技法,对创作者来说,掌握“技”并不太难,只要勤学苦练,便能驾轻就熟。而“道”的境界,则绝非常人所能企及,它需要极精微的感受、极透彻的洞察、极忘我的投入,即所谓“不疯魔,不成活”。就文艺作品而言,“技”表现为形式、工巧,“道”表现为内涵、神妙。同样写夏景,“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是“技”,“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则入“道”;同样是画“深山藏古寺”,在重峦叠嶂中露古刹一角是“技”,老和尚以瓢舀泉水入桶则为“道”…… 究竟如何超越“技”的层面,抵达“道”的化境?重视美育是一条切实的路径。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使人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素养,具有欣赏、创造美的能力。我国传统文化里儒、道、佛三家,审美旨归总体上都是“和谐”。儒家侧重人与人关系的和谐,道家侧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佛家侧重人与自我内心关系的和谐。雅正、飘逸、宁静之美,表面上各有不同,但究其实质,皆为“和谐”。仁爱、宽恕、谦恭、诚信的道德追求,对立统一、周而复始的圆形思维方式,刚柔并济、阴阳相生的强身健体之道,一同滋养华夏民族的身心与情感,化育“文质彬彬”的完美君子人格。先学做人,后学为文,有坚实的“美育”作为基础,“美术”方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那么,艺术创作之“道”,当如何体察、如何感悟?“道”蕴藏于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入体察民生民情,努力开阔视野胸襟,作品才会有深刻的内涵与蓬勃的生命力。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有了它,才情方能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一代有一代之文艺,无论形式,还是内涵,都会随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嬗变,只有投身于时代洪流,感受时代的风云变幻,才能产生充沛、澎湃的激情,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动人篇章。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在阔步走向民族复兴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就要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道”蕴藏于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遗产。要多读多学,从中汲取丰厚的营养。一切文学艺术都离不开孕育它的文化传统。歌德曾说:“每逢看到一位艺术大师,你总可以看出他汲取了前人的精华,正是这种精华培育出他的伟大。”一个人的品格、修养、才思,离不开前人作品的潜移默化。只有善于从前人的精神财富中汲取营养,才能强大自己的心灵、高尚自己的品格、丰沛自己的才情、敏锐自己的艺术感受力与表现力,创造出与伟大时代相匹配的“大艺术”。 文艺创作,离不开“技术”的训练,但更得益于“道”的体悟。 (摘编自赵海菱《文艺的“技”与“道”》) 材料三: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 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的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 (摘编自宗白华《艺术与中国社会》)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具有历史的、文化的、民族审美的特质,也规范、引导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 B. 文艺创作要超越“技”的层面,抵达“道”的化境,创作者要切实重视勤学苦练这条途径。 C. 诗有诗法,画有技法,艺术之“技”是有关艺术创作的形式与技巧,需要创作者美育。 D. 艺术之“道”就是有关艺术创作的内涵、神妙与规律,是做人的道德追求与文化遗产。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重“技”还是重“道”,关系着文艺创作境界的高下,创作者只能从“道”上下功夫。 B. 我国传统文化里儒、道、佛三家虽然其内涵各不相同,但审美旨归总体上都是和谐。 C. 中国文学作品的接受和评判都有着一个明显的尺度,对情感的审美追求便是评定经典的一个重要条件。 D. 文艺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文艺工作者也必将通过优秀作品书写时代的要求。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 一项是( ) A. 音乐,从广义上来说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 B.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的审美经验。 C. 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并且讲求悟性慧根。 D. 东西方音乐的差别是东西文化背景差异在音乐审美观点和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体现。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淹没”,你怎么看待中西方音乐的区别?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嘉鱼① 马伯庸 船灶呼呼地冒着火光,灶上搁着一尊盛满水的三足铜鬲,蒸汽向上翻涌着,把鬲上架着的一具陶笼罩在云雾之中。唐蒙和黄同并肩蹲下,死死盯着不断被蒸汽掀动的盖子。 守在灶前的两人偶尔会对视一眼,眼神里尽是恼怒。之前他们俩刚一进厨房时,气氛还算和谐。黄同建议说七月嘉鱼不够肥,煎之不美,不如清蒸,唐蒙从善如流。可一到杀鱼的环节,两人却发生了严重的分歧。 因为唐蒙发现,黄同杀第一条鱼时,居然没有刮鳞。他大为愤怒,说杀鱼怎么可以不刮鳞?黄同坚持说岭南从来都是这种做法,还语出讥讽:“今天在番禺城门前受辱,都没见大使你这么激动……”
展开余下试题唐蒙实在无法容忍,抢过另外一条嘉鱼,说别糟践东西了,撸起袖子亲自处理。一刮之下他才发现,这嘉鱼的鳞片居然是在鱼皮下面,看来是岭南人手笨不会处理,只好带鳞吃下。 他在番阳县做县丞好多年,那里背靠彭蠡大泽,鱼类甚多,杀鱼经验很是丰富。只见唐蒙手里小刀上下翻飞,把鱼鳞一片片挑出来,然后开膛、挖腮,去净肚内黑衣,动作一气呵成。然后他还削了几小根甘蔗,搁在鱼身下方。 黄同忍不住:“好好的嘉鱼,怎么要用甘蔗铺底?”唐蒙眼皮一翻:“我们番阳从来都是如此。”黄同没吭声,但呼吸明显变得急促,显然无法接受。 “在大庾岭前被俘时,都没见黄左将你这么委屈。”唐蒙不失时机地嘲讽了一句。 好在两个人的其他厨序都差不多,无非是放些葱白、姜丝,再淋入一点稻米酒。一俟铜里的水开,便把两条嘉鱼放入陶瓶开蒸。 随着水声咕嘟,厨里陷入一种微妙的安静,只听得到滚水的声音。黄同不动声色地将左手大拇指按在右腕上,而唐蒙则偷偷瞄着窗外的光线角度。两个人用不同的方式,计量着时辰,因为这对蒸鱼来说至关重要。 水面上一只白鸟振翅飞过,迅速掠过船边。两个人几乎同时身形一动,齐声说差不多了。黄同快了一步,顾不得蒸汽烫,迫不及待地掀开盖子。 只见瓶内两条嘉鱼并排躺在陶盘里,俱是通体白嫩,软玉横陈。一股蒸鱼特有的清香,缭绕在四周,令人食指大动。 唐蒙拿起一双竹筷,先伸向黄同那一条。他本以为鱼身没有刮鳞,口感必然欠佳,可谁知一入口,那鳞质变得微脆,与鱼肉相得益彰,味道意外地奇妙且带层次。唐蒙细琢磨了一下,大概是因为嘉鱼腹部自带膏脂,一蒸之下,油花层层渗出,等于先在瓶里把鱼鳞煎熬一遍,自带风味。那边黄同的惊讶,也不输于唐蒙。他的筷子一触到鱼身,鱼肉竟自溃散开来,只见肉色如白璧无瑕,看不到半点血丝或杂质,只在表面浮动着一层浅浅的油光。他夹起一块送入嘴里,几乎是迎齿而溃,立时散为浓浓鲜气,充盈于唇齿之内。他之前愤怒,是担心甘蔗的甜腻会破坏鱼鲜,没想到蔗浆蒸开之后,甜味几乎消失,反而有了提鲜的妙用。 两人把两条鱼都品尝了之后,不约而同地陷入沉默。良久唐蒙方开口道:“看来阁下不去鱼鳞,是‘因鱼制宜’,颇有道理啊……” “我们南越盛产甘蔗,居然没人想到,这东西也可以烹鱼。”黄同也感慨道。 适才那点“血海深仇”,就此烟消云散。唐蒙看看盘中两条残缺的嘉鱼:“都动过筷子了,这样的菜端给两位贵人不太合适,还剩一条,另外烹过吧。”黄同立刻点头:“对,对,咱们再烹一条便是,不去鳞,铺上甘蔗……啊?你怎么知道?” 唐蒙起身从水缸里捞出最后一条嘉鱼,笑嘻嘻道:“那老渔民的手背白白嫩嫩的,哪里是常年在江上风吹日晒的模样,身份必然不凡。你适才跟在他后头,嗓门都不敢放开,还不说明问题吗?”唐蒙把嘉鱼“啪”地甩在案板上:“时辰不早,尽快上灶吧。” 他正要侍开,黄同伸手拦住,正色道:“适才大使烹鱼,是不是还浇了点稻米酒?”唐蒙一点头:“不错,这是用来驱腥的。”黄同道:“我们南越日常烹鱼,也用酒来驱腥。不过我家贵人别有一种驱腥之法,待我唤来,给大使品鉴一下。” 他对唐蒙的态度,有了一丝微妙的变化。先前还只是公事陪同,如今却更像是迫不及待与同好分享心得。 唐蒙对此自然是乐于听从。黄同示意稍候。过不多时,船外传来一个清脆的女子叫卖声:“卖酱咧,上好的肉酱鱼酱米酱芥末酱咧,吃完回家找阿姆咧。” 那声音清澈干脆,字字咬得清楚,一口气报出一长串名字连气都不喘,如一粒粒蚌珠落在铜鼎之上。 声音由远及近,过不多时,一个黄毛丫头来到了甲板上。这小姑娘看面相十六七岁,四肢瘦得似竹竿一样,皮肤黝黑,头上却插着一朵素白色的栀子花,两只大眼睛忽闪忽闪。她背着一个半人高的大竹篓,整个人晃晃悠悠,感觉随时会掉下水似的。 小姑娘熟练地跳上甲板,把大竹篓卸下来打开。只见竹篓里面分成十几个小草袋,每个草袋里都塞着一个人头大小的陶罐。“贵人想要什么酱?”小姑娘问。黄同朝篓子瞥了一眼:“你这里可还有枸酱?”小姑娘迟疑了一下:“还有一点,三文钱一贝。”黄同道:“我们不是吃,是烹鱼要用。”“那也要三文钱一贝。” 黄同“啧”了一声,这酱仔真是认死理,也不看看跟她讲话的是谁。他懒得计较,说那就三文吧。小姑娘转身从最下面的草袋里掏出一个小罐子,罐体偏白。看得出,她对这个小罐颇为珍惜,外面还裹了一圈用麻草编的套子,怕它无意中摔碎。 (有删改) 【注】①本文节选自《食南之徒》,马伯庸长篇小说,集历史、文化、美食于一体。小说写喜好美食的大汉使者唐蒙,来到食材丰富的南越之国,他所要面对的不止是美食,还有美食背后的种种。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描写船灶的火光、浓浓的蒸汽、不同的厨具等,营造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厨环境。 B. 黄同坚持岭南人的传统做法,即杀鱼时不刮鳞。唐蒙对此表示不满,并亲自处理另外一条嘉鱼。 C. 在品尝了用甘蔗烹制的嘉鱼后,黄同感慨南越盛产甘蔗却未想到可用以烹鱼,流露出悔恨之意。 D. 唐蒙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推断出老渔民的真实身份,这展现出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写小姑娘卖酱的情节,巧妙地连接了故事的前面部分,也展示了岭南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 B. 在争执时,唐蒙与黄同的语言充满了火药味,而在和解之时,两人的语言则变得温和而亲切。 C. “插着一朵素白色的栀子花”,使小姑娘具有清新的气息,体现其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D. 小说与鲁迅的《祝福》一样,采用故事套故事的结构,使叙事更为复杂,文化意蕴更为丰厚。 8. 黄同对唐蒙态度发生转变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说明。 9. 小说围绕“烹饪嘉鱼”展开,产生了诸多独特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瞻,智慧夙成。喜读书,手抄经史,皆一通。每一书成,辄变一体,书法遂工。髫年,便有论著,父明允,大以为佳。年二十,侍明允,偕弟子由至成都,谒张安道。安道倾注甚,致书欧阳永叔。永叔见明允及子瞻、子由文,甚喜,极力推挽,声名大起。明允卒后,子瞻判官告院,与王介甫议论不合,出为杭停。于时兄弟散于宦途,离合之感,从此始矣。仕杭三年不调。改知彭城,约子由会于澶濮之间,相携至彭城,宿逍遥堂。时兄弟一别,遂已七年。子由念风雨联床之约,不胜离合之感。子瞻则谓宦游相别之日浅,而异时退休相从之日长,无容凄怆也。然而乡思益深矣。子由留百余日而去。移知湖州,是年,言事者以到任谢表为谤,并摭生平诗辞,以为怨望。遣中使追摄,赴诏狱。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回“诗帐”。子瞻知不免因自叹曰命途舛薄遭此荼苦我死易耳乃竟不得一见吾子由乎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哲宗立,子瞻以礼部郎召还,子由相继为侍从,弟兄聚首,友朋凑集,文酒赏适,雅道大振。而元丰诸臣章惇辈亦会于朝。子由疏其奸恶,惇大怒。于是子瞻贬岭外,子由贬筠,苏门四学士亦相继尽去。当事者犹谓罪大罚轻,复谪子瞻至儋州,子由至雷州,了不相闻。元符三年,子瞻北还中原,子由亦由雷还许。初,子瞻已定居阳羡,子由有书来促归许。念老境庶几,不欲做两处,遂决计从江溯汴,于陈留陆行至许。会舟中皆伏暑,又念子由近亦穷用,不忍累之。遂复归阳羡,还旧寓。未几,疾甚,数日而终。子由闻之,伤悼不欲生。
展开余下试题(摘编自袁中道《次苏子瞻先后事》)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瞻知/不免因自叹曰/命途舛薄/遭此荼苦/我死易耳/乃竟不得一见吾子由乎/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 B. 子瞻知不免/因自叹曰/命途舛薄/遭此荼苦/我死易耳/乃竟不得一见吾子由乎/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 C 子瞻知/不免因自叹曰/命途舛薄遭此/荼苦我死/易耳/乃竟不得一见吾子由乎/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 D. 子瞻知不免/因自叹曰/命途舛薄遭此/荼苦我死/易耳/乃竟不得一见吾子由乎/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髫年,幼年儿童,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中的“垂髫”含义相同。 B. 出,由京城调任地方,与《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中的“出官”同义。 C. 谢表,臣下感谢君主的奏章,宋朝凡官员升迁除授、封爵追赠等,均有谢表。 D. 有司,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与《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子瞻普遍通晓自己亲手抄写的经史书籍,并在抄写过程中成就了高超的书法技艺,其著作得到父亲的高度赞赏。 B. 苏子瞻因与王介甫政见不合而离开京城出任杭州通判,七年后才和子由再次相会,兄弟二人互相倾诉离别的悲伤。 C. 苏子瞻、苏子由及苏门四学士遭受严酷的政治迫害,直接原因是子由上奏揭发了元丰诸臣章惇等人的奸恶事实。 D. 苏子由晚年在许州写信催促子瞻到许州养老,但因种种原因,苏子瞻最终没有成行,再次返居阳羡,不久不幸病逝。 13. 把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时兄弟散于宦途,离合之感,从此始矣。 (2)当事者犹谓罪大罚轻,复谪子瞻至儋州,子由至雷州,了不相闻。 (3)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除夜二首(其一)① 陈与义 城中爆竹已残更,溯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塔喜,流转殊方②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注】①这首诗写于北宋灭亡、诗人从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南渡,流离于今湖南湖北一带。这首诗是诗人在岳阳度除夕时所作。②殊方:异乡。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颔联对仗工整,“多事”“尽情”两个词语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含蓄却又强烈的表达出诗人年岁将近时内心的复杂况味。 B. 诗歌前两联作者由室外的爆竹声和江水转到室内自己的感受和心情,诗歌后两联作者又让自己的思绪跃出窗外,设想明月登楼远眺的情景。 C. 本诗题为“除夜”,诗中多处与题目照应,如“城中爆竹”是除夜习俗,“随节换”“比量旧岁”“看春生”则暗示时节变换,新旧交替。 D. 本诗多用华丽辞藻,语言新奇,通篇语句朗朗上口,富有口语色彩,但读起来让人有韵味醇厚之感。 15. 本诗表述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了贤人的榜样示范作用,又强调了见到不贤之人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了要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段时间以来,美国通胀问题日趋严重,甚至创40年新高。美国通胀率 ① 是其前期极度宽松货币政策、自身经济结构问题和政策失误的集中体现和严重后果。 近年来,美国大搞贸易保护主义,肆意增加关税,导致从海外进口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美国企业和消费者不得不为此买单。美国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发起了对俄的单边制裁,在全球能源、金融、粮食造成了巨大冲击,加剧了通胀难题。应对通胀问题,美国需要的是找准病灶、 ②_。但美联储却寄希望于通过单一的利率政策来抑制经济过热以解决通胀难题,反而给美国经济增长蒙上了阴影。 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命运 ③_,美国在制定货币财政政策时却只顾自身眼前利益。美国媒体将美联储大举加息的做法称为“美元微笑”。面对“高烧”,加息政策真的能挽救世界经济吗?答案绝对是否定的。美元往往在美国经济强劲或疲弱的两个极端升值,美元升值将促使国际资本回流美国,最终令不少国家蒙受恶性通胀和资本外流的双重冲击,恐将世界拖入更大危机。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19. 文中画横线 句子使用了比喻和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含有一定的社会讽刺成分,而且这种讽刺还用到书中的当权派主要人物身上。① _,这个名字使人想到“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副对联,从而想到这是个失去自己真实本性的,完全从经书模子里刻出来的人物。塑造这个人物,正是作者反传统、反程朱理学思想的体现。 ② ,【甲】连跟随他的清客相公——一些依附于官僚富贵以帮闲凑趣的文人——也有着充满讽刺意味的名字。例如一个叫“詹光”的,还有叫“单聘仁”的。【乙】整日与沾光、善骗人等为友,他是何等样人可想而知。刘禹锡在《陋室铭》里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而他则刚好相反,【丙】是“谈笑无鸿儒,往来皆白丁。”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样一个腹内空空的人却竟然被朝廷“点了学差”,此处情节的安排足见作者对皇权思想的批判。 《红楼梦》的思想内涵直接触及整个社会,【丁】它的反传统,反程朱理学思想,反皇权思想等也完全反映当时的社会问题。所以解读《红楼梦》必须把它放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来观察,才能较全面地_③_。 20. 文中甲、乙、丙、丁四处划波浪线的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 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习近平 材料二:先秦时期,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涌现了一批有思想有情怀的大哲先贤,他们著书立说,对当时以及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深刻影响了身后两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奠定了中国民族的行为方式、思推方式乃至情感。 先秦诸子经典对国家对社会对你有哪些影响?他对他们及其作品有什么看法?你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什么感悟和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