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 材料二: 在我国公众持有的各种幸福观中,有两种十分流行。一种可谓之为资源占有幸福观,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资源(金钱、财富、权力等),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幸福。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以为感性欲望越是得到满足、获得的享受越多越是幸福。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观更为流行,为更多的人所奉行。 这两种幸福观自古以来就存在,它们虽然在人性中有其根源,但受到市场经济利益驱动机制的激发,从过去的羞羞答答走向了今天的大胆直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谋求利益最大化成为人们行为的普遍动机。所有社会资源本身都是利益,而且可以作为带来更大利益的资本。于是,在不少人那里,占有资源便不再是作为幸福的必要条件,而成为人生的目标,成为自我实现的标志。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后果是消费主义盛行。市场主体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不断刺激和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给人们欲望的满足提供了目不暇接、花样翻新的产品和服务。在这种消费主义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很容易以为欲望得到越多满足、得到越高层次的满足就越幸福。于是,物质享受幸福观便流行起来。 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幸福观,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 资源占有幸福观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人生异化,即将作为幸福条件的占有资源当作了幸福本身,并受控于占有欲,从而损害人生和社会。占有一定的资源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它只是幸福的条件而不是幸福本身。一旦将资源占有当作人生目的加以追求,当作幸福本身,那么占有欲望就会不断膨胀,最后充斥整个心灵,人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为不断膨胀的贪欲的奴隶。 物质享受幸福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满足,这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人的需要或欲望有不同的层次,物质需要是人的最低层次的需要。除此之外,人还有情感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所有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心理才能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产生心理问题,甚至会患上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欲望得不到满足会感到痛苦、郁闷、愤懑,得到满足又会感到无聊,于是又会追求更多、更强烈的欲望的满足,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心灵不能承受欲望之重。 如果我们不能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幸福呢?或者说,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亚里士多德就认为幸福是“德性最完满的运用和实现活动”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 (节选自江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 材料三: 最近相继召开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纷纷透出“幸福”信号,构建幸福城市、提高国民幸福指数被各地列为主要奋斗目标。它意味着不少地方正从见物不见人的GDP崇拜,逐步向见物更见人的“以人为本”转变。 对于提升公众幸福感,如果政府和公众对幸福的理解有差异甚至有天壤之别,会不会出现政府所致力于提升的幸福,不过是强加于公众但实质上公众并不能感受到的“幸福”呢?要解决这样的矛盾,其实没那么难。评判幸福固然很难,但评判不幸福却很容易。比如说,机会不公平就是一种不幸福,不能给人以稳定预期人就会有不幸福感,等等。我们不敢肯定什么是幸福,但我们肯定有能力消除这些不幸福因素。当越来越多的导致不幸福的因素被消灭,幸福感必然会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对幸福感的评判权要掌握在公众手中。虽然有评判权的公众不一定能说清楚什么是幸福,但如果公众手中的权利无法约束政府的权力,那公众一定不幸福。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并不是幸福的重要内容,而精神层面的快乐则是必须的,是更应该看重的内容。 B.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中提出的观点说明个人的发展终究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 C. 物质享受幸福观把物质欲望的满足当作幸福,错误地以为获得物质享受越多就越幸福,但其危害程度小于资源占有幸福观。 D. 作者认为,幸福不是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而是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一个人如果达到这一状态,就是幸福的。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幸福的看法有不少相似之处,但谈论的角度不完全相同。 B. 孟子主张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在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方面有重要意义。 C.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人把占有更多资源当作人生目标与自我实现的标志。 D. 要想真正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就必须把幸福感的提升纳入政府的施政目标,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评比。 3. 下列对材料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采用总分的结构以及例证法、引证法等多种论证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不仅层层深入,论述很有条理;而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色彩,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 B. 先秦诸子认为,只有认清幸福的本质,领略精神的高贵,才能自觉修身行道。 C. 追求物质欲望满足的人,必然会导致心理上的恶性循环,让心灵不堪重负。 D. 将资源占有当作幸福本身和人生目的来追求的人,会成为贪欲的奴隶。 4.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政府积极推进“精准扶贫”政策,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老百姓就会幸福。 B. 让个体通过奋斗实现人生价值,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生活快乐,就是幸福。 C. 孩子考上一个好 大学,将来有一个好工资,家庭就会幸福。
展开余下试题D. 大幅度提高国民的工资待遇,国民就会幸福。 5. 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简要概括新时代的我们如何才能做个幸福的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爷爷的雷雨天 郑俊华 咔嚓!晚饭刚上桌,阴沉沉的天空,响起一声炸雷。 爷爷腾地从饭桌旁站起来,一把拉起我:不好,有敌情!快,杉木林! 这时候的爷爷,耳朵突然支棱起来,眼睛不再浑浊,脚步不再迟滞,迅速拎上猎枪,我则伸手抓过一把雨伞,打开角门,跟在爷爷身后,冲入夜色之中。 家里老房改造时,我主张,跨院的角门继续保留,因为爷爷,他喜欢! 我和爷爷冲下堤坝,绕过一棵棵百年老松,继续向前摸。 护林的老奎叔慢悠悠地迎面走来。我忙递了个眼神过去:老奎叔,什么情况? 几道闪电劈过,夜空忽明忽暗,雷声如高山撒落下了巨石隆隆作响。爷爷举起枪,如临大敌。老奎叔突然神色一凛,扯住爷爷的胳膊,压低声音说:有敌情,伤员们已经撤了! 爷爷也压低声音:撤哪儿去了? 你家! 快回去,快!爷爷掉过枪口,消失在夜色里…… 当年,爷爷还是个身手矫健的青年猎手,我们黑山寨周围的大山,就是爷爷的猎场。大山的山洞、沟谷、古树、悬崖,没有他不知道的,就连那些拧犄角的羊肠小道,也都是他和他的几个猎手兄弟踩出来的。爷爷天天穿梭在山林中…… 那年的一个午后,大山里来了一支队伍,大都面黄肌瘦,一袭破旧的灰色衣裤,裹腿打得还算结实;清一色的草鞋,经过荆条子的再三缠裹。再一细看,二三十人的队伍,几乎每个人都有伤,或头部、或腿部、或胳膊。灰白色绷带渗着血迹。山林赶路,这队人马显然已经很疲惫。 爷爷抄小道赶在他们前面,把随身带的干粮和腊肉、土酒,挂在路边的树上。一大兜,很醒目,他们一眼就发现了。 几个小兵如获至宝,争相过去取下来,拿到一个头缠绷带、手拄木棍的兵跟前。那兵年纪看起来比小兵大,性格沉稳。爷爷当时想,他一定是他们的长官。 那兵没接过东西,对几个小兵说了些山南海北爷爷听不太懂的土话。 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爷爷从树后转出来,把小兵重新挂回树上的兜子取下,郑重地交给了那拄棍的兵。那兵也不是军官,就是伤比较重的老兵。 他们始终没说自己是什么部队,爷爷也没有多问。他们态度和蔼,相扶相助,在那样连日阴雨、缺粮少药的境况下,依然说笑、哼歌。 爷爷喜欢上了这些人。 他当夜回了趟家,没跟家人透露一点儿消息,扛着家里的糙米、土酒、狍子肉和全部的草药,从屋后跨院的角门溜走了。 爷爷是十天后,被后山罗家寨的瞿爷爷带人抬回家的。 多年后我们才知道,那次爷爷是准备凭着自己山里通的优势,把这支与大部队走散的小队伍送过山去。 他们白天急行军,晚上宿山洞,绕开溪流、暗沼、沟壑,奔走在弯曲的羊肠小道上,但是因为兵员有伤,他们并不能快速前进。 第三天下午,狂风大作,天空墨黑,乌云盖顶,电闪雷鸣中,有两架飞机向他们直冲下来。 老兵大喊一声:隐蔽!话到手到,他一把将身边的一个小兵推到了几步外的小石砬子旁,正想就地趴倒,却见毫无战斗经验的爷爷还站在路中央,愣愣地东看西看,老兵扔了手中的棍子,急步蹿到爷爷身后,一个“猛虎扑食”,将爷爷结结实实地压在身下,两人就势滚进了路边的草丛。不过一息之间,空中落下三枚炸弹,把离他们几步远的羊肠小道,炸成了几尺深的断崖。 那次轰炸牺牲了七人,年龄最大的是拄棍老兵,38岁;最小的扛锅小鬼,仅15岁。 鹰嘴岩下的杉木林,堆起了一地坟茔,远远望去,一个个的土包令人难受。 一片弹片钻进了爷爷右脑,经当地名医瞿老山人竭力抢救,爷爷幸存了下来,但从此,爷爷的思维就停滞在了炮火硝烟中。 有一年,爷爷被请到县里,拿回了个红本本。村里人这才知道当年他遇到的队伍,是北上长征的红军。 那片坟茔成了爷爷的根据地,年轻时打猎,年老时护林、修坟,差不多每天必到。爷爷最得意的一句口头禅就是:三天怎么了?那咱也是长征队伍的人! 时间是一剂良药,几十年过去,爷爷的病基本好了,但遇雷电、发烧、劳累等情形,还会复发。 猎枪交公后,木工活儿娴熟的老爸,做了把一模一样的老式木头猎枪。 爷爷自是喜出望外。 老小孩一样的爷爷,是乡人的话题、乡人的至宝。每当爷爷病发,知根知底的寨里乡邻们,都会十分默契地主动配合。 当豆大的雨点落地时,我和爷爷已拐进了跨院的角门……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爷爷年轻时是一个身手矫健 猎手,非常熟悉黑山寨周围的大山,天天在山林中打猎,可见他能遇到红军并帮助他们,并非偶然。 B. 炸弹将羊肠小道炸成了断崖,这处场面描写惊心动魄,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凶险,也表现了老兵和爷爷的勇敢,形象鲜活感人。 C. 轰炸使得红军队伍牺牲了七个人,爷爷也不幸受伤,经历过枪林弹雨的爷爷没有忘记曾经的生死与共,他将护坟当成了一生的事业。 D. 爷爷的事迹感动了寨里的人,“我”要求新家留角门,老爸做老式木头猎枪,寨里的人配合演戏,大家都对爷爷怀有爱和敬意。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耳朵突然支棱起来,眼睛不再浑浊,脚步不再迟滞”,全部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爷爷对周围环境的高度警惕,也营造了紧张气氛。 B. “我”配合爷爷演打仗的戏的情节在文中多有照应,比如“我”给老奎叔递眼神,老奎叔心领神会,对爷爷说伤员们撤到了“你家”。 C. “那咱也是长征队伍的人!”感叹语气的使用表现了爷爷的自豪,红军队伍作风优良是其自豪的原因之一。 D. 小说情节设置得紧凑、巧妙,开篇直接进入情境,吸引了读者,把读者拉入紧张 战争氛围中,引出对故事来龙去脉的追述。 8. 阅读全文,概括这支红军队伍表现出了哪些令人赞叹的精神品质。 9. 这篇小说的题目颇具特色,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妙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政有三品: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者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矣。季孙问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鲁有父子讼者,康子曰:“杀之。”孔子曰:“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孔子曰:“不教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躬行不从,而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夫一仞之墙,民不能逾,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凌迟故也。今是仁义之凌迟久矣,能谓民弗逾乎。《诗》曰:‘俾民不迷。’昔者君子导其百姓不使迷,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也。”于是讼者闻之,乃请无讼。 材料二: 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对曰:“政在使民富且寿。”哀公曰:“何谓也?”孔子曰:“薄赋敛则民富,无事则远罪,远罪则民寿。”公曰:“若是,则寡人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文王问于吕望[注]曰:“为天下若何?”对曰:“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文王曰:“善。”对曰:“宿善不祥。”是日也,发其仓府,以振鳏寡孤独。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民失其所务,则害之也;农失其时,则败之也;有罪者重其罚,则杀之也;重赋敛者,则夺之也;多徭役以罢民力,则苦之也;劳而扰之,则怒之也。”
展开余下试题(材料一、二均节选自《说苑·政理》,有删改) 【注】吕望,即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又称太公望、吕尚,商末周初政治家、军事家。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民不知A子父讼之B不善者久矣C是则上D过也E上有道F是G人亡矣。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与“金就砺则利”(《劝学》)两句中的“就”字含义相同。 B. “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与“就有道而正焉”两句中的“焉”字含义相同。 C. “俾民不迷”与“俾入邑庠”(《促织》)两句中的“俾”字含义相同。 D. “治国之道若何”与“家齐而后国治”(《大学》)两句中的“治”字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管理国家不能威慑、胁迫百姓,孔子告诫季康子不要随意杀害父子互讼的当事人,而要让他们知罪并服从。 B. 孔子告诫为政要薄赋,使百姓远离犯罪,鲁哀公从中意识到了自身君德的贫乏,而孔子也对他进行了安慰。 C. 文王认同吕望 治国策略,接着吕望劝说他好事隔夜实行是不吉利的,敦促文王马上实行,文王听从了劝谏。 D. 吕望认为使百姓得利而不受损害,给百姓衣食而不掠夺他们,不耽误农时,不加重赋税等是君王治国之道。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躬行不从,而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 (2)是日也,发其仓府,以振鳏寡孤独。 14. 两则材料中,孔子和吕望都阐发了治国之道,他们的角度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又示宗武① 杜甫 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 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②。 暇日从时饮,明年共我长。 应须饱经术,已似爱文章。 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 曾参与游夏③,达者得升堂。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768年),时诗人在夔州。宗武,杜甫次子,时年十五岁。②《晋书·谢玄传》:“玄少好佩紫罗香囊,安患之,而不欲伤其意,因戏赌取,即焚之。”③曾参、子游、子夏,皆孔子弟子。曾参以孝行称,子游、子夏以文学称。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四句中“青玉案”代指古诗,“紫罗囊”则运用谢玄的典故,以配饰象征对物质享受的追求。 B. 诗人写宗武即将与自己一样高,也开始爱读文章,透露出他看到儿子成长时的欢喜与欣慰。 C. 诗人劝勉儿子,以教导了众多弟子的孔子为榜样,将来做一名教育家,培养出众多优秀人才。 D. 本诗用语朴素自然,如话家常,通俗易懂却也语重心长,符合诗人“示宗武”的创作目的。 16. 杜甫借本诗对宗武进行了恳切的教导,其教育内容主要有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习近平总书记鼓励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正如曾子在《论语·泰伯》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江花月夜》中通过比喻和侧面烘托表现月光洁白明亮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洵《六国论》中表示,哪怕是尺寸之地,也是先祖们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获得的,极其不易。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23年10月5日,挪威作家约恩·福瑟获得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①算上本次的获奖者。②自1901年以来,③已有包括马尔克斯、海明威、泰戈尔、莫言等120位作家获得这一奖项。④诺奖官网资料显示,⑤每年9月诺奖评委会会向全球有资质的提名人发出邀请。⑥他们将提名次年的文学奖候选人。 诺贝尔文学奖代表着世界文坛的最高评价,但在过去的百年岁月中,国际文坛很多文豪级别的作家却与诺奖失之交臂。这其中不乏人们 ① 的大咖和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常客”,如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契诃夫、卡夫卡等人。20世纪末,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就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作品为世人熟知,并在许多国家掀起了“昆德拉热”。他六次被提名为诺奖候选人,但直到2023年去世,还是未能获奖,成为“遗珠”。另一位“遗珠”就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二十九岁凭借小说《且听风吟》 ② ,几年后《挪威的森林》又风靡全球,2006年获得有“诺贝尔文学奖前奏”之称的卡夫卡奖后,村上春树常年在诺贝尔文学奖各大赔率榜上处于前列,因此被戏称为诺奖“陪跑王”。 18. 下列句子中的“就”与文中加点的“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B. 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C. 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雷雨》) D. 他看见你这样用功,就不会疑心你为什么一个人在这儿了。(《哈姆莱特》)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幸福指数是社会发展状况及其问题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如果说社会心理体系包含理性层面的认知评价和 ① ,那么,在幸福感中,情绪感受这一感性层面常常占据主导地位,幸福感有时是一种很个体化的主观领域。因此,在实践领域中,幸福指数可以成为生活质量指标体系中一个重要方面,但 ② 。在这里,关于幸福指数一种可能的误读就在于,认为幸福指数能够作为体现个人生活质量和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一个绝对性指标,从而忽视了对于社会发展内涵和人的精神领域的丰富性的考虑。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要让人们不断增强幸福感,必须坚持发展,使财富更加丰饶充盈。人在社会中只有得到公正公平的对待,不受歧视,才会感到幸福。如果心理失衡,即使自己的经济收入比过去多,但看到在同样付出的情况下别人却拿得更多,也会感到不快乐。一个基本生活不愁的人,由于对钱财没有贪欲就会知足常乐 ;而一个腰缠万贯的人,将幸福完全物质化, ③ ,内心就会长戚戚。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提高幸福指数的三个要素,每处不超过6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6月11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仪式在江西于都、瑞景和福建长汀、宁化举行。500多名新闻工作者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