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  2025-07-25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浙江省温州人文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浙江省温州人文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黄素晴、黄瑞芳 审卷:瞿乐晶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揖让之礼作为人们交往中的重要礼节,充分体现了中国礼文化“主敬”“谦让”的特征。《说文解字》中“揖,攘也,从手,最声。一曰手箸匈曰揖”,“攘”即为推,双手置于胸前向前推就叫作“揖”。而“让”字最早书写为“禳”,古同“攘”,意为谦让。揖让之礼承载的是儒家君子“谦卑”的德行,即便在“射礼”这种尚武的礼仪中也必不可少,“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古人对揖让之礼十分重视,认为这是诚敬之心在行为上的体现,是礼乐文明的重要体现,因而有“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的说法。揖让之礼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据文献记载,周公“制礼作乐”中已包含作揖礼。
揖礼在古代有许多类型。如《周礼》中记载了三种揖礼的形式:“诏王仪,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即推手时分别有微微往下推手、举手平臂向前推平、与眉齐平再行礼之别。《周礼·夏官·司士》还记载:“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古人行作揖礼时不仅要区别身份官职,还有吉凶之分。《道德经》中记载了先秦时期“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的观念。揖礼常与其他礼仪搭配使用。如周代“宾礼”的“士相见礼”中就有士人相互作揖的交往礼仪,以示尊重和谦卑。不同历史时期,揖礼的名称和身体表达姿势有所不同。广义而言,先秦时期的揖礼、唐宋时期的叉手礼、明清时期的拱手礼及清代流行的抱拳手势都可以称为揖礼。尽管与其他礼仪一样,作揖礼最早也只用于贵族之间的交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礼下庶人”成为重要的社会教化目标。随着礼文化的推广和下移,揖礼成为了规范平民之间日常交往的一种礼仪,实现了礼仪的“流行化”和“民俗化”。宋代王说《唐语林补遗四》云:“凡入门至食,凡数揖。祗揖者,古之肃拜也。”这里的“祗揖”即宋时流行的揖礼,文人著作中多有记载。《吕氏乡约》是我国最早在民间乡里制定的由乡人共同遵守的成文规约,书中曾载,晚辈拜见尊长有“揖而退”“揖而坐”“趋进揖”“揖而行”“下马前揖”等详细的行使规范。由此可见,在古代中国民间,揖礼也是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礼仪之一。
国内推行揖礼最主要的困境就是“封建”标签难撕,刻板印象阻碍。揖礼主要借助手势以及躯体上半部分的动作来完成,对尊卑贵贱的区分没有拜礼那么显著。整体而言,“揖拜之礼”自周代一直延续到清代。朝代更迭,凡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时代,为了强化皇权及尊卑,揖拜之礼中的拜礼得到强化。反之,汉族政权则致力于恢复传统,如明朝推翻元朝统治后,明太祖就多次下令禁止跪拜礼,从而强化了揖礼。为了维护皇权和社会等级秩序,在清朝“跪拜之礼”再次得到了强化,清政府甚至将其推广至与外国人的交往中,这导致了近代中西方的“礼仪之争”。握手礼起源于中世纪欧洲,自辛亥革命后在中国流行。1928年,国民政府拟定了《相见礼》,规定朋友相见时彼此互行一鞠躬礼或握手礼,已不见揖礼。1949年建国以后,从官方到民间,“揖礼”逐渐消失,握手礼取而代之。


浏览完整试题握手礼虽然体现了西方的“平等观”和价值观,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最大的问题在于手部的接触容易传染疾病,尤其是在流行性疾病爆发期间。相比之下,“非接触式问候”的揖礼具有显著的优势。作家韩少功就曾指出揖礼具有卫生、省时、优美和自主的优点。鸦片战争后,西方礼俗文化的流入动摇了我国传统的礼俗体系,在一个主权国家的传播场域里,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本末倒置会危及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体系的认知态度。重估并复兴传统揖礼更是重新建构中国文化主体性的重要途径之一。诚如赵世瑜教授所言:“中国传统社会的良性运转,正在于礼俗互动的政治制度框架与弹性实践机制的设计:在社会理念上,国家讲究礼制而不至于脱离俗情,民众以贴近国家正统为正途。在国家政治层面,倡导‘为政必先究风俗’‘居官以正风俗为先’等民俗原则,注重因俗制礼与以礼化俗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冀望通过礼仪教化达到礼俗融合的社会理想状态。”礼乐文明理念时至今日仍有现实意义,“因俗制礼,以礼化俗”是政治治理与社会教化的重要路径。
复兴中华传统揖礼,需要正视文化资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推广,实现现代转化和国际传播价值。一方面,要师古不泥,简化身体姿势与手势,可参考清代流行的拱手礼甚至进一步简化,以保留其谦让、友好和尊敬的含义为重。另一方面,应“以我为主”,从国内开始推广普及,通过政治家发挥垂范引领作用、制定政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发挥大众媒介优势打造“中国名片”、拓宽深化国际交流渠道等路径,让中国揖礼走向世界。
(摘编自潘祥辉《“揖让而天下治”:中华传统揖礼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揖让之礼是深受古人重视的传统交往礼仪,尽管其确切的发源时间无法考证,但在周代已有文献记载。
B. 广义揖礼的身体表达并不局限于双手置于胸前向前推的动作,也包括了叉手、拱手、抱拳、肃拜等姿势。
C. 古代揖礼类型繁多,手势不尽相同,根据场合吉凶可分为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三揖等形式。
D. 传统揖礼在历代政权更迭中经历过曲折反复的流变,是应被重估价值、合理取舍、着力复兴的文化资产。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礼俗体系受到西方礼俗文化冲击,揖礼自此逐渐从官方和民间视野中淡出。
B. 近代握手礼与揖拜之礼的斗争,隐含着社会文明场域内“平等观”与皇权等级秩序之间的较量。
C. 多种礼仪在历朝历代常常搭配使用,这些搭配丰富着揖礼的运用范畴,深化着揖礼的积极意义。
D. 推广揖礼不但要发挥官方引导作用,还应拓宽渠道,鼓励在B站、抖音等自媒体平台上的创作。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清代诗人汪缙以诗句“揖让看闾里,诗书慕搢绅”表达了他在灾荒凶年后出门见到平民百姓作揖礼让时的欣慰之情。
B. 浙江省衢州市致力于打造“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城市文化IP,全体机关干部在市“两会”等活动上改行作揖礼。
C. 埃及驻华大使阿西姆·哈奈菲曾在“国际在线”网站《国际微访谈》栏目上写新春“福”字,向全球网友作揖拜年。
D. 林语堂《论握手》一文曾言:“拱手之源,我虽然未考,但是由医学上卫生上讲比拉手文明,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
4. 论证时可以想象存在一个“虚拟论敌”,在对其驳论的过程中推出相关论点。根据本文的论证逻辑,对下表中的虚拟论敌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 )
虚拟论敌 本文论据 本文分论点
A 《唐语林》对宋代流行“祇揖”的记载:
《吕氏乡约》对揖礼详细规范的记载 揖礼在古代也是民间乡里的日常礼仪
B 赵世瑜教授的言论 礼乐文明理念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C 手部接触容易传染疾病;
韩少功曾指出揖礼具有卫生等优点 握手礼存在局限性;
揖礼相比之下有显著优势
D 明太祖多次下令禁止跪拜礼,强化揖礼 传统揖礼对尊卑贵贱的区分并不显著
A. 揖礼在古代只用于贵族间交往。 B. 揖礼体现的礼文化在当代已过时。
C. 握手礼比揖礼更有优越性。 D. 古代政权曾弱化揖礼传统。
5. 不同的情境中,有人作揖向“清芬”,有人相逢“尽”叉手,亦有先生授揖礼。请运用本文观点,参照示例,简要阐释下列材料中揖礼的意义。
[示例]材料: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唐·李白《赠孟浩然》)
阐释:李白用“揖清芬”表达了对孟浩然清雅品格的尊敬,揖礼是古代士人相见的交往礼节。
材料一: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唐·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
阐释一:______
材料二:22年6月,我省接待了来自美国、意大利、印度等国 “诗画浙江”友好使者在参观孔氏南宗家庙时,使者们跟着身着汉服的老师认真学习作揖礼。
阐释二: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雨落石巨
段爱松
父亲跟我说过,雨水和石头,一直在争斗。原来是石头占了上风,但后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雨水不是一天淋,也不是一个月淋,更不是一年淋,而是长年累月不断地淋。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年代,也不知道是不是天神格蒙更喜好雨水,后来雨水完全占据了上风,它们在山林间下呀下,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三百多天都在下,再坚硬的岩石也给淋泡松了,一旦松了,就随时可能垮掉下来。
让父亲记忆犹新的是,一个十八九岁的青年,常年穿梭在落石频发的山崖小径。甚至有一次,他上山采药,眼睁睁看到,这个穿军装的青年要不是闪躲得快,差点就被一块从山上滚落的大石头砸中。
这个青年的故事在我们族人中传得很多。我的父亲甚至告诉过我,天神格蒙在梦中启示,高黎贡山和担当力卡山中间,有一块神石,它是活的,会移动,还会自行闯入到族人的梦境中。碰巧的是,这块神石的汉字发音,和这个青年的名字一样,叫枝柱。
瓦拉夺是我们族群最远也是最难进去的村寨,居住在那里的族人把病痛死亡之事传到我的父亲这里,到得进去时,往往距离这事已经过了几周。不过,自从穿军装的人们来了之后,这样的不幸事情越来越少了,因为他们会定期送医送药。我的父亲不但看到过,而且这次还准备和枝柱一起进去。


展开余下试题让我的父亲颇感意外的是,在去瓦拉夺的路上,枝柱居然能够用半熟练的独龙族语和他交流。
“你什么时候学的独龙话呀?”我的父亲问道。
“刚入伍的时候就开始了,我们连队有个传统,老兵要指导新兵学习独龙话。”枝柱笑着答道。
“你们怎么还有这个传统?”我的父亲有些不解。
“如果不学会独龙话,咋和您交流?连队领导第一天集训就下了命令,为了更好地服务独龙族群众,每一位战士都得学好独龙话。”枝柱边说边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
我的父亲和枝柱赶到妮娜家时,天色已晚。妮娜脸色苍白,躺在用一些粗麻破布铺成的地铺上,血迹斑斑,正痛苦地呻吟着。旁边的接生婆也焦急得手足无措,她跟我的父亲说,用了很多土办法,但就是没有办法接生出来,再这样下去,大人都要疼死掉了。
我的父亲和枝柱几乎同时做出了同样的决定,立刻将妮娜转移到二十公里外的乡卫生所。
此时天已经黑了,本来就阴沉沉的天,加深了这种黑,宛如野兽深色的瞳孔,令人生畏。
枝柱将包里的手电筒取出,拿给我的父亲,请他打着照亮道路。他和随队的小战士立刻扛起妮娜,向着乡卫生所出发了。还没走出一里地,飘起了小雨,道路越发崎岖烂滑。枝柱和小战士争分夺秒,一路小跑。衣裤被荆棘刮破撕裂,手脚也被划伤出血,这些都顾不上了,黑夜中两个晃动的身影,就像两个正拼尽全力和死神抗争搏斗的勇士,在高黎贡山中,宛如天神格蒙在我的父亲梦境里安放的那块会活动的“神石”。
由于抢救及时,妮娜顺利产下一名男婴。枝柱和小战士都很兴奋,我的父亲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像妮娜这样的情况,在以前只有等死,而现在,这些战士、医生,所有从外面来帮助族群的人们,多像是天神格蒙派来拯救族人苦难的天使。
一天,小战士找到了我的父亲,他说,前几天枝柱带着他们,又去帮独龙族孤寡老人孟腊打柴火去了……
“都怪我啊,连累了班长,”小战士难过得说不下去,沉默了一阵,又接着说,“我们下山往回走的时候,雨开始下大了。我不知道踩到了什么,脚下一滑,朝着悬崖摔去。这时,一只手猛地将我拽住,我还来不及看清楚是怎么回事,一大坨石头砸中一个影子,班长连人带柴火坠下了悬崖,和那块落石一起翻滚进独龙江。”小战士说到这里,再也忍不住了,眼泪簌簌往下淌。
我的父亲又回想起枝柱救孕妇时憔悴而坚定的神色,那神色和他梦境中的“神石”是一样的。
“今天早上,一个小孩抱了一只鸡来,说是要送给枝柱叔叔。我们一问,才知道这是班长一直在资助的学生……”小战士突然想起了什么,抹了抹鼻涕眼泪说。
我的父亲此时也忍不住了,泪水充盈着他的眼眶……
我的父亲说,后来他再没有梦到过“神石”,但他梦到过枝柱,梦到过枝柱身上的雨水,梦到过雨水中的军装闪闪发亮。
(有删改)
6.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第一段为了说明独龙族人居住 地方不宜居住,运用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此地的雨水多,表现了他们生存环境的恶劣。
B. 本文第一段中,作者写了“雨水”使“再坚硬的岩石”也“可能垮掉下来”。这里所描写的岩石与题中的“石巨”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使读者心生好奇。
C. 本文语言质朴自然,富有口语化,如:“它们在山林间下呀下”。这样写,也更符合文中人物的身份。文中也有一些描写语言生动形象,如:“加深了这种黑,宛如野兽深色的瞳孔”。
D. 本文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躺在用一些粗麻破布铺成的地铺上,血迹斑斑,正痛苦地呻吟着”,写出了妮娜危险的处境,为后文的情节作了铺垫。
7. 下列对文本中“神石”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写到雨水与石头的争斗,以及和神石有关的传说和故事,让故事笼罩在一种神秘的异族文化之中,也表现了独龙族人的蛮荒与对鬼神的迷信。
B. 小说中多次出现“神石”,这是本文中的重要物象,它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了全文,有助于突出小说的主旨,体现军民鱼水情深的主题。
C. 小说结尾处父亲说再也没有梦到过“神石”,枝柱却进入他的梦中,父亲梦境的变化,表明枝柱已经成为独龙族新的“神石”,成为独龙族百姓的精神依靠。
D. 小说中的“神石”暗指枝柱,二者从名字相同到身影相似,再到神色一样。神石象征人民解放军改天换地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感染了人们,已经走进人们心中。
8. 作者是如何表现枝柱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小说从“我的父亲”角度将故事讲述得灵动而真实,叙事风格独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一叙述视角的妙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材料二:
墨者夷之①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
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
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 而夷子二本故也。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 其亲死, 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②之。其颡有泚③,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蔂梩④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
徐子以告夷子。 夷子怃然为间⑤,曰:“命⑥之矣。”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注】①墨者:信奉墨家学说的人。夷之:姓夷名之。②姑:与方言璧(gǔ)字同,用嘴吸血。嘬(chuài):咬,吃。③颡(sǎng):额头。泚(cǐ):出汗。④蔂梩(léi lí):盛土的箕和挖土的锹。⑤为间:停了片刻。⑥命:接受教命。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 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夫泚A也B非C为人D泚E中心达F于面目G盖归反H蔂梩而掩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孺子,儿童、幼儿。古代也可以指天子、诸侯的继承人。材料一中指前者。
B. 乡党,指家乡、同乡,与现在所说的“党同伐异”“党群”的意思不一样。
C. 施,指实行、实施,与《兼爱》“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中的“施”词义不相同。


展开余下试题D. 信,的确、确实,与“掩之诚是也”的“诚”,用法和意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 进而强调以“不忍人之政”来治理天下,就如“运之掌上”那样容易。
B. 材料一是孟子阐述“性善”基本理论的一章,孟子认为“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四端和四肢一样,都是与生俱来的,固有的。
C. 材料二面对孟子 挞伐,夷之运用求同思维用自认为是儒墨公认的主张来为自己辩驳,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D. 材料一综合运用举例、比喻、假设、对比等论证方法,思路清晰,有说服力;材料二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
14. 材料二所述为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儒墨之辩”。结合材料概括儒墨双方的论点,并指出孟子是抓住了夷之哪一种逻辑错误进行批驳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纱
纳兰性德(清)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①,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③,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疏窗:刻有花纹的窗户。②被酒:醉酒。③赌书泼茶: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谓自己常与丈夫赵明诚比赛看谁的记性好,胜者可饮茶以示庆贺,有时太过高兴,不觉让茶水泼湿衣裳。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5.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纳兰词上阕三句,通过西风、黄叶、疏窗、残阳四个意象,奠定了哀伤的基调,但字里行间没有一个哀字,为我们刻画了孑立残阳、衣袂飘飘的词人形象。
B. 纳兰词上片由问句起,触着秋景而勾起沉思,下片写沉思中所忆起的寻常往事,其中有怀恋,有追悔,有悲哀,有惆怅,蕴藏了复杂的感情。
C. 苏词中处处实写,写出死别之悲、独处之苦和世路艰辛,道出生死相隔,深情不减。全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
D. 苏轼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
16. 这两首悼亡之作结尾处表达情感的方式有何异同?请结合两首词的画线句子进行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3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志向和使命的关系,被历代仁人志士引为座右铭。
(2)《老子》中指出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危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除了不应追求物质享受外,还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称得上好学。
(4)《诗经·无衣》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三句,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器的热烈场面,有强烈的动作性。
(5)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谈到“文”与“质”辩证关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6月1日,抖音与北京卫视共同推出“抖音科学夜”主题晚会。隔空能否震碎玻璃杯?徒手接闪电是否可行?CT可以用来扫描古生物化石吗?在“抖音科学夜”,这些看似 A 的问题都能找到科学的回应。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和国内多位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家、教授、科普达人参加了晚会。他们都是抖音上备受好评的科普创作者。抖音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过去一年,超过77 3亿人次在抖音为自然科学内容点赞,平均每天有19.83亿人次在抖音测览科学知识。随着新媒体介入,科学家和大众之间的“壁垒”正在被打破。
科学内容不再小众,新媒体平台的数据打破了公众关于科普内容的刻板印象。抖音的报告公布了自然科学相关视频的播放量。其中,数学相关视频播放量超725亿次,即便是相对“冷门”的天文学,相关视频也在抖音播放了近105亿次。网友的兴趣几乎覆盖自然科学各领域。数据显示,在地域分布方面,广东、河南、江苏等地网友(甲);年龄分布上,31岁至40岁用户是自然科学内容消费的主力军。
人类对于周围世界的探索几乎是一种本能,很多人成年后也依然保持着对科学的好奇。科学实验类短视频的持续走红,(乙)。目前在抖音上,科学实验类短视频累计播放时长已近2.3亿小时。过去一年,超过346亿人次观看了相关内容。在网友搜索的相关问题中,“化学实验老视频是什么时候拍的?”这一问题搜索量 B 。“老视频”指的是2000年前后出版的一批初中化学实验视频,很多网友表示,自己的“化学启蒙”正是这些“老视频”。
①知识传播与获取已成为短视频直播平台的主要渠道之一。②受众人数的不断增加和网友参与程度的日益加深,③短视频科普这一形式也进入研究者视野。④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短视频科普缺乏体系化的规划,⑤部分短视频内容存在题材和结构同质化现象,⑥传播的知识内容也可能缺乏准确性。⑦这些问题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18. 文中第二段用“壁垒”比喻科学家和大众之间的界限,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以“雪”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文中第五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科学家、教授、科普达人”,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人是在他人的目光中生活的,人无法认识自己,只能通过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人不能孤独地生活,人必须与他人共同生活,因此人一生都是在他人的评价中生活的。
——萨特
材料二:每一个人首先是,并且实际上确实是寄居在自身的皮囊里的,而不是活在他人的见解之中。
——叔本华
以上材料富含人生哲理,步入高二的你,对此有何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温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