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  2025-07-26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说明:
1.本试卷共九道大题26道小题,共8页,满分150分。
2.第Ⅰ卷为模块考查,第Ⅱ卷为素养考查。
3.考试时间 150分钟。
4.请将全部答案对应题号作答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 (100分)
一、本大题共9小题,共36分。
1.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迅速
B. 自伐者无功 伐:夸耀
C. 委命下吏 委:交给
D. 及凯旋而纳之 旋:返回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中词语意思的理解能力。
A.错误。敏,勤勉,而不是“迅速”。句意:在做事方面要勤勉,在言语方面要谨慎。
B.正确。句意:自我夸耀的人没有功绩。
C.正确。句意: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
D.正确。句意:等打了胜仗返回,把箭收藏在祖庙里。
故选A。
2.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请问其目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赢粮而景从
C.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失其所者久
D.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代词,代“仁”/语气助词,一定。句意:请问仁的具体条目。/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志向。
B.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句意:我把它种植起来,长大了结出的葫芦有五石的容量。/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陈涉。
C.助词,与“不欲”构成所字结构/名词,本分。句意:自己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不丧失本分的人能够长久。
D.都是介词,把。句意: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职业的人。/把箭还给先王,把成功的消息禀告给先王。
故选D。
3. 下列各项中不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B. 日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C.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D. 锄榎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内”通“纳”,结交。句意:这不是因为想要和小孩子的父母结交。
B.“行”通“形”,赘瘤。句意:只能说是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
C.无通假字。句意:秦国有富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制服他们。
D.櫌”通“耰”,碎土平田用的农具。句意:锄头木棍这类的农具,也不比钩戟长矛这类兵器更锋利。
故选C。
4.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B.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C. 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D.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 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句意:崤山以东 英雄豪杰于是联合起来把秦王朝推翻了。
B.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不敢前进,古今同义。句意: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而徘徊不敢进入函谷关。
C.分裂:古义,划分、分割;今义,把整体的事物分开。句意:割取天下的土地,划分山河的区域。
D.人事:古义,人为因素;今义,关于人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句意: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不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吗?


浏览完整试题故选B。
5.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外连衡而斗诸侯
B. 流血漂橹
C. 序八州而朝同列
D. 函梁君臣之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斗”,使动用法,使……争斗。句意: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
B.“漂”,使动用法,使……漂浮。句意:(战争中)血流成河,可以使盾牌漂浮起来。
C.“朝”,使动用法,使……朝见。句意:统理八州,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
D.“函”,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句意:用匣子装着梁国君臣的首级。
故选D。
6. 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B.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C.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非所以于乡党朋友要誉也。句意:不是因为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
B.定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宋人。句意: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皮肤冻裂的药的宋国人。
C.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谪戍之众,非于九国之师抗也。句意:贬谪戍边的士卒,不能和九国的军队抗衡。
D.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方其以组系燕父子。句意: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
故选B。
7.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性是善还是恶,孟子则主张人性本善。
B.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成分,主张清净无为、福祸相倚。
C. 古体诗是相对近体诗而言的诗体,较少受格律限制,《春江花月夜》《将进酒》都是古体诗。
D. 《伶官传序》是《五代史伶官传》开头的短序,本文中“伶官”指的是负责伶人事务的官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D.“本文中‘伶官’指的是负责伶人事务的官员”错误。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而不是负责伶人事务的官员。
故选D。
8. 下列有关《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黔首:指百姓,秦时百姓用黑色头巾包头,故称“黔首”。
B. 百家之言:指除儒家之外的道家、法家等各学派的著作。
C. 少牢:古代祭祀时,用羊、猪各一头,称之为“少牢”。
D. 告庙:天子或诸侯遇出巡、战争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指除儒家之外的道家、法家等各学派的著作”错误,“百家之言”泛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所有著作和学说。
故选B。
9.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1)质胜文则野,_________ 。(《<论语>十二章》)
(2)一日克己复礼,_________ 。(《<论语>十二章》)
(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_______。(《大学之道》)
(4)知足者富, _________。(《<老子>四章》)
(5)王于兴师,修我甲兵,________。(《无衣》)
(6)鸿雁长飞光不度,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7)陈王昔时宴平乐,________。(李白《将进酒》)
(8)_________,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9)_______,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贾谊《过秦论》)
(10)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_______。(贾谊《过秦论》)
(1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_____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
【答案】 ①. 文胜质则史 ②. 天下归仁焉 ③.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④. 强行者有志 ⑤. 与子偕行 ⑥. 鱼龙潜跃水成文 ⑦. 斗酒十千恣欢谑 ⑧. 料得年年肠断处 ⑨.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⑩.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⑪. 氓隶之人 ⑫. 而迁徙之徒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焉、壹、偕、文、恣、谑、镞、报、徙。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得益于汉字超强的表达功能和稳固性质,中华先民的事迹及心迹相当完好地保存在古代典籍中。由于先民的思维在整体上具备诗性智慧的特征,所以经、史、子、集各类书籍中都保留着先民诗意生存的印迹,都应进入我们的阅读范围。但是最重要的阅读对象当然是古典诗歌,是从《诗经》《楚辞》开始的一部中国古代诗歌史。因为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古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读者从中可以感受真实的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这些作品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 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陶冶情操,提升气质和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是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展开余下试题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取材于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 (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变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唯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取材于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0. 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 虽然《诗经》《楚辞》等也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但唐宋诗词应该成为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B. 唐诗宋词体现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所以其内容与现代人没有距离。
C. 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宋诗词中的典范作品,虽然风格各异,但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D. 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融入创作中传递给读者。
1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凡是能写出第一等真诗的诗人,他必然有第一等襟抱,也必然有第一等学识。
B. 作者认为,陆机提出“诗缘情”否定了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古老纲领。
C. 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能提升读者的人格境界。
D. 当代人阅读优秀古典诗歌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两则材料对此均有所论及。
12.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现代人阅读古代诗词的意义。
【答案】10. D 11. B
12.
①古代诗词保留着先民诗意生存的印迹,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和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读诗是了解古人心态的最佳途径,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人“讨教”“求援”。
②阅读古代诗词可以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③阅读古典诗词不仅可以获得审美体验,还能提升读者人格境界。
④读者阅读和欣赏古代诗词,有助于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两则材料探讨了唐宋诗词的阅读价值和方法。材料一强调唐诗宋词在表达普通人情感和价值观方面的永恒性,并指出其作品能陶冶情操、提升人格境界。材料二则从阅读方法入手,强调读者与古代词人之间的精神交流,主张通过个人体验与想象力深入理解诗词。整体上,文章强调古代诗词的现代意义和阅读的互动性。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融入创作中传递给读者”错误。文中没有说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而写作,而是说“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从而使创作出的作品“贮存丰富的人生意蕴”,选项颠倒了二者关系。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推断信息的能力。
B.“作者认为,陆机提出‘诗缘情’否定了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古老纲领”错误。原文是“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可知,认为二者对立既不是作者的观点,也不是陆机的观点;而陆机的“诗缘情”也并非否定“诗言志”。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
①古代诗词保留着先民诗意生存的印迹,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和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读诗是了解古人心态的最佳途径,词人的歌哭啼笑,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会在诗词中复活和浮现;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是向古代先行者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
②经过历代读者选择的大诗人作品是第一等真诗,读者能从中感受古人真实的心跳和脉搏,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这些作品都具有很高的文化和阅读价值,阅读这些古代诗词可以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③唐诗宋词表达的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与现代人相通,都是对基本情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表达,如对真善美的追求等,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典范作品如李白诗中有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有忧患意识和仁爱精神等,这些能陶冶情操,提升读者的气质和境界,在审美享受中感染读者。
④从读者角度看,读者会依据自身人生阅历和经验对原作意蕴作出诠释和解读,将自己的感悟融入对原作的理解,从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与前代词人进行跨时代的“交流”与“对话”,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 完成小题。
①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展开余下试题②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
③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颜渊》)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 __________齐:_____________
(2)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礼”的作用。
【答案】(1) ①.
治理 ②.
使……整齐/整顿 (2)
①教化百姓,使百姓有廉耻之心,且使人心归服。
②礼的形式使人产生仪式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③用礼节对人加以约束,有利于树立正统思想。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句意: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能免于受罚却没有廉耻之心。
可见①“道”是动词,治理。②“齐”是使动用法,使……整齐,可译为“整顿”。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和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①根据原文“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知,用道德教化百姓,用礼教来统一他们 言行,让人们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百姓们就既懂得羞耻又能使人心归服。
②根据原文“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可知,即使在一些仪式的具体细节可能有些繁琐或不必要,但孔子认为这些仪式承载着礼的内涵,礼的形式可以传承文化。
③根据原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可知,以礼来约束人们,进一步提升自我修养,使人们的行为和思想符合道德准则,就不会离经叛道,走上邪路,有利于树立正统思想。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导百姓,用礼教来统一他们的言行,百姓们就既懂得羞耻又能使人心归服。”
②子贡想把每月初一告祭祖庙的羊废去不用。孔子说:“赐呀!你爱惜那只羊,我则爱惜那种礼。”
③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不会离经叛道了。”
四、本大题共2 小题,共4分。
14. 语言基础运用。
《老人与海》的第一句话“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平底小帆船上钓鱼的老人”中“独自”一词的使用,从精神上将老人与世俗进行分割,也为下文埋下了伏笔。孤独的老人与大海因而有了注解。对老人来说,生活的艰苦、运气的不佳以及由于精神上的不合世俗造成了孤寂,都没有将老人压垮,他依然斗志昂扬、充满自信地生活着,这不仅表现在他兴高采烈地在自己一贫如洗的陋室中与孩子一起评论棒球赛,还表现在老人的梦境中。在梦里,老人也希望自己作为一头勇敢、自信、坚强的狮子去迎接命运的各种挑战。老人面对生活的艰难,往往采用一种精神胜利法来达到自己的精神生态平衡。比如明明没有一锅鱼煮黄米饭——男孩也知道,老人还是每天都和马诺林扯一套这样的谎话。老人为什么要撒谎? 那是因为老人是一个自信、勇敢、意志坚强的人,也是一个绝不肯屈服的人,尽管生活不尽人意,但他不愿意因为这些环境、条件的艰苦和局限而屈服,所以他宁肯不承认眼前的事实,( )。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却给自己假造出一些东西来,以使自己的内心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平衡
B. 以使自己的内心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平衡,却给自己假造出一些东西来
C. 以使自己的内心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平衡,而给自己假造出一些东西来
D. 而给自己假造出一些东西来,以使自己的内心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平衡
(2)文中画线 句子有语病,请在不改变句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答案】(1)D (2)生活的艰苦、运气的不佳以及精神上的不合世俗而造成的孤寂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上文语境是“他宁肯不承认眼前的事实”,与“给自己假造出一些东西来”之间并非转折关系,而是因果关系,排除A;
“给自己假造出一些东西来”是前提条件,“以使自己的内心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平衡”属于结果,BC逻辑顺序不当,排除。
故选D。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首先,从与下文的衔接来看,此句是下句“都没有将老人压垮”的主语,应将“造成了孤寂”改为“造成的孤寂”,否则就是中途易辙;
其次,成分赘余,造成孤寂的三个原因分别是“生活的艰苦”“运气的不佳”和“精神上的不合世俗”,因此应删掉“由于”。
最后修改为:生活的艰苦、运气的不佳以及精神上的不合世俗而造成的孤寂。
五、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5. 完成作文。
自洽,即自己与自己相协调,不矛盾。有人说,我们要善于“自洽”,悦纳自己;也有人说,“自洽”会带来盲目,造成自我欺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关于“自洽”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答案】例文:
以自洽之尺,衡人生之度
“自洽”,这一概念宛如时代浪潮中悄然兴起的一座灯塔,在现代社会的心灵海洋里,为人们指引着通向内心宁静与和谐的方向。它意味着个体能够在自我的精神世界里构建起一种平衡与协调的状态,使思想、情感和行为相互交融、彼此契合,从而避免内心的冲突与挣扎。
在快节奏且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极易在外界的喧嚣与纷扰中迷失自我。此时,“自洽”便如同一剂心灵的良药,赋予我们悦纳自身的力量。当我们面临困境与挫折,如职场上的失意、学业上的瓶颈时,倘若能以自洽的心态去坦然面对,便能从内心深处认可自己的努力与付出,理解失败乃是成功途中的必然经历,而非对自我价值的全盘否定。科学家屠呦呦,在研发青蒿素的漫长历程中,历经无数次失败。但她始终坚信自己的科研方向,悦纳自己在探索过程中的每一步尝试,最终成功提取青蒿素,为全球疟疾防治做出了卓越贡献。这种自洽的心态,使其在面对重重困难时,能坚守初心,不被外界的质疑和压力所动摇,从而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升华。
然而,我们亦不可忽视“自洽”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过度的自洽易使人陷入盲目与自我欺骗的泥沼。若个体一味地迁就自己的过错与不足,拒绝接受外界的合理批评与有益建议,便会在自我构建的虚幻世界里渐行渐远。例如一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业绩下滑,却仍然自认为经营策略无误,只是时运不济,从而错失改革创新的良机,最终被市场所淘汰。这便是过度自洽导致的闭目塞听、固步自封。
那么,如何才能把握好自洽的尺度,使其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助力而非羁绊呢?首先,我们需构建清晰的自我认知体系。通过深入的自我反思、积极的学习以及广泛的社交互动,全面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目标与追求。唯有如此,方能在面对外界的评价与选择时,做出契合内心且符合实际的判断。其次,要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以海纳百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北京市中国”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