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  2025-07-26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说明:
1.本试卷共九道大题26道小题,共8页,满分150分。
2.第Ⅰ卷为模块考查,第Ⅱ卷为素养考查。
3.考试时间 150分钟。
4.请将全部答案对应题号作答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 (100分)
一、本大题共9小题,共36分。
1.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迅速
B. 自伐者无功 伐:夸耀
C. 委命下吏 委:交给
D. 及凯旋而纳之 旋:返回
2.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请问其目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赢粮而景从
C.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失其所者久
D.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3. 下列各项中不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B. 日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C.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D. 锄榎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4.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B.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C. 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D.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5.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外连衡而斗诸侯
B. 流血漂橹
C. 序八州而朝同列
D. 函梁君臣之首
6. 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B.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C.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7.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性是善还是恶,孟子则主张人性本善。
B.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成分,主张清净无为、福祸相倚。
C. 古体诗是相对近体诗而言的诗体,较少受格律限制,《春江花月夜》《将进酒》都是古体诗。
D. 《伶官传序》是《五代史伶官传》开头的短序,本文中“伶官”指的是负责伶人事务的官员。
8. 下列有关《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文化常识 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黔首:指百姓,秦时百姓用黑色头巾包头,故称“黔首”。
B. 百家之言:指除儒家之外的道家、法家等各学派的著作。
C. 少牢:古代祭祀时,用羊、猪各一头,称之为“少牢”。
D. 告庙:天子或诸侯遇出巡、战争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9.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1)质胜文则野,_________ 。(《<论语>十二章》)
(2)一日克己复礼,_________ 。(《<论语>十二章》)
(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_______。(《大学之道》)
(4)知足者富, _________。(《<老子>四章》)
(5)王于兴师,修我甲兵,________。(《无衣》)
(6)鸿雁长飞光不度,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7)陈王昔时宴平乐,________。(李白《将进酒》)
(8)_________,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9)_______,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贾谊《过秦论》)
(10)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_______。(贾谊《过秦论》)
(1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_____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浏览完整试题材料一:
得益于汉字超强的表达功能和稳固性质,中华先民的事迹及心迹相当完好地保存在古代典籍中。由于先民的思维在整体上具备诗性智慧的特征,所以经、史、子、集各类书籍中都保留着先民诗意生存的印迹,都应进入我们的阅读范围。但是最重要的阅读对象当然是古典诗歌,是从《诗经》《楚辞》开始的一部中国古代诗歌史。因为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古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读者从中可以感受真实的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这些作品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 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陶冶情操,提升气质和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是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取材于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 (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变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唯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取材于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0. 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 虽然《诗经》《楚辞》等也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但唐宋诗词应该成为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B. 唐诗宋词体现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所以其内容与现代人没有距离。
C. 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宋诗词中的典范作品,虽然风格各异,但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D. 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融入创作中传递给读者。
1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凡是能写出第一等真诗的诗人,他必然有第一等襟抱,也必然有第一等学识。
B. 作者认为,陆机提出“诗缘情”否定了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古老纲领。
C. 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能提升读者的人格境界。
D. 当代人阅读优秀古典诗歌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两则材料对此均有所论及。
12.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现代人阅读古代诗词的意义。


展开余下试题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 完成小题。
①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②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
③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颜渊》)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 __________齐:_____________
(2)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礼”的作用。
四、本大题共2 小题,共4分。
14. 语言基础运用
《老人与海》的第一句话“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平底小帆船上钓鱼的老人”中“独自”一词的使用,从精神上将老人与世俗进行分割,也为下文埋下了伏笔。孤独的老人与大海因而有了注解。对老人来说,生活的艰苦、运气的不佳以及由于精神上的不合世俗造成了孤寂,都没有将老人压垮,他依然斗志昂扬、充满自信地生活着,这不仅表现在他兴高采烈地在自己一贫如洗的陋室中与孩子一起评论棒球赛,还表现在老人的梦境中。在梦里,老人也希望自己作为一头勇敢、自信、坚强的狮子去迎接命运的各种挑战。老人面对生活的艰难,往往采用一种精神胜利法来达到自己的精神生态平衡。比如明明没有一锅鱼煮黄米饭——男孩也知道,老人还是每天都和马诺林扯一套这样的谎话。老人为什么要撒谎? 那是因为老人是一个自信、勇敢、意志坚强的人,也是一个绝不肯屈服的人,尽管生活不尽人意,但他不愿意因为这些环境、条件的艰苦和局限而屈服,所以他宁肯不承认眼前的事实,( )。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却给自己假造出一些东西来,以使自己的内心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平衡
B. 以使自己的内心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平衡,却给自己假造出一些东西来
C. 以使自己的内心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平衡,而给自己假造出一些东西来
D. 而给自己假造出一些东西来,以使自己的内心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平衡
(2)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在不改变句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五、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5. 完成作文。
自洽,即自己与自己相协调,不矛盾。有人说,我们要善于“自洽”,悦纳自己;也有人说,“自洽”会带来盲目,造成自我欺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关于“自洽”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16. 完成作文。
请以“门,总要打开”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 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 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第Ⅱ卷 (50分)
六、本大题共4 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文公问守原①议
柳宗元
晋文公既受原于王,难其守。问寺人② 勃鞮,以畀赵衰。
余谓守原,政之大者也,所以承天子,树霸功,致命诸侯,不宜谋及媟近③,以忝王命。而晋君择大任,不公议于朝,而私议于宫;不博谋于卿相,而独谋于寺人。虽或衰之贤足以守,国之政不为败,而贼贤失政之端,由是滋矣。况当其时不乏言议之臣乎!狐偃为谋臣,先轸将中军。晋君疏而不咨,外而不求,乃卒定于内竖,其可以为法乎!
且晋君将袭齐桓之业,以翼天子,乃大志也。然而齐桓任管仲以兴,进竖刁以败。则获原启疆,适其始政,所以观示诸侯也,而乃背其所以兴,迹其所以败。然而能霸诸侯者,以土则大,以力则强,以义则天子之册也。诚畏之矣,乌能得其心服哉!其后景监得以相卫鞅,宏、石得以杀望之④,始之者,晋文公也。
呜呼!得贤臣以守大邑,则问非失举也,益失问也。然犹羞当时陷后代若此,况于问与举又两失者,其何以救之哉? 余故著晋君之罪。
【注释】①原:地名。②寺人:宦官。③媟近:狎昵亲近的小人。④景监:秦孝公时宠臣,将商鞅举荐给秦孝公。弘、石:即弘恭、石显,汉宣帝时宦官,设计杀害了贤臣萧望之。
17.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文公既受原于王,难其守 难:觉得为难
B. 以翼天子 翼:辅佐
C. 所以观示诸侯也 示:给……看
D. 迹其所以败 迹:观察
18.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乃卒定于内竖 乃大志也
B. 而贼贤失政之端 且晋君将袭齐桓之业
C. 其可以为法乎 乌能得其心服哉
D. 以土则大,以力则强 得贤臣以守大邑
19. 下列对文中画直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畀赵衰
把守原地的重任交给了赵衰
B 外而不求
疏远他们,不向他们征求意见
C. 适其始政
恰逢他开始创建霸业时
D. 诚畏之矣
由衷地敬畏晋国
20. 文末说“余故著晋君之罪”,意思是“我因此把晋文公的过错揭示出来”,根据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做的理由。
七、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①
文天祥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②无著处,那更寒蛩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③,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④,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⑤。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注】①“友”指邓剡。文天祥与邓剡兵败被元军所俘,押往大都,经金陵时邓剡因病暂留,写词赠行诀别,文天祥以此酬答,继续被解北上。②牢愁:忧愁。③登楼作赋:东汉末年,王粲避难荆州时,曾作《登楼赋》寄托乡关之思和乱离之感.④龙沙:指西部边远沙漠地区。⑤一线青如发:苏轼诗有“青山一发是中原”之句.
2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雨”“寒蛩”等意象既实写沿途的景象,又传达出词人对时局国运的深切哀愁。
B. 词人用曹操和王粲自况,前一典表现自己豪迈的气概,后一典吐露雄图难展的苦闷。
C. 词人以“江流”为喻,认为抗敌复国之事如江河一去不复返,流露出复国无望之愁。
D. “杜鹃枝上残月”一句,以景作结,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深情,又留下了回味空间。
22. 有评论家说本词“格调苍凉,而无绝望之气”。请结合全词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八、本大题共4 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①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展开余下试题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②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③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非常感谢你。再次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注:①圣卡洛斯:地名,在西班牙东海岸。②西班牙境内最长的一条河。③西班牙塔拉戈纳省城市。
23. 请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同样是写老人,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刻画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形象,圣地亚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________”,他曾说:“一个人可以被______,但不能被_______。”
2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通过第一人称“我” 视角讲述了一个“现在进行时”的故事,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B. “坐”是小说中桥边老人的典型姿势,作者多次交代老人坐在路旁,重在表现老人疲惫不堪的特征。
C. 在交谈中,“我”的话语多为短句,老人多为长句或语段,话语节奏不同反映出人物内心情绪的差异。
D. 小说的构思独具匠心,内容仅由一段对话、两个人物构成,却能以小见大,揭示出深刻又宏大的主题。
25. 小说一开头便描绘了人群、车队蜂拥过河的场景以及那个坐在桥边的老人,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26. 小说中写老人反复念叨自己的小动物,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九、微写作(本大题共1 小题,共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7. 高二年级将举办《论语》整本书阅读心得交流会。请你从“学”和“君子”中任选一个,结合《论语》具体内容,谈谈你的体会和收获。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不超过150字。
28. 人工智能的应用可能会对人类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请你设想并介绍一种人工智能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并谈谈它的意义。要求:语言简明,言之有据。不超过150字。
29. 请以“当秋风吹起,我又想起了你”为开头,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北京市中国”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