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  2025-07-26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言恭达先生在《艺归本真》一文中说:“世间最朴素的是人性中的本真。生命与艺术的融通并不依赖于技巧,却依赖于生活的心态。朴素,旷达,不为声名所累。庄子说‘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言先生认为“世间最朴素的是人性中的本真”,这是给子了“朴素”以最崇高的敬意,并指出朴素原本是人生的底色。《庄子·天道》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将“道”视为一切美的根源,把朴素和自然视为道的根本特征,故而认为朴素是天下最美的事。“朴”引中指事物的原初状态,“素”引中指本色、自然状态。以朴素为美则指一种不假雕饰,具有天然之美的艺术风格,有着自然、简朴、纯真、平淡、清逸等特征,可以说是中国传统艺术中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倾向。朴素之美来自朴素之人,喜欢朴素的人大多崇尚自然、平和、简静、真实、淡泊、质朴的生活,并以这样的方式去为人、为事、为学、为艺,从而去求真、向善、寻美,以坚守人性中的本真。
朴素美作为一种艺术风格或审美趣味,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以朴素为美观念的形成,与中国古代哲学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特别是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对朴素观的生成影响最大。
儒家讲朴素,注重事物的精神实质,主张质因文显、文以质存,因为“质”终归是文饰依附的根本。如孔子讲“文质彬彬”,提倡的是文质统一,但重点却是对“质”的强调和弘扬,而不是“文”。言先生认为“在文与质的关系上,要质本身发光才是真正的美”。现在提倡书画家要创作出“含文抱质”“文质兼美”“文墨同辉”的艺术作品,就是要求园归到“文质彬彬”的美学传统上来。
道家重视朴素,角度与儒家不同。相对而言,道家更强调事物的本然天性,如庄子曾将音乐分为天籁、人籁、地籁三类,并认为天籁是最美的音乐,因为它“顺之以天理”,是天地万物的本来状态、原初状态,这就是朴素。所以,朴素是表现出来的艺术形态有天真、自然、平淡、质朴等,这些几乎都能够从道家哲学中找到渊源。如言先生认为“书贵虚静”明显受到老子“致虚静”“守静笃”思想的影响。
朴素是大美隐内,不求外露;是不拘形式,重在内容,它是蕴藉含蓄的,也是最有力量的。佛学主张的“定生智慧”,教人“一切放下”,追求多元的“包容无碍”的圆融境界,这对朴素美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或为人,或为艺,息虑凝心为定,定后方能提得起、放得下,想去浮华,还以本真;舍去绚烂,守护平淡,在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中起于心、归于心,从而达于心手双畅、物我两忘的艺术之境。
朴素是自然的、真实的,因此它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是生动的,呈现出来的趣味是淡雅、清逸却不失厚重和力量的。古人在文艺创作中很是注重自然、顺性自然,视作品中具有自然、朴素美为最高美的境界。
南北朝时期,鲍照以“初发芙蓉”,汤惠休以“芙蓉出水”的超凡脱俗之美作为诗歌的理想。至唐代,司空图认为“浓尽必枯,淡者屡深”,从浓淡转化的角度来提倡本色美;李白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标注了他对特定诗美的追求,这也是唐代文人普遍追求的美学境界。至宋代,朴素美作为一种审美趣味、一种艺术风格,广受关注和推崇,发展为崇尚以“平淡”为美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追求。如苏轼所言“大几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先经幼烂而后归于平淡,这时的“淡”而有味,标志着更高的境界。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江南时报《朴素之美》)
材料二:
提起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影响最深远的即儒、释、道三家思想。这三家思想虽说有很大的不同,但它们都提倡自然素朴、真实质直的文学精神。“朴素”的文论观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这种文论观的提倡,不仅扭正了不良的文艺倾向,也对畸形的社会风尚有积极的警示作用。由于文论家的一再倡导,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的传统,而且日渐趋向于通俗晓畅。“朴素”的思想不仅体现在文学上,也对中国古代的绘画、音乐、建筑等艺术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中国古代绘画讲究传神和写意,非常钟爱以形写神和点睛之笔。尤其是山水画,万千河山,往往淡淡几点笔墨便勾勒出其神韵与气势;音乐上并不求得用复杂的音响渲染,而是重视弦外之音,崇尚“大音希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琴,便是最能体现这种境界的乐器。轻轻拨动,悠悠琴音,醉倒了多少文人墨客!
“朴素”的文论观,成就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那么它对当下中国文学颓而不振、空洞无物的局面肯定有极为有益的借鉴和启发作用。现代作家可以学习其以文明道、有所寄托的精神,关注现实,以悲悯的心怀关注人类命运,承担起文人的使命。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朴素”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艺术大师,言恭达先生认为艺术的成功不是依赖于技巧,而是要依赖于朴素、旷达的生活的心态。
B. 庄子认为朴素是天下最美的事,因为他把朴素和自然视为道的根本特征,将“道”视为一切美的根源。
C. 以朴素为美开创了中国传统艺术上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倾向,自然、简朴、纯真、平淡、清逸。
D. 诗佛王维以虚灵胸襟体悟山水以达物我冥合的无我境界,与佛学“定生智慧”“一切放下”有相通之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前两段都提及了庄子的思想,前者言先生是为证明朴素心态的重要,后者作者是为说明朴素的意义,进而引出朴素的定义。
B. 朴素的人崇尚朴素的生活,并以朴素的方式去为人处世,从而求真、向善、寻美,坚守人性中的本真,展现出了朴素之美。
C. 中国音乐重视弦外之音,崇尚“大音希声”“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点深受“朴素”文论,尤其是道家“天籁”思想影响。
D. 两则材料都涉及了“朴素”思想及其对艺术方面的影响,只是侧重点各不相同,材料二中还提及了反观当下的借鉴意义。
3. 下面观点不能体现材料一中苏轼的“朴素美”审美趣味的一项是( )
A. 元好问的“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三十首》。
B. 王世贞的“浓丽之极,而反若平淡;琢磨之极,而更似自然”(《书谢灵运集后》)。
C. 袁枚的“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澹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澹”(《随园诗话》卷五)。
D. 时雍的“汉人朴而古……朴之至,妙若天成”(《诗镜总论》)。
4. 《(老子》四章》体现了事物辩证统一的思想,请试分析所给两则材料中的辩证统一思想,指出来并具体说明。
5. 根据材料一的论述,分析孟浩然的“朴素”体现在哪些方面。
孟浩然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归隐终身,寄情山水。出现在孟浩然山水田园诗里的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即兴而发,不假雕琢,如《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语言平淡自然,情味深厚,其真实、真率、真朴、真淳的风格,比王维的田园诗更接近陶诗神韵。例如《过故人庄》将恬静优美的多村景色和宾主间淳朴真诚的情谊表现得朴素自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答案】1. C 2. C
3. D 4. ①论述儒、释、道三家思想和朴素观形成的关系时体现了辩证统一思想。
②统一:儒、释、道家都提倡自然素朴,真实质直的文学精神,对朴素观的生成影响很大。
③对立:儒、释、道三家的朴素观体现角度大不相同。儒家讲朴素,注重事物的精神实质;相对而言,道家更强调事物的本然天性;佛学主张“定生智慧”,教人“一切放下”,追求多元的“包容无碍”的圆融境界。
5. ①孟浩然是个朴素之人,仕途失意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崇尚真实的生活,坚守人性中的本真。
②孟浩然的诗歌取材朴素,诗里的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不假雕饰,具有天然之美,强调事物的本然天性。
③孟浩然的诗歌风格朴素,在文艺创作中注重自然、顺性自然,体现真实、真率、真朴、真淳的风格。
④孟浩然的诗歌情感表现朴素,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是生动的,情味深厚,蕴藉含蓄,最有力量。
【解析】
【导语】本文探讨了“朴素”在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学中的重要性。从儒、释、道三家思想对朴素的推崇出发,强调朴素作为心灵状态和艺术风格的根本意义,认为朴素是自然、简朴和真实的表现,具有内在的大美,不拘于形式。文章通过不同历史人物如庄子、苏轼的观点,展现朴素在艺术创作中的体现及其影响,对当下文学创作提出了借鉴意义,倡导关注现实,追求真诚和内涵的艺术表达。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C.“以朴素为美开创了”错误,原文说“以朴素为美则指一种不假雕饰,具有天然之美的艺术风格,有着自然、简朴、纯真、平淡、清逸等特征,可以说是中国传统艺术中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倾向”,而不是“以朴素为美开创了……”,偷换概念。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这点深受‘朴素’文论,尤其是道家‘天籁’思想影响”错误,材料中未提及中国音乐重视弦外之音等特点深受“朴素”文论尤其是道家“天籁”思想影响的相关内容,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苏轼的“朴素美”审美趣味强调先经历绚烂而后归于平淡,平淡而有味。


展开余下试题D.错误。只是强调了朴而古,没有体现出从绚烂到平淡的转化,不能体现苏轼的“朴素美”审美趣味。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论述儒、释、道三家思想和朴素观形成的关系时体现了辩证统一思想。
②统一方面:材料中体现为儒、释、道三家虽然思想有很大不同,但都提倡自然素朴、真实质直的文学精神,都对朴素观的生成有着重要影响,都从不同角度推动了朴素美这一审美观念在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发展和形成,在对朴素美的推崇上具有一致性。
③对立方面:儒家从注重事物精神实质角度讲朴素,主张质因文显、文以质存,重点强调和弘扬 “质”;道家从强调事物本然天性角度重视朴素,认为天籁这种天地万物的本来状态是最美的;佛学从“定生智慧”“一切放下”,追求“包容无碍”的圆融境界角度对朴素美形成产生影响,三家在体现朴素观的角度上大不相同。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能力。
①为人朴素:孟浩然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能坚守自我,不媚俗世,选择归隐终身,寄情山水,这种行为体现了他崇尚自然、平和、淡泊、质朴的生活方式,以这样的方式为人,坚守了人性中的本真,是一个朴素之人。
②取材朴素:他的山水田园诗里的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如写春天的《春晓》,是对生活场景的直接呈现,即景而发,不假雕琢,体现了以朴素为美中那种不假雕饰、具有天然之美的特点,强调了事物的本然天性。
③风格朴素:孟浩然诗歌语言平淡自然,具有真实、真率、真朴、真淳的风格,如《过故人庄》将乡村景色和宾主情谊表现得朴素自然,在文艺创作中注重自然、顺性自然,符合古代以朴素为美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倾向。
④情感朴素:他的诗初读平淡无奇,但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情味深厚,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生动且蕴藉含蓄,有很强的感染力,体现了朴素美所呈现出来的情感生动,趣味淡雅、清逸却不失厚重和力量的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总是的,碰到件事就要想起点什么
海明威
父亲说:“你知道你这篇东西写得有多好吗?”
“那可不是我要地送给你看的。”
“你还写过些什么呢?”
“就这一篇,真的,那不是我要她送给你看的。可小说一得了奖。”
“她要我辅导辅导你。你既然写得这么好,就不用别人辅导了,只要写下去就可以了。你写它花了多少时间?”
“没花很多时间。”
“你从哪儿听说有这种海鸥的?”
“大概是在巴哈马。”
“你从来没去过块尔鲍基,在凯特基和比美尼都没有海鸥做窝住。在基韦斯特也只能见到些燕鸥做窝。”
“对,就是那种燕鸥,窝都做在珊瑚磁上。”
“是做在浅滩上,”父亲说,“可小说里说的那种海鸥,你哪儿见得到呢?”
“可能是你告诉我的吧。”
“这篇小说的确写得非常好。使我想起了好久以前看过的一篇小说。”
“你总是的,碰到件事就要想起点什么。”孩子说。
那年夏天,父亲在藏书宝里找了些书给孩子看,孩子就看这些书,要是不去练射击的话,总会来房子这吃午饭,来时往往说他一直在写作。
“你要想给我看看,只管拿来,有什么问题只管问,”父亲说,“你要写你熟悉的东西。”“我是这样。”孩子说。
“我不想来监督你,”父亲说,“不过,假如你想的话,我找些我们都熟悉的题材,给你出几个题目来练习练习,这样很有好处。”
“我觉得我干得倒还算顺利。”
“我说到出题日,是这意思:我们可以一起去逛一次市场,或者去看一次斗鸡,把所见记下来,只把印象深刻的东西如实记下就可以。比如,在斗鸡的两个回合之间,鸡主人给鸡灌点酒。就记此类的小事,看看我们各自看到了些什么。”
孩子点点头,随即就垂下眼来,望着面前的盘子。
“我们也可以去咖啡馆,就写你听到人家都谈了些什么,不全写出来,只把有意思的写出来就行。”
“按这个办法写怕还不行呢,爸爸,我还是照那篇小说的写法写下去吧。”
“那就照你的老办法写吧。我不干预你,本来我倒很愿意陪你练习练习。”
“我恐怕还是照那篇小说的写法写下去的好。”
“也好。”父亲想:我在他这样年纪还写不出这样的文章呢,认识的人里也没有一个有这本事,也没有才十岁就有那么好的枪法的。他不只参加射击表演,还跟大人、职业选手一块儿比试枪法。他射击姿势优美,出枪恰到好处,准确非凡。
逢到比赛打活鸽时,他一上场,那班职业选手以及满场观众就都鸦雀无声。他把枪架在肩上,回头看看枪托抵在肩膀的部位,一些职业选手见了微微一笑,好像发现了秘密似的。然后脸贴在腮上,左手老远伸出在前头。枪口抬起来又低下去,往左移了移又往右移了移,最后回到正中。右脚的后跟轻轻一提,浑身力气都集中到弹膛里的两发弹药上。
“预备!”他说这两个字时噪音低沉,不像是小孩子的说话。
“预备!”管鸽笼的人应了一声。
“放!”那沙哑的噪子话音一落,五个笼子不如哪个笼中就冲出一只灰鸽来,贴着草地箭一般一掠而过,向着白色的栅栏飞去。第一颗子弹一下就打中了它,第二颗子弹也随之打中。鸽子朝前一冲,栽了下来,只有那些射击的行家才看出第二颗子弹也打中了鸽子,尽管这时鸽子早已中弹死在空中。
孩子回到休息室,脸上不带一点表情,对喝彩声只当没有听见一样,要是碰到哪个职业选手赞他一声:“好样的,斯蒂维。”他就会说声“谢谢”。
父亲打罢,爷儿俩坐在一起。
“真遗憾,我刚才动作太慢了,让那只鸽子逞了强。”“那鸽子冲劲足,飞得又低。”
“要不是我动作慢,那就谁也不会知道了。”
他打第二只鸽子时,鸽子刚一飞起就被打死在空中。大家都看清了鸽子是在空中中了第二枪以后才落地的,只飞了不到一码远。
……
爷儿俩一起参加国际射击大赛,孩子说:“我真不明白,怎么有人会连只鸽子也打不中。”“这话可千万不能对人家说啊。”父亲说。
“我不说,可这是我心里话。打不中是说什么也不应该的。我总共只失败过一次,可也是两枪都中,只是死鸽子栽下来掉在界外了。”
“可这样你还是失败了。”
“我明白。不过我弄不懂,真要是个够格的射手怎么会连只鸽子也打不中。”
“也许过了二十年你就懂了,”父亲说。
……
他是在对那篇小说、对孩子的写作捉摸不透时想到这些的。孩子虽天赋惊人,但能成为高手并非全靠自己,他不是不经点拔、培养就自己成材的。可他早已把锻炼的过程忘了。他忘了起初打不中飞禽,父亲扒开他的衬衫,叫他看他枪托抵错了地方。教给他纠正毛病的办法就是每次举枪一定要回头看一看肩膀,看枪确实架妥了,再招呼放鸽子。
那第二篇小说他始终没拿出来给父亲看,直到暑假结束,他说他要磨到完美才能拿出来。他说这个暑假过得真是少有的愉快,而且还有这么些好书看,他感谢爸爸在写作问题上对他没有逼得太紧。
过了七年,父亲又看到了那篇得奖的小说。那是他在孩子当年住过的房间里查阅几本书时偶然发现的一本书。他一看见这本书就立刻意识到那篇小说是怎么来的了。他记起了当年的那种似曾相识之感,一翻书,果然有这么一篇,一字未动,连题目都一样。
父亲心想:从小说得奖的那年夏天到他无意发现这本书相隔已有七年,这七年中的后五年,孩子简直把一切坏事、蠢事都干绝了。可父亲本来还一直以为那是因为孩子病了,以为他是得了病才变坏的,以为他原先一直还是不错的,是那最后一个暑假后一两年才开始变的。


展开余下试题如今他明白了,孩子从来就不是个好孩子。回想往事,他总有这样的感觉。悲哀啊,原来射击是并不能促使人进步的!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你还写过些什么呢?”表明父亲对儿子的作品很满意,想看看儿子的其他作品,对他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B. 父亲要求儿子写熟悉的东西,还想找一些两人都熟悉的题材进行练习,是想帮助儿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
C. 儿子反复强调要“照那篇小说的写法写下去”,表明他对写作有自己的想法,已不需要父亲的干预和指导。
D. “那就谁也不会知道了”,表明儿子对射击结果不满意,他想让人们看到那只鸽子的矫健身姿后再射杀它。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子二人关于海鸥的对话,写出儿子对自己作品中的海鸥并不熟悉,为下文埋下伏笔。
B. 儿子在打活鸽比赛上场时,职业选手和观众们都安静下来,侧面展示儿子的枪法高超。
C. 小说叙述儿子训练枪法的过程,是以父亲回忆的形式展开的,更具有真实性和可信度。
D. 文本采用了双线结构,将写小说与练枪法巧妙的融合,使得本文内容丰富、意味深长。
8. 文中写“爷儿俩一起参加国际射击大赛”时有一段对话,其中父亲的话对儿子有何教育意义?谈谈你的理解。
9.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认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请结合此理论,谈谈文本前半部分以父子对话形式展开叙述的效果。
【答案】6. A 7. D
8. ①引导儿子不要骄傲,要尊重人,不要随意说伤害别人的话。
②引导儿子正确认识自己,要正视不足,正视失败。
③引导儿子思考,时间是能让人成长、成熟的,明白有些事不易做到。
9. ①通过对话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加快了文章叙事的节奏。
②父子的对话意蕴丰富,能充分彰显人物性格特点,父子二人的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③父子对话使小说产生大量留白,引人遐思。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通过父子间的对话和回忆,展现了创作与成长的复杂过程,突出父亲的耐心与深远教育理念,以及孩子天赋与隐秘缺陷的冲突。通过双线叙事,写作与射击并置,折射了虚荣、真诚和成长间的矛盾。文末真相揭露,呈现出“冰山”理论的深意,暗含对人性与教育方式的独特思考。情节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父亲要求儿子”错误,父亲是在建议儿子,并非要求儿子。
C.“表明他对写作有自己的想法”错误,结合后文来看,儿子的作品是抄袭,对写作没有任何想法。
D.“他想让人们看到那只鸽子的矫健身姿后再射杀它”错误,他是嫌自己速度慢了“让那只鸽子逞了强”,并非想让人们看到鸽子矫健身姿后再射杀。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文本采用了双线结构”错误,文本并非双线结构,虽涉及写小说与练枪法两方面,但并非两条线索并行发展,更多是围绕儿子的成长及父亲对儿子的认知展开,并非是双线结构。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①儿子说“我真不明白,怎么有人会连只鸽子也打不中”,流露出对打不中鸽子的人的轻视。父亲回应“这话可千万不能对人家说啊”,意在教导儿子不要随意表达这种轻视他人的言论,要懂得尊重他人,不能因为自己枪法好就骄傲自满,看不起他人,避免伤害别人。
②儿子提到自己总共只失败过一次,父亲强调“可这样你还是失败了”,让儿子明白即使整体表现好,但只要有失败情况,就应正视它,不能忽视自身不足,要正确认识自己并非完美无缺,需对失败有清晰认知。
③父亲说“也许过了二十年你就懂了”,面对儿子对他人打不中鸽子的不理解,父亲以时间为引导,暗示儿子随着时间推移,阅历增加,会对一些事有更成熟、深刻的理解,明白有些事并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不是每个射手都能轻易射中鸽子,时间能让人成长和成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分析体裁特征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采用父子对话形式,直接呈现双方交流内容,省去如场景描写、心理活动详细阐述等许多不必要叙述,使故事发展更紧凑,如父子关于写作题材、方式的交流,直接通过对话展开,迅速推进情节,加快文章叙事节奏,让读者快速进入故事核心内容。
②父子对话中,父亲耐心指导儿子写作,如提议找共同熟悉题材练习,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和负责;儿子坚持按自己方式写作,反映出他有主见、对自己写作有想法。通过对话,父子二人性格特点充分展现,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③对话中很多内容未详细展开,如儿子对写作方法的坚持背后真实想法,父亲对儿子写作能力的深入思考等,都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这种留白让读者自行思考和解读,增加小说趣味性和深度,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更多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曰:“明王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志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道而恐不能行。昔者越王勾践与吴战,大败之,兼有南夷。当是之时,君南面而立,令诸大夫曰:‘闻过而不以告我者为上戮。’此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也。昔者晋文公与楚战,大胜之,烧其军,火三日不息。文公退而有忧色。侍者曰:‘君大胜楚而有忧色,何也?’”文公曰:吾闻能以战胜而安者惟圣人若夫诈胜之徒未尝不危吾是以忧也。此得志而恐骄也。昔者齐桓公得管仲、隰朋,辩其言,说其义,正之朝,令具太牢,进之先祖。桓公西面而立,管仲、隰朋东面而立。桓公曰:“吾得二子也,吾目加明,吾耳加聪。不敢独擅,进之先祖。此闻天下之至道而恐不能行者也。由桓公、晋文、越王勾践观之,三惧者,明君之务也。”
(节选自《韩诗外传》)
材料二:
季孙①之治鲁也,众杀人而必当其罪,多罚人而必当其过。子贡曰:“暴故治乎!”季孙闻之,曰:“吾杀人必当其罪,高人必当其过,先生以为暴,何也?”子贡曰:“夫奚不若子产之治郑?一年而负罚之过省,二年而刑杀之罪亡,三年而库无拘人。故民归之如水就下,爱之如孝子敬父母。子产病将死,国人皆吁嗟曰:“谁可使代子产死者乎?’及其不免死也,士大夫哭之于朝,商贾哭之于市,农夫哭之于野。哭子产者,皆如丧父母。今窃闻夫子病之时,则国人喜,活则国人皆骇。以死相贺,以生相恐,非暴而何哉?赐闻之,托法而治谓之暴,不戒致期谓之虐,不教而诛谓之贼,以身胜人谓之责。责者失身,贼者失臣,虐者失政,暴者失民。且赐闻居上位行此四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于是季孙稽首谢曰:“谨闻命矣。”
(节选自《韩诗外传》)
材料三:
宓子贱②治单父,其民附。孔子曰:“告丘之所以治之者。”对曰:“不齐时发仓廪,振困穷,补不足。”孔子曰:“是小人附耳,未也。”对曰:“赏有能,招贤才,退不肖。”孔子曰:“是士附耳,未也。”对曰:“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者十有二人,所师者一人。”孔子曰:“所父事者三人,足以教孝矣;所兄事者五人,足以教弟矣;所友者十有二人,足以祛壅蔽矣;所师者一人,足以虑无失策,举无败功矣。昔者光舜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河北省保定”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