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  2025-07-26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湖南省沅澧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湖南省沅澧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DeepSeek在写作方面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有作者分享了自己与DeepSeek合作撰写长篇小说的经验。在创作过程中,DeepSeek展示了其强大的能力,能够根据作者的模糊想法生成详细的故事情节、角色设定和背景设定。作者提到,DeepSeek不仅提供了完整的架构,还允许用户设置专项助手来持续帮助完成宏大的任务,如复杂文明冲突背景下的长篇小说创作。
尽管如此,但窃以为,人类写作无须过于悲观。尤其是对于那些在文学写作领域已然臻于较高水准的作家而言,更不必为此忧心忡忡。这里的底层逻辑在于,人类写作更注重个性化书写的优势发挥。从文学写作的内部创构与外延效果来看,人类作家可以通过独特的视角、情感和创造力,创作出具有深刻内涵和感染力的作品。与DeepSeek相比,人类作家在理解和表达人类乃至动物的复杂多样的情感,以及与之相关的个人经历和感受方面,显然更胜一筹。这种情感的真实性和深度是DeepSeek目前难以完全复制的。
人类作家具有无限的创造力,能够创造出全新的概念、故事和语言风格。这种原创性是DeepSeek在短期内难以超越的。通过个性化的写作,人类作家可以在文学、艺术和科学等领域创作出独一无二的作品,引领潮流和创新。人类作家深受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能够在作品中融入丰富的文化元素和历史背景。这种深度的文化理解使得人类作家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相比之下,DeepSeek生成的文本可能在文化深度和历史背景方面显得较为薄弱。
DeepSeek在写作辅助、知识储备和文本生成等方面固然表现出色,甚至得到一些作家的认可和赞赏,但这些评价主要基于特定用户的个人体验,其他作家的看法未必都能认同。毕竟,人类作家可以通过与读者的互动,了解读者的需求和反馈,从而不断改进和完善作品。这种动态的用户体验是DeepSeek目前无法实现的。通过个性化的写作,人类作家可以与读者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从未来学的视域来看,尽管DeepSeek在智能化写作方面取得了惊世骇俗的突出成就,但人类写作的个性化优势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融合了人类智慧和机器智能的创作形式,而聪明的人类作家则完全可以借力打力,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优势,最大化地发挥人类写作者的特色优势。换言之,未来的人类作家写作可能会更多地采用人机协作的方式。在此过程中,人类作家提供创意和情感基础,而AI则负责处理细节和逻辑推理。这种协作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写作效率,还可以结合两者的优势,创作出更加丰富和多样的作品。
(摘编自周思明《DeepSeek来袭,细思极恐或喜大普奔》)
材料二:
无论古今中西,都十分强调艺术创作内蕴的创造性。艺术史学者詹森在其所著《艺术史》序言中特别强调“艺术创作”与“制造”的不同:制造侧重于“技”的层面,工匠们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制造什么样形态的产品;而创作更强调“艺”的层面,艺术家更看重的是灵活甚至冒险的调整。相较之下,目前AI创作的生成过程更近乎于“技”的一端,因为其往往是按照特定模式来制作产品的。以智能写作为例,程序更擅长撰写那些强调一板一眼的程式化文本,比如文案和新闻稿,而不擅长撰写那些需要通过深刻思考才能抵达的创意类文本和需要阅历支撑的情感类文本,比如运用隐喻、暗示等修辞手法的诗歌,以及用个人经历过的苦难写就的情感散文和小说。


浏览完整试题人工智能确实是具有一定的创造力,特别是它所展现出的强大的“风格迁移”能力,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但它目前只能创造出新的作品,却还不能创造出新的风格范式,故此更多的还是属于“炫技”的层次。“风格迁移”只是通过提取对象的关键特征来建模,然后依照这些关键特征来生成新的作品,但当代诗人对古典诗歌传统的“再发现”和借鉴却是从更抽象的精神和思维层面进行的,这种行为带来的不仅是新作品,还有新风格。
目前的人工智能无法自己创造切身经验,更不可能从中获得真切的情感触动和哲理思考,而只能依靠被投喂的材料模拟出情感体验和思考。这样的信息获得和处理渠道,注定了目前版本的人工智能虽然可以模拟各种杰作的风格,甚至比原作更细腻,然而它更擅长于“1到100”锦上添花,而不是“0到1”从无到有。于是在创作时,它在协创性方面表现出色,仿佛是一位全知全能的巨人,然而在原创性方面仍然是个侏儒,依旧无法创造出独树一帜的“杰作”。
(摘编自简圣宇《AI创作:对传统文艺创作式的冲击与重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DeepSeek在写作方面具有强大的能力,能帮助作者完成复杂文明冲突背景下的长篇小说创作。
B. 人类作家在未来的写作过程中,将会采用人机协作的方式,提高写作效率,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
C. 目前AI创作的生成过程更接近“技”的层面,程序更擅长撰写程式化文本,而不擅长创作诗歌等。
D. 人工智能现在还只能依靠被投喂的材料模拟情感体验和思考,导致它在原创性方面的表现不尽人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具有独特的视角、情感和创造力,人类作家在理解和表达复杂情感、展现文化深度和历史背景方面比DeepSeek更具优势。
B. 人类作家可以通过与读者的互动,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作品,从而与读者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C. DeepSeek只能完成“风格迁移”,而人类却能创造出新的风格范式,这与人类能从精神和思维层面对以往作品进行学习有关。
D. 人工智能虽具有一定的创造力但不具备独创性,因此,它只能为人类作家的写作锦上添花而无法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杰作。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是( )
A. DeepSeek创作的散文《家乡的春天》语句流畅,用词精准,描述细致,获得广大读者的普遍赞誉。
B. 某网络写手利用AI将自己的模糊想法生成详细的故事情节,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内创作出16本小说。
C. 美联社自2014年起使用AI写作平台自动生成企业财报新闻,每季度能生成4400篇企业财经报道。
D. 作家孙甘露 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故事情节奇崛,人物刻画精细,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
4. 材料一在论证“人类写作的不可替代性”这一论点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李蕾是一名自媒体创作者,日常工作主要是撰写书评、影评等。请根据材料内容,为她在使用人工智能写作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答案】1 B 2. B
3. D 4. ①对比论证:通过人类写作与DeepSeek的多维度对比,突出人类在情感深度、文化创造等层面的独特性,突出人类写作的优势。
②举例论证:通过举某作者与DeepSeek合作撰写长篇小说的创作经历,突出DeepSeek的强大功能,引出人们对DeepSeek写作与人类写作的思考。
5. ①可利用人工智能协助写作,快速生成书评、影评等程式化内容,完成初稿,提升写作效率。
②依据自身的写作优势,对AI生成的初稿进行深度修改,在书评、影评中融入个人经历、对书籍和影片的独特见解等。
③关注读者的评论留言,在与读者的探讨中进一步完善书评、影评。
④避免过度依赖AI的创作,应发扬个性化优势,力争创造出全新的写作风格,增强自己作品的艺术魅力。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借两则文本探讨AI写作与人类创作差异互补。材料一以DeepSeek为例,肯定AI辅助创作高效,强调人类在情感、文化与原创性上不可替代,提出人机协作方向;材料二从艺术本质切入,指出AI局限于技术模仿,缺乏创造性突破。两则材料递进论证,用对比、举例等手法,逻辑清晰辩证。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将会采用人机协作的方式”错,说法绝对,根据材料一“未来的人类作家写作可能会更多地采用人机协作的方式”可知,原文说的是“可能”。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人类作家可以通过与读者的互动”错,张冠李戴。根据材料一“通过个性化的写作,人类作家可以与读者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可知,原文说的是“通过个性化的写作”,而不是“通过与读者的互动”。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尽管DeepSeek在写作方面的表现出色,但“人类写作无须过于悲观”,“人类写作的个性化优势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A.“DeepSeek创作的散文《家乡的春天》语句流畅,用词精准,描述细致,获得广大读者的普遍赞誉”,此选项强调的是DeepSeek创作的优点,没有体现人类写作的优势,与材料一观点不符,不能作为论据。
B.“某网络写手利用AI将自己的模糊想法生成详细的故事情节,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内创作出16本小说”,这表明AI在创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突出了AI的能力,而没有突出人类写作的独特价值,无法支撑材料一观点。
C.“美联社自2014年起使用AI写作平台自动生成企业财报新闻,每季度能生成4400篇企业财经报道”,该选项体现的是AI在新闻写作领域的高效,没有涉及人类写作的优势,不能作为材料一观点的论据。-
D.“作家孙甘露的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故事情节奇崛,人物刻画精细,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体现了人类作家通过自身的创造力创作出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的作品,展现了人类写作在原创性、人物刻画等方面的优势,能够支撑材料一关于人类写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个性化优势的观点。
故选D。


展开余下试题【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对比论证:文中将人类写作与DeepSeek进行多维度对比,如“与DeepSeek相比,人类作家在理解和表达人类乃至动物的复杂多样的情感,以及与之相关的个人经历和感受方面,显然更胜一筹。这种情感的真实性和深度是DeepSeek目前难以完全复制的”,突出人类在情感深度方面的独特性。还提到“人类作家具有无限的创造力,能够创造出全新的概念、故事和语言风格。这种原创性是DeepSeek在短期内难以超越的”“人类作家深受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能够在作品中融入丰富的文化元素和历史背景。这种深度的文化理解使得人类作家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相比之下,DeepSeek生成的文本可能在文化深度和历史背景方面显得较为薄弱”,从创造力、文化内涵等方面对比,强调人类写作的优势。另外,“人类作家可以通过与读者的互动,了解读者的需求和反馈,从而不断改进和完善作品。这种动态的用户体验是DeepSeek目前无法实现的”,通过与读者互动方面的对比,进一步论证人类写作的不可替代性。
②举例论证:文中提到“有作者分享了自己与DeepSeek合作撰写长篇小说的经验。在创作过程中,DeepSeek展示了其强大的能力,能够根据作者的模糊想法生成详细的故事情节、角色设定和背景设定”,通过这一具体事例,突出了DeepSeek在写作方面的强大功能,进而引出人们对DeepSeek写作与人类写作的思考,为后文论证人类写作的不可替代性做铺垫。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材料二指出“程序更擅长撰写那些强调一板一眼的程式化文本”,书评、影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程式化特点,李蕾可“利用人工智能协助写作,快速生成书评、影评等程式化内容,完成初稿”,这能够极大提升写作效率,正如材料一中提到DeepSeek能根据模糊想法生成内容,人工智能可在这方面发挥作用,帮助创作者快速搭建起基础框架。
②材料一强调“人类作家可以通过独特的视角、情感和创造力,创作出具有深刻内涵和感染力的作品”“人类作家在理解和表达人类乃至动物的复杂多样的情感,以及与之相关的个人经历和感受方面,显然更胜一筹”,因此李蕾可以“依据自身的写作优势,对AI生成的初稿进行深度修改,在书评、影评中融入个人经历、对书籍和影片的独特见解等”,将人类写作的个性化优势融入其中,使作品具备独特的内涵与情感深度,这是人工智能难以独立完成的。
③材料一表明“人类作家可以通过与读者的互动,了解读者的需求和反馈,从而不断改进和完善作品。这种动态的用户体验是DeepSeek目前无法实现的”,所以李蕾需要“关注读者的评论留言,在与读者的探讨中进一步完善书评、影评”,通过与读者的交流互动,使自己的作品更贴合读者需求,不断优化提升作品质量。
④材料二提到“目前的人工智能……更多的还是属于‘炫技’的层次”“在原创性方面仍然是个侏儒,依旧无法创造出独树一帜的‘杰作’”,而材料一强调人类写作“具有无限的创造力,能够创造出全新的概念、故事和语言风格”,因此李蕾应“避免过度依赖AI的创作,应发扬个性化优势,力争创造出全新的写作风格,增强自己作品的艺术魅力”,凸显人类创作者的独特价值,打造具有艺术魅力和原创风格的作品,而不是单纯依赖人工智能的程式化生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枫木坳
沈从文
到了河坎上眺望对河,虽相隔将近一里路,夭夭眼睛好,却看得出枫木坳上祠堂前边小旗杆下,有几个过路人坐在石条凳上歇憩。几天来枫树叶子被霜熟透了,落去了好些,坳上便见得疏朗朗的。夭夭看不真老水手人在何处,猜详他必然在那里和过路人谈天。她想叫一叫,看老水手是否听得到,因此锐声叫“满满①”。叫了五六声,还得不到回答。夭夭心不悦服,又把喉咙拖长,叫了四五声“满满”,这一来,果然被坳上枫木树下的老水手听到了,踉踉跄跄从小路走下河边来,站在一个乌黑大石墩子上,招呼夭夭。人隔一条河,不到半里路宽,水面传送声音远,两边大声说话听得清清楚楚。
老水手嘶着个喉咙大叫夭夭。夭夭说:
“满满,我叫了你半天你怎么老不理我?”
“我还以为河边扇把鸟雀儿叫!你怎不上青溪坪赶场?我以为你早走了。”
“早走了?爹不让我去。我说:‘不让我去我要哭的!’爹爹说:‘你要哭,好,一个人到河坎边去哭,好哭个尽兴。’我就到河边来了。”
“真哭够了吗?”
“蒸的不够煮的够;为什么我要哭,我说来玩的。”
“太平溪老爷杨金亭,送了我两大口袋油板栗,一个一个有鸡蛋大,挂在屋楼口边风干了半个月,味道又香又甜,快来帮我个忙,把它吃掉。”
夭夭说:“那好极了,我来帮你忙吃掉它。待一会儿我就来。”
夭夭返身就走。母亲却叫住了她。“夭夭,带点橘子送满满吧。堂屋里有大半箩顶好的,你自己背去。”
河边水杨柳叶子黄布龙东,已快脱光了,小小枝干红赤赤光溜溜的,十分好看。夭夭借刀削砍了一大把水杨柳细枝,预备编篮子和鸟笼。溪口流水比往日分外清,水底沙子全是细碎金屑,在阳光下灼灼放光,玛瑙石和蚌壳,在水中沙土上尤其好看。有几个村中小孩子,在水中搬鹅卵石砌堤坝堵水玩,夭夭见了心喜,也脱了袜子下溪里去踹水,和小孩子一样,从沙砾中挑选石子蚌壳。
将近坳上时,只见老水手正躬着腰,用个长竹笤帚打扫祠堂前面的落叶。夭夭人未到身边声音先到:“满满,满满,我来了!”
老水手带笑说:“夭夭,你平日是个小猴儿精,手脚溜快,今天怎么好像八仙飘海,过了半天的渡,还不济事。神通到哪里去了?”
“我在溪口捡宝贝。满满,你看看,多少好东西!”她把围裙口袋里水湿未干的石子蚌壳全掏出来,塞到老水手掌心里:“全都把你!”
“嗨,把我!我又不是神仙,拿这个当饭吃?好礼物。”
夭夭自然也觉得好笑。“满满,这枫木叶子好,你帮我做顶大帽子,把这些石子儿嵌上去。福音堂洋人和委员见到,一定也称赞。”
两人一面说笑一面向祠堂走去。到了里边侧屋,老水手把背笼接过手,将橘子倒进一个大簸箕里,“夭夭,这橘子真大,我要用松毛盖好留下,托你大哥带到武昌黄鹤楼下头去卖,换一件西口大毛皮统子回来。这里橘子不值钱,下面值钱。你家园里的橘子树,如果生在鹦鹉洲,会发万千洋财,一家人都不用担心,住在租界上大洋楼里,冬暖夏凉,天不愁地不怕过太平日子。哪里还会受什么连长排长欺压。”
夭夭说:“那有什么意思?我要在乡下住。”
老水手说:“你舍不得什么?”
“我舍不得橘子树。”
“我才说把橘子树搬过鹦鹉洲!”
“那么我们的牛,我们的羊?我们的鸡和鸭子?我知道,它们都不愿意去那个生地方。路又不熟习,还听人说长年水是黄浑浑的,不见底,不见边,好宽一道河。满满,你说,鱼在浑水里怎么看得见路,不是乱撞?地方不熟习我就有点怕。”
“怕什么?一到那里自然会熟习的,当真到那里去,就不用养牛养猪了。”
“我赌咒也不去。我不高兴去。”
“你不去那可不成!说好了大家去,连家中小花子狗也得去,你一个人不能住下来的。”
两人把话说来,竟俨然像是一切已安排就绪,只差等待上船神气,争执得极其可笑。到后两人察觉园里那一片橘子树,纵有天大本领也绝无办法搬过鹦鹉洲时,方各在微笑中叹了一口气,结束了这种充满孩子气的讨论。
老水手把一大棕衣口袋的栗子从廊子前横梁上叉下来,放到夭夭背笼中去。夭夭一时不回家,祠堂里房子阴沉沉的,觉得很冷,两人就到屋外边去晒太阳。夭夭抢了个笤帚,来扫除大坪子里五色斑斓的枫木叶子。半个月以来,树叶子已落掉了一半,只要一点点微风,总有些离枝的木叶,同红紫雀儿一般,在高空里翻飞。太阳光温和中微带寒意,景物越发清疏而爽朗,一切光景静美到不可形容。夭夭一面打扫祠堂前木叶,一面抬头望天空中飘落的木叶,用手去承接捕捉。


展开余下试题“唉,世界上有多少东西,都是无用的。许多东西,譬如你问它为什么活下来,它照规矩是不理会你的。它就这么活下来了!这事信不信由你。”
夭夭一面笑一面说:“满满,我听人说县里河务局要请你做局长,因为你会认水道,信口开合(河)!”老水手舞着个烟杆说:“好,委任状一来,我就走马上任。民国以来,有的官从局长改督办,有的官从督办改局长,有人说,这就是革命!夭夭你说这可像革命?”
其时坳前有马项下串铃声响,繁密而快乐,越响越近,推测得出正有人骑马上坳,当地歌谣中有“邮骑白马来”一首四句头歌,夭夭心中狐疑:“什么人骑了马来?莫非是……”
(节选自《长河》第九章,有删改)
【注】①满满:小叔叔的通称。老水手是夭夭家的远房宗亲,老年孤寡,在枫木坳祠堂守树堂,在渡口摆渡为生。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水手要夭夭帮忙吃掉“风干了半个月”的香甜栗子,而夭夭母亲主动提出要她带点橘子送给老人,表现出乡土社会淳朴的人情美。
B. “河边水杨柳叶子黄布龙冬,已快脱光了,小小枝干红赤赤光溜溜的”,此句描写营造出一种衰败的氛围,暗示乡村生活的不如意。
C. “唉,世界上有多少东西,都是无用的……却就这么活下来了”,老水手面对木叶等自然景象的感慨,体现了作者关于生命的哲学思考。
D. “什么人骑了马来?莫非是……”这一结尾既表现出夭夭的好奇,又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使故事更具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7. 关于文中老水手和夭夭的对话,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水手提及用橘子换毛皮统子,展现了传统乡村的经济形态,也体现出他对改善生活的向往。
B. 两人讨论把橘子树搬去鹦鹉洲,虽不切实际却充满趣味,反映出乡村生活的悠闲与人们精神的富足。
C. 他们关于河务局请老水手做局长及对“革命”的调侃等内容,是对当时官场乱象和社会变革的讽刺。
D. 两人对话围绕吃油板栗、搬橘子树等日常琐事展开,使读者能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真实与质朴。
8. 请结合文本,分析夭夭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9. 小说通过夭夭与老水手关于“搬橘子树”的对话,构建了一个隐含深意的象征性场景。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B
8. ①天真活泼,聪慧俏皮。如她在溪边和小孩子一样脱袜子踹水、挑选石子蚌壳,充满孩子气;老水手问她是否哭够时,她回答“蒸的不够煮的够”,这种俏皮的表达方式,既符合少女的年龄特征,又展现了她的机智。
②依恋乡土,亲近自然。她舍不得家乡的橘子树、担心牛羊等动物不适应,坚决不愿意去鹦鹉洲住大洋楼,表现了她对乡村的留恋。
③充满野性与倔强。如“爹不让我去。我说:‘不让我去我要哭的!’”这种小小的“反抗”,显示了她性格中的独立与倔强。
9. 夭夭与老水手的对话,实则是两种生存哲学的碰撞,隐含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①“橘子树”扎根乡土,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是乡村美好与生机的体现,象征着传统乡村的生活方式,是夭夭与乡村紧密相连的身份认同,也是她区别于外部世界的独特标志。
②“鹦鹉洲”暗示外部的现代世界,“租界大洋楼”象征着现代商业文明。文中提到“橘子在乡下不值钱,在武昌能卖钱,还谈及“连长排长欺压”“革命”等,暗示外部世界的变化对乡村的冲击,蕴含了作者对乡村命运的忧虑。
③夭夭拒绝“搬到城里”,她对橘子树的执着,对动物的关怀,是她对乡土万物的情感依恋,象征着乡土文明对现代化浪潮的本能抵抗及对传统文明价值的挽留,也是沈从文对“未被污染的湘西精神”的理想化表达。
④这场看似幼稚的争论最终以“橘子树无法搬走”的现实收场,暗示了乡土文明在现代化浪潮中的不可移植性与消逝的命运,本文实际上是对乡土文明的一曲深情挽歌。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描绘了夭夭与老水手的日常场景。通过对话和活动,展现出湘西乡村生活的质朴美好与人情温暖。“搬橘子树”的讨论,将乡村与外部世界关联,暗示传统乡村在现代浪潮下的处境,表达作者对乡村命运的思考,呈现出独特的乡土文学魅力。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B.“营造出一种衰败的氛围,暗示乡村生活的不如意”错误。原文描写“黄布龙东”的水杨柳叶子、“红赤赤光溜溜”的枝干,色彩鲜明且富有画面感,结合后文“溪口流水分外清”“玛瑙石和蚌壳灼灼放光”等描写,展现的是秋日乡村的清新明丽与静谧美好,并无“衰败”之意,也未暗示乡村生活不如意。此句属于自然景物的季节性特征描写,旨在烘托人物轻松愉悦的心情,与乡土生活的质朴和谐相呼应。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
B.“反映出乡村生活的悠闲与人们精神的富足”错误。两人讨论搬橘子树去鹦鹉洲的对话,表面上充满童趣,实则隐含着对乡村经济困境的无奈。老水手说“这里橘子不值钱,下面值钱”,暗示乡村经济的局限性;而夭夭担心“牛、羊、鸡、鸭”不愿去生地方,体现对故土的依赖。对话的“趣味”更多源于人物的天真性格,而非“精神富足”,反而透露出乡村与外界经济差距的现实问题。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①天真活泼,聪慧俏皮。文中夭夭在溪口“脱了袜子下溪里去踹水,和小孩子一样,从沙砾中挑选石子蚌壳”,动作描写展现其孩童般的活泼天性;老水手问“真哭够了吗”,她答“蒸的不够煮的够”,用夸张俏皮的比喻回应,凸显其机智灵动,符合少女的天真烂漫。
②依恋乡土,亲近自然。当老水手提议将橘子树搬至鹦鹉洲时,夭夭担忧“我们的牛,我们的羊?我们的鸡和鸭子?它们都不愿意去那个生地方”,并直言“我要在乡下住”,对家乡动物和环境的关切,直接体现她对乡村生活的深深眷恋;对城市“黄浑浑的宽河”的想象性抗拒,进一步强化其对自然乡土的本能亲近。
③率真倔强,富有个性。父亲不让她赶场,她威胁“不让我去我要哭的”,虽非真正哭闹,却以孩童式的“反抗”表达诉求,展现出未经世俗规训的率真;面对老水手的“劝说”,她坚持“我赌咒也不去”,重复的否定句式,凸显其倔强执拗的性格特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橘子树”是乡土文明的核心象征。文中橘子树生长于“家园里”,与夭夭“我要在乡下住”的坚定态度形成呼应,其“无法搬离”的特性隐喻传统乡村生活方式与土地的深层羁绊。老水手提及“这里橘子不值钱”,暗指乡村经济的自给自足属性,而夭夭对橘子树的依恋,本质上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传统生存的坚守。
②“鹦鹉洲”与“租界大洋楼”构成现代文明的隐喻符号。对话中“托你大哥带到武昌”“发万千洋财”等表述,将城市塑造为充满物质诱惑的异托邦,“连长排长欺压”“革命”等时事话题的插入,更暗示现代性带来的秩序动荡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湖南省沅澧”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