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人工智能确实是具有一定的创造力,特别是它所展现出的强大的“风格迁移”能力,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但它目前只能创造出新的作品,却还不能创造出新的风格范式,故此更多的还是属于“炫技”的层次。“风格迁移”只是通过提取对象的关键特征来建模,然后依照这些关键特征来生成新的作品,但当代诗人对古典诗歌传统的“再发现”和借鉴却是从更抽象的精神和思维层面进行的,这种行为带来的不仅是新作品,还有新风格。 目前的人工智能无法自己创造切身经验,更不可能从中获得真切的情感触动和哲理思考,而只能依靠被投喂的材料模拟出情感体验和思考。这样的信息获得和处理渠道,注定了目前版本的人工智能虽然可以模拟各种杰作的风格,甚至比原作更细腻,然而它更擅长于“1到100”锦上添花,而不是“0到1”从无到有。于是在创作时,它在协创性方面表现出色,仿佛是一位全知全能的巨人,然而在原创性方面仍然是个侏儒,依旧无法创造出独树一帜的“杰作”。 (摘编自简圣宇《AI创作:对传统文艺创作式的冲击与重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DeepSeek在写作方面具有强大的能力,能帮助作者完成复杂文明冲突背景下的长篇小说创作。 B. 人类作家在未来的写作过程中,将会采用人机协作的方式,提高写作效率,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 C. 目前AI创作的生成过程更接近“技”的层面,程序更擅长撰写程式化文本,而不擅长创作诗歌等。 D. 人工智能现在还只能依靠被投喂的材料模拟情感体验和思考,导致它在原创性方面的表现不尽人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具有独特的视角、情感和创造力,人类作家在理解和表达复杂情感、展现文化深度和历史背景方面比DeepSeek更具优势。 B. 人类作家可以通过与读者的互动,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作品,从而与读者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C. DeepSeek只能完成“风格迁移”,而人类却能创造出新的风格范式,这与人类能从精神和思维层面对以往作品进行学习有关。 D. 人工智能虽具有一定的创造力但不具备独创性,因此,它只能为人类作家的写作锦上添花而无法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杰作。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是( ) A. DeepSeek创作的散文《家乡的春天》语句流畅,用词精准,描述细致,获得广大读者的普遍赞誉。 B. 某网络写手利用AI将自己的模糊想法生成详细的故事情节,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内创作出16本小说。 C. 美联社自2014年起使用AI写作平台自动生成企业财报新闻,每季度能生成4400篇企业财经报道。 D. 作家孙甘露 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故事情节奇崛,人物刻画精细,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 4. 材料一在论证“人类写作的不可替代性”这一论点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李蕾是一名自媒体创作者,日常工作主要是撰写书评、影评等。请根据材料内容,为她在使用人工智能写作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答案】1 B 2. B 3. D 4. ①对比论证:通过人类写作与DeepSeek的多维度对比,突出人类在情感深度、文化创造等层面的独特性,突出人类写作的优势。 ②举例论证:通过举某作者与DeepSeek合作撰写长篇小说的创作经历,突出DeepSeek的强大功能,引出人们对DeepSeek写作与人类写作的思考。 5. ①可利用人工智能协助写作,快速生成书评、影评等程式化内容,完成初稿,提升写作效率。 ②依据自身的写作优势,对AI生成的初稿进行深度修改,在书评、影评中融入个人经历、对书籍和影片的独特见解等。 ③关注读者的评论留言,在与读者的探讨中进一步完善书评、影评。 ④避免过度依赖AI的创作,应发扬个性化优势,力争创造出全新的写作风格,增强自己作品的艺术魅力。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借两则文本探讨AI写作与人类创作差异互补。材料一以DeepSeek为例,肯定AI辅助创作高效,强调人类在情感、文化与原创性上不可替代,提出人机协作方向;材料二从艺术本质切入,指出AI局限于技术模仿,缺乏创造性突破。两则材料递进论证,用对比、举例等手法,逻辑清晰辩证。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将会采用人机协作的方式”错,说法绝对,根据材料一“未来的人类作家写作可能会更多地采用人机协作的方式”可知,原文说的是“可能”。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人类作家可以通过与读者的互动”错,张冠李戴。根据材料一“通过个性化的写作,人类作家可以与读者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可知,原文说的是“通过个性化的写作”,而不是“通过与读者的互动”。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尽管DeepSeek在写作方面的表现出色,但“人类写作无须过于悲观”,“人类写作的个性化优势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A.“DeepSeek创作的散文《家乡的春天》语句流畅,用词精准,描述细致,获得广大读者的普遍赞誉”,此选项强调的是DeepSeek创作的优点,没有体现人类写作的优势,与材料一观点不符,不能作为论据。 B.“某网络写手利用AI将自己的模糊想法生成详细的故事情节,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内创作出16本小说”,这表明AI在创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突出了AI的能力,而没有突出人类写作的独特价值,无法支撑材料一观点。 C.“美联社自2014年起使用AI写作平台自动生成企业财报新闻,每季度能生成4400篇企业财经报道”,该选项体现的是AI在新闻写作领域的高效,没有涉及人类写作的优势,不能作为材料一观点的论据。- D.“作家孙甘露的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故事情节奇崛,人物刻画精细,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体现了人类作家通过自身的创造力创作出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的作品,展现了人类写作在原创性、人物刻画等方面的优势,能够支撑材料一关于人类写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个性化优势的观点。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