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  2025-07-26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湖南省沅澧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无答案)
湖南省沅澧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DeepSeek在写作方面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有作者分享了自己与DeepSeek合作撰写长篇小说的经验。在创作过程中,DeepSeek展示了其强大的能力,能够根据作者的模糊想法生成详细的故事情节、角色设定和背景设定。作者提到,DeepSeek不仅提供了完整的架构,还允许用户设置专项助手来持续帮助完成宏大的任务,如复杂文明冲突背景下的长篇小说创作。
尽管如此,但窃以为,人类写作无须过于悲观。尤其是对于那些在文学写作领域已然臻于较高水准的作家而言,更不必为此忧心忡忡。这里的底层逻辑在于,人类写作更注重个性化书写的优势发挥。从文学写作的内部创构与外延效果来看,人类作家可以通过独特的视角、情感和创造力,创作出具有深刻内涵和感染力的作品。与DeepSeek相比,人类作家在理解和表达人类乃至动物的复杂多样的情感,以及与之相关的个人经历和感受方面,显然更胜一筹。这种情感的真实性和深度是DeepSeek目前难以完全复制的。
人类作家具有无限的创造力,能够创造出全新的概念、故事和语言风格。这种原创性是DeepSeek在短期内难以超越的。通过个性化的写作,人类作家可以在文学、艺术和科学等领域创作出独一无二的作品,引领潮流和创新。人类作家深受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能够在作品中融入丰富的文化元素和历史背景。这种深度的文化理解使得人类作家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相比之下,DeepSeek生成的文本可能在文化深度和历史背景方面显得较为薄弱。
DeepSeek在写作辅助、知识储备和文本生成等方面固然表现出色,甚至得到一些作家的认可和赞赏,但这些评价主要基于特定用户的个人体验,其他作家的看法未必都能认同。毕竟,人类作家可以通过与读者的互动,了解读者的需求和反馈,从而不断改进和完善作品。这种动态的用户体验是DeepSeek目前无法实现的。通过个性化的写作,人类作家可以与读者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从未来学的视域来看,尽管DeepSeek在智能化写作方面取得了惊世骇俗的突出成就,但人类写作的个性化优势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融合了人类智慧和机器智能的创作形式,而聪明的人类作家则完全可以借力打力,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优势,最大化地发挥人类写作者的特色优势。换言之,未来的人类作家写作可能会更多地采用人机协作的方式。在此过程中,人类作家提供创意和情感基础,而AI则负责处理细节和逻辑推理。这种协作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写作效率,还可以结合两者的优势,创作出更加丰富和多样的作品。
(摘编自周思明《DeepSeek来袭,细思极恐或喜大普奔》)
材料二:
无论古今中西,都十分强调艺术创作内蕴的创造性。艺术史学者詹森在其所著《艺术史》序言中特别强调“艺术创作”与“制造”的不同:制造侧重于“技”的层面,工匠们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制造什么样形态的产品;而创作更强调“艺”的层面,艺术家更看重的是灵活甚至冒险的调整。相较之下,目前AI创作的生成过程更近乎于“技”的一端,因为其往往是按照特定模式来制作产品的。以智能写作为例,程序更擅长撰写那些强调一板一眼的程式化文本,比如文案和新闻稿,而不擅长撰写那些需要通过深刻思考才能抵达的创意类文本和需要阅历支撑的情感类文本,比如运用隐喻、暗示等修辞手法的诗歌,以及用个人经历过的苦难写就的情感散文和小说。


浏览完整试题人工智能确实是具有一定的创造力,特别是它所展现出的强大的“风格迁移”能力,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但它目前只能创造出新的作品,却还不能创造出新的风格范式,故此更多的还是属于“炫技”的层次。“风格迁移”只是通过提取对象的关键特征来建模,然后依照这些关键特征来生成新的作品,但当代诗人对古典诗歌传统的“再发现”和借鉴却是从更抽象的精神和思维层面进行的,这种行为带来的不仅是新作品,还有新风格。
目前的人工智能无法自己创造切身经验,更不可能从中获得真切的情感触动和哲理思考,而只能依靠被投喂的材料模拟出情感体验和思考。这样的信息获得和处理渠道,注定了目前版本的人工智能虽然可以模拟各种杰作的风格,甚至比原作更细腻,然而它更擅长于“1到100”锦上添花,而不是“0到1”从无到有。于是在创作时,它在协创性方面表现出色,仿佛是一位全知全能的巨人,然而在原创性方面仍然是个侏儒,依旧无法创造出独树一帜的“杰作”。
(摘编自简圣宇《AI创作:对传统文艺创作式的冲击与重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DeepSeek在写作方面具有强大的能力,能帮助作者完成复杂文明冲突背景下的长篇小说创作。
B. 人类作家在未来的写作过程中,将会采用人机协作的方式,提高写作效率,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
C. 目前AI创作的生成过程更接近“技”的层面,程序更擅长撰写程式化文本,而不擅长创作诗歌等。
D. 人工智能现在还只能依靠被投喂的材料模拟情感体验和思考,导致它在原创性方面的表现不尽人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具有独特的视角、情感和创造力,人类作家在理解和表达复杂情感、展现文化深度和历史背景方面比DeepSeek更具优势。
B. 人类作家可以通过与读者的互动,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作品,从而与读者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C. DeepSeek只能完成“风格迁移”,而人类却能创造出新的风格范式,这与人类能从精神和思维层面对以往作品进行学习有关。
D. 人工智能虽具有一定的创造力但不具备独创性,因此,它只能为人类作家的写作锦上添花而无法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杰作。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是( )
A. DeepSeek创作的散文《家乡的春天》语句流畅,用词精准,描述细致,获得广大读者的普遍赞誉。
B. 某网络写手利用AI将自己的模糊想法生成详细的故事情节,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内创作出16本小说。
C. 美联社自2014年起使用AI写作平台自动生成企业财报新闻,每季度能生成4400篇企业财经报道。
D. 作家孙甘露的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故事情节奇崛,人物刻画精细,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
4. 材料一在论证“人类写作的不可替代性”这一论点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李蕾是一名自媒体创作者,日常工作主要是撰写书评、影评等。请根据材料内容,为她在使用人工智能写作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枫木坳
沈从文
到了河坎上眺望对河,虽相隔将近一里路,夭夭眼睛好,却看得出枫木坳上祠堂前边小旗杆下,有几个过路人坐在石条凳上歇憩。几天来枫树叶子被霜熟透了,落去了好些,坳上便见得疏朗朗的。夭夭看不真老水手人在何处,猜详他必然在那里和过路人谈天。她想叫一叫,看老水手是否听得到,因此锐声叫“满满①”。叫了五六声,还得不到回答。夭夭心不悦服,又把喉咙拖长,叫了四五声“满满”,这一来,果然被坳上枫木树下的老水手听到了,踉踉跄跄从小路走下河边来,站在一个乌黑大石墩子上,招呼夭夭。人隔一条河,不到半里路宽,水面传送声音远,两边大声说话听得清清楚楚。
老水手嘶着个喉咙大叫夭夭。夭夭说:
“满满,我叫了你半天你怎么老不理我?”
“我还以为河边扇把鸟雀儿叫!你怎不上青溪坪赶场?我以为你早走了。”
“早走了?爹不让我去。我说:‘不让我去我要哭的!’爹爹说:‘你要哭,好,一个人到河坎边去哭,好哭个尽兴。’我就到河边来了。”
“真哭够了吗?”
“蒸的不够煮的够;为什么我要哭,我说来玩的。”
“太平溪老爷杨金亭,送了我两大口袋油板栗,一个一个有鸡蛋大,挂在屋楼口边风干了半个月,味道又香又甜,快来帮我个忙,把它吃掉。”
夭夭说:“那好极了,我来帮你忙吃掉它。待一会儿我就来。”
夭夭返身就走。母亲却叫住了她。“夭夭,带点橘子送满满吧。堂屋里有大半箩顶好的,你自己背去。”
河边水杨柳叶子黄布龙东,已快脱光了,小小枝干红赤赤光溜溜的,十分好看。夭夭借刀削砍了一大把水杨柳细枝,预备编篮子和鸟笼。溪口流水比往日分外清,水底沙子全是细碎金屑,在阳光下灼灼放光,玛瑙石和蚌壳,在水中沙土上尤其好看。有几个村中小孩子,在水中搬鹅卵石砌堤坝堵水玩,夭夭见了心喜,也脱了袜子下溪里去踹水,和小孩子一样,从沙砾中挑选石子蚌壳。
将近坳上时,只见老水手正躬着腰,用个长竹笤帚打扫祠堂前面的落叶。夭夭人未到身边声音先到:“满满,满满,我来了!”
老水手带笑说:“夭夭,你平日是个小猴儿精,手脚溜快,今天怎么好像八仙飘海,过了半天的渡,还不济事。神通到哪里去了?”
“我在溪口捡宝贝。满满,你看看,多少好东西!”她把围裙口袋里水湿未干的石子蚌壳全掏出来,塞到老水手掌心里:“全都把你!”
“嗨,把我!我又不是神仙,拿这个当饭吃?好礼物。”
夭夭自然也觉得好笑。“满满,这枫木叶子好,你帮我做顶大帽子,把这些石子儿嵌上去。福音堂洋人和委员见到,一定也称赞。”
两人一面说笑一面向祠堂走去。到了里边侧屋,老水手把背笼接过手,将橘子倒进一个大簸箕里,“夭夭,这橘子真大,我要用松毛盖好留下,托你大哥带到武昌黄鹤楼下头去卖,换一件西口大毛皮统子回来。这里橘子不值钱,下面值钱。你家园里的橘子树,如果生在鹦鹉洲,会发万千洋财,一家人都不用担心,住在租界上大洋楼里,冬暖夏凉,天不愁地不怕过太平日子。哪里还会受什么连长排长欺压。”


展开余下试题夭夭说:“那有什么意思?我要在乡下住。”
老水手说:“你舍不得什么?”
“我舍不得橘子树。”
“我才说把橘子树搬过鹦鹉洲!”
“那么我们的牛,我们的羊?我们的鸡和鸭子?我知道,它们都不愿意去那个生地方。路又不熟习,还听人说长年水是黄浑浑的,不见底,不见边,好宽一道河。满满,你说,鱼在浑水里怎么看得见路,不是乱撞?地方不熟习我就有点怕。”
“怕什么?一到那里自然会熟习的,当真到那里去,就不用养牛养猪了。”
“我赌咒也不去。我不高兴去。”
“你不去那可不成!说好了大家去,连家中小花子狗也得去,你一个人不能住下来的。”
两人把话说来,竟俨然像是一切已安排就绪,只差等待上船神气,争执得极其可笑。到后两人察觉园里那一片橘子树,纵有天大本领也绝无办法搬过鹦鹉洲时,方各在微笑中叹了一口气,结束了这种充满孩子气的讨论。
老水手把一大棕衣口袋的栗子从廊子前横梁上叉下来,放到夭夭背笼中去。夭夭一时不回家,祠堂里房子阴沉沉的,觉得很冷,两人就到屋外边去晒太阳。夭夭抢了个笤帚,来扫除大坪子里五色斑斓的枫木叶子。半个月以来,树叶子已落掉了一半,只要一点点微风,总有些离枝的木叶,同红紫雀儿一般,在高空里翻飞。太阳光温和中微带寒意,景物越发清疏而爽朗,一切光景静美到不可形容。夭夭一面打扫祠堂前木叶,一面抬头望天空中飘落的木叶,用手去承接捕捉。
“唉,世界上有多少东西,都是无用的。许多东西,譬如你问它为什么活下来,它照规矩是不理会你的。它就这么活下来了!这事信不信由你。”
夭夭一面笑一面说:“满满,我听人说县里河务局要请你做局长,因为你会认水道,信口开合(河)!”老水手舞着个烟杆说:“好,委任状一来,我就走马上任。民国以来,有的官从局长改督办,有的官从督办改局长,有人说,这就是革命!夭夭你说这可像革命?”
其时坳前有马项下串铃声响,繁密而快乐,越响越近,推测得出正有人骑马上坳,当地歌谣中有“邮骑白马来”一首四句头歌,夭夭心中狐疑:“什么人骑了马来?莫非是……”
(节选自《长河》第九章,有删改)
【注】①满满:小叔叔的通称。老水手是夭夭家的远房宗亲,老年孤寡,在枫木坳祠堂守树堂,在渡口摆渡为生。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水手要夭夭帮忙吃掉“风干了半个月”的香甜栗子,而夭夭母亲主动提出要她带点橘子送给老人,表现出乡土社会淳朴的人情美。
B. “河边水杨柳叶子黄布龙冬,已快脱光了,小小枝干红赤赤光溜溜的”,此句描写营造出一种衰败的氛围,暗示乡村生活的不如意。
C. “唉,世界上有多少东西,都是无用的……却就这么活下来了”,老水手面对木叶等自然景象的感慨,体现了作者关于生命的哲学思考。
D. “什么人骑了马来?莫非是……”这一结尾既表现出夭夭的好奇,又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使故事更具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7. 关于文中老水手和夭夭的对话,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水手提及用橘子换毛皮统子,展现了传统乡村的经济形态,也体现出他对改善生活的向往。
B. 两人讨论把橘子树搬去鹦鹉洲,虽不切实际却充满趣味,反映出乡村生活的悠闲与人们精神的富足。
C. 他们关于河务局请老水手做局长及对“革命”的调侃等内容,是对当时官场乱象和社会变革的讽刺。
D. 两人对话围绕吃油板栗、搬橘子树等日常琐事展开,使读者能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真实与质朴。
8. 请结合文本,分析夭夭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9. 小说通过夭夭与老水手关于“搬橘子树”的对话,构建了一个隐含深意的象征性场景。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材料二:
太宗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房玄龄,初仕隋。太宗徇地①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玄龄既遇知己,遂罄竭心力。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论者称为良相焉。杜如晦,初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俄迁陕州总管府长史。时府中多英俊,被外迁者众,太宗患之。房玄龄曰:“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若大王守藩端拱②,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太宗自此弥加礼重,寄以心腹,常参谋帷幄。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与房玄龄共掌朝政,时称房、杜焉。魏征,初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③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
(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任贤第三》)
【注】①徇地:掠取土地。②端拱:闲适自得,清静无为。③隐太子:太子李建成。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 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太宗A既诛B隐太子C召征D责之曰E汝离间我F兄弟G何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盛以锦囊,状语后置句,与后文“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的句式相同。
B. 函,名词作状语,与《苏武传》“惠等哭,舆归营”的“舆”用法不同。
C. 之,代词,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及凯旋而纳之”的“之”用法相同。
D. 经营,意为统一,与《阿房宫赋》“韩魏之经营”的“经营”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房玄龄对太宗一见如故,感念太宗知遇之恩,尽心尽力,日夜操劳,不敢丢失一物。
B. 房玄龄向唐太宗推荐杜如晦,认为太宗欲求得助己匡治天下的人才,非杜如晦不可。
C. 魏征有经国之才,但性情耿直,常常不顾情面犯颜进谏,规劝太宗,深得太宗信任。
D. 唐太宗非常重视人才,认为治国安邦之本须用对人才,故选才不拘一格、不问出处。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2)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
14. 简要分析两则材料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异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展开余下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得古梅两枝
戴复古
老干百年久,从教花事迟。
似枯元不死,因病反成奇。
玉破稀疏蕊,苔封古怪枝。
谁能知我意,相对岁寒时。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老干百年久”以白描手法点明古梅的树龄,为后文写其独特的形态做铺垫。
B. “从教花事迟”中“从教”意为“任凭”,写出古梅不争春光、自甘迟暮的孤傲。
C. 颈联“玉破稀疏蕊”以玉碎比喻梅花凋落,暗示诗人对生命脆弱、生命易逝的伤感。
D. 尾联写只有在岁寒时节凌寒开放的古梅了解自己,传递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感慨。
16. 这首诗歌蕴含哲理、给人启示,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李白化用西晋张载“形胜之地,匪亲勿居”两句,写剑阁险要、告诫人们警惕战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中“_______”指出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进而揭示秦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_______”。
(3)古代诗人在感叹自身际遇、抒写政治抱负时多用典故,诸葛亮作为典故人物经常出现在诗歌中,如“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小题。
①鲁迅的文学观是“为人生”的,但他的文学表达从来不是故步自封的。1918年5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作为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白话小说,新文化运动文学实践的大幕被拉开了。时隔百年再读这部小说,其价值绝不只是表现在艺术形式的独一无二,( 甲 )。《狂人日记》将现实与艺术完美地结合,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忧思。回望鲁迅的《呐喊》《彷徨》,无不呈现出一个作家对于现实的深度关怀。《故乡》写“我”与闰土从亲密无间到 A ,是因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而《阿Q正传》生动描绘了旧式农民的“精神胜利法”。
②阿Q的心理防御机制包含几个层次:( 乙 ),被赵太爷打了,就去欺负小尼姑;其次是“遗忘法”,挨打后就自我安慰“儿子打老子”;最后是“超越法”,将现实的鞭笞化为虚幻的醇酒,痛饮之后,便觉天地皆醉我独醒。这种心理机制是被压迫者的生存智慧,也是阻碍其觉醒的精神枷锁。阿Q的姓名不过是未庄闲人随手拈来的代号,正如他那飘忽的存在,在人们齿缝间咀嚼几下,便混同渣滓吐掉了。他的行状,向来无人稽考;他的死,也不过是水面上一个转瞬即逝的泡沫。然而这泡沫里,却映着四千年的鬼影。这魂灵终其一生都在与虱子搏斗,却不知自己早已被更大的虱子——那吃人的旧礼教——噬尽了血肉。
③在写这个现实悲剧的时候,( 丙 )。例如,他同小D扭打时,双方抓住对方的辫子,时进时退,显得那样滑稽可笑;他到尼姑庵偷萝卜,遭到大黑狗的追赶,吓得连滚带爬,显得那样狼狈不堪……等等。所以在人们读《阿Q正传》时,被阿Q可笑的言行常常逗得忍俊不禁。可掩卷沉思,又不免悲从中来,鲁迅把“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把“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夸张其荒缪性,使作品读来更令人辛酸,同时也更催人醒悟。
④此外,鲁迅作品中还出现了一批看客,他们大多无名无姓,无思想无意识,生活 B ,对低级趣味有着浓厚兴趣,双眼空洞地凝视着他人的苦难,孔乙己、祥林嫂默然死去;狂人大喊“救救孩子”;阿Q盲目地要闹革命……这其中有多少“看客”明里暗里地 C ,把他们推向死地。鲁迅的“开创性”价值,正在于他对现实的介入之深,让人深刻反思社会的沉疴。
18. 文中画波浪线 各句,没有语病且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作为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白话小说,新文化运动文学实践的大幕被拉开了。
B. 这魂灵终其一生都在与虱子搏斗,却不知自己早已被更大的虱子——那吃人的旧礼教——噬尽了血肉。
C. 他到尼姑庵偷萝卜,遭到大黑狗的追赶,吓得连滚带爬,显得那样狼狈不堪……等等。
D. 所以在人们读《阿Q正传》时,被阿Q可笑的言行常常逗得忍俊不禁。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第②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21. 文中第③段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22.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 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红楼梦》第42回中,薛宝钗在指导惜春绘画时提到绘画构思需要经历两个阶段:其一,“肚子里头有几幅丘壑”供参考借鉴;其二,要根据纸张的大小和布局,“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起笔后斟酌,才能成就一幅佳作。
以上看法,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哪些启示?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湖南省沅澧”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