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  2025-07-26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辽宁省沈阳市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2025学年度(上)联合体高二期中检测
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选择性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在全国科技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了重大部署,深刻阐明了融合的基础、融合的关键、融合的途径。
“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针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瓶颈制约,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为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提供科技支撑;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要从制度上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发挥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的优势,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要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要支持企业成为“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等方式,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
“融合的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要深刻认识到,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表现形式为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就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依托我国产业基础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场服务,促进自主攻关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使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
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树牢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就一定能够以新质生产力强劲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坚实物质技术基础,在新征程上不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人民日报评论员《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材料二:
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生产力的竞争。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而夯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具有重大意义。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过程中,要牢牢依靠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协调同步。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强化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基础人才与应用人才、基础技术与应用技术、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之间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不断优化布局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建设,强化基础人才与应用人才培育、使用、流通,深化基础技术与应用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前瞻技术、战略性技术创新投入机制体制改革,着力增强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对接能力,全面构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合体系,更好提升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承载能力。
增强科技人才与产业人才复合性,不仅可以涵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精神,也可激发企业家进取开拓精神,助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发展。建立科技产业复合人才引进机制,积极吸引全球高水平复合型领军人才。增加科技产业复合人才培育投入,设立科技产业复合人才培育课程,优化调整科技产业学科专业结构,不断改革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复合型人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形成高水平、多层次复合人才培育体系,增强复合型人才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支撑能力。
增强财税政策与金融政策联动性,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挥财政资金、税收补贴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中的重要作用,健全专业性银行、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在机构研发和企业孵化中的攻坚作用,多渠道增加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投入,完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投入机制。提升普惠政策和优惠政策结合性,激发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活动积极性。提升财政补贴政策与企业研发加计扣除税收政策协同性,增强高技术产业企业、小微企业、创新型创业企业研发创新政策支持力度,为创新成果和创新产品推广应用拓展市场空间。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与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创新生态与产业生态交融,助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完善知识产权执法、监督体系,强化知识产权管理,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打造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平台,健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发挥市场力量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要素融合,从而实现最新科技成果与产业化力量的快速对接,推动科技创新向产业转化、创新绩效向产业利润转化,形成有利于创新产出、创新转化的新机制新渠道,促进科技成果实现产业价值最大化。
(摘编自任晓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加强科技创新既要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也要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B. 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必要条件之一是: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
C. 为了达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目的,在深化基础技术研究的同时,更要重视深化应用技术的研究。
D. 增强高技术产业企业、小微企业、创新型创业企业研发创新政策支持力度,有利于推广创新成果和拓展创新产品市场。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决定了要把“协同培养科技人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摆在第一位。
B. 依靠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强两者深度融合,促进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协调同步,助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C. 复合型人才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具有支撑能力,增加科技产业复合人才的培育投入,可增强这种支撑能力。
D. 促进科技成果实现产业价值最大化,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建设与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这两者缺一不可,不能有所偏废。
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材料二中所阐述的“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持续发力”的方面的一项是( )
A.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合,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重要承载。
B. 科技人才与产业人才复合,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有效支撑。
C. 财税政策与金融政策联动,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有力保障。
D. 创新生产与产业生产交融,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强劲助力。
4. 材料一中多次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 材料一中说“要支持企业成为‘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 C 2. A
3. D 4. ①第一段有两处引用:第一处阐明科技创新的意义,为提出中心论点提供理论支撑;第二处为句内引用,明确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②二、三、四段的引用,既承接着第一段提出的中心论点,又用作各段的分论点,既增强了文章的条理性,也增强了权威性。
5. 这句话运用比喻,形象地阐明了“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道理,并指明了实现的路径。
①“要支持企业成为‘出题人’”,就是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发现、凝练科技问题。
②“要支持企业成为‘答题人’”,就是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通过多种方式,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
③“要支持企业成为‘阅卷人’”,就是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多方式合作,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紧密围绕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主题,强调其对中国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至关重要性。材料一侧重政策指引,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为核心,强调基础、关键和途径三个方面;材料二则从具体实现路径和措施出发,详细阐述基础与应用的融合、复合人才的培养及政策支持的重要性。二者共同指出,科技产业的协调推进和政策支持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C.“在深化基础技术研究的同时,更要重视深化应用技术研究”错误,原文的相关表述是“深化基础技术与应用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前瞻技术、战略性技术创新投入机制体制改革”。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A.“决定了要把‘协同培养科技人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摆在第一位”错误,该说法无中生有。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与材料二第二段提到的“全面构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合体系,更好提升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承载能力”相吻合。
B.与材料二第三段提到的“增强科技人才与产业人才复合性,不仅可以涵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精神,也可激发企业家进取开拓精神,助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发展”一致。
C.与材料二第四段提到的“增强财税政策与金融政策联动性,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相符合。
D.此项说法依据原文无法得出。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效果的能力。
作答时,首先要弄清楚论证效果的内涵,要结合材料一所引用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所在的位置、在文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总体上看,第一段两次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其中第一处引用阐明了科技创新对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意义,为提出中心论点提供理论支撑;第二处为句内引用,明确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第二、三、四段的引用——“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融合的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既承接着第一段提出的中心论点,又用作各段的分论点;既增强了文章的条理性,也增强了权威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作答时,首先,要理解“要支持企业成为‘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这句话表达上的特点——运用比喻,展开论证,其中支持企业成为“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各有其特定的思想内涵,而这“特定的思想内涵”在这句话后面,文章中是作了分析解说的,对其展开分析,进行归纳即可。
①“出题人”在这里指的是提出科技问题、凝练科技需求的一方。材料中提到,要支持企业成为“出题人”,就是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发现、凝练科技问题。这意味着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生产实践和市场需求,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科技问题,为科技创新指明方向。
②“答题人”指的是解决科技问题、进行科研攻关的一方。材料中提到,要支持企业成为“答题人”,就是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通过多种方式,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这意味着企业要积极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去,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同解决科技问题,推动科技创新的深入发展。
③“阅卷人”在这里指的是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价、验收的一方。材料中提到,要支持企业成为“阅卷人”,就是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多方式合作,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这意味着企业要对科研成果进行验收和评价,确保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实用性,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凤仙花
刘庆邦
用凤和仙给花儿命名,真是好听。凤为鸟中王,花有花仙子之喻,似乎就有了仙气,让人高看不已。可惜的是,这个小地方的人都不知道凤仙花是什么,明明是凤仙花,却跟没看见花一样,被他们说成是指甲草。
没事的,不管是叫花,还是叫草,都不耽误他们对指甲草的喜爱。因为,指甲草上面开出的花朵可以染指甲呀。
每年春夏之交,住在大杂院的大奶奶都会种上一盆子指甲草。大奶奶用来种指甲草的东西是一只废弃的尿罐子。罐子口的一个鼻子被碰掉了,一捉一侧歪,不能再盛尿水。尿罐子内壁结了一层厚厚的尿碱,有些难闻。这不要紧,大奶奶正好变废物为花盆。加上指甲草与其他草一样,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待遇,只要有土壤、水分、肥料和阳光,就可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尿碱也许正好可以化为指甲草的肥料呢。
大奶奶怕院子里那些孙女们看不到,够不着,就把花盆放在堂屋门口东侧用泥坯垒成的鸡窝顶上。这样一来呢,指甲草刚一冒芽儿,孙女们就能看见。等开出花来,孙女们一伸手就能摸到花朵。明白了吧,大奶奶种指甲草不是为自己种的,是为院子里那些孙女们种的。大奶奶说过,她一个大老婆子,脸上的皱纹一抓一大把,不抓也是一大把,还种草养花儿干什么!她每年种指甲草,还不是给小闺女们种的?小闺女们都爱美嘛,都喜欢染红指甲嘛!
院子里年龄差不多大的闺女有三个,一个是大奶奶的孙女儿,名字叫梅灵;两个是二奶奶的孙女儿,姐姐叫大玉,妹妹叫二叶。二奶奶死得早,她们都愿意跟着大奶奶玩儿,几乎把大奶奶当成了她们的亲奶奶。
刚过了二月二,大玉和二叶就在一天午饭后来到大奶奶家,问大奶奶是不是该种指甲草了。
大奶奶正坐在堂屋当门的一只小板凳上捻蚕丝。小小的木头架子上,放有一团蚕茧煮得膨松的蚕丝,架子下面吊着一个木制的圆锥形捻锤儿,手捻捻锤儿的铁锭子,让捻锤儿旋转,就可以把蚕丝纺成丝线。每捻好一段丝线,大奶奶就缠到捻锤儿上,再捻下一段。大奶奶说:“花盆里的冻土还没有完全化开,等过了清明节再种指甲草也不晚。大奶奶想着呢,放心吧,不耽误你们这些小妮儿染红指甲。”
梅灵也过来了,说她奶奶老捻老捻,捻到啥时候丝线才够长呢,才能做成一件捻绸布衫子呢?
大奶奶说:“人不管干啥事儿都不能着急,得像蚕一样,一口一口吐丝,一丝一丝结成茧屋子。等把丝线捻得够长了,长得比到天边儿还长,就可以织成捻绸布,做成捻绸布衫子了!”
“那,等你织好了捻绸布,先给谁做捻绸布衫子呢?”
“那还用问吗?当然是先给你爹做了。谁让你爷爷被土匪打死了呢,谁让你爹是奶奶的儿子呢,谁让你奶奶就这么一个儿子呢!”
“我就知道你,只喜欢男孩子,不喜欢女孩子。”
“谁说我不喜欢女孩子,我要是不喜欢女孩子的话,能年年想着给你们种指甲草吗?能教你们用指甲草上开的花儿染指甲吗?好了,我给你们唱个小曲儿吧。鸡叫了,天明了,一朵花儿开红了。”
清明节早上,天下着小雨,院子里有些雾气蒙蒙。大奶奶把花盆从鸡窝顶上搬下来,用铁铲子把花盆里的土刨松。老人并没有跟三个孙女儿打招呼,她花白的头发上顶着银亮的水珠,弯着有些伸不直的腰,一个人不声不响就劳动上了。她刚把花盆里有些发潮的土刨开,大玉就走了过来,问大奶奶要种指甲草了吗?大奶奶说是呀,今天清明节,日子好记。今天下着雨,把花籽儿埋在土里就不用浇水了,老天爷替咱们浇水。
大玉过来了,梅灵和二叶很快也过来了。却原来,她们每天在院子里出来进去,时不时地都会往花盆那里看一眼,都在操着种指甲草的心。她们都有些兴奋,捋胳膊,绾袖子,跃跃欲试。大奶奶说:“你们都不用动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大奶奶,你栽的不是树,种的是指甲草呀!”
“道理是一样的,前人种指甲草,后人染红指甲。”
花盆儿里的土整好了,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大奶奶掀开衣服的大襟子,从下面的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打开小纸包,露出了里面包藏着的指甲草的花籽儿。三个孙女儿一伸头都看见了,花籽儿小小的,黑黑的,底色有些暗红。纸包儿里的花籽儿是一小撮儿,大奶奶没有把花籽儿全都撒进花盆里,她只挑了三颗,以三角的形式种进花盆的土里。


展开余下试题二叶问:“大奶奶,你为啥只种三颗呢?是不是我们三个人每人一颗呀?”
大奶奶说:“这个二叶,就是聪明。不过呢,有些事情看破了不要说破,自己心里有数就中了。好了,你们三个都在土上摁摁吧。大带小,大玉先摁。”
“是要摁手印儿吗?”大玉问。
“对,五指并拢,使劲把土往下摁,摁出你的手印儿来。”
大玉把右手伸出来了,手指并拢严丝合缝,看着大奶奶,不明白大奶奶为什么让她们在土上摁手印。
大奶奶说:“做人心要软,种花土要实,你们把土摁得越实在,土和指甲草的种子贴得越紧,种子胖得就越快,发芽就越快。这跟人穿衣服一样,如果衣服哐里哐当,人就不暖和。把衣服穿得贴皮贴肉呢,人的身体就暖和,越暖和长得越快。”
“明白了。”大玉把手放在松软的土上使劲儿往下摁,摁出一个深深的手印。清明雨还在细纷纷地下着,梅灵和二叶学着大玉的样子,也先后在花盆里的土上摁下了属于自己的手印。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写凤仙花如此美好,但是这个小地方的人却不知道它,将其称为指甲草,意在表现这个地方的人的落后。
B. 大奶奶把种指甲草的花盆放在堂屋门口东侧用泥坯垒成的鸡窝顶上,是怕孙女们把花盆弄翻。
C. 大玉和二叶姐妹都愿意跟着大奶奶玩儿,几乎把大奶奶当成了她们的亲奶奶,可见她们俩对大奶奶的亲近和喜爱之情。
D. 三个女孩子都明白大奶奶为什么只挑了三颗花种子并且要求摁出手印,但大玉和梅灵没有说出来,只有二叶说出来了。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于行文当中,不时闪现出哲思之光,如“人不管干啥事儿都不能着急”“鸡叫了,天明了,一朵花儿开红了”等。
B. 小说写大奶奶种花籽,“花白的头发上顶着银亮的水珠,弯着有些伸不直的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细致入微。
C. 小说围绕大奶奶为孙女们种凤仙花的事展开,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充满了诗意与美感。
D. 小说中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塑造了大奶奶慈爱、细心、充满人生智慧的人物形象,蕴含了对大奶奶的赞美之情。
8. 凤仙花即指甲草,小说在主体部分均以“指甲草”称之,却以“凤仙花”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9. 刘庆邦小说的语言个性主要表现为地方化、本色化、审美化三个方面的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C 7. D
8. ①小说主体部分以“指甲草”称之,符合人物身份,使作品具有淳朴的生活气息。②“凤仙花”的名称高贵、典雅,象征着美好的言行品格与精神境界。③本文以“凤仙花”为题,蕴含作者对人情、人性之美的赞颂。
9. ①地方化:小说中多处使用方言,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如称凤仙花为“指甲草”,以及“捻蚕丝”“衣服哐里哐当”等,亲切自然。②本色化:小说中人物语言多用口语,十分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如“鸡叫了,天明了,一朵花儿开红了”,如话家常,本色质朴。③审美化:小说语言纯净质朴,富有诗意。如写奶奶捻蚕丝、撒花籽儿,捕捉一个场景,娓娓道来,让人感到一种细微而美妙的意境美。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通过描写大奶奶为孙女们种指甲草的故事,生动展现了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和传统家庭观念。文章以朴实的语言塑造了慈祥、颇具智慧的大奶奶形象,她用简单的行动传递出对孙女们的呵护和爱护。小说以细腻的描写勾勒出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小院生活,并通过“凤仙花”这一富于雅致寓意的题目,与当地俗称的“指甲草”形成对比,提升了作品的审美层次。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意在表现这个地方的人的落后”错,作者这样写意在表现此地独特的民情风俗,富有乡土气息。
B.“怕孙女们把花盆弄翻”错,奶奶把花盆放在鸡窝顶上,是想让孙女们在指甲草刚一冒芽儿时就能看见。
D.“三个女孩子都明白……”错,大玉和梅灵也不明白大奶奶为什么只挑了三颗花种子,她们都不明白大奶奶为什么要求摁出手印。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鸡叫了,天明了,一朵花儿开红了”没有闪现出哲思之光。
B.“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这里没有比喻,“银亮的水珠”是描写,不是比喻。
C.“情节一波三折”错误,原文描写老人捻蚕丝织绸布,替爱美的孙女们种指甲草,叙写乡土生活的质朴与琐碎,流露出乡村大地寻常百姓家老人和儿子孙女的款款温情,情节舒缓有致,并未一波三折。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①小说描写的是大杂院中奶奶为孙女们种“指甲草”的温情故事,奶奶是平凡普通的劳动妇女,小说主体部分以“指甲草”这个通俗的名字称之,符合人物身份,使作品具有淳朴的生活气息。
②小说开头说“用凤和仙给花儿命名,真是好听。凤为鸟中王,花有花仙子之喻,似乎就有了仙气,让人高看不已”,可见“凤仙花”的名称高贵、典雅,而故事中的大奶奶和三个孙女之间的感情温馨美好,尤其是大奶奶,对待二奶奶的两个孙女同自己的亲孙女一样,“凤仙花”的名称象征着人物美好的言行品格与精神境界。
③虽然主体部分一直用“指甲草”这个名字,但却以“凤仙花”为题,是因为“凤仙花”这个标题蕴含作者对人情、人性之美的赞颂。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语言特点的能力。
①小说语言具有地方化的特点,多处使用方言,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如原文称凤仙花为“指甲草”,以及“捻蚕丝”“衣服哐里哐当”,方言色彩浓厚,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还原乡土生活的质朴与琐碎,流露出淡淡的温情。
②小说语言具有本色化的特点,人物语言多用口语,十分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如“谁说我不喜欢女孩子,我要是不喜欢女孩子的话,能年年想着给你们种指甲草吗?能教你们用指甲草上开的花儿染指甲吗?好了,我给你们唱个小曲儿吧。鸡叫了,天明了,一朵花儿开红了”,语言符合老人的质朴乡村老人的人物身份,慈爱而温柔。
③小说语言具有审美化的特点,小说语言纯净质朴,富有诗意。如写大奶奶捻蚕丝的场景,“小小的木头架子上,放有一团蚕茧煮得膨松的蚕丝,架子下面吊着一个木制的圆锥形捻锤儿,手捻捻锤儿的铁锭子,让捻锤儿旋转,就可以把蚕丝纺成丝线。每捻好一段丝线,大奶奶就缠到捻锤儿上,再捻下一段”,人物劳作之从容,与传统工具相得益彰,给人一种细水长流的美感;还有大奶奶种指甲花的情景,花盆儿里的土是“松松软软,细细腻腻”的,大奶奶“掀开衣服的大襟子,从下面的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打开小纸包,露出了里面包藏着的指甲草的花籽儿”,“她只挑了三颗,以三角的形式种进花盆的土里”,作者选取典型的日常生活场景,娓娓道来,让人感到一种细微而美妙的意境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公曰:“为之奈何?”孔子曰:“省力役,薄赋致,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公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国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有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辽宁省沈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