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知识”是对某一方面客观现实及其规律性的总结提炼,包括经验知识、理论知识、行动知识等。而“知识体系”则是指在某一方面全部知识的有序总和。当代社会科学知识生产是一个由各国的知识生产者共同构成的全球性生产体系,其生产出来的社会科学知识既具有全球通用性,也具有国家民族性与地方性特征。尽管当代社会科学知识有很强的国际传播与交流的特性,但各国的社会科学知识生产仍主要是依托民族国家构建的学术体系,并重点反映本国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情况。因此,各个国家的社会科学知识生产和知识体系建构非常重要,尤其对于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大国更是如此。 中国自主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建构的基本含义是在一个民族国家自主建立和发展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行动体系。中国自主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建构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一是由本国自主,即由本国学者在政府和社会的引导支持下自主建构相关知识体系并开发和生产相关知识;二是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基于但不限于本国的社会实践,因此既能应用于本国,也能对全人类的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作出贡献。 (摘编自关信平《中国自主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建构的若干思考》)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实现经济的飞跃,但在物质、制度与知识层面的发展还不平衡,制度体系的建构国际化尚不足。 B. 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属性与自然科学和工程研究不同,构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体系需要先研究中国的社会实践。 C. 我国形象在国际社会中遭遇西方媒体污名化传播,是由于我国的知识体系支撑力无法与西方媒体的软实力抗衡。 D. 中国自主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建构由本国自主、基于但不限于本国的社会实践,既有益于本国,也有助于世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方的命题,中国的证据”式的文章与中国社会相关度比较低,因此对解决中国问题没有作用。 B. 中国经济学家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所研究的内容还有很大差距,表明我国在扶贫方面滞后于外国。 C. 未来进行学术研究,如果不能保证意识形态导向的正确,就容易盲目崇洋媚外,无法实现转型。 D. 我国构建专业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经历了两个阶段,其他国家构建知识体系也要经历这两个阶段。 3. 下列对两则材料的论证,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的写作重点在于“指出问题”,最后一段才涉及到“解决问题”。 B. 材料一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研究进行比较,是对比论证。 C. 材料二阐释了知识、知识体系以及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是什么”。 D. 两则材料都表现了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立足于现实,也着眼于未来。 4. 材料一中加点的“鸿沟”“很大差距”“巨大成就”“使命”等词语背后隐藏着作者的观点态度,请对“鸿沟”和“使命”加以分析。 5. 两则材料都强调构建知识体系的自主性,其目的是什么?请简要概述。 【答案】1. A 2. C 3. B 4. ①“鸿沟”凸显出作者对扶贫实践与知识脱节问题的震惊,指出应将扶贫成就呈现在知识体系中。 ②“使命”凸显出作者对我国学界专家改变缺乏原创性知识结构的殷切希望,表明了应加快构建起自主性完备的知识体系的主张。 5. ①力促中国成为学术大国、思想大国。 ②提高我国的“软实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③促进我国专业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适应我国经济实力与科学力量的发展。 ④建成我国原创性的知识结构,并对全人类的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作出贡献。 【解析】 【导语】这两篇材料聚焦中国知识体系建设的现状与未来。材料一以批判性视角指出我国在知识层面的不足:学术研究过度依赖西方命题,软实力支撑薄弱,扶贫实践与理论产出脱节。材料二从社会工作领域切入,提出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路径与意义。两篇材料共同强调中国需要基于本土实践,构建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知识体系。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制度体系的建构国际化尚不足”偷换概念,根据材料一第1段“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达到大国的标准,不仅要符合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现代化,更要在知识层面达到现代化的标准”,可知“国际化尚不足”的是只是层面。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对解决中国问题没有作用”错误,说法绝对,根据材料一第2段“即所谓‘西方 命题,中国的证据’。此种命题,归根到底是针对西方问题所提出来的命题,和中国社会相关度比较低”,可知材料的观点是“西方的命题,中国的证据”式的文章对解决中国问题作用不大,而不是“没有作用”。 B.“表明我国在扶贫方面滞后于外国”错误,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第4段“我们在扶贫方面的巨大成就,没有呈现在知识体系中”,可知材料强调我国扶贫实践成就巨大但未被转化为学术成果,而不是“扶贫滞后于外国”。 D.“其他国家构建知识体系也要经历这两个阶段”错误,无中生有,根据材料二第1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发展经历了‘拿来主义’和‘本土化’两个阶段,现在进入以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为主的阶段”,可知材料只是提到我国构建专业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经历了两个阶段,并未提及其他国家也必须经历这两个阶段。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对比论证”分析错误,根据材料一第2段“人文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和工程研究,自然科学和工程是普遍性的语言,即通用性语言;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属性,是社会在前,科学在后,要先懂社会的实践才用得上科学的理论”,可知材料一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研究进行比较,只是为了突出人文社会科学的特殊性,不属于“对比论证”。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鸿沟”。材料一第4段“一个显著的例子是扶贫实践和知识之间的鸿沟……约有8亿多人脱贫……约1亿多人脱贫”“但是这样的数据并未反映在我们的学术发展与知识体系建设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扶贫成就,但是这样显著的扶贫实践成果却并未在学术发展与知识体系建设中得到体现。作者用“鸿沟”形容我国扶贫实践和知识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脱节、差距,这一表述背后,反映出作者对这种现象感到震惊,同时也希望我国扶贫实践的巨大成就能够呈现在知识体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