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5  2025-08-03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A卷)(逐题解析)
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
高二语文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考生相关信息,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书画,最讲笔墨气韵。即便使用现代印刷术复制,有时也很难将其精微处完美还原。然而,中国古人发明了一种方法,令复制的书画作品足以乱真。这项技艺,便是神奇的“东方版画艺术瑰宝”——木版水印。
“它根据原画内容和笔意,持刀如笔,设色如画,用和原作一样的颜色、笔晕,在和原作一样的宣纸上来印,因而能够适应中国水墨画的特点。”叶圣陶道破了其中奥秘。
不用油墨、网纹,以水为媒介,根据水墨渗透的原理显示笔触墨韵,木版水印既追求苍劲淳厚、明朗清晰的肌理效果,又能有水墨淋漓、朦胧淡雅的烟雨意境,时而明丽清澄如渡春江,时而又散淡枯瘦如阅冬山,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作的韵味,备受文人青睐。
“以纸本水性颜料为媒材,以雕版镌刻为主要印制技术的水印版画形成了一个历史悠久、技术完备、成果辉煌的视觉文化生产与传播系统,曾对17世纪日本浮世绘木版画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在世界版画图谱中形成了以铜版、石版、油印木刻为主的西方版画语言样式和以中国木版水印为代表的东方版画语言样式两大板块。”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水印版画家陈琦说。
然而,清末,随着机械化印刷技术不断发展、西方照相技术逐渐普及,木版水印这项传统手艺日趋衰落。
“痛心于雕版消亡危机,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组织刊印《北平笺谱》,后又邀约郑振铎先生共同出资,发起重刻辑印《十竹斋笺谱》等典籍的行动。”陈琦感慨,“鲁迅先生还专门撰写了《重印十竹斋笺谱说明》,申明此番印制‘实不独为文房清玩,亦中国木刻史上之一大纪念耳’。”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重视支持下,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天津杨柳青……一家家传统老店焕发新生,浙江美术学院还开设水印工厂,为水印技艺的传承创新打下基础。木版水印的作品种类日渐丰富,由诗笺小品发展到册页、屏轴、手卷等中国书画艺术形式全品类。
同时,木版水印的工艺技法取得重大突破。
1954年,荣宝斋发明印绢上水法,一举攻克了1300多年来雕版绢本印刷的难关。几十年来一幅幅木版水印佳作接连问世。2006年,木版水印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和作品同样重要的,是技艺传承、人才接续。
在上海朵云轩木版水印工作间,眼前看不到一台电脑、耳畔没有印刷机轰鸣,有的,只是一个个忙碌的身影和各色各样古拙质朴的工具——一排排狼毫笔、羊毫笔,一柄柄刻刀,大大小小的棕帚、棕耙,各色皮纸、宣纸、绫绢。
工作人员或凝神勾画,将透明的赛璐珞版铺在原作上,一色一版地分出一个个套版,再覆以薄若蝉翼的雁皮纸细细勾描;或潜心刻版,把绘好的雁皮纸反贴在梨木版上,运刀如笔、刀头具眼、指节通灵,笔迹之粗细曲直、枯润刚柔一如原作;或专注刷印,轻拈狼毫、蘸取颜料,分色掸在刻版上,提帚耥刷,再覆纸绢版上,运耙按砑。
这支年轻的团队,由勾描师、雕版师、水印师等18人组成,绝大多数是毕业于知名美术学府的80后、90后。


浏览完整试题由于是纯手工制作且工艺要求极高,在荣宝斋,即便文壮这样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一年也只能印制两三幅大作品。他所在的木版水印车间有50余人,通常一个月也难复制出一幅作品。
漫长的磨砺、静寂的劳作,年轻人坐得住、耐得了吗?
“基本工序就有32道,变化无穷。一步一步,这技艺好像牵着人走似的,总有学不完的东西!水、墨、木、纸的相遇充满微妙变化,亲手创造这种变化,感觉空气都是甜的。”在年轻人眼中,这门古老技艺有着穿越时光的恒久魅力。
的确,数百年师徒相承所凭系的,正是这种对传统技艺的挚爱。
(摘编自陈雪《探寻“木版水印”的恒久魅力》,有删改)
材料二:
《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节选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印刷术有时难以完美还原中国古代书画的精微处,主要是因为中国书画有其独特的笔墨气韵。
B. 木板水印在效果呈现与意境表达方面都能做到最大限度地保留原作的韵味,其作品足以乱真。
C. 作为一项古老技艺,木板水印因其变化无穷的工序而拥有穿越时光的恒久魅力,吸引着青年一代。
D. 坚守工匠精神是为了提升爱岗敬业的价值感,倡导品质至上的市场风尚,展现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中国木版水印为代表的东方版画语言样式得以形成,木版水印功不可没。
B. 即便现代印刷技术先进成熟,作为纯手工制作的木板水印仍然不能被替代。
C. 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文字的“匠”在保持其本义的同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D. 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但人与人因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不同而有了这种差别。
3. 下列选项不能充分体现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的一项是( )
A. 焊接火箭“心脏”发动机的中国第一人高凤林,突破极限精度,破解20载难题。
B. 陈耀武搜集了1000多份与秦腔脸谱有关的文字和实物资料,打算开一个家庭展厅。
C. 敦煌第一位专业修复工匠李云鹤,坚守敦煌60载,潜心修复,为国宝延续生命。
D. 冯骥采用全球最尖端的开发引擎和AI渲染技术,研发国产单机游戏《黑神话·悟空》。
4. 简要分析材料二两处画横线部分引文的论证效果。
5. 结合两则材料,给出让木版水印保持恒久魅力的建议。
【答案】1. C 2. D
3. B 4.
①引用《说文》里对“匠”的记载,写出“匠”古已有之,引出其演变。
②引用鲁迅的话,是为了澄清对匠人的错误认识,并再深入论证工匠精神。
③两处论证都能使文章更有说服力,语言典雅有文采。
5.
①国家、政府支持。
②技艺传承与突破。
③人才接续培养。
④全社会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
【解析】
【导语】本文通过介绍木版水印的历史起源、艺术价值及当代传承状况,展现了这一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与文化重要性。材料一重点描述了木版水印在技法上的精湛和文化传播中的影响力,材料二通过工匠精神强调了传承过程中对专业精神和质量至上的追求。文章突出了工匠精神在传统技艺传承中的关键作用,并呼唤对这一文化瑰宝的保护与弘扬。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木板水印因其变化无穷的工序而拥有穿越时光的恒久魅力,吸引着青年一代”错误。材料一提到“‘基本工序就有32道,变化无穷。一步一步,这技艺好像牵着人走似的,总有学不完的东西!水、墨、木、纸的相遇充满微妙变化,亲手创造这种变化,感觉空气都是甜的。’在年轻人眼中,这门古老技艺有着穿越时光的恒久魅力”,可知木板水印拥有穿越时光的恒久魅力,吸引着青年一代的不仅是变化无穷的工序,还有亲手创造水、墨、木、纸相遇的微妙变化。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人与人因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不同而有了这种差别”错误。原文材料二说“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是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而不是“因职业品质、专业精神”产生了“高低贵贱”的差别。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运用文中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体现在对技艺的极致追求、创新、坚守等方面,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
A.高凤林突破极限精度,破解难题,体现了对技艺的精益求精、极致追求。
B.陈耀武搜集秦腔脸谱资料打算开家庭展厅,没有体现在专业领域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创新等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C.李云鹤坚守敦煌60载,潜心修复,为国宝延续生命,体现了坚守精神和改变世界的力量。
D.冯骥采用尖端技术研发游戏,体现了创新精神。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引用《说文》里对“匠”的记载,“匠,木工也”,从字源角度对“匠”的本义进行阐释,写出“匠”古已有之,为后文论述现代“匠”的含义及工匠精神做铺垫,使论述更具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
②引用鲁迅的“躲进小楼成一统”,形象地批判了那种认为坚守工匠精神就是鼓励离群索居、不与外界交流的错误观点,澄清对匠人的错误认识;通过引用这一说法,让读者更清晰地认识到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要与世隔绝,而是要在现实社会中发挥其价值,倡导一种正确的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态度,为后文阐述工匠精神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做铺垫,再深入论证工匠精神,使论证更加全面、深入。


展开余下试题③两处引用论证比直接说理更加生动、有力,古文和名人名言也使语言典雅有文采,使论述更具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同时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①国家、政府支持。需要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如文中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天津杨柳青……一家家传统老店在政府支持下焕发新生,浙江美术学院还开设水印工厂,为水印技艺的传承创新打下基础,提高社会对其文化价值的认知度和重视度。
②技艺传承与突破。鼓励木版水印艺人在传统工艺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如开发新的颜料配方、改进印刷工具等,不断突破工艺技法,进一步提升木版水印的质量和效率,如荣宝斋发明印绢上水法攻克雕版绢本印刷难关,使其适应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
③人才接续培养。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吸引年轻人投身木版水印技艺传承。如上海朵云轩和荣宝斋的团队,吸纳毕业于知名美术学府的年轻人,通过师徒相承的方式,让经验丰富的匠人将技艺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让古老技艺得以延续。
④全社会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让木版水印在创新引领、追求卓越中提升品质,“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使这门古老技艺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哥德巴赫猜想(节选)
徐迟

一七四二年,哥德巴赫写信给欧拉时,提出了: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例如,6=3+3.又如,24=11+13等等。有人对一个一个的偶数都进行了这样的验算,一直验算到了三亿三千万之数,都表明这是对的。但是更大的数目,更大更大的数目呢?猜想起来也该是对的。猜想应当证明。要证明它却很难很难。
整个十八世纪没有人能证明它。
整个十九世纪也没有能证明它。
到了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问题才开始有了点儿进展。
但是,以后又是十年没有进展。
一九六二年,我国数学家、山东大学讲师潘承洞证明了(1+5),前进了一步;同年,王元、潘承洞又证明了(1+4)。一九六五年,布赫斯塔勃、维诺格拉多夫和数学家庞皮艾黎都证明了(1+3)。
一九六六年五月,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升上了数学的天空,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院的刊物《科学通报》第十七期上宣布他已经证明了 (1+2)。
自从陈景润被选调到数学研究所以来,他的才智的蓓蕾一朵朵地烂熳开放了。在圆内整点问题、球内整点问题、华林问题、三维除数问题等等之上,他都改进了中外数学家的结果。单是这一些成果,他那贡献就已经很大了。
但当他已具备了充分依据,他就以惊人的顽强毅力,来向哥德巴赫猜想挺进了。他废寝忘食,昼夜不舍,潜心思考,探测精蕴,进行了大量的运算。一心一意地搞数学,搞得他发呆了。有一次, 自己撞在树上,还问是谁撞了他。他把全部心智和理性统通奉献给这道难题的解题上了,他为此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他的两眼深深凹陷了。他的面颊带上了肺结核的红晕。喉头炎严重,他咳嗽不停。腹胀、腹痛,难以忍受。有时已人事不知了,却还记挂着数字和符号。他跋涉在数学的崎岖山路,吃力地迈动步伐。在抽象思维的高原,他向陡峭的巉岩升登,降下又升登!善意的误会飞入了他的眼帘。无知的嘲讽钻进了他的耳道。他不屑一顾;他未予理睬。他没有时间来分辩;他宁可含垢忍辱。餐霜饮雪,走上去一步就是一步!他气喘不已;汗如雨下。①时常感到他支持不下去了。但他还是攀登。用四肢,用指爪。真是艰苦卓绝!多少次上去了摔下来。就是铁鞋,也早该踏破了。人们嘲笑他穿的是通风透气不会得脚气病的一双鞋子。不知多少次发生了可怕的滑坠!几乎粉身碎骨。他无法统计他失败了多少次。他毫不气馁。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败接起来,焊上去,作登山用的尼龙绳子和金属梯子。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一次,前进一步。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由失败堆垒而成。他越过了雪线,到达雪峰和现代冰川,更感缺氧的严重了。多少次坚冰封山,多少次雪崩掩埋!②他就像那些征服珠穆朗玛峰的英雄登山运动员,爬啊,爬啊,爬啊!恶毒的诽谤,恶意的污蔑像变天的乌云和九级狂风。然而热情的支持为他拨开云雾;爱护的阳光又温暖了他。他向着目标,不屈不挠;继续前进,继续攀登。战胜了第一台阶的难以登上的峻峭;出现在难上加难的第二台阶绝壁之前。他只知攀登,在千仞深渊之上;他只管攀登,在无限风光之间。一张又一张的运算稿纸,像漫天大雪似的飞舞,铺满了大地。数字、符号、引理、公式、逻辑、推理,积在楼板上,有三尺深。忽然化为膝下群山,雪莲万千。他终于登上了攀登顶峰的必由之路,登上了(1+2)的台阶。
他证明了这个命题,写出了厚达二百多页的长篇论文。
闵嗣鹤教授给他细心地阅读了论文原稿。检查了又检查,核对了又核对。肯定了,他的证明是正确的,靠得住的。他给陈景润说,去年人家证明(1+3)是用了大型的、高速的电子计算机。而你证明 (1+2)却完全靠你自己运算。难怪论文写得长了。太长了,建议他加以简化。

一九七三年春节过去了。头一天上班,陈景润把一沓手稿交给了李书记,说:“这是我的论文。我把它交给党。”
③李书记看看他,又轻声问他:“是否那个(1+2)?”
“是的,闵老师已看过,不会有错误的。”陈景润说。
数学研究所立即组织了一次小型的学术报告会。十几位专家,听了陈景润的报告,一致给以高度评价。然后,数学研究所业务处将他的论文上报院部。
十一
……
早在他的论文发表时,西方记者迅即获悉,电讯传遍全球。国际上的反响非常强烈。英国数学家哈勃斯丹和西德数学家李希特的著作《筛法》正在印刷所付印。他们见到了陈景润的论文立即停止印刷,并在这部书里加添了一章,第十一章:“陈氏定理”。他们誉之为筛法的“光辉的顶点”。在国外的数学出版物上,诸如“杰出的成就”“辉煌的定理”,等等,不胜枚举。一个英国数学家给他的信里还说: “你移动了群山!”
真是愚公一般的精神呵!
④或问:这个陈氏定理有什么用处呢?它在哪些范围内有用呢?
大凡科学成就有这样两种:一种是经济价值明显,可以用多少万、多少亿人民币来精确地计算出价值来的,叫做“有价之宝”;另一种成就是在宏观世界、微观世界、宇宙天体、基本粒子、经济建设、国防科学、自然科学、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等等等等之中有这种那种作用,其经济价值无从估计,无法估计,没有数字可能计算的,叫做“无价之宝”,例如,这个陈氏定理就是。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二个素数之和的猜想,并表明要证明它很难。
B. 文章将陈景润及其证明的(1+2)比作一颗璀璨的明星,意在突出其给数学界带来的强烈震撼,形象生动。
C. 被选调到数学研究所后,陈景润如鱼得水,才智进一步展现,在很多问题上改进了中外数学家的结果。
D. 徐迟运用冷静的笔调叙述了陈景润勇攀数学高峰的经历,成功激发了读者对数学家的崇敬之情。


展开余下试题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句子①从前文“他”的行动转到“我”的感受,叙述角度的转变让读者更能沉浸其中。
B. 句子②运用比喻、反复手法,凸显陈景润在证明(1+2)的过程中非同寻常的艰难。
C. 句子③“轻声”“是否”等词表现了李书记对陈景润研究成果的试探性询问与关心。
D. 句子④“什么用处” “哪些范围内有用”,连续反诘,引发读者思考陈氏定理 价值。
8. 这篇报告文学用文学的语言和手法报道社会真实事件。请结合文本内容,就作品文学性与新闻性的统一写一则札记。(100字左右)
【答案】6. C 7. D
8. 示例:这篇报告文学兼具文学性与新闻性。文学性上,用比喻、夸张等修辞,如将运算稿纸比作漫天大雪,生动展现陈景润研究场景;新闻性在于真实记录陈景润证明(1+2)的过程及国内外反响,二者统一,感染力与可信度兼具。
【解析】
【导语】《哥德巴赫猜想(节选)》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陈景润攻克数学难题的勇气与毅力。作品在文学性与新闻性上实现了完美的结合。一方面,它以文学语言刻画人物形象和内心世界,激发读者共鸣;另一方面,又通过对真实事件的报道,传达出严谨的科学精神和不懈追求的价值观,影响深远。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A.“并表明要证明它很难”表述错误,原文是“哥德巴赫写信给欧拉时,提出了: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但并没有表明“要证明它很难”,选项属主观臆断。
B.“给数学界带来的强烈震撼”表述错误,文章将陈景润证明(1+2)比作一颗璀璨的明星升上数学的天空,主要是突出陈景润在数学领域取得这一成果的重大意义和影响力,选项曲解文意。
D.“冷静的笔调”表述错误,徐迟运用的是饱含激情的笔调叙述陈景润勇攀数学高峰的经历,并非“冷静的笔调”。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D.“连续反诘”分析错误,句子④“什么用处”“哪些范围内有用”是一般疑问句,而不是反诘(反问)句,这里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读者思考陈氏定理的价值。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这篇报告文学兼具文学性与新闻性。
文学性上,文章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如“一张又一张的运算稿纸,像漫天大雪似的飞舞,铺满了大地”将运算稿纸比作漫天大雪,生动展现了陈景润研究命题时的场景;“数字、符号、引理、公式、逻辑、推理,积在楼板上,有三尺深”是对运算稿纸堆积程度的夸张,突出了陈景润为证明“(1+2)”所做的大量运算工作。“他就像那些征服珠穆朗玛峰的英雄登山运动员,爬啊,爬啊,爬啊”将陈景润证明(1+2)的过程比作登珠峰的运动员登山的过程,凸显了陈景润在证明(1+2)的过程中非同寻常的艰难。
新闻性在于真实记录陈景润证明(1+2)的过程及国内外反响,如“但当他已具备了充分依据,他就以惊人的顽强毅力,来向哥德巴赫猜想挺进了。他废寝忘食,昼夜不舍,潜心思考,探测精蕴,进行了大量的运算。一心一意地搞数学,搞得他发呆了”突出了陈景润证明定理的用心;“数学研究所立即组织了一次小型的学术报告会。十几位专家,听了陈景润的报告,一致给以高度评价。然后,数学研究所业务处将他的论文上报院部”“早在他的论文发表时,西方记者迅即获悉,电讯传遍全球。国际上的反响非常强烈。英国数学家哈勃斯丹和西德数学家李希特的著作《筛法》正在印刷所付印。他们见到了陈景润的论文立即停止印刷,并在这部书里加添了一章,第十一章:‘陈氏定理’”真实记录了陈景润证明(1+2)的论文在国内外的反响。这篇报告文学文学性与新闻性二者的统一,使文章感染力与可信度兼具。
二、古代诗文阅读 (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晏婴进曰:“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①,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
卫灵公闻孔子来,喜,郊迎。问曰:“蒲可伐乎?”对曰:“可。”灵公曰:“吾大夫以为不可。今蒲,卫之所以待晋楚也,以卫伐之,无乃不可乎?”孔子曰:“其男子有死之志,妇人有保西河之志。吾所伐者不过四五人。”灵公曰:“善。”然不伐蒲。
灵公老,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喟然叹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孔子行。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
或以贤圣之臣,遭欲为治之君,而终有不遇,孔子、孟轲是也。孔子绝粮陈、蔡,孟轲困于齐、梁,非时君主不用善也,才下知浅,不能用大才也。夫能御骥骊者,必王良也;能臣禹、稷、皋陶者,必尧、舜也。御百里之手,而以调千里之足,必摧衡折轭之患;有接具臣之才,而以御大臣之知,必有闭心塞意之变。故至言弃捐,圣贤距逆,非憎圣贤,不甘至言也。圣贤务高,至言难行也。夫以大才干小才,小才不能受,不遇固宜。
(节选自王充《论衡·逢遇篇》)
【注】①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把登阶下阶、进退揖让和各种行走等礼节弄得特别繁琐。
9.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景公止A孔子B曰C奉子以季氏D吾不E能F以季孟之G间待之。
10.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与《孟子》中“‘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的“诸”用法不相同。
B. 殚,用尽,竭尽,与成语“殚精竭虑”和“殚思极虑”中“殚”字的意思都相同。
C. 刺,指责,抨击,与《邹忌讽齐王纳谏》“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刺”意思相同。
D. 遇,与《赤壁赋》中“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的“遇”意思不相同。
1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晏婴认为,在周室衰微、礼乐残缺已久的情况下,齐景公打算用礼乐改造国家不是好办法。
B. 孔子认为虽然蒲邑的男女都有誓死卫国的志气,但真正要讨伐的只有四五人,故蒲邑可伐。
C. 陈蔡两国大夫担心孔子被楚国任用后会攻打陈蔡两国使之陷入险境,所以围困了孔子及其弟子。
D. 王充以千里马设喻,说明才智不完备却去驾驭能臣,必然导致能人贤士才智受压制的后果。
12.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蒲,卫之所以待晋楚也,以卫伐之,无乃不可乎?
(2)故至言弃捐,圣贤距逆,非憎圣贤,不甘至言也。
13. 概括材料二中王充认为孔子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杭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