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宋元时期,更加生活化的民间写实故事大量出现,这些故事多为“故事套故事”的结构形式。剧作家在对涉及公案题材的元杂剧创作中,往往在主线大故事中插入小故事、小插曲,来让情节更曲折、更精彩。如著名的《窦娥冤》中,窦娥受冤的故事是主线,本在窦娥“三愿”应验后,已可作为全剧精彩的结束,但关汉卿又在主线大故事后,嵌入窦娥化为孤魂让窦天章为自己洗冤的小故事,让全剧更加精彩,更受民众喜爱。 不仅如此,世俗元素的存在还为元杂剧的内容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鬼神显应、民间信仰、算命占卜等,对剧作家的创作影响不可忽视。如《盆儿鬼》中,瓦窑神戏弄盆罐赵,是通过鬼神对恶人进行惩罚的。这些杂剧通过鬼神显应的朴素民间元素,使得杂剧剧情更加跌宕起伏。民间信仰对一些元杂剧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在元杂剧研究方面,《桃花女》并不是一篇代表性的作品,但就民俗文化层面而言,它却具有其他剧作无法替代的价值。中国民间自古就有利用桃木来辟邪驱鬼的传统风俗,剧中桃花女就是以桃木辟邪为意象,代表下层世俗文化,来对抗剧中代表精英文化的周公,最后“桃花女”的胜利也象征着下层世俗文化的胜利。这些世俗元素在元杂剧中的大量出现,不仅让杂剧受众面更广,而且也丰富了其意义。 (摘编自王垚峰、王军涛《再论元杂剧之“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杂剧的形成与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对中国戏曲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B. 元杂剧中出现的套曲联体的音乐结构,表明我国的戏曲音乐已形成有机的戏曲唱腔体制。 C. 戏曲中的“净”角以脸部化妆为特点,我们可以根据其脸谱来推测出该角色的大致性格。 D. 《桃花女》颇具研究价值,它的出现标志着当时下层世俗文化打破了上层精英文化的垄断。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杂剧涉及的题材广泛,所写的内容可以大到君臣之间,也可以小到邻里之间,这使元杂剧成为当时戏曲音乐的集大成者。 B. 《西厢记》反对封建包办婚姻,歌颂恋爱自由,高有极强的叛逆精神,它在文学上所呈现的艺术价值要高于《赵氏孤儿》。 C. 元杂剧中有蒙古族词汇,还出现了蒙汉语交杂的曲词,这说明蒙古文化对元杂剧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 D. 元杂剧《窦娥冤》和《盆儿鬼》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二者在内容上都含有鬼神显应等世俗元素,情节都较为曲折,跌宕起伏。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元杂剧在主题上深刻影响后世戏曲音乐”观点的一项是( ) A. 清代戏曲《桃花扇》继承了元杂剧表现历史兴衰的传统,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 B. 元杂剧的许多作品取材于宋金杂剧,如元杂剧的《墙头马上》就取材于宋代的杂剧。 C. 元杂剧非常重视歌舞戏,往往通过歌舞来表现剧情中需要深刻剖析的人物内心情感。 D. 近代戏曲仍沿用“旦”这个名称,会根据角色的年龄、身份来做不同的旦角划分。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元杂剧 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请结合材料对此简要分析。 【答案】1. D 2. D 3. A 4. 文章首先提出观点,即元杂剧为后世 戏曲音乐留下了宝贵且巨大的财富。接着从主题题材、唱腔体制、角色行当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阐述了元杂剧的重要影响。 5. ①元杂剧是在宋金杂剧的基础上汲取了其他各种音乐形式的营养形成的,在当时已经成为戏曲音乐的集大成者。②元朝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促进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因子为元杂剧的创作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素材。③元杂剧受到民间故事的影响,涉及公案题材的元杂剧往往采用“故事套故事”的结构形式。此外,世俗元素的存在还为元杂剧的内容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丰富了元杂剧的意义。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它的出现标志着当时下层世俗文化打破了上层精英文化的垄断”错误。原文是说“‘桃花女’的胜利也象征着下层世俗文化的胜利”,并不是说《桃花女》使“当时下层世俗文化打破了上层精英文化的垄断”。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这使元杂剧成为当时戏曲音乐的集大成者”错误,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是说“元杂剧在宋金杂剧的基础上汲取了其他各种音乐形式的营养,因此,元杂剧已然成为戏曲音乐的集大成者”。 B.“它在文学上所呈现的艺术价值要高于《赵氏孤儿》”错误,原文并没有对二者进行比较。 C.“这说明蒙古文化对元杂剧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错误,原文是“自蒙古族入主中原之后,其文化也在与中原文化碰撞的过程中被百姓接受,在元杂剧中便有不少涉及蒙古族文化的剧目”,元杂剧只是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不能说蒙古文化起到决定性作用。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是说清代戏曲《桃花扇》在主题上受到元杂剧的影响。 B.是说元杂剧在题材上受到朱金杂剧的影响。 C.是对元杂剧这种戏曲表现形式的解说。 D.是说戏曲角色的延续。 B、C、D三项都不能支持“元杂剧在主题上深刻影响后世戏曲音乐”的观点。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从材料一第一段“元杂剧的形成、发展、繁荣的过程,为后世的戏曲音乐留下了宝贵且巨大的财富”可知,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元杂剧为后世的戏曲音乐留下了宝贵且巨大的财富; 从第二段“元杂剧在宋金杂剧的基础上汲取了其他各种音乐形式的营养……这种包容性不仅体现于音乐形式上,也表现在元杂剧题材、主题的广泛性上”可知,然后,从音乐形式、题材和主题的角度概括元杂剧的包容性;
展开余下试题从第三段“首先表现在爱情剧上,元杂剧中的爱情剧皆是以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努力冲破封建束缚、向往自由恋爱为主题……其次表现在人民大众对抗腐朽黑暗的封建统治势力上……受到元杂剧的主题影响的后世戏曲,不仅是简单的主题再现,同时也延续、拓展、深化了主题,使其更加丰富、饱满”可知,第三段从主题题材的角度阐述了元杂剧的重要影响; 从第四段“元杂剧以北曲的演唱为表演形式,其独有的北曲声腔系统,是我国戏曲声乐史上极其重要的一环,推动了传统声乐的不断进步,对戏曲音乐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知,第四段从唱腔体制的角度阐述了元杂剧的重要影响; 从第五段“近代戏曲已形成以‘生、旦、净、末、丑’为主要角色行当的成熟的角色分工体制,这种成熟体制的形成是跟元杂剧中所形成的角色行当体制密不可分的”可知,第五段从角色行当的角度阐述了元杂剧的重要影响。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一“元杂剧在宋金杂剧的基础上汲取了其他各种音乐形式的营养,因此,元杂剧已然成为戏曲音乐的集大成者”可知,元杂剧是在宋金杂剧的基础上汲取了其他各种音乐形式的营养形成的,在当时已经成为戏曲音乐的集大成者; 从材料二“元朝的疆域比之汉唐更加广阔,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促进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元杂剧作为元代特殊的文学艺术形式,无论是其创作内容,还是其文学语言都有多元文化的注入。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因子为元杂剧的创作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素材”可知,元朝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促进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因子为元杂剧的创作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素材; 从材料二“宋元时期,更加生活化的民间写实故事大量出现,这些故事多为‘故事套故事’的结构形式”可知,元杂剧受到民间故事的影响,涉及公案题材的元杂剧往往采用“故事套故事”的结构形式。 从材料二“世俗元素的存在还为元杂剧的内容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些世俗元素在元杂剧中的大量出现,不仅让杂剧受众面更广,而且也丰富了其意义”可知,世俗元素的存在还为元杂剧的内容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丰富了元杂剧的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女孩与鼠 孙春平 前几年,我去辽西大山深处支教。那个村庄真是太僻远了。学校在村东坡岗上,教室倒是不少,但学生只有四五十人,包括一到六年级,所以实际上只占用了两间教室,一、三、五年级一间,二、四、六年级一间。我住村里,村主任说让年轻的女老师住村外,不放心。眼下的东北农村,中青年外出打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儿童,新常态,不奇怪。 教室是几十年前盖的,虽然地面也铺过水泥,但啮齿类动物的牙齿可谓天下无敌,再加上当初用的水泥标号低,时间一久早成了豆腐渣。时常是,大白天的,半尺多长的老鼠便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教室里,甚至蹿到讲台上去。我这人天生怕鼠,一看见鼠游脚下,难免大惊失色。每到这时,教室里就闹腾起来,胆小的孩子哇哇喊叫,胆大的男生则又是用扫帚打又是甩石块、土疙瘩。好不容易有学生抱来从亲友家借来的猫,可是那养尊处优惯了的猫见了老鼠非但不扑不咬,竟从窗口跳出远遁。为这事,我也曾几次找村主任,建议买鼠夹,买鼠药,没想到村主任摇头苦笑说:“可不敢再试,学生们都不大不小的,真要一眼没照应到,手脚被夹了,或者鼠药被孩子送进嘴巴,那毛病可就大了!”我说:“那就用水泥将教室地面重铺一次。”村主任仍是苦笑说:“钱呢?” 有一天放学后,三年级的小秋有意留在最后,小声对我说:“老师,我能打耗子。我家的耗子早被我打绝啦。” 我大惊。小秋不过十岁,瘦瘦弱弱的一个黄毛丫头,平时不爱说话,学习却努力,从来不耽误作业。我问:“你怎么打?” 小秋说:“反正我能打,你一看就知道了。但是,我要夜里打,天黑后我不敢一个人待在教室,老师能陪陪我吗?” 我说:“好,我陪你。但家长会让你夜里一个人出来吗?” 小秋的神色顿时黯然,但只一瞬,又咧嘴笑了:“我也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呀。”唉,又一个留守儿童,且是一人独守。那晚,我把小秋拉到我的住处,煮挂面,还给她卧了两个鸡蛋。返回学校前,小秋说:“我回趟家,总得带上打耗子的武器呀。” 在村中路口,我再见小秋时,她仍是背着双肩书包,手上并没多出任何物件。我问:“武器带来了吗?拿出来给我看看。” 小秋仍是笑:“暗器不可轻易示人的,别急嘛。”那夜,天空高悬着圆圆的月亮,教室里铺满了清辉。小秋拉我坐在暗处,掰碎一块饼子撒在脚下,示意我不许出声。果然,耗子出现了。我刚要提醒,小秋突然出手,甩出去个什么东西,砰,一只耗子应声倒毙。小秋急忙将甩出的东西扯回,又将那只死耗子踢到墙角,重坐回我身边,小声说:“耗子鬼得很,不远点踢开,别的就不来了。”我去抓她放到课桌上的小物件看,小秋急拨开我的手,说:“老师别动,脏死了。” 果然是暗器。老式10斤盘秤的小秤砣,铁铸的。因拴了两米多长纤细而结实的尼龙绳,沉甸甸的小物件打出去便有了收放自如的快捷。我惊异的是这么小的女孩子竟有如此手段,稳准狠,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是让人难以相信呀。 那夜,小秋一共击毙五只老鼠。本来还可以更多,但夜半时分,第六只出现时,小秋突然发了慈悲。那是只大老鼠,身材颀长,却显疲瘦,重要的是,它身后还跟着三只小老鼠,看来是刚出窝的,一只衔着一只的尾巴,形成长长的一串。我问怎么不打,小秋发出一声与她的年龄极不相称的叹息,说:“打死大的,三个孩子就都没有妈妈了。唉,够了,十天半月,耗子不敢出来了,这东西有记性。” 那夜,我和小秋同睡在我住处的土炕上。我问:“你怎么不跟你爸妈一起去外地呢?”小秋说:“我爸和我爷爷下矿,都死了。我妈又嫁了人……”我问:“那你怎么不跟你奶奶在一起?”小秋说:“我奶奶帮我叔、我姑照看孩子呢,他们都比我小。”我再问:“是谁教的你打秤砣呀?”小秋说:“村里的孙爷爷呀。孙爷爷说,女孩子一人在家,不能没有防身之术。所以,夜里我都是枕着秤砣睡觉的。孙爷爷还说,《水浒传》里有个好汉,叫没羽箭张清,专用这个办法制敌,老厉害了。老师,我打秤砣的事你可一定要替我保密呀。” 我在那个小山村只待了两年。时至今日,我在街上看到半大的女孩子,还不时发呆。小秋也长这么大了吧,她还好吗?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了“我”在辽西大山深处支教的故事,在那里老人和儿童留守是常态。 B. 教室里常出现老鼠,村主任拒绝了“我”用水泥把教室地面重铺一下的请求,因为村里太穷了。 C. 小秋要帮“我”打老鼠,“我”带她回住处给她做饭,“还给她卧了两个鸡蛋”表现了“我”对她的怜惜。 D. “我”在街上看到半大的女孩子“还不时发呆”,是因为没能帮助小秋,“我”感到愧疚。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女孩与鼠”为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小说第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主要人物,使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合情合理。 C. 小秋之所以选择放过第六只大老鼠,是因为可怜那三只小老鼠,这为后文写小秋的身世埋下了伏笔。 D. “我”是小说的讲述者,既能起到串联故事情节的作用,又是小说中的价值判断的窗口。 8. 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秋的性格特点。
展开余下试题9. 这篇小说让人既感到沉重,又感到温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沉重”“温馨”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6. D 7. B 8. ①坚强自立: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她独自生活,学习防身术保护自己。②乐观懂事:老师的话使她想起自己的身世,顿时神色黯然,但是她很快又咧嘴笑了;体谅奶奶要照顾比她小的孩子,自己独自生活。③善良:为了三只小老鼠,她放过了大老鼠。 9. ①沉重:文章描写的留守儿童小秋身世之悲惨、内心之孤独,让人感到沉重。温馨:小秋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孙爷爷和“我”的关爱,小秋自己也自立自强、善良可爱,让人感到温馨。②沉重与温馨交织,既引发读者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又让读者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小说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D.“是因为没能帮助小秋,‘我’感到愧疚”错误,从后文“小秋也长这么大了吧,她还好吗”来看,“我”发呆是因为对小秋的挂念及对小秋命运的担忧。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鉴赏小说艺术特点的能力。 B.“小说第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主要人物”错误,小说第一段是“前几年,我去辽西大山深处支教……眼下的东北农村,中青年外出打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儿童,新常态,不奇怪”,这段并没有写到主人公“小秋”。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小秋身世凄苦“我爸和我爷爷下矿,都死了。我妈又嫁了人……”,她跟着奶奶生活,村里的孙爷爷说“女孩子一人在家,不能没有防身之术”,为了保护自己,她晚上枕着秤砣睡觉,并学会了打耗子,可知小秋坚强自立。 老师的让小秋“神色顿时黯然”,但她“又咧嘴笑了”,是怕老师担心;她体谅奶奶,“我奶奶帮我叔、我姑照看孩子呢,他们都比我小”,可见她乐观懂事,体谅奶奶要照顾比她小的孩子,自己独自生活。 小秋不肯打大老鼠,她说“打死大的,三个孩子就都没有妈妈了”可知,小秋很善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梳理小说内容,筛选出和“沉重”“温馨”相关的情节,用凝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小说主人公小秋是一个留守儿童,“沉重”主要指小秋留守儿童的现状——身世之悲惨、心理之孤独,让人感到“沉重”。比如,小秋“我爸和我爷爷下矿,都死了。我妈又嫁了人……”“我奶奶帮我叔、我姑照看孩子呢,他们都比我小”“孙爷爷说,女孩子一人在家,不能没有防身之术。所以,夜里我都是枕着秤砣睡觉的”。 小说又能让人感受到“温馨”,从小秋对待生活的态度、小秋与“我”的师生关系、小秋与孙爷爷的邻里关系等可以感受到这种温馨。比如,“小秋的神色顿时黯然……又咧嘴笑了”“打死大的,三个孩子就都没有妈妈了”;小秋与“我”的师生关系,“老师,我能打耗子。我家的耗子早被我打绝啦”“老师别动,脏死了”;小秋与孙爷爷的邻里关系中可以感受到这种温馨。 “探讨这样写的好处”就是要回答小说内容沉重和温馨交织的好处,应从读者感受和主题表达的角度思考。从第一问分析可知,小说中的“沉重”与“温馨”相交织,既引发了读者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又让人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襄子围于晋阳中①,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曰②:“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朦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孔鲋,孔子八世孙。 10. 材料二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韩非书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 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 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 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 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C. 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D. 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14. 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答案】10. CEG 11. B 12. C 13. (1)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 (2)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 14. 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 【解析】 【导语】材料一探讨“善赏”的标准,韩非主张赏罚必须严格按照功劳来,而非仅凭君臣关系。材料二批评韩非对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