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 材料三: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群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内调和。宗法制的国家形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僵化统一的思想教育、温柔敦厚的道德说教等,造成了克已思维模式。强大的社会力量往往支配着个体的性格,不允许他做出个人的独立判断。过于浓厚的群体意识使得个体人格趋于依附认同。他们只能放弃特殊性和独立性,把个人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整合同化到群体中去,按照群体意愿行动。如果执意要追求个体的人格独立,结果只能是在现实中被毁灭。这种思维模式导致中国悲剧讲究情感抒发的适度,把最初的矛盾化为最终的和谐,人物往往在不幸中选择隐忍,把自由与幸福寄托于来世。 而西方社会是一个以个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外扩张。在西方悲剧中,主人公具有鲜明的个性。他们独立判断,常能够做出毫不妥协的选择,有时甚至会把个人的判断力凌驾于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之上。这种过于独立的判断往往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近乎武断,从而产生不理智的举动,走向意志的反面。西方悲剧所揭示的是人与无法制伏的异已力量的抗争与冲突。 在《俄狄浦斯王》中,异己力量表现为英雄意志所遭遇的不可知的命运;在《哈姆雷特》中,异己力量是主人公性格中的弱点;在《人民公敌》中,异己力量是某种与主人公为敌的社会势力。 在这些矛盾中,人是主动出击的,冲突逐步升级。他们努力地想摆脱宿命,想通过自己的进取和拼搏把握自己的生命航程,然而他们越是努力就越接近置他们于死地的泥潭。 (摘编自邹红《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 材料四: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摘编自王旭晓《美的奥秘》) 1. 下列对材料一“戏剧的文学性”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戏剧的文学性,不仅需要华丽的台词,更需要剧作家借助独特的戏剧情境、引人入胜的故事,发掘出独特的人性,塑造出独特的戏剧文学形象。 B. 中国当代戏剧有很多“命题作文”,过于依赖“主题当家”而“文学退位”,即使有强大的宣传推广攻势也未必获得认可而流传于世。 C. 古希腊戏剧多是国家行为 “命题作文”,但最后能够保留下来的戏剧,凭借其舞台性和文学性的高度统一流传至今并被不断排演。 D. 《西厢记》《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并不在意作品的“创意”“立意”,而是凭借剧作者思想和人文情怀的高度提炼出人物的高度。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戏剧主人公多为小人物,西方悲剧主人公多为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因而西方悲剧表现强者与强者的冲突,中国古代戏剧表现弱者与强者的冲突。 B. 中国古代戏剧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西方的悲剧是力量与力量的冲突,二者都有悲剧性,都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都可以提高到真正的人性的高度。 C. 中国和西方社会分别以群体和个体为本位,前者强调向内调和而后者强调向外扩张,这使得前者造成了克己思维模式而后者常能够做出毫不妥协的选择。 D. 中国悲剧中的主人公常选择在不幸中隐忍,就如《窦娥冤》的主人公;西方悲剧中的主人公具有鲜明个性,抗争异己力量,就如《哈姆雷特》的主人公。 3. 下列选项,其性质不属于材料四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 A. 《与妻书》中的妻子是悲剧人物,她夫妻恩爱且怀有身孕,而丈夫却决心以身殉国而给她留下一封遗书。 B.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悲剧人物,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却最终在家家户户的“祝福”声中凄然死去。 C.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是悲剧人物,他面对高俅、陆谦的陷害与追杀一忍再忍,最终被逼反抗。 D.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 男女主人公是悲剧人物,两人诚挚相爱,却因家族世仇无法结合而最终殉情。 4. 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简要分析《雷雨》中鲁侍萍与周朴园两人之间的关系。 5. 材料一二三都谈到作品中的人物,三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 C 2. B 3. A 4. ①周朴园造成鲁侍萍的不幸,作为强者的周朴园是悲剧的制造者,作为弱者的鲁侍萍是悲剧的主人公。 ②朴素善良的鲁侍萍对周朴园进行了反抗,控诉周朴园自私伪善等不道德行为。 5. ①材料一侧重于塑造独特的戏剧人物形象是戏剧文学性的关键。 ②材料二侧重于中西方悲剧主人公身份不同造成悲剧精神的内涵差异。 ③材料三侧重于中西方戏剧中人物思想行为因社会影响不同而有所差异。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不仅需要华丽的台词,更需要……”错误,原文是“绝不是华丽的台词,而是……”,把“绝不是……而是”的选择关系变成“不仅需要……更需要”的递进关系,可知选项曲解文意、混淆关系。 B.“中国当代戏剧有很多‘命题作文’,过于依赖‘主题当家’而‘文学退位’”错误,原文“中国当代戏剧有很多‘命题作文’,‘命题作文’有高分,也有不及格。有些作品过于依赖‘主题当家’,有的作品‘见事不见人’。它们的根本问题都是‘文学退位'”可知,“命题作文”也有高低,是“有些作品过于依赖……”,选项扩大范围。 D.“《西厢记》《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并不在意作品的‘创意’‘立意’”错误。原文“很多戏剧作品的‘创意'‘立意'很吸引人,但好的创意不等于好的剧作。同样的‘母题’由不同的剧作者写出来,品质完全不同。比如《西厢记》《牡丹亭》,还有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在他们之前,同样的故事被前人多次写过,但只有到了真正的文学家手上,那些故事才获得了卓越的文学品质,成了经典的戏剧作品”表达的意思是,这些作品在好的剧作者手中成了经典,可见举例这些作品强调的是需要好的剧作,但并不否定“创意”“立意”,选项曲解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