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3  2025-08-05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河北省邢台市七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2025学年度高一年级6月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请先填写试卷密封线内(或答题卡)考生信息。
3.本试卷主要命题范围:必修下册。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戏剧的文学性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面目出现?绝不是华丽的台词,而是通过独特的戏剧情境、引人入胜的故事,发掘出独特的人性,从而塑造出独特的戏剧文学形象。
中国当代戏剧有很多“命题作文”,“命题作文”有高分,也有不及格。有些作品过于依赖“主题当家”,有的作品“见事不见人”。它们的根本问题都是“文学退位”,立起来了不等于“立得住”,强大的宣传推广攻势不等于“传得开”,更遑论“留得下”。古希腊戏剧多是国家行为,即多为“命题作文”,但最后保留下来的戏剧,叙事技巧高超、深刻发现挖掘了人性、完成了独特的人物形象。它们流传至今并被不断排演的原因,是其舞台性和文学性的高度统一。
很多戏剧作品的“创意”“立意”很吸引人,但好的创意不等于好的剧作。同样的“母题”由不同的剧作者写出来,品质完全不同。比如《西厢记》《牡丹亭》,还有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在他们之前,同样的故事被前人多次写过,但只有到了真正的文学家手上,那些故事才获得了卓越的文学品质,成了经典的戏剧作品。可以说,剧作者思想的高度、人文情怀的高度,决定其提炼人物的高度。在塑造“这一个”的时候,则需要通过历史、环境、语境等多方面的还原,让“这一个”从思想的、主题的概念中摆脱出来,以文学的广阔包容和深刻洞察,超越简单的是非评判,使戏剧人物比生活中的人更丰满更丰富,有血有肉地站立在舞台之上,从而成为戏剧文学画廊中具有高度典型性的“这一个”。
(摘编自冯俐《动人的是文学的“精神”》)
材料二:
西方悲剧体现贵族性,多以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中国古代戏剧则是平民的戏剧,主角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贵族是强者,强者是有力量的人。强者重进取,重竞争,反抗道德束缚,因为他们不需要道德的保护,道德的保护限制着他们的力量的发挥。平民是弱者,弱者是没有力量的人,他需要道德的保护。因此,西方的悲剧是强者与强者的冲突,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或社会意志的冲突,是力量与力量的冲突。中国古代戏剧的冲突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只有弱者才有可能是悲剧主人公,强者都是悲剧的制造者。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的悲剧就没有悲剧性。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没有主动损害别人的人,应该获得自己正常的、平静的幸福生活。而悲剧主人公是道德的,是没有损害别人的人,但他却因别人的不道德的行为而失去了这样的生活。不论他的冤情有没有获得最终的昭雪,他的悲剧都已构成。尽管悲剧主人公反抗的不是神的意志、宇宙的意志、社会的意志,但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他们是通过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而表现出自己的悲剧精神的。这种悲剧同样唤起观众的悲哀的情绪,同样加强着观众对一种悲剧精神的渴望,同样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当然,它的悲剧精神的发展是受到平民意识的局限的,是不可能提高到真正的人性的高度的,其悲剧精神的内涵相对薄弱。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
材料三: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群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内调和。宗法制的国家形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僵化统一的思想教育、温柔敦厚的道德说教等,造成了克已思维模式。强大的社会力量往往支配着个体的性格,不允许他做出个人的独立判断。过于浓厚的群体意识使得个体人格趋于依附认同。他们只能放弃特殊性和独立性,把个人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整合同化到群体中去,按照群体意愿行动。如果执意要追求个体的人格独立,结果只能是在现实中被毁灭。这种思维模式导致中国悲剧讲究情感抒发的适度,把最初的矛盾化为最终的和谐,人物往往在不幸中选择隐忍,把自由与幸福寄托于来世。
而西方社会是一个以个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外扩张。在西方悲剧中,主人公具有鲜明的个性。他们独立判断,常能够做出毫不妥协的选择,有时甚至会把个人的判断力凌驾于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之上。这种过于独立的判断往往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近乎武断,从而产生不理智的举动,走向意志的反面。西方悲剧所揭示的是人与无法制伏的异已力量的抗争与冲突。
在《俄狄浦斯王》中,异己力量表现为英雄意志所遭遇的不可知的命运;在《哈姆雷特》中,异己力量是主人公性格中的弱点;在《人民公敌》中,异己力量是某种与主人公为敌的社会势力。
在这些矛盾中,人是主动出击的,冲突逐步升级。他们努力地想摆脱宿命,想通过自己的进取和拼搏把握自己的生命航程,然而他们越是努力就越接近置他们于死地的泥潭。
(摘编自邹红《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
材料四: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摘编自王旭晓《美的奥秘》)
1. 下列对材料一“戏剧的文学性”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戏剧的文学性,不仅需要华丽的台词,更需要剧作家借助独特的戏剧情境、引人入胜的故事,发掘出独特的人性,塑造出独特的戏剧文学形象。
B. 中国当代戏剧有很多“命题作文”,过于依赖“主题当家”而“文学退位”,即使有强大的宣传推广攻势也未必获得认可而流传于世。
C. 古希腊戏剧多是国家行为 “命题作文”,但最后能够保留下来的戏剧,凭借其舞台性和文学性的高度统一流传至今并被不断排演。
D. 《西厢记》《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并不在意作品的“创意”“立意”,而是凭借剧作者思想和人文情怀的高度提炼出人物的高度。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戏剧主人公多为小人物,西方悲剧主人公多为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因而西方悲剧表现强者与强者的冲突,中国古代戏剧表现弱者与强者的冲突。
B. 中国古代戏剧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西方的悲剧是力量与力量的冲突,二者都有悲剧性,都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都可以提高到真正的人性的高度。
C. 中国和西方社会分别以群体和个体为本位,前者强调向内调和而后者强调向外扩张,这使得前者造成了克己思维模式而后者常能够做出毫不妥协的选择。
D. 中国悲剧中的主人公常选择在不幸中隐忍,就如《窦娥冤》的主人公;西方悲剧中的主人公具有鲜明个性,抗争异己力量,就如《哈姆雷特》的主人公。
3. 下列选项,其性质不属于材料四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
A. 《与妻书》中的妻子是悲剧人物,她夫妻恩爱且怀有身孕,而丈夫却决心以身殉国而给她留下一封遗书。
B.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悲剧人物,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却最终在家家户户的“祝福”声中凄然死去。
C.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是悲剧人物,他面对高俅、陆谦的陷害与追杀一忍再忍,最终被逼反抗。
D.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 男女主人公是悲剧人物,两人诚挚相爱,却因家族世仇无法结合而最终殉情。
4. 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简要分析《雷雨》中鲁侍萍与周朴园两人之间的关系。
5. 材料一二三都谈到作品中的人物,三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 C 2. B
3. A 4. ①周朴园造成鲁侍萍的不幸,作为强者的周朴园是悲剧的制造者,作为弱者的鲁侍萍是悲剧的主人公。
②朴素善良的鲁侍萍对周朴园进行了反抗,控诉周朴园自私伪善等不道德行为。
5. ①材料一侧重于塑造独特的戏剧人物形象是戏剧文学性的关键。
②材料二侧重于中西方悲剧主人公身份不同造成悲剧精神的内涵差异。
③材料三侧重于中西方戏剧中人物思想行为因社会影响不同而有所差异。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不仅需要华丽的台词,更需要……”错误,原文是“绝不是华丽的台词,而是……”,把“绝不是……而是”的选择关系变成“不仅需要……更需要”的递进关系,可知选项曲解文意、混淆关系。
B.“中国当代戏剧有很多‘命题作文’,过于依赖‘主题当家’而‘文学退位’”错误,原文“中国当代戏剧有很多‘命题作文’,‘命题作文’有高分,也有不及格。有些作品过于依赖‘主题当家’,有的作品‘见事不见人’。它们的根本问题都是‘文学退位'”可知,“命题作文”也有高低,是“有些作品过于依赖……”,选项扩大范围。
D.“《西厢记》《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并不在意作品的‘创意’‘立意’”错误。原文“很多戏剧作品的‘创意'‘立意'很吸引人,但好的创意不等于好的剧作。同样的‘母题’由不同的剧作者写出来,品质完全不同。比如《西厢记》《牡丹亭》,还有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在他们之前,同样的故事被前人多次写过,但只有到了真正的文学家手上,那些故事才获得了卓越的文学品质,成了经典的戏剧作品”表达的意思是,这些作品在好的剧作者手中成了经典,可见举例这些作品强调的是需要好的剧作,但并不否定“创意”“立意”,选项曲解文意。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都可以提高到真正的人性的高度”错误。从材料二“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的悲剧就没有悲剧性……这种悲剧同样唤起观众的悲哀的情绪,同样加强着观众对一种悲剧精神的渴望,同样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当然,它的悲剧精神的发展是受到平民意识的局限的,是不可能提高到真正的人性的高度的”可知,“这种悲剧”指“中国古代悲剧”,选项扩大范围;同时,“不可能提高到真正的人性的高度”被选项转换成“可以提高到”,与原文相反,曲解文意。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A.《与妻书》是现实中的人物事件,其性质不是文学艺术。根据材料四“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观点可知,不符合本段所论悲剧。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逻辑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原文“中国古代戏剧的冲突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只有弱者才有可能是悲剧主人公,强者都是悲剧的制造者”可知,二人关系中,周朴园是强者,鲁侍萍是弱者,强者制造了弱者的悲剧,弱者是悲剧的主人公。
根据原文“尽管悲剧主人公……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他们是通过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而表现出自己的悲剧精神的”可知,鲁侍萍对周朴园不道德的行为进行了反抗,再细化周朴园的不道德行为,如自私、冷酷、伪善、专制等。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筛选、比较、整合的能力。
材料一谈到作品中的人物时说“完成了独特的人物形象”“在塑造‘这一个'的时候,则需要通过历史、环境、语境等多方面的还原,让‘这一个'从思想的、主题的概念中摆脱出来,以文学的广阔包容和深刻洞察,超越简单的是非评判,使戏剧人物比生活中的人更丰满更丰富,有血有肉地站立在舞台之上,从而成为戏剧文学画廊中具有高度典型性的‘这一个'”可知,侧重谈论的是怎么塑造出“这一个”独特的戏剧人物。
材料二从“西方悲剧体现贵族性,多以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中国古代戏剧则是平民的戏剧,主角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西方的悲剧是强者与强者的冲突,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或社会意志的冲突,是力量与力量的冲突。中国古代戏剧的冲突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可知,在人物方面主要谈中西方悲剧中人物身份不同,冲突不同,反抗内涵不同。
材料三中“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群体为本位的社会……宗法制的国家形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僵化统一的思想教育、温柔敦厚的道德说教等,造成了克已思维模式……过于浓厚的群体意识使得个体人格趋于依附认同。他们……按照群体意愿行动”,“而西方社会是一个以个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外扩张。在西方悲剧中,主人公具有鲜明的个性。他们独立判断,常能够做出毫不妥协的选择,有时甚至会把个人的判断力凌驾于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之上”可知,中西方戏剧人物因为社会形式不同,他们的行为一个遵照群体,一个强调个性,出现很大差异。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双黄蛋
李士民
大黄鸡临走前,下了一枚双黄蛋。
双黄蛋被我娘小心地放在灶台上,鲜亮,生动,温热,像贵客临门。其实,双黄蛋从表面是看不出来的,是我娘从它身材的肥胖程度判断得出的。
大黄鸡要去的地方并不远,柳湾村,我大姨的村庄。前段儿,我大姨病了,做了手术,身子弱。平时,我大姨对我娘好,我娘要我大姨的绣花鞋,我大姨眼都不眨就从脚上脱下,我娘要我大姨家的山羊,我大姨就把羊绳从树上解开,递给我娘,脸都不红。大姨说,我娘就是要她的头,大姨也会割下来。
这会儿,大姨病了,我娘也不能无动于衷,其实,我家也拿不出贵重的财物帮助大姨,所以,我娘准备把大黄鸡送过去,给大姨炖鸡汤。
没想到,忠诚的大黄鸡,在最后分别的时刻,奋不顾身下了一个双黄蛋。
第二天一大早,我还在被窝里梦游,就被我娘拽醒了,娘把煮好的双黄蛋放在枕头边,告诉我,这个双黄蛋,你和弟弟分了吃,一人一个黄。我兴奋得像得到了一个恐龙蛋,一下子从床上跳下来,一连点了六个头。
于是,我把弟弟拽起来,商量怎么吃双黄蛋的事。我弟弟平日看起来像个傻蛋,争论起吃的事,像个滑溜的驴屎蛋,他提出让我吃鸡蛋白,鸡蛋黄留给他。我说不行,咱比赛,谁赢了谁吃完,谁输了谁不吃。弟弟攥紧拳头,比就比,剪刀锤子布。
剪刀锤子布,三局两胜,弟弟变成了缩头乌龟,他立马哇哇大哭起来,滑到地上打滚、蹬腿、耍赖皮。我说上次比赛取消,咱们再比一次,这次是长跑比赛,谁先跑到沱河堤,谁就是赢家,谁是赢家,双黄蛋就是谁的。
我手里捧着双黄蛋,嘴里喊着三、二、一,和弟弟撒腿向沱河方向跑去。当然,这次耍赖皮的是我,很明显,论长跑,弟弟哪能是我的对手,几分钟后,弟弟就被我甩在了后面,再过几分钟,弟弟的影子就被庄稼淹没了。
我一口气跑到沱河岸上,手里高高举起胜利的双黄蛋,沱河水,“哗啦啦”地流,我的心,“哗啦啦”地被打开了。
是的,双黄蛋我不舍得吃,我是用来送给崔影的。
崔影是柳琴戏剧团的演员,这几天来村里演出。崔影的腰身像风摆杨柳,样子像贵妃醉酒,崔影一出场,闹人的小孩会停下,崔影一出腔,台下的咳嗽声会消失。
其实,上一年,崔影来村里唱柳琴戏,我就准备了一个鸡蛋,没想到,贪吃的弟弟偷梁换柱,给我搞了一个鸡蛋壳。那时,我心里有气,发不了脾气,心里有苦,说不出来。
这一回,哪里还能错过呢。
我知道,一大早,崔影就会来沱河边练嗓子。
果然,崔影就在河边,她正迈着碎步,扭着身子,唱着柳琴戏《马古驴换亲》:
见买主不由我泪珠直滴,霎时我怀抱冰凉到心底。夫年老妻年少怎能到头,等待我薄命人尽是委屈……
只是,在崔影身边,那扮演马古驴的男演员也在练嗓子,那个演员长了一张驴脸,发出的声音也像驴叫:
孩他娘有病下世早,撇下两个儿子一个闺女,大儿子今年四十九,二儿子今年四十七,就数闺女岁数小,打春后她才四十一……
我躲在一棵树后面偷偷观望,紧握拳头,恨得牙齿发酸,脚底发痒。
还好,我发现不远处的树杈上,崔影的布兜就挂在上面,我轻手轻脚地走过去,把双黄蛋塞进了布兜里。
一百个没想到,那个驴脸演员要去玉米地里拉肚子,关键是,去玉米地时,还拐了个弯,绕到了那棵树边,伸手就从布兜里掏走了双黄蛋,而且,那张驴脸得意忘形,龇牙咧嘴,活像一头欠挨鞭子的驴。
正好,我弟弟赶了过来。我对弟弟说,看到了吗?那个驴脸演员,偷了咱们的双黄蛋,躲进了玉米地。弟弟一听,满脸深仇大恨,他从裤兜里取出弹弓,掏出一把楝豆,兔子一样地钻进了玉米地。
不大一会,只听“哎呀”一声,驴脸演员提溜着裤子从玉米地里跳了出来,一定是我弟弟的楝豆射中了他的驴脸或是驴屁股。弟弟在前面跑,驴脸演员嗷嗷直叫地在后面追。
趁着这个机会,我跑进玉米地里,找到丢在地上的双黄蛋,转身跑回了河堤。就这样,我再一次把双黄蛋放进了崔影的布兜里。
我弟弟跑呀跑,驴脸演员追呀追,眼看要撵上了,弟弟像一只猴子,爬到了一棵大树上。他在树上做着鬼脸,驴脸演员在树下耷拉着驴脸,驴脸演员说,我就在树下等你,看你能上天不。


展开余下试题我弟弟没上天,驴脸演员却蹬起蹄子,向村里跑去,因为村里的舞台上,响起了锣鼓声,驴脸演员,要登台了呢。
隔天一大早,我还在被窝里梦游,就被我娘拽醒了。娘把双黄蛋放在枕头边,告诉我,这个双黄蛋,你和弟弟分了吃,一人一个黄。
我娘还告诉我,昨天晚上,娘送给崔影一块小手帕,崔影给娘送了一个双黄蛋。其实,我娘是个戏迷,也是崔影的粉丝。
我和弟弟吃着双黄蛋,弟弟的脸变红了,我的脸变绿了。
6.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的“我”为了把双黄蛋送给自己喜欢的演员,没有听从妈妈的嘱咐,两次以比赛的方式哄骗了弟弟。
B. 在缺衣少食的年代,母亲和大姨能急对方之所急,互相帮衬;我却经常和弟弟争抢食物,对弟弟不够爱护。
C. 我不喜欢扮演马古驴的男演员,因为他长相丑陋,唱戏难听,听他练嗓子,我都感到“牙齿发酸,脚底发痒”。
D. 弟弟听我说男演员偷双黄蛋后,用弹弓楝豆射击男演员,我则利用两人追撵 机会把蛋抢回来又放回崔影布兜。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善用修辞,如“弟弟变成了缩头乌龟”运用比喻,“驴脸演员却蹬起蹄子,向村里跑去”运用拟人,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
B. 小说读来生动有趣,轻松活泼,这不仅是因为情节的设置以及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也因为大量短句的使用使得叙事节奏明快。
C. 妈妈作为崔影的粉丝送了她一块小手帕,我费尽心思送崔影双黄蛋,可见我们对这个演员的喜爱,侧面表现了崔影的独特魅力。
D. 小说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弟弟与男演员的对峙,一个跑一个追,一个在树上得意,一个在树下叫嚣……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8. “双黄蛋”在小说中反复出现,对小说的情节与人物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李士民的小说常常依托乡土来叙述故事。请你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本文主要展现了哪些乡土风貌与人情。
【答案】6. D 7. A
8. ①双黄蛋是本文的叙事线索,小说围绕着双黄蛋的“生”“争”“送”“夺”“返”“吃”叙述故事,情节集中紧凑,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②双黄蛋是本文的叙事焦点,小说围绕着双黄蛋塑造了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如弟弟的贪吃、可爱,“我”的质朴与机灵,母亲的慈爱与淳朴,崔影的独具魅力,男演员的“可恨”和“可笑”等。
9. ①小说带有浓郁 地方色彩,如在村落间巡回演出的柳琴戏,演员晨起乡间河边练嗓及唱词选段,展现了乡村特有的生活图景。
②小说展现了朴素自然的乡村风貌,如灶台上放双黄蛋,“哗啦啦”流淌的沱河水、庄稼地等乡村景物,都带有乡土气息。
③在经济困难的时代,虽然物质匮乏,但人们依旧追求精神文化生活,展现了乡村人们对生活最质朴的热爱与热情。
④小说表现了乡村人与人之间真挚诚恳、淳朴动人的情谊。如“我”与弟弟在打闹争抢间所体现出的孩子式的兄弟(姐弟)之情,母亲与大姨在生活困难中的姐妹互助,以及观众与演员间互赠礼物所表现出的淳朴、真挚的感情。
【解析】
【导语】李士民的《双黄蛋》是一篇充满乡土气息和人情味的小说。通过双黄蛋这一物品,串联起一系列家庭温情与少年趣事。小说生动地展现了乡村生活里邻里亲情的互助与质朴,描绘了孩童心中简单而真挚的情感。文章风趣幽默,通过细腻的描写与对比,刻画出母亲、大姨、我与弟弟等生动的人物形象。作者善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活泼而富于表现力,最终呈现出一幅温馨的乡村画卷。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
A.“我两次以比赛的方式哄骗弟弟”错误,第一次时写到“弟弟攥紧拳头,比就比”,可见锤子剪刀布没有哄骗弟弟。
B.“我却经常和弟弟争抢食物,不能爱护弟弟”错误,第一次比赛弟弟赖皮时,我们又约定好第二次的赛跑比赛,可见“我”和弟弟虽为吃的而争论,却并不能说“我”经常抢弟弟的食物且不爱护弟弟,而且文中“我”设法得到双黄蛋是为了送给自己喜欢的演员。
C.错在强加因果。“我”想把双黄蛋单独送给崔影,“只是,在崔影身边,那扮演马古驴的男演员也在练嗓子”,这让“我”“牙齿发酸,脚底发痒”,不是因为“他长相丑陋,唱戏难听”。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小说的内容和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A.“拟人”错误,“驴脸演员却蹬起蹄子,向村里跑去”是拟物,把“驴脸演员”这个人物写成了“蹬起蹄子,向村里跑去”的驴这个动物。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①线索作用。双黄蛋是本文的叙事线索,从文章的开篇大黄鸡下了双黄蛋、“我”与弟弟的竞争吃双黄蛋、“我”将双黄蛋送给崔影、驴脸演员拿走双黄蛋,与驴脸演员的冲突以及最终母亲的告知等情节都是通过双黄蛋串联起来的,小说围绕着双黄蛋的“生”“争”“送”“夺”“返”“吃”叙述故事,情节集中紧凑,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②塑造人物形象。双黄蛋是本文的叙事焦点,小说围绕着双黄蛋塑造了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母亲将双黄蛋视为珍贵之物,在她去看大姨离家之前“告诉我,这个双黄蛋,你和弟弟分了吃,一人一个黄”,体现了她的慈爱;母亲将大黄鸡送给大姨,又体现了她对大姨的感恩和姐妹情深、淳朴。“双黄蛋我不舍得吃,我是用来送给崔影的”,“我”为了把双黄蛋送给崔影,不惜与弟弟比赛耍赖,体现了“我”的天真活泼、机灵调皮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弟弟在与“我”的竞争中表现出的倔强和可爱,以及听到驴脸演员偷双黄蛋后的愤怒和勇敢,都通过双黄蛋这一情节得以展现,使弟弟的形象更加丰满。驴脸演员“去玉米地时,还拐了个弯,绕到了那棵树边,伸手就从布兜里掏走了双黄蛋,而且,那张驴脸得意忘形,龇牙咧嘴,活像一头欠挨鞭子的驴”“驴脸演员提溜着裤子从玉米地里跳了出来”,可见他的“可恨”和“可笑”。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体特征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①小说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小说中提到了柳琴戏剧团到村里演出,“崔影是柳琴戏剧团的演员,这几天来村里演出”“上一年,崔影来村里唱柳琴戏”,可见柳琴戏在乡村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崔影一出场,闹人的小孩会停下,崔影一出腔,台下的咳嗽声会消失”,通过对演员崔影演出时的精彩描写,体现了乡村丰富的文化活动和村民对文化娱乐的热爱。;还有演员晨起乡间河边练嗓及唱词选段,展现了乡村特有的生活图景。
②小说展现了朴素自然的乡村风貌。文中多次出现具有乡村特色的环境描写,“沱河水,‘哗啦啦’地流”,描绘了乡村的自然河流,展现了乡村的自然风貌。“我一口气跑到沱河岸上”“弟弟的影子就被庄稼淹没了”,都体现了乡村广阔的田野和庄稼地,勾勒出一幅典型的乡村田园画卷。“灶台上”“被窝里”“柳湾村”等场景,展现了乡村的家庭生活环境和村庄布局,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③在经济困难的时代,“我家也拿不出贵重的财物帮助大姨”,物质匮乏,但人们依旧追求精神文化生活,比如“我娘是个戏迷,也是崔影的粉丝”,“昨天晚上,娘送给崔影一块小手帕,崔影给娘送了一个双黄蛋”;还有当崔影一出场时“闹人的小孩会停下”,崔影一出腔,”台下的咳嗽声会消失”,可见乡村人们对生活最质朴的热爱与热情。
④小说表现了乡村人与人之间真挚诚恳、淳朴动人的情谊。为了吃到蛋黄,“我”和弟弟以比赛的形式竞争,但在第一次比赛,“我”却成全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河北省邢台”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